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要素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統編版語文教材將語文要素作為單元訓練的主線,明確了語文教學教什么的問題,即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兼顧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價值觀的培養,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價值,實現教書育人的最終目標。文章通過分析在統編教材教學中落實小學語文要素的意義、落實現狀,對落實小學語文要素的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統編教材;小學語文;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8-0019-03
引? 言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落實,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目標。統編版語文教材將語文要素放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是深入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體現。語文要素包括語文知識、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寫作訓練等方面,將語文要素落實到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統編教材教學中落實小學語文要素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在統編版教材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要求語文教師按照教材中的主線、思路等要求,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活動。在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教材內容中編排不同深度的知識內容,能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得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落實語文要素,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能在語文知識難度的層層遞進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不僅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原則,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統編版語文教材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明確標注出來,能夠有效地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而將語文要素貫穿于課本的每一單元,能夠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各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在統籌整理整個單元教材內容的過程中,對語文素養的落實有科學的把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對課本內容進行預習,讓學生標注出本節課的重難點,能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即將學習的課本內容有大致認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展開主動探究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則充分利用課后習題,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要求。由此,教師便能夠在無形中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1]。
(三)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為了在統編版教材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語文教師要對自身的教學技能進行不斷地提升和改進,要從教材整體的角度出發,對語文要素編排的情況,學生所處的年齡特征、學習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開展語文教學活動[2]。落實語文要素,本質上是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技巧,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語文知識。教師只有摒棄僵化的、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不斷創新,才能實現語文要素在統編教材教學中的真正落實。
二、統編教材教學中小學語文要素的落實現狀
(一)教學模式創新不足
當前,大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解讀不夠深刻,對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總體把控不夠全面,對教材的使用局限于作為教授學生知識的參考資料,并沒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缺乏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探究。
例如,在進行閱讀課程教學時,教師如果只要求學生閱讀全文、標記生字詞、理解文章意思,而不對文章進行深層次分析,很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假象,即閱讀就是讀文章。實際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層次分析,通過研究文章的寫作技巧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文章整體表達的內容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深層思考,鼓勵學生勇于表達,進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對閱讀教學的學習興趣,進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特征,真正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語文要素。
(二)課堂趣味性不高,師生缺乏良性互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將重點放在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上,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學過程單調乏味,造成教師只在講臺上講,學生只在講臺下聽,師生間缺乏良性互動,極大降低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缺乏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則不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三)教學內容沒有系統性
在統編版教材中,每一單元都體現了不同的語文要素,且每單元的語文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要善于將每單元的語文要素聯系起來,將其串聯成一個整體,以此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學習。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教師會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內容上更專注于“教會”學生當前要考的重點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并不關注學生是否真的將語文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并未將語文要素真正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一味地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忽略教材中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這種教學方式是本末倒置的。
三、統編教材教學中落實小學語文要素的策略探究
(一)轉變觀念,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教師要轉變對語文教材的認識,語文教材不僅是傳播知識的載體,還是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的有力依據。在統編版教材中落實語文要素,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加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還能為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方法。
由此看來,在統編教材教學中落實小學語文要素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解讀每冊教材每個單元的不同語文要素,教師需要觀照整體,“瞻前顧后”:明確某個語文要素在本次教學之前已經訓練過幾次,在本次教學之后,還將進行怎樣的訓練;搞清楚這個語文要素在之前教學和本次教學中分別承擔著什么功能,要怎樣使用才能實現功能最大化。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縮寫故事”。這一單元編排了2篇精讀課文《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和1篇略讀課文《牛郎織女(二)》,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提取故事框架,幫助學生順利地將課文故事復述出來。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后要求,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創造性地講述民間故事,鼓勵學生勇于表達。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了解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需要環境、人物、時間等要素支撐,進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縮寫故事”。
教師以每個單元為整體,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語文要素落實到每篇課文的教學活動中,能讓學生從中獲得語文知識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達成教學目標。
(二)動態調整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統編教材教學落實語文要素對教師教學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現有的心理發展特點,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動態調整。例如,在課堂活動中通過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創設生活化情境、劃分小組探索學習等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高效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對課文進行講解后,將小學生分組,每組5個人,鼓勵學生開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自己想象成五粒豌豆中的其中一粒,設想自己在飛出豆莢之后去了哪里,遇到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將自己的想法勇敢表達出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度探究,并通過設置問題,如“小女孩看到從青苔裂縫里長出來的豌豆苗會怎么想”“她會對豌豆苗說些什么?”“豌豆苗又會對小女孩說些什么呢?”等,引導學生站在小女孩和豌豆苗的角度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將語文要素落實到教學過程中,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善用現代化技術,將課堂內容系統化
要想將小學語文要素落實到統編教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借用現代化技術,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的活躍度,進而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完成課堂教學知識的傳授。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全面的角度,對小學語文教材有整體的把握。教師要找到單元和單元之間相關聯的語文要素,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利用新媒體教學資源,將知識合理地串聯起來,形成全面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打破空間限制,使學生對語文知識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觀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關于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請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聽,然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引出《觀潮》后,教師對課文展開詳細講解,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將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整個過程朗讀出來,通過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氣勢磅礴。在課程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祖國其他地方的大江大河,通過畫面的對比,豐富學生的視覺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為什么會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觀”,進一步升華課文主題。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中覺得優美的句子畫出來,通過布置課后作業,安排學生課后通過互聯網查找自己感興趣的祖國美景,仿寫句子,并在下節課中和大家分享。
教師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將抽象的語文知識直觀形象化,通過聽、說、讀、寫等環節將課堂內容系統化,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的世界,將現代化技術同語文要素相結合,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這篇課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用好“交流平臺”,對知識進一步鞏固拓展
統編教材在每一篇課文后新增加了一項內容——“交流平臺”,目的是凸顯本單元課文的結構、語言的特點、詞語的運用,是一項很好地展示人文要素的綜合性學習平臺。統編教材“交流平臺”板塊的設計主要是從學生視角出發,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構思,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每單元“交流平臺”的要求不同,有的注重能力訓練,有的注重方法指導,有的注重詞句的積累,還有的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握“交流平臺”的目的,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發揮“交流平臺”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側重,通過“交流平臺”對本單元內容進行不同形式的呈現,促進教學相長。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編排了《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兩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連續細致的觀察”,“交流平臺”則通過對規律進行總結的方式,將作者細致觀察的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因此,在講每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畫出表示作者連續、細致觀察的語句,并對此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仔細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某一事物,讓學生明白觀察不應局限于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用心想。理論聯系實際能使學生對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有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
結? 語
要想通過課堂教學落實小學語文要素,教師就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對小學語文教材有整體的把握,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深挖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動態調整,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扎實地掌握語文知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將語文知識進行系統化改進,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全面發展,善于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多樣化的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進而實現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黃玉秋.聚焦統編教材 落實語文要素[J].小學教學參考,2021(28):70-71.
丁雪飛.統編教材語文要素的編排特點與教學落實[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9(10):5-10.
作者簡介:林菁(1973.11-),女,福建福鼎人,任教于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榮獲寧德市優秀班主任、福鼎市名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