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巧文
【摘 要】探究既是幼兒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幼兒科學學習的方法。教師要帶領幼兒開展各類探究活動,讓幼兒在探究中了解自我和外在世界,發展個性能力。根據探究的呈現形式與可見程度,可將幼兒探究活動分為顯性探究與隱性探究。其中,顯性探究旨在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隱性探究旨在支持探究高效進行。在“一顆牙齒的旅程”主題探究活動中,幼兒園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從幼兒的生活出發,幫助他們答疑解惑,使幼兒在探究中獲得成長。
【關鍵詞】幼兒;科學探究;顯性探究;隱性探究
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幼兒的特點。幼兒對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探究并形成解釋的過程可以稱之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探究既是幼兒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幼兒科學學習的方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指出:科學領域的學習與發展目標緊緊圍繞著激發探究和認識興趣,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帶領幼兒開展各類探究活動,讓幼兒在探究中了解自我和外在世界,發展個性能力。根據探究的呈現形式與可見程度,可將幼兒探究活動分為顯性探究與隱性探究。其中,顯性探究是指教師與幼兒之間通過語言、行為等直接的、顯而易見的方式進行探究。隱性探究是指教師借助教學中的外在環境和心理環境間接地、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進行探究。
牙齒對幼兒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幼兒每天要用到牙齒,知道糖吃多了會蛀牙;陌生在于幼兒對于如何保護牙齒并不了解。幼兒園結合“世界愛牙日”,帶領幼兒開展“一顆牙齒的旅程”主題探究活動。在這次主題探究活動中,筆者將顯性探究和隱性探究相結合,提高探究的實效性。
一、顯性探究,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一)語言式探究,做到有的放矢
語言式探究是指教師通過語言的引領、指導和評價,與幼兒進行互動探究。在實際教學中,常見的主要有情境式談話引導、閱讀式經驗指導、問題式遞進引導。
1.情境式談話引導
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情境性談話,以此優化和推進主題活動,幫助幼兒梳理經驗,讓幼兒基于經驗開展活動,更好地參與探究。
比如在“一顆牙齒的旅程”主題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筆者在科學探索區投放了一些關于牙齒的書籍,供幼兒自由觀看。一天,筆者聽到幼兒在討論關于牙齒的話題:“你的牙齒是什么時候掉的?”“牙齒掉了以后你是放在哪里的?”“我是放在窗臺上的。我看到大頭兒子掉牙后把牙齒放在窗臺上,牙仙子把它拿走,就可以實現一個愿望。”“那你的愿望實現了嗎?”“……”
有了情境的依托,幼兒就會自由展開討論,并且會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交流。由此也能看出幼兒渴望習得與牙齒有關的知識,且具有較強的探索興趣。基于此,教師可結合幼兒換牙期這一特定時間,設計層層深入的主題活動。
2.閱讀式經驗指導
書本能幫助幼兒深入探究。教師應引導幼兒“從書本中尋找答案”。具體而言,可開展集體閱讀活動與區域閱讀活動。
在師幼共讀一本書時,筆者選擇了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和《一顆超級頑固的牙》,這兩個繪本故事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而且大班幼兒正處于讀圖階段,他們喜歡色彩鮮艷、畫面豐富的閱讀內容。因此,師幼共讀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此外,家庭閱讀在這個活動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筆者與家長進行溝通,布置親子共讀一本關于牙齒的書的任務。尋找書籍、閱讀書籍的過程不但能夠增進親子間的關系,還能使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得到發展。如親子共讀過程中,爸爸說:“牙齒搖動說明要換新牙了,每個小朋友都會換牙齒。”媽媽說:“蛀牙也是會換的,但是蛀牙拔起來是很麻煩的。”小朋友說:“原來牙齒里藏著這么多的秘密,那么牙蟲怎么會到牙齒里去呢?那么硬的牙齒它們是怎么吃掉的?”父母在民主、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換牙現象。
幼兒還可以利用各種感官進行學習,在看、聽、說、做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和經驗。由此,幼兒的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與提高。通過共同探討,幼兒解決了困惑,習得了知識。他們通過觀察、傾聽和思考,逐漸形成對牙齒的認知與理解。
3.問題式遞進引導
問題式遞進引導指的是以問題為導向,讓幼兒經歷發現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如,了解到幼兒在換牙時有些憂慮后,筆者開展了“我們的擔心”討論活動,帶領幼兒從基本性問題、概論性問題、特定性問題三方面入手,梳理自己在換牙時的問題與困惑,并以幼兒能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解開困惑。
(1)基本性問題。當幼兒習慣了“說來聽聽”等問題后,教師可直接轉向基本性問題。例如,筆者在師幼共讀時提問:“這本書里有什么內容是你喜歡的?”“有什么內容是你不曾在其他書上看到過的?”
(2)概論性問題。幼兒接受、理解新知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跟生活經驗、閱讀經驗有關。在閱讀開始時,對基本性問題稍加變化就可以帶領幼兒從不同角度切入。例如,筆者向幼兒提問:“讀了這本書,你發現牙齒有哪些特點?”“有什么內容是你以前沒有注意到的。”
(3)特定性問題。每一本書在遣詞用字、表現形態和內容上都各有特色。正是這些特色使一本書區別于其他書。教師在設定問題前要做到心中有數,先想好哪些特定性問題與討論的內容有關。例如“這本書里,是誰在說故事”“這本書里講了哪幾顆牙齒,你覺得哪一顆牙齒最有意思呢”等。教師要設法將較為枯燥的內容以有趣的形式呈現,在教學形式上下功夫,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活動式探究,做到恰如其分
因為幼兒擔心的問題各有不同,所以在活動前期,筆者把幼兒最為擔心的問題進行了整合,將“我們的擔心”記錄下來。針對“我們的擔心”,幼兒尋找答案,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或通過親子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了前期經驗的鋪墊,幼兒可以進行想象和創作。需要注意的是,當幼兒說出關鍵信息后,教師應發揮催化劑的作用,允許幼兒自由思考和表達觀點,并及時捕捉,讓每個幼兒都有分享的機會。在活動開展的中期,教師要重新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如在一日生活中滲透關于牙齒的知識,開展“牙齒大街的新鮮事”講述活動,鼓勵幼兒創作不同的作品,并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解釋。
二、隱性探究,支持探究高效進行
(一)開放式探究,凸顯重點
隨著活動的推進,“一顆牙齒的旅程”主題探究活動的內容越來越有深度和廣度,并不斷走向多元。在開放的環境中,活動的教育價值充分凸顯。
1.環境呈現,建構知識
活動中,筆者以主題墻呈現幼兒學過的關于牙齒的知識。環境的布置讓幼兒在輕松的對話中獲得真切的感受,產生整體的領悟。除了要創設活動環境,也要保留開放的空間,讓幼兒自己設計和填充。
2.經驗提升,集體認知
教師要在幼兒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帶領他們經歷“收集—討論—提煉”的過程,讓幼兒在認識牙齒的過程中,將零碎的經驗進行提煉和總結。
(二)支持式探究,解決困惑
為了便于活動的實施,教師要及時轉換角色。在“一顆牙齒的旅程”主題探究活動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筆者及其他教師發揮促進者、咨詢者和示范者的作用。前期,教師需要完成主題策劃、資料搜集、實驗準備等事務;中期,需要組織幼兒開展活動,及時指導、鼓勵他們;后期,需要提煉成果,總結不足,為下一次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在“一顆牙齒的旅程”主題探究活動中,為了讓幼兒了解正確的刷牙步驟,筆者通過牙模和步驟圖,結合自己的經驗為幼兒進行示范。通過與幼兒的交流,筆者了解了幼兒的困惑。之后,筆者根據幼兒實際,幫助幼兒解決困惑,從多方面為幼兒提供支持。
“一顆牙齒的旅程”主題探究活動圍繞著基本的科學概念展開,使幼兒明白了換牙期的一些常見問題,因此對幼兒來說有著重要的價值。經過本次主題活動,幼兒知道了牙齒的種類和名稱、牙齒的作用、保護牙齒的方法和正確刷牙的步驟。
總之,幼兒期是人發展的關鍵期。幼兒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雖然沒有全面、系統的了解,但他們對外界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生活中真實的事物與現象是幼兒科學探究的生動內容,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使他們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一次有意義的活動,能讓幼兒習得知識,解決困惑,獲取經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朱家雄.幼兒園課程(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薛建男.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上海市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4]李雪晗.“幼兒園選擇”問題的深層含義及其社會學思考[J].當代學前教育,2009(3).
[5]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華茂外國語學校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