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 要]在產教融合實施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有了質的飛躍,學校與企業是產教融合中的雙主體,校企合作的質量關乎人才產教融合實施的效果及人才培養的質量。現階段,應用技術大學與企業合作之間還存在許多障礙,限制了產教融合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對當前高校與企業之間合作機制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為高校優化校企合作機制提供了參考意見,以期促進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優化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高校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教融合是新時期我國關于教育改革的部署,發揮學校、企業主體作用,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是新時期促進高校教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決策。在產教融合實施的過程中,校企合作機制是推動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能夠推動學校與企業之間深度合作。《“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中指出,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是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生是我國社會一線的必要人才,產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可培養出全面的、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力量支撐。校企合作機制問題的存在影響產教融合育人質量,影響學生就業。因此,高校、企業和政府部門應密切關注產教融合中校企合作機制運行問題,以及革新機制弊端,促使產教深度融合,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1 校企合作機制存在的問題
1.1 合作形式單一
在產教融合實行的幾年來,大多數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形式無非就是訂單模式、頂崗實習模式、產業學院共建實習基地的育人模式,少有新興的合作形式出現,這些合作方式大多數已經出現疲軟的狀態,合作形式較為單一[1]。校企合作形式單一,致使產教融合育人并不深入,流于表面,高校與企業合作以粗放的形式為主。合作形式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
1.2 校企雙方缺乏深度交流
校企雙方缺乏深度交流是校企雙方合作機制運行出現問題的直接原因。高校和企業之間缺乏深度的交流,使高校和企業合作的意愿降低。校企雙方的不同頻也是溝通出現障礙的原因。高校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而企業看重的是利益,二者在價值目標、追求方向方面是不一致的,這也會成為制約校企合作的因素[2]。校企之間缺乏深度的交流,學校培育的學生不符合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招收學生后仍然需要花費時間去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這樣看來,校企合作并沒有起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導致學生進入企業工作的意愿降低。
1.3 缺乏校企合作平臺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搭建專業的平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方面較多,包括合作的內容、合作的形式、資金支持等,對于校企雙方來說,其迫切需要一個專屬的平臺來統籌、規劃、組織校企合作,這樣校企合作才能高效率開展[3]。然而,現實是許多高校與企業合作并沒有專門的合作平臺,即使一些學校有專業的合作平臺,但是實際運作中并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平臺對于校企雙方合作的保障、監管、權責規劃沒有清晰的規定,相應的人員也不能配備充足,校企合作平臺的作用沒有真正地發揮出來。
1.4 政府參與度較低
政府參與校企活動較少,校企合作的進行不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很難有序協調開展,沒有規范的制度形式,使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育人難以執行。校企合作最終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經濟發展。教育需要政府調控,經濟發展也需要政府調控,因此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參與,制定合作規范,促進校企合作[4]。但當前政府并未參與學校與企業合作育人當中,學校與企業本就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很難有深入的交流,而沒有政府參與其中的校企合作,則如同一盤散沙,合作僅停留在表面。
1.5 缺乏保障機制
校企雙方的深入合作,需要確切的保障機制,保證校企雙方合作能夠協調、平穩運行,僅一方努力合作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可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來促進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雖然一些高校建立了理事會、董事會等專理機構,但是整體看來,校企合作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保障機制,具體表現為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校企合作缺乏約束力,沒有明確校企雙方合作的權利、責任,缺乏監督、考核機制[5];校企合作的具體運行過程沒有確切的保障機制,并且校企合作中企業的利益沒有具體的保障,導致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1.6 缺失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技能人才的培養應切實符合社會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學校與企業,一個培養人才,一個應用人才,學校注重教學,企業注重經營,若雙方沒有展開深度的合作,人才培養與企業的需求則容易脫節。當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較為迫切時,其與學校的合作意愿會增加;反之,當企業人才需求較小時,其與學校共同育人的意愿就會降低,不愿承擔育人責任。因此,如果校企之間不能建立合理的費用分擔、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二者將難以形成持續性目標結合點,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也將形同虛設[6]。
2 高校校企合作機制優化建議
2.1 創新人才培養合作模式
校企雙方應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豐富人才培養方式,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培養方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校大多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能人才,“工學交替”的模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基本上是“2+1”的學制要求,第一、二學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第三學期到企業頂崗實習。學校和企業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優化,探索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頂崗實習、訂單培養模式較為固定,在育人的過程中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并且,學生畢業3~4年后將面臨新的職場選擇,訂單模式培養限制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校企合作應讓學生深入行業學習,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現狀的零距離接觸,讓學生了解行業信息。同時,學校應研究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期間的崗位需求變化,與企業保持密切的交流,了解企業、行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養的要求,將這些內容融入教學中。校企合作還應研究未來5~6年內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畢業生將會面臨的挑戰,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基礎。
2.2 推動校企雙方深入交流
當前,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目的是共同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但事實上,大多數高校培養的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后并不符合企業的勞動力需求。因此,企業與高校合作的意愿越來越低,校企雙方合作受到阻礙。為改變這一現象,學校應積極與企業深入溝通,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培養人才。高校與企業的深入合作是校企合作高效率發展的核心,促進學校與企業雙方深入交流,為產教融合提供充足的動力。校企雙方合作機制長效運行需要高校與企業保持深入、頻繁、密切的聯系,這樣才能保證學校不與社會實際脫離,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應建立在校企雙方深入合作的基礎上,尊重校企雙方產教融合實行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不能單一考慮自身利益,應求同存異,找到雙方的利益平衡點。一般來說,任何雙方合作都以共同的利益為基礎,以各自的利益為出發點。因此,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中,學校考慮的是自身培養人才的質量,企業考慮的是自身的經濟利益。那么高校就要在這之中找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推動校企雙方深入交流應從多方面展開,如人員支持、建立科研項目、經常交流、資源共享等,實現校企雙方的深入合作。學校可以派遣教師深入企業學習,以便對企業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將學習到的知識融入教學。例如,市場營銷教師暑期進入合作的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了解了企業的主營業務、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產品情況、銷售渠道等信息,為學生學習提供實踐案例,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同時,可以邀請企業的高管進入學校開展訪談活動,豐富教師和學生的實踐經驗,促使實踐經驗與理論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3 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
校企深入合作交流應以平臺搭建為支撐,首先應搭建專業的實踐平臺,以實踐平臺為校企合作的基礎平臺,開展學生教育培訓工作。其次,應搭建專業建設管理平臺,建立職能機構,配備專業負責人員負責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專業管理平臺應負責校企雙方的溝通協作,資源、技術共享,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等事務,豐富校企合作內容。最后,應建設師資管理平臺,專業的師資是學生高素質培養的保障,政府應出臺“雙師型”教師具體錄用標準,準許高校以自身實際情況為依據招聘雙師型教師,同時制定教師的考核、激勵制度,管理好師資隊伍,保障學生的教育質量。
2.4 政府積極發揮主導作用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施是根據政府出臺相關指導文件而開展的,但是并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來保障校企合作的長遠實施。政府應積極參與校企合作,主導校企合作,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以明確校企雙方合作中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規支持。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院校和企業的特點,制定詳細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保障校企雙方合作的利益,建立保障機制。校企合作當中,往往是學校更為主動,尋求可合作的企業,若企業的合作意愿較低,校企合作則很難進行,因此政府可以主導校企合作。可由高校針對自身校企合作的需求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地方政府針對高校和當地企業合作作出具體的規劃,積極聯系校企雙方,促成深度合作。由政府出面主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會有大幅度提高。同時,地方政府也可以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資金支持,若校企合作需要建設場地、配備設備,則可為高校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以扶持教育發展。政府也可以介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當中,將高等教育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培養納入區域產業發展規劃之中,以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推動企業發展與行業創新[7]。地方政府在介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時,應充分尊重企業和學校的雙主體地位。
2.5 建立監督機制
校企合作的進行需要有嚴格的監督,應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不僅需要地方政府的介入,還需要教育部門、產業、行業的參與,建立第三方監督機構,可以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求進行校企合作評估,通過評估監督來督促、保障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平穩運行[8]。監督評估可以作為推動當地高校教育質量發展的突破點,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規范有序地展開。監督內容可包括合作協議是否簽署、行政規章制度是否落實、學生參與頂崗實習是否有報酬、政府專項資金是否落到實處、校企合作運行是否公開透明等,對校企合作進行全方位監督。行業專家參與校企合作評估,可以指出校企合作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促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加行之有效。除建立第三方監督機構外,還應建立高校和企業共同合作的監督評估機構,監督校企合作中的工作細節,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學校教育專業課程的調整、教材調整、制訂育人方案等,保證校企合作的相關規章制度的具體落實。同時,還應建立校企合作反饋機制,監督機構可通過調查問卷或匿名訪談的形式對相關人員進行調查,以掌握校企合作的情況,再向校企合作方反饋,校企雙方應及時溝通,根據信息反饋完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2.6 建立校企雙方的協同機制
高校與企業實現共贏,應建立在互惠互利原則基礎之上,使合作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同時必須充分調動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的原動力[9]。高校必須認清辦學定位,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保證培養的學生能符合企業、行業和社會的需求,學校應積極主動地與企業溝通,根據行業的變化、企業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企業方面應積極發揮校企合作的主體作用,為學校提供準確的、及時的行業信息,與學校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也應為學生的實訓學習做好各項安排,為學生的實習做好各項保障。企業還應積極推薦優秀的從業人員到學校任教,也應接受教師到企業實踐學習。建立校企雙方的協同機制,更好地為校企合作服務。
3 結語
產教融合的深入實施和確切落實以校企雙方深入合作為基礎,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是校企深入合作的保障。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應從保障校企合作順利運行,以及校企雙方利益、風險協同和監督評價校企合作過程、結果等方面來考慮,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提供資金支持等方式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機制及校企協作雙贏機制,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使校企雙方深度交流。校企雙方應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以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周鳳華. 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86-92.
[2]陳子季. 以大改革促進大發展,推動職業教育全面振興[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5-11.
[3]謝劍虹. 湖南省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2,39(4):102-109.
[4]俞啟定. 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21(1):1-7.
[5]趙永勝.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問題研究[J]. 成人教育,2020,40(1):64-70.
[6]江曉明,望陳運,連素娟,等. 民辦高校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J]. 財富時代,2020(7):142-143.
[7]趙晏鶴. 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研究[J]. 遼寧高職學報,2020,22(8):21-25.
[8]冷令. 新時代背景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 職業技術,2020,19(2):47-50.
[9]王文.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雙主體合作機制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