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藝
內容摘要:顏之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著作《顏氏家訓》中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觀念、方式方法和教育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的。我們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摒棄其家庭教育思想中帶有封建色彩的消極內容,汲取其中尊老愛幼和勤勉學習等優良傳統,構建出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新型家庭教育觀。
關鍵詞:《顏氏家訓》 家庭教育 顏之推
顏之推(531年—約597年),字介,顏回之后,祖籍瑯琊(今山東臨沂),他學識淵博,著作頗多。顏之推歷經朝代更迭,他在總結自身經歷與感悟的基礎上,撰寫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家庭教科書——《顏氏家訓》來告誡他的后代注重家庭教育,自此也開創了家訓之先河。《顏氏家訓》一書共有20篇,首篇《序致》用以說明撰寫此書的目的,剩下的19篇則從家庭倫理教育、知識教育、親子教育、雜藝教育以及生死教育等方面展開論述。通過《顏氏家訓》這本著作,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當時社會條件下士大夫們的教育現狀,而且書中所論述的很多有關家庭教育的觀點在今天依舊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
一.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顏之推認為先前已有的圣賢之書,已經詳實地告誡了后世為人要忠誠孝順,言談舉止要謹慎,做人應正直等道理。人們雖然在為人處事方面已經有了行為道德規范,但其自身所能做到的程度則因人而異了。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提到“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1]即同樣的言語,如果是自己所信任的人所講,那么我們便會不加懷疑地相信;同樣的命令,如果是我們敬佩的人所提,便能很好地去執行。對于小孩子而言,要想及時制止他們的嬉笑打鬧,相較于師友的勸誡他會更傾向于“傅婢之指揮”;對于俗人而言,要想阻止他們的打架爭吵,圣人之教遠不敵“寡妻之誨諭”。由此可見,顏之推已經注意到越是自己所敬佩親近的人所說的話越能被采納和信服。此外,顏之推在《治家》篇中說到“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1]簡言之教育感化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后施行影響的。在家庭內部只有父慈才會子孝,兄長有愛兄弟才會恭敬,丈夫仁厚妻子才會溫順;反之“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倘若父親、兄長和丈夫都不能以身作則,那么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難以和睦。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言傳身教的形式來教育感化子女,從而形成良好的家風。孔子也曾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家庭教育中良好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尊卑有別,后母教育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再醮”的現象較為普遍,男子再婚后,后娶之妻在對待前妻所留子女的問題上就引發了很多問題。古代封建社會中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的思想盛行,社會中也不乏后母虐待前妻所留子女的現象,這對家庭風氣會造成不可扭轉的破壞,更何談家庭教育呢?顏之推在書中曾提到的吉甫、伯奇等人的例子,他認識到像吉甫那樣英明的父親和伯奇那樣孝順父母的兒子應該始終是父慈子孝的狀態,但最終父子倆還是心生嫌隙,伯奇還慘遭放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吉甫后妻出于自身的利益而在其中挑撥父子關系,顏之推認為我們應該隨時引以為戒。他認為后母出于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僅會苛待前妻的子女而且還離間父親與前妻之子之間的關系,弄得傷心斷腸的人不勝其數。在顏之推看來后娶之妻不僅會對繼子女造成身心傷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同父異母兄弟間的關系,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異姓寵則父母被怨,繼親虐則兄弟為仇,家有此者,皆門戶之禍也”[1]這種情況。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氛圍的基礎之上,后母的私欲會讓整個家庭招致禍端并使得親人之間充滿了怨恨,這些都是不利于子女身心的健康發展,也不能對子女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慈子孝本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在后母的干涉下,家庭的和諧都難以維持,兄弟反目、父子生疏的情況甚至變得尋常起來。
此外,顏之推還對后母心態進行了相對客觀的分析,他在《后娶》篇中提到,“凡庸之性,后夫多寵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婦人懷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亦事勢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與我子爭家,提攜鞠養,積習生愛,故寵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學婚嫁,莫不為防焉,故虐之。”[1]可以看到后夫、后妻對待孩子的不同差異主要取決于自身利益是否受損。后夫認為繼子是不敢同自己的孩子爭奪家產,在長期的相處中人自然而然會產生親情,因而繼父會善待繼子;而后妻為了保全自己子女的利益則會費盡心機地從生活的各方各面去虐待前妻的子女,家庭關系難以和睦。因此,顏之推多次強調和論述后母對家庭教育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并希望人們能夠引以為戒。顏之推認為通過道德教育、禮儀教育、才藝教育和門風教育這些教育的途徑就可以實現其家庭倫理的價值理念。[2]顏之推所生活的南北朝時期距今已經很遙遠了,他在《顏氏家訓》中所提出的家庭教育原則是受用于當時社會背景的,因此必然存在著與現今社會不相適應之處,但是其中的家庭家風建設仍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之處。現代社會離婚率不斷攀升,重組家庭的現象也較為普遍。《顏氏家訓》中所涉及到的倫理綱常和治家之道對重組家庭的父母而言是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的。在現代社會,只要后母能提升自身修養,并對后繼子女真誠相待,就會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這不僅有益于自身家庭的和睦,而且對父慈子孝的優良傳承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三.教子嬰稚,及時趁早
顏之推認為孩子在幼年期精神專注,記憶力也較為旺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不易集中,記憶力也逐漸衰退[3],因此我們要在兒童年幼之際抓住機遇及早施教。正如其在《勉學》篇中所提的“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1]。顏之推以自己幼時的切身經歷為例,他七歲時所誦讀的《靈光殿賦》即使過了很多年也還不曾忘記。但其在成年后誦讀的經書,一旦擱置就變得生疏了。顏之推在學習的態度上也有脫俗的見解,人生固然會有很多坎坷與磨難,如果年少時沒有學習的機會,那么人到老年時更應加緊學習而不是放棄自我。顏之推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他用自己切身的例子來告誡后人,兒童教育應當在家庭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并且尤其要注重兒童的早期教育。他認為應當及早地對幼兒進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顏之推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兒童年幼,心理純凈,各種思想還未形成,可塑性好,易受周圍環境等的影響,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循循善誘便會有所進步。其次,兒童年幼,受外界干擾少,精神集中,記憶力也好。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抓住道德教育時機,且越早越好。這與我們所說的“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四.家庭教育,有章可循
在對兒童進行家庭教育的同時,顏之推認為我們也應該遵循相應的教育原則。首先,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嚴慈相濟的教育原則,父母不應過分地寵愛子女,他反對溺愛。“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1]他認為父子之間應當嚴肅,過于親近而不律以規則便會“慈孝不接”;親人之間應當互敬友愛,無視禮節就會“怠慢生焉”。顏之推先是舉大司馬王憎辯的正面例子來說明父母只有對子女嚴慈相濟,子女方能有所作為。王憎辯的成功離不開其母對他的嚴格管教,“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1]。隨后他又以瑯琊王高儼為反面例子來論述溺愛子女的后果。齊武成帝之子高儼深受武成帝和明皇后的喜愛,其享有和太子一樣的禮遇。在父母的過度寵溺下,高儼驕橫放肆毫無節制,不懂得尊卑禮儀和君臣有別,最終獲罪致死。顏之推將這兩個正反例子進行對比,以此警醒世人“功隨嚴出,禍從溺來”。由此可見,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管教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長,過度的溺愛實則是在葬送孩子的未來。
其次,家庭教育中應遵循平等的原則,對所有子女都要一視同仁,不能有失偏頗。顏之推在《教子篇》中就明確提到“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1]即古往今來人們愛孩子的同時但卻很少做到一視同仁,這種做法弊端叢生。我國古代社會尊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禮儀,甚至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嫡長子繼承制”,由此可見當時封建社會制度下父母對待子女實則是有很大差異的。顏之推在書中也指出聰明伶俐的子女固然惹人憐愛,但那些頑皮愚笨的孩子也應該得到父母的憐憫。當前社會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而較少存在著父母偏心現象的發生,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和“三胎政策”的出臺,越來越多的家庭中勢必會出現多子女的現象,因此如何平衡好父母與孩子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教育思想的進步,父母教育子女的觀念相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仍要吸收借鑒古人家庭教育思想的精髓,從家庭教育的細微之處著手,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和善良品質,促進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再次,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要注重通用語言的使用,不應使用方言。《音辭》篇開篇便提到“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已來,固常然矣。”[1]九州大地各個地區都有其不同的風俗和方言,方言發音和意義的不同往往會影響人的理解甚至還常常引發爭辯。顏之推很有先見之明地預判出通用語的重要性,并且強調在家庭教育的早期就應使用通用語進行教學。他注重語言環境的作用,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對孩子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顏之推強調在家庭教育中使用通用語言固然有其合理性,在當下社會作為通用語的普通話為不同地域的人們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文化底蘊豐富,語言具有多樣性和地域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普通話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對方言的保護和傳承。
五.戰亂年代,士大夫教育
顏之推本人就是士大夫階層,但在南北朝時期士大夫們卻普遍輕視教育,他們的子弟往往碌碌無為、貪圖享樂。戰亂的頻繁和動蕩令顏之推意識到了士大夫教育的重要性,進而使后世得以維系士大夫的地位,并能有一技之長得以謀生。面對當時士大夫們壟斷教育但又輕視教育的局面,顏之推從理論層面解釋了士大夫應當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即性三品論。他認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1]意思是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也不會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而他認為絕大多數士族子弟都是中庸之人,所以必須要接受教育。在實踐層面,他主張知識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以此來論證教育的重要性。戰亂年代,徒有官職或是家族的庇佑難以在動蕩時期立足。只要身兼一技之長,走到哪里都可以左右逢源,不至于淪為貧賤之人。因此顏之推尤為看重家庭內的士大夫教育,他認為士大夫應當學習廣博的知識,除了學習經史知識外也要學習雜藝,例如醫學、繪畫、書法、射箭、算術、農業等方面的知識。但他對此類技藝的態度是微須留意即可,無須過于精專。在《雜藝》篇中,他就提到了顧士端父子兩人因為均精通繪畫,時常被梁元帝使喚,作畫反而成了一種下賤的差使。在農業方面,他認為只需要掌握理論知識無需親身耕作,這與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觀點是相悖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顏之推士大夫教育思想上的局限性,雖然他重視經史教育和雜藝教育,教育內容相對廣泛,但對于雜藝知識他則是持淺嘗輒止的學術態度,并不要求精通,這也體現出士大夫階層對技藝的輕視。顏之推一反當時社會輕視教育的情況,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解釋應當重視教育的原因,這對現代社會的教育仍有啟發意義,是引人深思的。他所提倡的士大夫教育旨在培養“通才”,他認為只有學習廣博的知識才能在動蕩的年代里保全自身。但在今天看來,知識或是技能不能只學皮毛,也要求精通,只要用心鉆研總能在自我領域中有所作為。此外,知識與技能二者本身沒有優劣貴賤之差,因此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上也不應有失偏頗,我們應當正確看待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1]顏之推在《勉學》篇中就提到人們見到親戚鄰里中優秀之人會讓后輩向他們學習,但卻忽視了教育后輩向古人學習。顏之推提出了很多有關家庭教育的思想,許多教育觀念在今天看來也頗有啟發意義和現實價值。顏之推所處的時代距今尚且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對于我們而言學習其家庭教育思想又何嘗不是在向古人求知呢?
顏之推重視家庭教育,其家庭教育思想不僅貫穿了從幼兒時期開始的兒童教育和成年之后的士大夫教育,也關注到了家庭成員對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在兒童教育中,他所闡述的教育所應遵循的幾項原則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尤其是主張使用通用語言,盡可能地減少方言的使用以及對待所有的子女都應該做到不偏心,這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可謂是一股清流。此外,在當時社會里長幼尊卑的制度下,后母對家庭關系的影響也引起了顏之推的關注。他通過舉賢父和孝子因為后母離間而受到傷害的例子來警醒世人。只有建立在良好家庭關系的基礎上再進行教育才能有助于良好家風的形成。他所涉及到的家庭道德教育,對于當下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和人際關系都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正所謂家國相依,家庭教育不僅事關家庭的發展,更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和家風傳承,他曾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對于我們而言,要根據現實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僅要學習他在《顏氏家訓》中所提及到的優良家庭教育觀念,更要結合現實有的放矢,真正將其落實到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努力為孩子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1]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 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陳雪連.《顏世家訓》家庭倫理思想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1.
[3]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