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的大學高度關注研究生學術道德問題,形成了從制度規(guī)范、機構管理、教育培訓到導師督導的特色鮮明的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完善研究生學術道德制度、健全管理機構、加強學術道德專門教育、規(guī)范導師學術道德督導職責方面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美國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模式;啟示
美國的大學高度關注學術道德問題,經過較長時間的累積,已構建起從制度機制到管理運行的系統治理模式,彰顯美國特色,較好地發(fā)揮其治理的制度和管理優(yōu)勢。靶向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和學術道德治理的現實問題,美國高校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重點研究與合理借鑒。
一、 美國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的培養(yǎng)模式
美國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yǎng)已形成從制度完善到規(guī)范實施、從機構健全到管理執(zhí)行、從專門的教育培訓到導師的直接督導相結合的完整而成熟的運行模式。
(一)制度規(guī)范
政策規(guī)章既為高校學術道德治理提供依據和指南,也為研究生提供遵從學術道德的行為指引,對高校學術道德培養(yǎng)教育起到基礎性作用。美國大學有高度的學術自治權力,即便如此,其自治也須在國家的政策、聯邦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約和指引下實現。因此,美國高校關于學術道德治理的政策制度是以聯邦、州、學校為線索自上而下建構起來的規(guī)章體系。其學術道德治理的頂層政策就是《關于科研不誠信行為的聯邦政策》,全美幾乎所有的高校在其有關學術道德治理的政策和制度中都公開標明聯邦政策是其主要的制定依據。此外,聯邦憲法、聯邦政府下設的誠信機構出臺的關于科研誠信、負責任研究的倫理規(guī)范和對失信行為懲戒的指導標準,以及司法部關于知識產權的立法等,都是美國大學制定校內學術道德政策的直接依據。在此前提下,各類大學依據本州的法律和政策,結合學校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形成有關學術主體權力和義務、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調查和處理等具體的制度和規(guī)章,細化到針對教師、研究生、本科生等不同群體的管理規(guī)范和有關手冊中。可以說,美國自上而下的關于學術道德的政策法規(guī)和校內規(guī)章制度體系為治理學術不端,維護學術誠信與學術自由,保護知識產權,保障創(chuàng)新者和研究對象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和保障。
(二)機構管理
美國高校在學術道德治理中充分體現了“系統工程”的思維,構建起聯邦政府、學術協會、學術機構與大學的協同共治格局。聯邦政府層面,由學術誠信辦公室(ORI)負責全美學術誠信和學術道德相關政策的制定、宣傳、教育和培訓。如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聯合學術誠信辦公室、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發(fā)起,由美國研究生院委員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CGS)啟動的一項旨在加強研究人員科研道德教育的示范項目,即“負責任研究行為教育”(RCR Education)的研究與示范項目,該項目要求所有承擔政府資助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必須完成RCR基本的科學倫理道德的培訓。RCR教育的內容涉及數據的采集與共享、利益沖突、人體試驗、科研不端行為等9個方面的培訓內容。[1]美國的學術協會與學術機構在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治理中作用顯著。憑借其專業(yè)性,他們制定的專業(yè)和行業(yè)規(guī)范,具有直接的針對性,通過融入大學的學生誠信課程教育和相關培訓中,對研究生學術道德自覺意識的培養(yǎng)和學術自治能力的提升更具現實的意義和價值。如美國微生物學會制定的《道德規(guī)范》、美國化學學會制定的《化學家行為規(guī)范》、美國科學促進會發(fā)布的《好的科學和負責任的科學家》等,都成為美國大學學術道德教育的經典內容。高校層面,為獲得政府資助,各高等院校都按照聯邦政府要求成立了校內的學術誠信辦公室、學術不端處理委員會、倫理審查委員會等專門的學術道德管理機構,這些機構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完成對校內學術道德政策的宣傳、教育、咨詢服務,以及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指控、調查與懲戒等工作,是推動美國高校學術道德建設工作的關鍵依托。
·比較教育·美國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的培育模式、特點及啟示
(三)專門教育
美國大學培養(yǎng)研究生遵從學術道德最直接的方式是專門教育,主要通過兩條路徑,一是專門的課程教育,二是圖書館的專門培訓。專門的課程主要有四類,即負責任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in Research,RCR)課程、機構協同培訓計劃(the Collaborative Institutional Training Initiative,CITI)課程、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課程和在線倫理中心(Online Ethics Center,OEC)課程,這些課程分布在美國各高校學生的主修課、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當中,重在培養(yǎng)學生以高度的道德責任感和明確的倫理規(guī)范指導自己的研究行為。[2]與此同時,美國大學的圖書館在研究生學術誠信與學術道德價值觀養(yǎng)成上也發(fā)揮重要作用。首先,識別服務。美國的大學圖書館通常設有專門網頁介紹學術不端的定義和具體體現,并直接為師生避免學術不端提出要求和建議。其次,培訓服務。圖書館專業(yè)館員憑借專業(yè)知識技能和高級學科素養(yǎng),通過舉辦文獻檢索方法、論文寫作、論文發(fā)表等方面的專題培訓會或者課程,對學生正確進行負責任研究提供方法指引。
(四)網絡服務
幾乎全美所有的高校都在其官網上開辟了學術誠信專題網頁或者專欄,集中展示本校的學術誠信規(guī)則和學術道德要求,其最大的特點是集成性和宏觀的指導性,專門集中介紹有關大學學術誠信建設的各種資源,包括辦事處、政策、教育培訓和實施計劃。相較于大學的學術誠信網頁,二級學院的學術誠信網頁更具有針對性、專業(yè)性和可操作性。以密歇根州立大學為例,其研究生院的學術誠信網頁就針對學術型碩士、專業(yè)型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不同,明確了不同的學術誠信教育要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辨識學術不端、遵從學術道德、負責任地完成作業(yè)、開展實驗、進行研究,二級學院通常會用舉例的方式詳細地闡明何種行為構成學術不端、何種行為是學術誠信行為。也會用視頻的方式更形象、更生動、更簡潔地向學生傳遞學術研究應當尊重的學術規(guī)范和學術倫理。此外,PPT也是網絡服務資源呈現的一種重要形式。可見,美國高校學術道德網絡服務以其多媒體的優(yōu)勢彌補了課程教學、紙質宣傳等傳統教育途徑和方式的不足,實現了大學學術道德資源供給服務的協同性和整體性,提升了培養(yǎng)教育的實效性。
(五)導師督導
在美國,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學術道德能力培養(yǎng)最直接的執(zhí)行者和實施者,其培養(yǎng)教育貫穿研究生學習研究的全過程。具體的落實機制為:一是示范。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學教師行為手冊里都有同樣的要求,即要求教師們必須以身示范,要在自己的學科面前秉持高度的學術誠信標準和對真理的尊重,避免剽竊,負責任地研究。二是指導。美國大學教師行為準則明確規(guī)定,研究生導師要盡一切合理努力,在使用、擴展、傳播知識方面,即在課程大綱的描述與教學、作業(yè)與考試、論文寫作與修改、資源的參考與引用、實驗或研究中協作的必要、范圍和規(guī)則、數據的采集和運用等方面,必須為研究生作出明確和正確的指導和建議,履行培養(yǎng)研究生負責任地實施學術行為的義務。三是監(jiān)督。學生的任何學術不端行為都被教師視為最嚴重的罪行,教師對此負有直接的監(jiān)督、處理、報告和協助調查的義務。教師在監(jiān)督學生的同時,也在實行自我監(jiān)督,因為幫助和教唆任何不誠實的學生被認為是教師的嚴重違紀行為。[3]
二、 美國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的培養(yǎng)特色與成效
美國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yǎng)模式具有美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并已取得顯著成效。
(一)制度完善與價值養(yǎng)成并重
學術道德制度創(chuàng)建是學術道德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學術共同體學術道德價值觀的塑造是美國大學學術道德制度創(chuàng)建的內在動因和根本任務,并貫穿于學術道德制度的變遷、創(chuàng)新、執(zhí)行、監(jiān)督等全過程,是制度得到師生共同體認同和接受、制度發(fā)展和完善、制度優(yōu)勢不斷釋放和彰顯的價值依據和精神內核。上至大學憲章,下至學術道德具體實施的規(guī)章制度,無不圍繞學術道德價值觀的宣傳、教育、踐行這一主題。大學憲章作為美國大學里最高的制度載體和行為準則,體現出大學的辦學定位和發(fā)展目標,在其制定、修正和完善中,始終以追求、捍衛(wèi)、保障學術自由為價值引領和思想靈魂。以大學憲章為根本遵循的學術道德相關制度和政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在實踐中不斷得以發(fā)展,以充分發(fā)揮其引領和塑造功能,提升大學社區(qū)成員的制度認同和行為自覺。
(二)機構協同與資源共享并舉
在開展學術道德教育方面,美國的大學認為不同部門都有著同樣的目標、職責和挑戰(zhàn),因此,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很重要。其意義不僅在于大學對自設的機構實現高效管理和資源集約利用,也使得學術道德問題得以暴露、跟蹤、反饋、分析并得以回應和解決,真實并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升科學研究能力。美國大學在探索學術誠信委員會、教務處、院系、圖書館、寫作中心等不同部門協同合作的方法和路徑方面有著較長歷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以圖書館開展的多邊協作為例。圖書館通過學術不端檢測軟件發(fā)現并記錄學生有違學術道德的行為“數據”,并進行有效分析和研判。隨后與信息技術部門溝通交流,促進軟件功能升級,更好地防范利用技術盲區(qū)實施的學術不端行為,提升學術不端檢測軟件甄別的精度和效度。再與教務部門溝通研究,合作修訂新的學術道德標準和規(guī)范。最后協助寫作中心,為其提供經典案例,豐富教學資源。一般而言,美國大學的圖書館也非常重視與學校院系合作,會不定期開展針對寫作和抄襲問題的項目研究和課程建設。這樣的合作顯現了美國高校的學術道德治理不僅關注并解決不同學科共性的問題,也關注并回應不同學科呈現出的獨特差異,使得高校學術道德教育的內容更為豐富、具體、實在。
(三)正面引導與反面懲戒并行
懲戒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1826年,美國法學家肯特(James Kent)將教師可代替家長實施適度和合理的體罰的法律原則引入美國,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4]自此,懲罰對教育至關重要,并逐漸成為美國教育界和法律界主導性的教育價值觀。包含教育懲戒的學校紀律也成為幫助學生自律并促進其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有序的學習環(huán)境的必要條件。在學術道德培育中,美國的大學不僅通過課程、活動等多元化的正面教育方式促進學生形成學術道德自覺,更通過法治化的教育懲戒手段在完善學術不端行為治理政策體系、謹慎使用學生停學和開除等嚴厲的教育懲戒方式、嚴格懲戒程序、合理使用處罰措施并輔以有效的替代性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和促進研究生成為負責任的研究人員。盡管美國教育懲戒經歷了從自由裁量、零容忍到規(guī)范化、多元化的教育懲戒的演變過程,但教育懲戒始終在美國教育價值觀和教育實踐中占據從未缺席的重要地位,在將學生塑造為美國社會所需要的理想公民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四)傳承傳統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交融
1817年,威廉瑪麗學院開創(chuàng)的榮譽制度,因其有效遏制了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至今仍然是美國高校普遍采用的極具特色且影響深廣的學術誠信教育措施。隨著社會發(fā)展,榮譽制度的內容、形式和實施方式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但榮譽制度依然在線,只是更加注重強調學術誠信之于學生整個學術生涯,乃至對高校本身的重要意義,更加注重通過搭建學術誠信共同體,積極發(fā)揮學生自治的重要作用,從而發(fā)展成為“改進式榮譽準則制度”[5]。盡管數據調研顯示,改進式榮譽制度使學術不端行為既遭到公開的懲治,也遭到共同體內部公開的譴責,其作用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榮譽制度,但傳統并沒有被丟棄,而是在200多年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圍繞科研誠信與學術道德生成了一系列新制度、新課程、新形式。
(五)自我生成與教育塑造并行
雅斯貝爾斯的生成學習理念在美國大學教育中表現得非常充分。無論從學校的教,還是從學生的學,美國的高等教育都體現了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要關注并調動人的潛力、學生自主學習及師生平等的教學生成理念。從教育主體看,雅斯貝爾斯的教育理念認為,學校和教師只是外在的影響力量,是學生自主性和潛力的引導者和調動者。哈佛大學就聲稱,“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和非營利性機構,哈佛大學致力于為有著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們創(chuàng)造教育機會”[6]。也就是說,大學課程、教師和研究項目,都是引導和調動學生學習的外在力量,而學生才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意義的建構者,抑或是學習的主體。美國的大學將此理念充分地融入包括學術道德教育的所有培養(yǎng)活動中,如要求學生“在開始上課之前,學生務必自己熟悉并掌握所有的誠信要求”[7]。斯坦福大學也規(guī)定,新生必須首先了解研究生學術政策、榮譽守則、基本標準和1972年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杜克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也呼吁,“研究生需要足夠的時間、耐心、堅定的承諾以及作出許多個人犧牲的意愿”[8],并“做好經歷失敗的準備”。從師生關系角度看,雅斯貝爾斯的生成教育思想將師生關系視為“學術共同體”,師生共同參與并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教育目標。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學生不僅僅是作為教育對象存在,更是作為教育資源的構成者和生成者存在。教育者制定教育政策、創(chuàng)造教學機會、開展教學活動都應突破“以我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而應做到平等地對待學生,正視和回應學生的現實處境和精神訴求。不僅讓學生有權利“參與制定和實施影響學術和學生事務的制度政策”[9],也要求學生“在寫作、研究、編程和考試中履行誠實義務”[10]。這樣的教育真正搭建起一個師生平等對話、守護學術自由、承擔學術責任的學術共同體,彼此共享學術權利,共同承擔學術義務,共同維系共同體的秩序、自由與榮譽。
三、 對我國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yǎng)改革的啟示
美國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治理經驗集中體現在校園文化、政策制度、機構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對當前我國研究生學術道德治理改革與發(fā)展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完善學術道德相關制度
制度影響是根本、全局而長期的。所以,我國高校學術道德建設首先應在制度層面做到:(1)建立和完善宣傳教育制度機制。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推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協同化、全覆蓋和長效化。協同化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國家、地方、學校、部門、院系等學風建設主體的協同配合,創(chuàng)新溝通渠道和方式,提升上下配合、部門配合的精度和深度。全覆蓋是指要將學風建設貫穿研究生學習生活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營造“誠信無處不在”的濃厚氛圍。長效化是指要建立健全將學風建設落實的長效機制,設定目標任務,強化資源統籌和條件保障,使學術道德宣傳教育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確保此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尤其要充分發(fā)揮網頁、課程、活動等宣傳教育載體的重要作用,將學術道德、學術規(guī)范和知識產權等內容融入其中,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條件和學術風氣。(2)建立和完善學術道德監(jiān)督與考核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以憲法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進一步建立完善學術規(guī)范,形成有操作性的學術管理體制和監(jiān)督機制。如針對學術道德宣傳教育等執(zhí)行工作中的弄虛作假、執(zhí)行不力等現象,完善問責追責制度。針對涉嫌觸犯法律的學術不端行為,完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的工作機制。建立并強化高校黨政管理人員學術道德管理和監(jiān)督職責的考核評價制度,將學校領導對學術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實際效果作為年度述職報告和群眾民主測評的重要內容,以考評促進學術道德建設的落實與質量提升。(3)建立和完善學術懲戒制度。對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出重拳、零容忍”[11]。要建立完善學術懲戒機構組織制度,明確其在學術監(jiān)督和處罰方面的職責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努力推進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認定、處罰、教育等工作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確保學術懲戒的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健全學術道德管理機構及體制機制
2007年,我國科學技術部(以下簡稱“科技部”)成立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負責科技部科研誠信與科研道德建設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接受、轉送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舉報、協調調查處理以及提出科研誠信建設建議等事項。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立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誠信管理辦公室,負責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誠信建設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各單位的科研誠信管理工作進行監(jiān)督、指導和組織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業(yè)務培訓,負責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內重大及敏感的科研誠信案件組織協調相關部門介入調查。然而,目前還需明確國家和地方層面的科研誠信管理機構對科研不端行為立案查處的各自范圍、職責分工、工作程序和工作內容,以規(guī)范查處行為,提升管理效能。依據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建議科技部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的科研誠信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對有重大社會影響、公眾關注度高和復雜的學術不端事件立案查處,高等院校的科研誠信管理辦公室則主要負責對本校影響大的學術不端事件的立案查處。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給科學和教育事業(yè)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的學術不端事件,又切實解決發(fā)生在師生身邊的學術失信問題等,以“零容忍”態(tài)度懲治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行為。
(三)加強學術道德專門教育和宣傳
多主體參與、跨學科的教師隊伍和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是美國大學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yǎng)的重要支柱。我國部分高校也效仿美國建立了專門的學術誠信網絡平臺,負責宣傳國內外關于學術誠信建設的政策法規(guī)、管理機構和資源等,如北京大學科研誠信與學術規(guī)范平臺,就積聚了有關學術道德的國內外政策法規(guī)、學術規(guī)范、違規(guī)懲處、技術支持和相關案例等資源,可供師生隨時查閱學習。[12]北京大學還為研究生開設了“學術規(guī)范和科研方法與訓練”“論文寫作指導與規(guī)范”“文獻查找與論文寫作”“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指導”等學術道德課程[13],有效地提升研究生遵守學術規(guī)范的意識和能力。然而,這樣的方式和舉措并未在所有的高校全面推行。并且,我國高校現有的學術道德網絡服務和建設還比較落后,沒有真正發(fā)揮互聯網海量資源的存儲、多媒體與超文本的內容呈現、交互性與個性化的服務等優(yōu)勢。因此,我國當前在學術道德專門宣傳教育領域,不僅要加強學術道德網絡建設,強化網絡多媒體服務功能,優(yōu)化網絡資源,打造高容量高質量高水平的高校學術道德信息平臺。此外,應該在全國的所有高校、所有的學科專業(yè)推進學術道德相關課程建設,將學術道德融入高校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多樣化的課程內容、教育方法和載體形式。
(四)強化導師學術道德督導職責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yǎng)的第一責任人。研究生學術規(guī)范意識的形成和學術道德能力的提升則是研究生導師作為“第一責任人”的內在規(guī)定。因此,研究生導師不僅要重視研究生學術道德的培養(yǎng),還要將其落實貫穿于研究生學習成長的全周期中,在顯性教育中穩(wěn)固其地位,在隱性教育中浸潤其價值。借鑒美國經驗,針對我國當前導師在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足”“責任心和指導水平不夠”“榜樣示范作用不強”等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導師對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yǎng)的管理:第一,合理控制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嚴格控制單個導師招生數量,在客觀上確保導師指導研究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第二,建立健全導師對研究生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道德教育的體制和運行機制。明確導師對研究生學術研究方法、學術規(guī)范、學術道德引領教育的具體責任和義務,創(chuàng)新培訓教育的載體形式,并采取有效的監(jiān)管措施,促進考、評、聘、招融合,通過“大監(jiān)督”工作機制落實導師對研究生學術規(guī)范教育責任。第三,建立健全導師對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應對機制。明確導師權力范圍、查處程序和基本要求等,規(guī)范導師作為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yǎng)第一責任人”的履職行為,提升培養(yǎng)效能。第四,豐富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推動研究生導師師德師風建設常態(tài)化。在繼續(xù)完善師德規(guī)范標準和強化規(guī)范紀律教育的基礎上,豐富研究生導師學術道德培訓教育內容,拓展研究設計、數據管理、統計方法和負責任研究方面的專業(yè)培訓和指導,通過提升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來規(guī)避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在師德培訓教育形式上推行多元化創(chuàng)新,例如,采取研修班、研討會、網絡培訓、慕課等形式推行導師師德培訓教育,并完善和落實考核方式,培養(yǎng)和提升研究生導師恪守學術規(guī)范、秉持學術良知、精益求精、探求真理的治學態(tài)度和精神,發(fā)揮導師對研究生的示范作用。
(五)提升學術道德建設法治化水平
美國高校集法治教育、依法管理與司法監(jiān)督于一體的法治化的學術道德建設機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首先,我們應在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增設圍繞知識產權保護和違法懲處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課程,如以《著作權法》《專利法》《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民法典》和《刑法》中涉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內容為教學內容的課程,培養(yǎng)研究生對知識產權尊重和保護的意識。同時,還應設置與專業(y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專業(yè)研究活動應遵守的法定程序、標準等,如復旦大學醫(yī)學院、藥學院為研究生開設的“我國藥品監(jiān)督管理相關法規(guī)”(專業(yè)選修課)課程,就旨在幫助研究生掌握藥品的研制、生產、流通、使用等活動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以保證藥品質量,保障人體用藥安全,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和用藥的合法權益。[14]值得其他高校借鑒。其次,各高校應依法依規(guī)建立健全學術道德管理機構及其體制機制。各高等學校應根據《辦法》,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科特點,成立與科技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誠信辦公室相對接的科研誠信管理部門,并明確其工作范圍、細則、機制等內容,形成上下聯動協同進行學術道德治理的體制和氛圍。再次,建立健全學術不端法律責任體系。通過對中國現有學術不端法律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現行學術不端法律責任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法律責任三種,但實踐中,追究行政法律責任占據主導地位,包括取消學位、開除學籍等。現實證明,行政法律責任主導的學術不端法律責任制度并不足以有效應對學術活動中產生的學術風險。為此,建議在《民法典》和《刑法》中設置較為完善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以期實現法律所確立的保護知識產權人利益之立法價值取向。與此同時,加強對著作權法、知識產權法等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學術研究主體作為權利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司法救濟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針對學術不端行為隱蔽性強、發(fā)現難、報告難等特點,建議《辦法》增設“強制報告制度”,要求高等院校等學術研究機構將本單位涉嫌觸犯《刑法》的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向上一級教育部門和檢察院等有關部門報告,積極推進檢校合作,依法懲治侵犯知識產權方面的犯罪,加大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提高學術不端行為違規(guī)違法成本,使學術共同體成員在學術不端行為面前“不敢、不能、不想”,逐漸由被動走向自覺地維護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
參考文獻:
[1][2]賴雪梅.美國高校研究生學術誠信課程設置及其特色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4):64.
[3]麻省理工學院教師規(guī)章制度[EB/OL].(2020-11-18)[2021-03-04].https://facultygovernance.mit.edu/sites/default/files/Rules-Regulations20 201118.pdf.
[4]張彥杰,等.美國教育懲戒的歷史嬗變、當前做法及啟示[J].比較教育學報,2020(6):95.
[5]孫紀瑤,段妍.美國高校榮譽準則制度微探[J].外國教育研究,2018(11):58.
[6]哈佛大學簡介[EB/OL].(2021-04-20)[ 2021-05-12].https://www.harvard.edu/about-harvard/.
[7][10]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學術誠信手冊[EB/OL].(2020-10-28)[ 2021-04-08].http://integrity.mit.edu/handbook/academic-integrity-mit/about-handbook.
[8]杜克大學研究生院首頁[EB/OL].(2021-03-26)[2021-04-09].https://gradschool.duke.edu/about/deans-welcome.
[9]普林斯頓大學《權利、規(guī)則、責任》(2020)[EB/OL].(2019-05-04)[ 2021-04-08].https://rrr.princeton.edu/students.
[11]袁貴仁.把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不斷引向深入[J].人民論壇,2011(8):8.
[12]北京大學科研誠信與學術規(guī)范平臺[EB/OL].(2021-01-18)[2021-04-08].https://xsgf.pku.edu.cn/zcfg/zdgf/index.htm.
[13]北京大學研究生課程設置[EB/OL].(2021-01-18)[2021-04-08].https://www.pku.edu.cn/education.html#p2.
[14]復旦大學2016級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醫(yī)學)[EB/OL].(2018-01-09)[2021-03-04].http://www.gs.fudan.edu.cn/2679/list.htm.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