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蔓 漆小莉
摘 要:技工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承擔著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重任,但從現實發展來看,還存在招生形勢嚴峻、軟硬件設施配置不均衡、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等問題。云南冶金高級技工學校圍繞當前國家和云南省高質量發展需求,在多年實踐基礎上,對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人才培養? ? 產教融合? ? 新型學徒培養? ? “技能+創業”
課? 題: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技工院校省級課題研究項目“技工教育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云南冶金高級技工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堅持“高端引領、多元辦學、校企合作、內涵發展”的辦學理念,以“職教+產業”雙輪驅動,通過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政企合作,破解了招生難、就業難、師資難和教學設備落后等發展阻礙。
在多年實踐基礎上,學校以2022年云南省技工院校省級課題項目研究為契機,通過研究式實踐,探索并構建一種合理的、適應需求的、可持續發展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一、“校企一體、產教融合”技能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一)校企一體育人
建立專業教育體系,根據行業、產業、企業需求培養技能人才,企業前置參與培養,創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職工技能研修中心、企校聯合培養新型學徒指導委員會、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共享中心、技能大師研討論壇等育人平臺,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進行專業建設、完善課程體系、開展學生技能評定,共同促進學生就業,共同分享技術成果,共同建設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形成長效機制。
(二)產教深度融合
結合云南產業發展需求,大力推進職教相關實訓產業發展。緊跟行業和產業需求發展專業,把專業建在企業一線,利用引企入校、引企駐校、企業新型學徒培養等方式,建好用好生產性教學實訓基地,把教學前移到產業一線的專業崗位, 依托企業生產設備作為實訓設備,企業需要什么,學生就學習什么,使專業設置、教學與產業有機融合,使“學中做、做中學”緊密融入,形成理論和實訓“工學交替”、人才鏈和產業鏈緊密銜接、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人才培養格局。
(三)多方聯動保障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目標,拓展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政企合作,暢通招生、實訓、就業全過程。完善規章制度建設,建立政府、企業、學校多主體“產學教培用”合作機構,科學建立系統化、多層次、多鏈條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共同努力。
(四)成果轉化
承辦第一屆云南省職業能力大賽兩個賽項,榮獲“優秀賽項承辦單位”稱號,3名師生斬獲2金1銅;1名教師獲得第二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交通類二等獎;1名學生獲得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美發項目學生組銀牌;3名教師榮獲云南省競賽技術能手稱號;1名教師在云南省十八屆職工技能大賽中被授予技術狀元。
二、 “五位一體”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一)精準目標定位
堅決貫徹國家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戰略部署,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培養為己任,把講政治、講道德,具備高超動手能力、創造能力、適應能力,滿足企業轉型升級發展需要作為高質量技能人才的培養標準。
(二)梯度教學培養
以企業需要為目標,把世賽標準引入教學,動態設計教學實訓內容。以專業知識(30%)、崗位操作技能(50%)、職業素養(10%)、技術創新(10%)為內容,以任務化、模塊化教學為主,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與崗位的無縫對接,形成“新手→熟練→優秀→技術能手”的培養梯度規劃。
(三)多元師資團隊
本著“人才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原則,組建以企業“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云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等高技能領軍人才為主導,以技工院校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企業導師為支撐的多元教師團隊。
(四)360度考核評價
創新考核評價制度,制定以行業標準、企業技能操作規范、專業要求為基準,多方參與的考核評價機制。形成學校評價(專業評價、學業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導師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企業評價(班組評價、車間評價)、社會評價(行業評價、等級證)結合的360度評價系統,對教學質量實施有效的監控。
(五)推進文化共融
注重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共融,以“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為準則,從職業素養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著手,以企業技能大師、科研人員為榜樣,教學陣地與生產陣地結合,通過思想引領、榜樣帶動、活動支撐,將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工匠精神傳遞給學生。
(六)成果轉化
成功申報全國工學一體化第一階段建設院校,2個專業入選全國第一批工學一體化重點建設專業。遴選上報汽車維修(商務車)、中西式面點、電子商務、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4個省級骨干專業,汽車新能源檢測與維修、美容美發、紫陶產業專業群(泥料制備、紫陶成型、陶瓷裝飾、窯爐燒制)3個品牌專業。
三、具有學校特色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
(一)組織方面
從項目申報、教學實施到項目驗收,學校建立了一整套學徒制組織運行體系,確保項目順利完成。自2019年至今,學校聯合31家企業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合計錄入學籍系統12 583人,涉及有色金屬冶煉、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礦物開采與處理、機電一體化等專業,企業新型學徒培養規模穩居云南省第一,培訓數量、質量在云南省技工院校中均處于領先地位。
(二)教學方面
建立師帶徒制度,利用“互聯網+”等多媒體移動技術和培訓方式,建立門類齊全、體系完善的網絡課程學習資源庫,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理論與實操結合,解決工學矛盾。
(三)教師方面
線下實操教師以企業導師為主,企業導師從班組長、技術員、管理層中選擇。
(四)培養形式方面
在兩年學習期間,按專業組織一次技能大賽,以賽促培,為評選優秀學員提供平臺。
(五)學業認定方面
實行積分制,包括線上教學成績、線下教學成績、企業人事部門評分、師傅評分4個方面。達到規定積分的學員獲得學校畢業證書和本專業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
(六)成果轉化方面
2019年培養3 480人次;2020年培養7 110人次;2021年培養3 864人次;2022年已經申報培養2 066人次,共計培養16 520人次,服務社會發展能力在云南省技工院校中名列前茅。
四、12344“技能+創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一)1條主線,即創新創業教育
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主線,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跨專業培養綜合型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
(二) 2個融合,即產教融合、學科融合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振興鄉村經濟,促進成果轉化。進行學科融合,跨專業組建教師團隊,形成優勢互補。
(三) 3個主體,即學校、系部、教師
學校提供場地和資金支持,進行引導激勵,樹立典型。營造出積極做事、積極進取的生態環境,人盡其才,讓愿意做事、能夠做事的教師有收獲、有回報。
職能部門辦講座、開展培訓指導,定期召開指導教師會議,調動廣大師生積極性,并為創新創業大賽提供相應的保障。
組建優勢互補的教師團隊,由不同專業的教師組成,寬容互信,共同提高,增強教師的動手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組建教學相長的師生共創團隊,組建創新社團,平時指導學生進行訓練。
(四)4項聚焦,即專利申報、項目研究、論文撰寫、成果推廣
在創新實踐過程中申報專利,申報科技局課題開展研究,撰寫創新教育類論文參加比賽或者發表,進行成果推廣應用。
課程體系的4個階段,在核心教學模塊中有規劃地融入創業理論與技能教育,把技能創業課程分為創意啟蒙、創意成熟、創新實踐、進行創業4個階段,按階段開展教育教學。
(五) 成果轉化
學校有80余名教師獲得創業培訓講師培訓合格證。學生參加全國技工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云南省三等獎。注冊“南營陶夢”“匠餅匯”“玉建金陶”3個品牌,開始商業化運營。
五、小結
通過課題研究和探索實踐,形成的“校企一體、產教融合”創新模式,打破了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瓶頸,形成了企業得人才、學校得發展、學生得成才的共贏發展格局。通過多元化師資團隊的互通互用、互練互促,教師課程開發能力、技能實操能力、實訓教學能力顯著提升,促進學校教師向教學能手、行業專家身份跨界發展。學校的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操作、可復制性,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作者單位:云南冶金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