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學習階段,但由于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方式存在形式化、內容簡化、實效性不足等弊端,多數小學生主要通過重復練習、背概念和公式等方法學習數學知識,學習效率偏低,且掌握的知識不成系統,呈現碎片化特征。對此,項目化學習應運而生,其有助于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將學科知識項目化。文章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認識100以內的數》為例,探討如何應用項目化教學在生活感知、體驗交流和整合探究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并結合案例,從提出問題、教學過程、案例分析等方面闡述項目化教學活動的具體設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項目化教學;數感培養
作者簡介:張婷(1981—),女,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戴南鎮中心小學。
項目化教學是根據目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將相關學習任務和學習主題設計為相應的項目內容,按照教學規律和組織方法,完成既定任務的教學方法。相比傳統的按照教材課時安排循序漸進地完成整冊教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式,項目化教學可充分發揮師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具體而言,在學習《認識100以內的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合理安排和調整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猜想、實踐中,認識“100有多少”,感受“100有多長”,估計“100有多厚”,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知識綜合理解、分析和應用的能力,發展數感。
一、在小學項目化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的策略
(一)體驗生活,啟蒙數感
數學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數感也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掌握的生活經驗。很多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對于事物的認識多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想要使其深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需要引導其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所以,教師在設計項目化教學內容時,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使學生正確認識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比如,學生可以到操場上通過測量、走路、跑步等方式,親身感受100米的距離有多遠;或者到菜市場親自去掂量、觀察100克的蔬菜或水果的分量;還可以到超市去看看100元能夠買多少東西。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啟蒙學生的數感,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認識到“100”這個數字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意義,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二)體驗交流,形成數感
教師應通過問題引導,創設項目式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交流討論的空間,讓學生在討論中獲得啟發,相互學習和借鑒,在交流和體驗中實現信息交換,以此加深學生對數的感知[1]。比如,筆者上課時先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量筒,邀請學生上臺參與相關項目實踐活動,讓兩名學生分別在兩個量筒中倒入體積不超過50毫升的水,其中一位學生倒入了50毫升的水,另一位學生倒入了30毫升的水。筆者提問:將兩個量筒中的水混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毫升?學生通過直觀觀察和親身體驗,更好地認識數、理解數、計算數,掌握100以內加法的運算知識。此外,水的體積除了可以用整數表示,還可以用小數表示,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整數和小數聯系在一起,這樣有助于豐富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數感。
(三)整合內容,把握聯系
項目化學習的突出優勢在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知識基礎、理解能力的內在聯系,整合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認識100以內的數》時,教師可以采用整合策略,將《認識100以內的數》與《元、角、分》整合起來,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體會“100有多貴”[2]。首先,筆者創設商店情境,并設置問題。問題一:在商店中有各種各樣的商品,請你計算一下用100元人民幣可以買到哪些商品?這不僅讓學生認識了數,還使其通過計算理解了100元的價值。其次,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探究和設計購物方案。學生甲想用100元購買兩包薯片、兩支鉛筆。一包薯片8元,買兩包薯片需要16元,一支鉛筆2元,買兩支鉛筆要4元,16+4=20(元),用100元減去20元,還剩80元。學生乙想用100元給媽媽、爸爸各買一副手套,給自己買一盒水彩筆和一本字典。一副女士手套30元,一副男士手套25元,一本字典25元,大盒水彩筆35元,30+25+25+35=115(元),學生乙發現自己想買的商品超出了可支付范圍,故將35元的大盒水彩筆換成20元的小盒水彩筆,在更換后,正好花完100元。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們在特定情境下理解了100元面值的人民幣與商品消費的內在聯系,并進行10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掌握數學知識。
二、以發展學生數感為導向,設計項目化教學流程
(一)提出問題
在進行項目化教學之前,教師應該明確項目化學習主題,并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要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為前提,要符合學習內容,讓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完成學習目標。在教學《認識100以內的數》時,筆者設計了“數小木棒”的活動,讓學生先認識100以內包含哪些數。在師生互動中,學生對數的概念和具體內涵更加熟悉,課堂氛圍良好。學生在數完木棒后,會按照不同數目排列好。對此,筆者提問:“哪位同學可以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有的學生說自己按照2支,4支,8支的順序數;有的學生說自己是按照5支,10支,15支的順序;也有的學生說自己是按照每10支為一組的方式數的。學生在問題中認識數、體會數,可以深化對數的感知。
(二)教學過程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數基礎有限,在“數木棒”活動中,雖然學生運用了多種數數方法,但還有部分學生不會數數。對于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并將具體策略落實到教學中,如設計“100有多少”“100有多長”“100有多厚”等項目內容,使學生帶著問題進一步探究,在“猜一猜”“做一做”“數一數”中加深學生對100以內的數的認識[3]。
1.在“猜一猜”中認識“100有多少”
在學生初步認識100以內的數后,筆者展示在課前準備好的黃豆,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100有多少”。筆者隨手抓一把黃豆,問學生:“猜一猜老師手中有多少顆黃豆?”由此,學生從在數數中認識100轉化到在猜想中估計100。有的學生猜測筆者手中有50顆黃豆,有的學生說有99顆。為了一探究竟,筆者說:“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老師手中到底有多少顆黃豆。”這時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全班學生從1開始數到最后,明確共有63顆。在此基礎上,筆者再隨手抓取一把黃豆,讓學生們再猜一猜這次有多少顆黃豆。有學生猜測有83顆,并分析:第一次老師抓取的黃豆有63顆,這次老師手中加進去的黃豆要比原有總數的一半略少,大概20顆黃豆,故用原來的63顆與多出的20顆相加,猜測這次老師手中的黃豆有83顆。根據學生的猜想,筆者與學生再一同數黃豆,數得85顆,與學生猜想相差無幾。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練習了數數,還能使其應用生活經驗估計數值,在潛移默化中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2.在“做一做”中體會“100有多長”
將《認識100以內的數》與時間單位、長度單位等內容結合起來,將基本的數變為具體的量,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100以內的數的應用,從而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學生對100以內的數的認識[4]。比如,筆者在100這個數的后面加上時間單位,使其變為100秒、100分鐘、100小時,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思考自己可以在100秒、100分鐘或者100小時內做什么事情,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使學生深入體會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有的學生說自己在100秒內可以寫50個字,可以拍球100下;有的學生說自己在100分鐘內可以做完兩套卷子,背誦一篇課文。通過內容聯系和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了100與時間單位的聯系,并結合問題思考,進一步體驗100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深入探究時間概念。
3.在“數一數”中估計“100有多厚”
學生在上一階段學習中獲得的對數的認識以及數學活動經驗,可以為其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在深入探究中發現數學規律、領會數學奧妙。對此,教師可以設計“100有多厚”學習內容,讓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鞏固計數技能。比如,筆者提前準備好A4紙,并將其裁剪成相同面積的長方形,并給每個小組分發裁好的100張的長方形紙片。筆者示范指導,用尺子零刻度對準紙的一端,將尺子和這100張紙對齊后,讀出紙的另一端對準的刻度值。然后,學生按照筆者的演示操作,自己用尺子測量100張紙有多厚。有的學生得出測量值為1厘米多一點,有的學生則得出2厘米。這時筆者反問學生,同樣的100張紙,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這時有學生猜測可能有的小組是將100張紙壓實后測量的,這樣紙的厚度就會變小,而沒有壓緊的100張紙,空隙較多,厚度較大;也有學生說是因為紙張的厚薄不同;還有學生猜測可能有的小組為了易于測量,將紙張折疊了,寬度變小,厚度變大,所以測量的結果才會不一樣。在思考和探究過程中,筆者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測量物體的方法,并使其形成數感。
(三)案例分析
培養學生的數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但是發展學生的數感并非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到的,因此教師需要在不同教學階段有意識地引導和塑造學生,使其在解決問題和實踐活動中建立正確認知。如“猜一猜”以“100有多少”為項目學習內容,使學生的數感在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中得以發展。在數黃豆活動中,學生從1開始數數,教師可以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學生的計數能力,并且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認識和感知100以內的數。而在“數木棒”活動中,學生利用已有的計數經驗和多樣化方法完成相應學習任務,并在相互交流、分享以及思維碰撞中開拓思維,增強數感和理解能力。
此外,筆者以時間單位為例,讓學生通過生活經歷分享,認識到時間的有限性,不僅讓學生深入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和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提高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還使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筆者進一步延伸,在初步講解和示范后,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輔助工具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靈活思考的能力。
結語
結合《認識100以內的數》的相關內容,筆者采用生活啟蒙、體驗交流、整合內容等策略,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在師生共同探討、交流和體驗中,深化學生對100以內的數的認識。同時,筆者從提出問題、設計教學過程以及案例分析三個維度,思考發展學生數感的方式方法,借助項目化教學的優勢,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發展學生探究思維,使其基于數感不斷領會數學的奧秘。
[參考文獻]
楊秀春.如何在計算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感[J].天津教育,2022(29):183-185.
吳敏.小學數學教學數感培養方法探索[J].新教育,2022(14):43-45.
蘇強強.開展項目化學習,發展小學生數感[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6):65-67.
陳英.項目化背景下低年級學生數感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2020(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