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義
摘 ?要:一句句簡單而又深刻的經典,祖先們早已為大家精辟地總結。細細品來,很自然地就會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指引人們在遇到挫折時,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而是思考如何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閱讀經典讓教師以五個一嚴格要求自己,這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合作中,學生表現自己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交流時,學生更是底氣十足,越來越多的精彩言論在學生中間蔓延。經典讓人學會欣賞,在每個學生身上,找出他們行為中的閃光點,對他們委以重任。
關鍵詞:閱讀經典;師生和諧;小組合作
一直以來,提起國學,大家始終覺得它對普通人來說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國學經典的閱讀才發現,其實國學時時處處都在人們身邊熠熠生輝。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燦爛文化綿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就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伴隨著每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除了課上會和學生一起讀經典、品國學以外,閑暇之余,也會時常與經典為伴。再讀經典,似乎讀出了些不一樣的味道。國學一說,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之總和。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了個體之間的和諧、家庭和諧以及國家、社會在內的群體和諧。對教師而言,這個“和”字,還包含著以下幾層新含義。
一、智慧之心態平“和”
現代化讓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給人們帶來一定的物質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人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功利,物質上是富足了,然而精神世界卻一片荒蕪,人們的幸福指數也呈逐漸下滑的趨勢。面對這個紛亂復雜的社會,原本那顆平和的心開始煩躁不安,漸漸地也不知道該怎樣生活了。此時,靜下心來讀點經典,就會讓大家的心態逐漸回歸寧靜,自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句簡單而又深刻的經典,一條條關于學習、事業和人生的哲理,祖先們早已為大家精辟地總結。細細品來,很自然地就會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指引學生在遇到挫折時,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而是思考如何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有了這平和的心態,生活和學習中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迎刃而解了。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智慧?
二、智慧之生生、師生“和”諧
(一)生生和諧
“和諧”,字祥意豐,意味深遠,寄托著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學生一起品味經典,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學生之間更加和諧。課堂上,學生會真切體會到傾聽是一種美德。他們會聽,會問,會總結,更會欣賞,在一次又一次地交流和碰撞中,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真誠的激勵環境,適時適當的激勵,營造出一種可以充分發揮學習個性、相互交流和各執己見的合作學習氛圍。一句真誠的表揚、一個贊許的目光……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地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課下,學生親密得就像一家人,少了爭吵,多了合作;少了嫉妒,多了上進;少了指責,多了同情;少了歧視,多了關懷……國學經典教大家真正成為一個個善良的人、上進的人、合作的人和懂得感恩的人。
(二)師生和諧
“親其師,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天,一個學生興沖沖地向一位教師跑來:“老師,今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應該做到五個一:‘一本正氣‘一腔熱情‘一馬當先‘一視同仁‘一手絕活。我覺得,那說的不就是你嗎?你以那滿腔的熱情帶著我們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你做什么事都總是那么認真;你的許多想法和做法都在學校被推廣;你總是……”其他同學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你從不偏袒任何人……”雖有些惶恐,但此后,該教師便以這“五個一”來嚴格要求和鞭策自己。這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本質是愛,那么愛的本質是什么?愛的本質是“自由+幸福”,要讓學生時刻感受到心靈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所以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教師也努力地以心靈塑造心靈,以幸福栽培幸福,讓學生感覺到心靈的自由、自身價值的體驗和生活的幸福。
早晨,來到學校,已經看到學生迫不及待地在小組內圍成圈了。那一雙雙渴求的眼睛,那一只只高舉的小手,那一陣陣瑯瑯的讀書聲,小組長那一張張小大人似的臉……此時的他們是幸福的。這樣熱乎的場面,即使在如此寒冷的冬天,也讓人倍感溫暖。此時的教師亦是幸福的。教師探尋的目光在學生之間游走。看看這組,看看那組,不敢作聲,生怕破壞這動人的畫面。教師只需坐在一旁,靜靜地欣賞,應該說幸福地享受這美妙的時刻。
上語文課了,這是教師和學生最期盼的時刻。學生愛上語文課。他們聽得那樣仔細,那樣認真,好像生怕錯過了一個字,抑或是一種語氣;教師也愛聽學生讀課文,他們一個個搖頭晃腦,聲情并茂,真是可愛極了!大家就這樣互相愛著,互相欣賞著,幸福就這樣蔓延開來……這是一種忘我的過程,在師生的幸福交融中,整個教育超越了理性的語言對意義的分割,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情感場和完整的體驗。就這樣,大家或悲或喜,或怒或笑,忘掉了一切雜念,甚至也忘了下課的鈴聲。幸福原來如此簡單。
教師用心地布置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努力地把班級營造成溫馨的家的感覺。教師和學生一起制定班規,認真對待每一次小組評價和各項活動;教師每天帶學生跳長繩,和學生一起跳自編操;學生特別想學吹葫蘆絲,作為語文老師,也會每天抽出一節課的時間來教他們,引得別班同學好不羨慕……
一天,教師正在辦公室里批改作業,很享受能這樣和學生親密接觸。兩個同學走進辦公室,送上一張獎狀,只說了句“老師,給。”就離開了。教師正在納悶:最近好像沒參加什么活動,這是什么獎狀啊?幾個同事也好奇地湊過來。定睛一看,眼淚頓時奪眶而出。獎狀的內容是這樣的:親愛的老師,在全校優秀教師評選中,您被評為了最佳、最優秀老師。落款是:五、4班全體學生。獎狀后面是全班學生簽名。此時,教師已經不知道該說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繼續堅持“五個一”,繼續愛他們,愛得坦蕩,愛得執著——一如學生對我的愛。有愛才有教育,作為一名班主任,愛既是艱辛的付出,又是智慧的體現,更是人性的張揚。我們要學會去愛:愛得徹底,愛得從容!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智慧?
三、智慧之生生“合”作
(一)學習上的合作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讓人驚喜的還是,學生在學習中能更加有效地合作,這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了封存的記憶,開啟了幽閉的心智,它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合作中,學生表現自己的欲望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在大交流時,學生更是顯得底氣十足,課堂上,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精彩言論在學生中間蔓延,這儼然成為一道非常靚麗的風景線。因為他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也相信“眾人拾柴火焰高!”
(二)管理中的合作
心理學家威廉姆杰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欣賞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推動力量,對別人的信任和賞識,就像荒漠中的一泓甘泉,讓人心靈得到滋潤,激發出一股自信與沖勁,從而啟迪更多潛在的動力。他們會在發揚優點的同時,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你去責怪,去埋怨有效得多。經典讓人學會欣賞,在每個學生身上,找出他們的長處和行為中的閃光點,哪怕是最細微的優點,也要將它無限地放大,關鍵的關鍵,還要對他們委以重任。所以,在該班級里,人人都是小干部,可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權也說,“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經典讓學生共同制定班規,并按照班規分工合作。欣賞與合作中,學生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從而在做好自己份內工作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習成績,班級管理也愈加輕松。因為欣賞與合作,原本上課不聽講、時常打架斗毆的某同學,當上生活委員后變得自信沉穩;因為欣賞與合作,原本調皮搗蛋、班上每個同學都被他打過的某同學,成為生活委員后,漸漸變成一個謙謙君子;因為欣賞與合作,原本不做作業,只能得70多分的某同學,不僅每次考試都可以考95分以上,還逐漸成長為受眾人愛戴甚至追捧的紀律委員;因為欣賞與合作,某位同學寫到:“我們班每周都得流動紅旗,我驕傲,我是清潔委員!”……共同管理班集體,讓學生在慢慢遇見最好的自己的同時,學會了欣賞,學會了合作,更學會了擔當。“優秀中隊”“優秀班集體”等殊榮怎能不隨之而來呢?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智慧?
四、智慧之思維“活”躍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作為一名老師,應該有“活的教育”的思想,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靈氣的學生。文章認為國學經典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活的教育”。通過誦讀經典,學生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常引用古人名句,平常待人處世也變得謙讓禮貌,有學生在日記里寫道:謙受益,滿招損,好高騖遠往往是失敗的開始。這讓老師和家長都感動不已。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一瀉千里,神采飛揚,他們各抒己見,大膽發表標新立異的看法,使討論波瀾迭起,從而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這天的語文課上,學生的思維碰撞又如約而至:
生:“‘誰說人生無再少?我不太同意作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用很多的格言警句來反駁他。比如: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想:這樣的格言警句大家也收集了很多吧。”
一生評:“你們小組善于運用經典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發人深省。”師:“說得很有道理。大家都是這么認為的嗎?”
又一生:“老師,我總覺得作者沒有什么錯。他只不過在表達自己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樂觀,年輕的態度而已。”
另一生:“我也是這么想的。人生短短幾十年,為什么不讓自己樂觀一點,年輕一點呢?”師:“是啊!只要你的心不老,你就會永遠容光煥發。”
說到這兒,教師禁不住想起了同學們的信里多次提到的那句話——語文沒有對錯,只有是否言之有理。在他們看來,該班級之所以那么能說,那么敢說,都是由于教師的這種態度。甚至,還有同學將這句話用名人名言的格式寫出來。語文沒有對錯,只有是否言之有理。——某某(一個年輕的語文老師)。
于是,老師不禁脫口而出:“其實,這就像我常說的那句話:‘語文……”語文二字剛一出口,同學們馬上就接:“沒有對錯,只有是否言之有理。”這句話還真成了該班級的至理名言了。教師有些激動:“真沒想到我說的這句話給大家帶來這么大的影響,我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同學們端端正正地齊頌:“插柳之恩,終生難忘!”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智慧?
當一句句經典在這“和”的教育中流淌,那份深深的感動,更讓大家為國學經典的魅力所震撼。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和”的教育。在今后的日子里,教師和學生常與經典為伴,修身養性,德行人生。因為經典的浸潤,教育之花將會開得更加絢爛。
參考文獻:
[1]南懷謹. 人生的起點和終點[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 兒童經典誦讀教育手冊[M]. 2005.
[3]王財貴.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M]. 臺灣:臺中師院語教中心,1995.
[4]季羨林. 季羨林說國學[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
[5]馬振鐸,汝信. 儒家文明[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