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教育在教育界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小學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應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身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斷地更新和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法治觀,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水平,達到“立德樹人”教學目的。本文簡要概述核心素養(yǎng),提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旨在深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培育成果,搭建高品質《道德與法治》課堂。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小學? 《道德與法治》?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3-0055-03
一、引言
核心素養(yǎng)教學是以教學任務為導向,學生通過對不同的任務點進行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持續(xù)地增強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優(yōu)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是當前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的重點和難點。
二、核心素養(yǎng)概述
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符合“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思想。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具有的素質和能力,這是一種適應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素質能力。小學生在智力、能力、素質等方面均處于學習成長時期,尚未具備完全獨立自主的學習觀念和學習能力,對處于這個階段的小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培育,是提升小學生智力、能力、素質水平的必要舉措[1]。在小學教學管理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專業(yè)學科知識的教學,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德育素質的教學,將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立德樹人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將立德為先、樹人為本作為根本教學任務,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和改革,一方面注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養(yǎng)成正確向上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培養(yǎng)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進核心素養(yǎng)內容,豐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在豐富多彩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2]。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一)情景式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所涉及的領域是非常廣泛和復雜的。小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還比較淺薄,難以從課本上的文本中直接了解道德情感和法治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素質必然下降,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所以,在進行相應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造出更接近文本、更現實的環(huán)境,用情景代替文本,直觀、具象地把《道德與法治》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深入情境當中去感受知識、體會道德情感與法治知識內涵[3]。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對現實生活與環(huán)境的情感認知與體驗能力,對健康的人生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學會溝通交流”教學中,主要培養(yǎng)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理性看待不同個體的觀點看法,學會使用溝通的語言藝術來緩和沖突、化解矛盾。構建教學情境,比如“小梁和小吳是一對好朋友,周末聚在一起下象棋,小梁認為下象棋是娛樂生活,總是猶豫不決,非常浪費時間。小吳則認為下象棋關乎輸贏,要認真對待。兩位好朋友的觀點各不相同”。設置情境問題:“請同學們通過情景演繹的方式,想一想接下來有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此時有些學生持積極、正向的溝通態(tài)度,有些學生持消極、負面態(tài)度,分別站在不同情感設計角度,對“接下來有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進行想象,通過情景演繹的方式呈現,再分別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從“態(tài)度”“心情”“關系”“結果”等方面展開敘述,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與思考,深刻體會到“正向、積極的溝通”的重要性。
(二)互動式教學
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最常用的一種方式,老師會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向學生進行提問。但這種提問方式也有其不足之處。一方面,問題的產生是基于教師的主觀思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反映出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而不能反映出學生對問題的整體認識。另一方面,由于課堂時長的限制,教師在提問之后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非常有限,學生較難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深刻的情感體驗。為了有效改進原有的提問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將核心素養(yǎng)內容滲透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用更加開放、活潑的師生互動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不是單純地進行單向提問[4]。通過互動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學生思想道德思維。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協(xié)商決定班級事務”教學中,組織學生參與班級各項事務,以民主、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班級事務管理中的問題,充分認識到班委會在班級事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師提出班級要組織開展科技節(jié)活動,需要制定關于科技節(jié)的活動方案,組織班級學生開展科技節(jié)活動方案制定事宜的民主討論會。通過具體的班級事務,學習并了解商定班級事務的基本程序。由班主任作為主題班會主持人,統(tǒng)籌協(xié)調開展民主討論會,教師提出會議主題、議程,提案人提出具體意見,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討論,教師主要作為觀察者、指導者,參與到民主討論會中,教師融入到學生群體,認真聽取學生們的意見、想法,針對民主討論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矛盾問題,教師進行適時引導,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向,組織學生繼續(xù)進行民主討論。最后進行民主表決,獲得全班學生一致意見后公布結果,確認最終的活動方案細則。
(三)生活化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涉及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而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依賴于自身的生活體驗。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備生活化、實踐化特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其課程建設必須立足于日常生活實際,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為載體,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和領悟《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建立發(fā)自內心的認同,促使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以正確向上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作為行為指導原則,在日常生活中規(guī)范自身行為,遵守秩序規(guī)定,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我們神圣的國土”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工具,展示中國地形圖,組織學生結合生活成長經歷,回想自己的家鄉(xiāng)是什么樣子,指出自己的家鄉(xiāng)在中國地形圖的哪個位置,并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或者結合所學知識,想一想學過的古詩詞、文章等,列舉出幾個關于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名句,組織學生對這些詩句、名句進行賞析。
(四)合作式教學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以多種途徑提高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氣氛。合作探究學習是指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合作學習小組,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在合作探究學習環(huán)境中,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另外,在合作探究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獨立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自信心,確保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美麗文字,民族瑰寶”教學中,主要學習并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漢字,學習漢字歷史,學習漢字書法知識。將學生分成合作探究小組,設置合作探究學習任務,比如“漢字的起源”“漢字的演變”“除了漢字之外,還有哪些中華民族的文字”“如何規(guī)范地寫出漢字”等,以小組為單位收集關于漢字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等,將其作為參考素材,對漢字的起源、發(fā)展、演變等進行整理歸納,制作學習報告。同時進行書法實踐練習,小組內成員互相監(jiān)督,練習漢字書法技巧,以小組的形式呈現最終學習成果。通過合作探究學習,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五)體驗式教學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中,教師往往會向學生直接灌輸知識。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的位置,僅僅依靠老師傳授的知識,很難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產生負面影響,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會大幅度降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創(chuàng)新,現階段小學教育中普遍采用了體驗式教學法,重點是增強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參與感,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理,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讓學生們進一步深刻體會知識的深刻內涵,也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現實生活的體會和理解[5]。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強化學生在實踐中的知識應用與遷移,從而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例如在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教學中,主要從“自強不息的人格培養(yǎng)”“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三個方面來詮釋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以“自強不息的人格培養(yǎng)”為例,進行人格修養(yǎng)教育,組織學生收集關于“自強不息”人物的故事,將其作為素材參考資料,并列舉實際生活案例,寫出一篇演講類的文章,組織開展演講比賽,讓學生了解不同人物角色故事,深刻體會“自強不息”人格力量。或者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比如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通過設置體驗式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充分了解《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增強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性,激發(fā)學生內在驅動力,以此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
(六)綜合教學評價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不能單純用成績來衡量,而是要注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對知識的實際運用。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單純的成果評估方式,實行多元思考,深化課堂所見、所知、所感,并將實現知識有效內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從而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全面提升。一方面,教師更加重視學習過程,從課堂預習、課堂表現和學習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估。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進行細致的評估,包括理論知識學習、實踐應用操作等。將教學評價滲透進教學前準備、課堂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綜合性教學評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價值,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除此之外,豐富教學評價主體。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估模式中,“獨攬大權”的教師不可避免地會摻雜一些私人的情緒[6]。為此,在教學評價中,將學生、家長納入到教學評價主體,采用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師生互評、家長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以提高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四、結語
小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獨立人格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思想意識還不夠成熟,教育的可塑性強,為了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必須且有必要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將核心素養(yǎng)培育落實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全過程,不斷深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成效,增強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麗娟.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學周刊,2022(16):126-178.
[2]杜娟.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究[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2(11):115-117.
[3]倪悅芯.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方案研究[J].教育界,2021(2):69-70.
[4]劉丹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24):105-106.
[5]任翠芬.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1(22):97-98.
[6]陳淑女.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1(31):93-94.
作者簡介:
韋艷蓉(1970年11月—),女,壯族,廣西大化縣人,大學本科學歷,從事小學德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