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燕
【摘? 要】“基礎教育精品課”遴選活動吸引了不同學科教師的積極參與。筆者作為高中通用技術微課教師,在制作精品課的過程中,探索如何結合精品課的特點,提高通用技術微課對五大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以“技術試驗及其方法”一課為例,從教學設計和錄制編輯兩個方面對精品課視角下的通用技術微課提出實施策略。
【關鍵詞】精品課;通用技術;微課;核心素養;技術試驗
2022年9月,教育部組織了第二屆“基礎教育精品課”(以下簡稱精品課)的遴選工作。本屆精品課在作品呈現上仍采用微課加資源包的形式,不同的是在教學內容上限定為2022年版傳課目錄中的一課(節)。可選擇的課題數量減少,參與申報的教師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對精品課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通用技術學科為例,筆者執教的蘇教版“技術與設計”必修部分在精品課目錄中僅剩13節,要制作出高質量的精品課,就要就選題精心設計教學、制作微課視頻。不少通用技術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存在短板,缺乏制作微課的經驗,或是有制作經驗但是將精品課微課與傳統微課混淆,制作的作品缺少規范性。還有的微課教師只是將教材知識照本宣科地講授,教學未能體現新課標中培養核心素養的理念,難以呈現出一堂賦能高的精品課。
一、精品課微課與傳統微課的區別
首先,所謂微課,一般是在10分鐘以內,集中講解某個知識點、問題或主題的教學視頻,具有內容簡短、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較為完整等特點,在視頻的呈現上有錄屏式、手寫式、拍攝式、動畫式、交互式等多種形式。而精品課微課視頻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視頻呈現上限定為“教師講解+多媒體大屏”的形式,授課教師需要適當地出現在大屏右側。第二,單個微課時長為小學10~15分鐘、中學15~20分鐘。第三,教學內容要展現學科教材中的具體一課(節)所含知識點,一課(節)如分為多個課時,需分別制作多個微課。綜上幾點來看,精品課微課要通過拍攝式和錄屏式相結合的方式,在單個視頻時長內,呈現課堂40~45分鐘所有的教學內容。
二、精品課視角下通用技術微課的研究策略
精品課作為以微課視頻為主的選拔活動,選拔標準不僅注重內核(即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施呈現),還對外殼(即視頻的呈現)有較高要求。筆者執教的通用技術課例“技術試驗及其方法”入選2022年福建省“基礎教育精品課”。下面將以此課為例,從基礎教育精品課的視角,對通用技術微課的從教學設計和錄制編輯兩個方面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
(一)精品課的教學設計
通用技術課程倡導以五大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實踐為核心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而從精品課微課要求的呈現形式上看,相當于一堂課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因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覺得很難開展互動和實踐環節,容易把微課教學設計成純粹的知識講授,很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對此,提出以下策略。
1.創設真實情境
通用技術是一門立足于生活中技術問題的課程,精品課要落實核心素養,首先要針對選題設置學習的真實技術情境,促使學生參與學習、主動思考、深度理解。在精品課的情境創設上,要以新課標為指導,對教材進行重構,創設有意義、生動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技術試驗及其方法”一課,筆者將情境設為圍繞 “小宇同學為弟弟進行設計改造和技術試驗”的三個關聯情境:首先,創設 “弟弟誤食毛絨玩具零件”的第一個情境,激發學生對技術試驗的學習興趣,在跟隨小宇查閱“玩具誤食事故”的相關資料后,完成闡述技術試驗的意義、特點和方法等任務。其次,進入第二個情境“小宇為弟弟設計制作玩具收納盒”,制作前需進行木材抗彎強度測試,從而完成設計試驗方案、體驗試驗、撰寫試驗報告的任務。最后進入第三個情境——對“小宇制作的簡易玩具收納盒”的某一性能設計技術試驗方案,完成課后延伸。三個真實情境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主線貫穿,形成完整一體的情境,讓學生在不斷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素養的提升。
2.基于問題解決的項目式教學
為更好地讓學生體驗設計與實踐,通用技術課常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新課標倡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大項目單元式”教學模式,而精品課同公開課一樣,教師只需呈現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融合二者,微課可以就選題所對應單元項目的部分或技術性能設置問題任務,也可以將真實的問題抽象為小項目,通過讓學生對情境問題的解決,達成知識和技能的習得目的。選擇項目,第一,要考慮學生的學情,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操作技能;第二是注意科學性,保證教學過程中規范引導和評價,提高項目質量;第三,具體內容要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維度,項目開展要實現問題層層驅動,達成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試驗教學作為通用技術的重要教學手段,是實踐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試驗”一課在分析學情時,發現學生有物化生實驗操作基礎,但對技術試驗的實施和特點并不了解,可以用產品試驗進行區分。此外,學習過設計的一般過程,學生對測試在設計后期為評價和優化提供數據支撐有初步了解,但對技術試驗可以用來分析比較制作材料的作用不夠了解。因此,筆者選擇了兩個試驗項目:毛絨玩具的拉力試驗和木材抗彎強度試驗。首先,二者測試方法均有國際標準要求,使設計項目試驗方案不是無根之木。其次,毛絨玩具是大眾產品、木材是技術活動中常見材料,由玩具安全和拉力測試問題驅動學生觀察和學習技術試驗方法、提升技術意識,再由玩具收納盒設計時遇到“如何選擇強度大的木材?”“如何進行木材抗彎強度試驗?”“如何填寫試驗報告”“能否設計其他試驗方案?”的幾個問題,形成問題串的連環驅動下,有利于學生經歷技術試驗的過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3.運用信息技術媒體手段
精品課通過課件和微課傳達內容和情感,因此,在教學設計時還需要融合信息技術手段,用多媒體、可視化的方式創設情境,增加吸引力,提升交互性。通用技術學科實踐性較強,教師可以拍攝工藝實踐、技術試驗、草圖繪制、方案的物化及優化等活動視頻和圖片素材插入微課,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希沃白板制作互動練習生成二維碼分享,將實踐作業通過微信小程序發布,或者將課上工具軟件和課后觀看的拓展性視頻、音頻、書籍等資源上傳網盤,生成二維碼,學生掃碼就可以進行答題、觀看資料,使學生在微課學習的過程中開放思路、想法和作品,延展課堂活動,提高交互性。筆者在“技術試驗”一課中,不僅拍攝了毛絨玩具拉力試驗,還在試驗前用微信小程序設置了投票環節,讓學生掃碼參與預測試驗結果,教師也能在程序后臺中看到投票統計。這樣既體現教學目標中——技術試驗不可預測的特性,又增強了微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二)精品課的微課錄制和編輯
在教學設計、學習任務單、作業和課件制作完成后,可以進入微課錄制和編輯階段。由于精品課要求授課教師本人出鏡,需要錄制課件前授課的上半身鏡頭,如何讓教師出鏡部分變成微課的加分項?對此,筆者研究了如何使用簡易的錄制設備開展拍攝和編輯,此法具有基礎性和廣泛性,適合于各學科教師參考。
首先,需要準備的拍攝硬件有筆記本電腦、手機、手機支架、綠幕、電腦、翻頁筆、無線收音各一個;需要的軟件有剪映和桌面題詞器。一般來說,常用的拍攝方法有大屏直拍和綠幕摳圖兩種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優劣:大屏直拍法只需調整好手機攝像頭,對準教師和大屏直接拍攝即可。此法無須綠幕,不論拍攝還是編輯都較為容易,且教師和課件的共屏互動也更自然。但由于大屏的高亮度引起的逆光效果,讓立于大屏前的教師的亮度和清晰度變低。綠幕摳圖法,則需先拍攝教師在綠幕前的授課畫面,之后在編輯軟件中摳圖,和課件錄屏合并調整,相較而言,此法拍攝步驟多、編輯復雜,但是視頻畫面更好。筆者在嘗試過這兩種方法后,最終采用了綠幕法,具體操作如下。
1.檢查課件和逐字稿
(1)精品課模板要求教師要出現在課件右方,拍攝前要檢查課件的內容是否都集中放在左側,以空出右側放教師的摳圖。規范的技巧是在 “幻燈片母版”中靠左側插入一個高14.2厘米、寬22厘米的無色填充黑框“矩形”邊框約束課件內容。
(2)微課錄制前還需要準備好逐字稿以便控制時長。以初高中為例,設定視頻時長15~20分鐘,扣去其他視頻素材,即可推算授課的時長和逐字稿的字數。例如“技術試驗”一課,錄制教師授課時長12分鐘,逐字稿字數為3100左右。確認好逐字稿后,將逐字稿導入題詞器,可以避免教師錄制時忘詞。使用方法為:復制綠色軟件“桌面題詞器”到筆記本電腦中,導入逐字稿,根據語速設置播放速度,實現大屏幕的題詞效果。
2.搭建場景和拍攝錄制
選擇較小且不易產生回音的場地,打開照明燈保證一定亮度,綠幕懸掛后方,用支架夾著手機立于教師正前方,支架后放置用于題詞的筆記本電腦,支架旁再放一臺電腦放映課件。接著,打開提詞器、連接無線收音和翻頁筆,就可以開始一邊授課拍攝,一邊完成課件錄屏。需要注意的是,拍攝前需調平手機鏡頭,高度盡量和教師臉部同高,畫面亮度要保證綠幕亮度高且人物面部不反光,取景框要保證教師動作時上半身不出畫。教師盡量穿純色上衣,但不要穿純白色和綠色服裝,避免跟課件和綠幕重合,女教師可以適當化妝。
拍攝時,教師要注意語言清晰、語速適中和上半身的整體儀態。如果說錯某個點,只要略停頓后再重說一遍該部分就能接著錄,錯誤部分可以后期刪除,無須重新開始。
3.后期編輯
對絕大多數剪輯能力不足的教師來說,電腦版剪映是最容易入門和上手的剪輯軟件。將綠幕視頻導入剪映的視頻軌道中,選中素材進行摳圖,可以選擇“智能摳圖”功能,但頭發和手指等細節上會有綠邊,建議使用“色度摳圖”功能,對摳圖效果不好的部分還可以使用“HSL”功能,對綠色的“飽和度”和黃色的“色相”進行調整,摳圖效果會大有改觀。當然,制作水平更高的教師可以用PR軟件的“超級鍵”進行摳圖,也會有不錯的摳圖效果。摳完圖后,就可以將摳圖素材和課件錄屏素材在剪映的兩個視頻軌中進行編輯和合成。按要求編輯時要特別注意課件的切換要和教師的講解同步,如有切換不同頻或修改課件的地方,都需要重新錄屏該片段進行替換。
總之,一節優秀的通用技術精品課,需要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微課中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通過對技術項目問題的解決,提升互動性,從而培養學生技術問題的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實現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傳達、深層內涵和情感的傳遞、深度學習的達成。
【參考文獻】
[1]顧建軍,吳鐵軍,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2]陳心,叢敏.學科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的通用技術試驗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5):139-141.
[3]李作林,劉長煥,陶業曦,等.真實問題解決:指向核心素養提升的教學策略——以人大附中通用技術課程建設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0(2):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