高潔
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也是我們漢語言文化的寶庫。文言文閱讀是產生漢語正確語感的一個重要源泉,能夠提高我們用優美的漢語表達正確、深刻的思想的能力,也是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理解古詩文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要重視文言小古文的閱讀訓練。
關鍵詞:小古文;趣讀;古漢語;傳統文化;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8-01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35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總是和文化的強盛息息相關的。因而,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需要以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為條件。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守護,使其薪火相傳。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思想理念、價值觀念、道德理念至今仍散發著璀璨的光芒,歷久彌新,對我們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根據新的時代條件來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用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開展小古文閱讀的原因
文言小古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寶庫,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化的寶庫。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文言文“積淀”了數量龐大的極富表現力的典故、語匯、辭章,通過數千年的發展、錘煉,更加顯現出漢語詞匯內容豐富、句短意深、注重韻律、構造靈活等特點。后來的白話文也源于文言文,它的基本語匯依附于文言文,脫胎于文言文,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也沒有超脫文言文。因此,文言文閱讀是產生漢語正確語感的一個重要源泉,能夠提高我們用優美的漢語表達正確、深刻的思想的能力,也是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另外,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并要求理解古詩文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由此來說,閱讀學習文言小古文與“新課標”所提倡的課外閱讀在積累詞匯、理解意義、體驗文化、形成語感等方面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從三年級開始帶領學生踏上了文言小古文的閱讀之旅。
在教師的積極申請下,學校批準開設了“趣讀小古文”選修課。利用選修課和早讀時間,教師以朱文君老師的《小古文100篇》和《幼學瓊林》《山海經》等為依托,帶領學生選擇誦讀了有關故事、笑話、景物等專題的一百余篇小古文。這些小古文篇幅短小,內容有趣,很受學生歡迎。課堂上,學生樂于挑戰誦讀,迫切地想弄懂作品的意思,意猶未盡時還要畫一畫,對小古文充滿了閱讀期待。學生讀著、研究著、討論著,漸漸就讀通了,讀懂了,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這徹底打消了教師剛申請開設這門課程時覺得小古文與現代漢語語言表達差別較大、比較艱澀,學生會不會覺得疏離隔膜而不感興趣的顧慮。
為了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教學中,教師以“朗讀”為第一位,注重研讀的引領,首先實現閱讀教學的基本保障——“讀準讀通”。在此基礎上,以“讀懂意思—讀出情感—讀出思考”為讀書路徑,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自己體會小古文的特質,感受小古文的魅力,從而獲得語言的發展。
二、開展小古文閱讀的策略
(一)以讀為本,因材施教
葉圣陶指出:“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論探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物,誦讀卻可以養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學生們從小講漢語,現代文的語感在上小學前就有了,他們讀現代文,斷句可能會無師自通,但是沒接觸過文言文,所以需要培養語感,為今后閱讀學習文言典籍打下基礎。語感是一種習慣,比如平時大家交流,即使個別字沒有聽清,你也能知道意思,這就是一種習慣。張中行說,習慣決定意義,因此想確切地理解詞句的意思,就必須得知道習慣。想知道習慣,就得熟悉。讀得多了,熟悉了,習慣就有了,語感就來了。正像朱文君老師說的:“一切皆從讀中得。”于永正老師非常擅長古詩文教學,他曾經這樣說:“粗知大意,背下來再說。”“粗知大意”一方面可以節省出大量的時間著重誦讀記憶,另一方面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小學生對節奏音律天生就很敏感,“粗知大意”之后,重在關注語言,通過各種形式活潑的誦讀達到熟誦或者熟背的程度,從而習得語言。實實在在地讀、背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字詞句章,兼收并蓄,潛滋暗長,積少成多,這樣才能由感到悟,融會貫通,化為己有,產生質的飛躍。
古人云:“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可現實卻是讀上幾遍,學生就厭煩了,不想再讀了。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反復誦讀呢?教師認為讀的方式可以根據小古文的不同而多種多樣,因“材”施教,從而保持學生讀的興趣,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1.合作誦讀。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比起坐著聽,學生可能更樂于去讀一讀、試一試。教師把合作學習方式運用到小古文的學習中,比如學新課之初的讀通,采用從自己嘗試讀到同桌互查、組間評價法等合作方式,學生在自我嘗試與相互比試、評價中逐漸掌握了文章的韻律;為了讀懂,教師借助注釋,采用圍圈說、接力法、坐莊法等合作方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研究著、討論著,故事的梗概和文章的內涵漸漸撥云見日、水落石出。
2.文白對讀。文言文和白話文對照著讀,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語言現象,能感受到漢語言的優雅和精妙。文白對讀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化解了閱讀的難點,保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同一個故事,兩種表達方式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學生在對讀中淡化了對內容的關注,更著重關注小古文的表達方式,從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小古文本身,有利于學生對小古文形成感性認識。比如《盤古開天地》《大禹治水》等文章,教材中都有這些文章的現代文版本,在教學中,教師把注釋和對應的課文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去比較、去發現兩者的異同,學生猶如在尋寶,每得之一二,總會心生歡喜,充滿成就感。這樣文言文和現代文對照著讀,就讓讀懂小古文的過程變成與小古文接觸、感受、發現的過程,充滿了學習探索的樂趣,豐富了學習活動,也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開了一個好頭。
3.猜想促讀。何謂猜讀?猜讀又叫預測讀書法,指在讀書的過程中,通過已經知道的內容來推測還不知道的內容。比如,根據標題,我們可以猜測正文的內容,然后把正文內容與推測的內容進行比較;根據文章的開頭,我們可以猜測文章會有什么樣的結尾;根據上段的內容,我們可以猜測下段會寫什么,或者是根據上一句話來猜測下一句會怎么說。猜讀法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讀思結合,調動思維,產生智慧,使閱讀插上聯想、想象的翅膀。這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方法。引導學生猜讀,不失為學習小古文的一種好方法。如教學《性剛》一課,內容如下:
有父子俱性剛,不肯讓人者。一日,父留客飲,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將出城門,值一人對面而來,各不相讓,遂挺立良久。父尋至見之,謂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飯。待我與他對立在此!
如果按照通常的教法,教師先解釋詞語,然后讓學生理解句子并交流感悟,如此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生可能會覺得很枯燥,甚至引不起笑點。于是在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猜故事情節,“父尋至見之”,如果是你的父母會怎么辦?文中這位父親是如何做的呢?學生邊猜邊讀,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對比,不著痕跡地就讀懂了文章,而且讀得興味盎然。這樣貫穿著猜讀活動的教學立足于整體,教得有趣而簡單,還通過猜讀把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到位。
4.畫中趣讀。愛畫畫兒是學生的天性,在他們眼里畫畫兒是一種很有趣的游戲,他們在繪畫中通過手臂有節奏的動作來獲得主動進行身體運動的快感。他們在繪畫中不斷地去探索、發現,從而得到滿足感、成就感和快樂感。繪畫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是語言的延伸。在學習小古文時,遇到有趣的故事就可以讓學生也動手來畫一畫。比如《貓捕魚》《貓斗》《龜兔競走》等小故事,就可以引導學生用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出故事的動態發展過程,用對話泡泡的形式來補充人物語言或心理活動。學生為了畫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就會反復誦讀小古文,體會感受,思維在閱讀中悄然發展。
5.問題引讀。一個走路的人,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就會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懶散。讀書也是一樣,如果沒有目的,讀的興趣也會逐漸消失。因此在學習文言小古文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發現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研究性學習。比如,小古文中有很多“之”“其”這樣的字眼,出現頻率很高,但意義又各不相同,于是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開展關于“之”的研究性學習。為了解開謎團,學生自然會反復誦讀琢磨、比較體會小古文內容,語義、語感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理解與習得。
親吻語言的馨香,咀嚼語言的滋味,觸摸語言的溫度,辨別語言的色彩……借助文言小古文所提供的語言信息進行閱讀教學,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具體的語言交流場景,讓學生主動地、設身處地地去觸摸文言文中的字詞句,領悟文字背后的內涵。
(二)講演仿寫,積累運用
1.講演積累。高爾基曾說:“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根據故事的特點,采用“小古文故事回講”或“小古文課本劇表演”的方式,激發起所有學生的參與興趣,通過講故事、課本劇表演等方式來加深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比如《五官爭功》《龜兔競走》《道邊李苦》《兩小兒辯日》等小古文,故事內容有趣,充分誦讀后開展“小古文故事會”或“小古文小劇場”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三三兩兩地開始排演起來。為了演得惟妙惟肖,故事發展、人物臺詞他們自然要銘記在心,人物表情、心理也需揣摩到位,于是在他們喜歡的課堂游戲中,他們再次與小古文深入接觸,語言得以積累,能力得以提高,語感得以養成。
2.仿寫運用。實踐出真知。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小古文語言表達規律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仿寫、擴寫、續寫,讓學生自己嘗試在寫中感受、體會,品嘗成功的快樂。比如,學了《蘆花》學生寫下了《楊柳》:“校園多楊柳,春日發芽,一片黃綠,東風吹來,搖曳如仙子。”學了《放風箏》學生寫下了《踢足球》:“操場上,踢足球。汝進攻,吾防守。”
學了《貓捕魚》,學生續寫了:(原文)缸中有金魚,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續寫)貓抖水落,回身再伏缸上,欲再捕食之。一爪入水捕魚,三爪緊抓缸沿,小心而動。魚急走,貓急追之,幾次三番,貓終捕獲之,一口食之。貓如愿,歡喜而去……
學了《龜兔競走》,學生擴寫了:龜與兔競走,兔行速,曰:“吾已近終點,龜行遲,尚遠,吾稍息片刻,無妨。”中道而眠。龜行遲,努力不息,曰:“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吾行遲,需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及兔醒,則龜已先至矣。兔悔,曰:“龜雖行遲,但努力不息;吾雖行速,卻半途而廢。吾不如龜也。”
學了《鐵杵磨針》,學生擴寫了: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白曰:“讀書甚苦,甚累,于吾甚難,吾去矣。”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婆婆,汝欲作何?”曰:“欲作針。”白笑其拙,曰:“鐵杵甚粗,汝何時方能成針焉?”老嫗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自語曰:“功到自然成耳,功到自然成耳。有理有理,吾錯矣。”白還于山中,埋頭苦讀,字字斟酌,不恥下問,廢寢忘食……終卒業,文采飛揚,寫下諸多詩篇,后人尊稱“詩仙”。
從實踐來看,多數學生掌握了借助注釋來理解小古文的閱讀技巧,用小古文的語言形式來進行表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去研讀語言,但對小學生來說寫還是難度較大,仍需要大量地進行語言的積累。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所以在小古文的學習上來說,讀還是要比寫先行。
雖然學生的文筆還很稚嫩,但教師首先要給予表揚,而且不要硬性要求學生一定要使用文言文進行創作,而是進行開放性寫作,讓學生跟隨自己的內心,隨著本身的感受去自由發揮進行創作,然后再逐步琢磨推敲、規范詞句,指導學生在修改完善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小古文的語言表達特點。
此外,小古文的學習還讓學生了解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受到了古代人的智慧,產生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像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的:“學小古文,我們所積累的,難道僅是文言詞匯和語言嗎?當然不是,因為讀、因為誦、因為熟、因為化,隨著文言小古文一起生長至我們的精神血肉的,是中國思維、中國智慧、中國情懷、中國美感、中國氣節,那正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中國靈魂。”
參考文獻:
[1] 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石家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楠.小學語文: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策略[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朱文君.朱文君:“有趣、有量、有運用”的小古文課程實驗[J].當代教育家,2016(1).
[責任編輯 趙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