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學應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均衡發展。隨班就讀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旨在為特殊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契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他們的文化儲備,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融合教育下,小學語文教師應關注特殊學生與語文課堂之間的適配性,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特殊學生;隨班就讀;小組合作
作者簡介:王娟(1990—),女,江蘇省南通市小海小學。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實現教學均衡化發展,為所有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環境,關注特殊學生,探索合理、高效的授課模式,為學生打造更加高效、新穎的課堂,使特殊學生也能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隨班就讀的模式面向的主要對象是特殊學生,他們往往存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在學習方面難度比較大。隨班就讀形式可以使特殊學生與其他普通學生共同參與語文學習,保證他們在正常的生活和社交環境中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品德,提升特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隨班就讀在當前的教學領域中備受關注,教師應重視這一教育策略,引導特殊學生在豐富文化儲備的同時提升能力,使其學有所成。
一、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
(一)了解學生學情,分層教學
教師應根據特殊學生在班級內的綜合表現,對教學策略進行科學的調整。第一,教師應深刻貫徹并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關注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的差異,分層設計教學目標,基于特殊學生的心理表現,細化教學活動,使特殊學生整體的學習效果與教學目標更加契合[1]。第二,教師應在課堂開始之前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尤其是特殊學生的學習基礎,根據其自主學習能力及思維認知水平等,將學生合理分層,使特殊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語文學習活動,規范識字,加強語言表達,提高朗讀技巧,培養其文章分析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設計教學目標。對于特殊學生,教師可要求他們通過閱讀掌握生字以及詞語。教師還可以借助對話朗讀和分角色朗讀的形式,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并基于自身情感形成認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蘊含了民族情懷、愛國精神以及拼搏向上的意志品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進行科學的引導,激勵特殊學生。
(二)簡化教學目標,因材施教
在融合教育環境下,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應圍繞簡化、可行、有效的原則,科學設計教學目標。針對特殊學生,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應比面向普通學生設計的教學目標更加簡單,以更好地滿足特殊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他們能有效參與學習活動,掌握語文知識,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教師合理簡化教學目標,是降低特殊學生學習難度的辦法,這有助于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從而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念。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杜甫的《絕句》時,對于普通學生,教師制訂的教學目標一般是學生可以流利背誦全文,理解文章內容,了解部分動詞的用法,感受詩詞意境。但是,對于特殊學生,教師可以簡化教學目標為使學生通讀古詩,認讀生字,盡量背誦。這樣的教學目標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學習;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比較快地實現學習目標,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簡化教學目標對于特殊學生十分重要,這更符合特殊學生在小學時期的學習需求,體現了對學生個性的尊重,有利于特殊學生全身心投入語文學習活動中,而不會因為過高的學習要求產生挫折心理,喪失學習興趣。
二、靈活調整,科學地開展課堂教學
(一)選擇恰當的內容,完善課程體系
在隨班就讀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到特殊學生理解能力以及認知能力不足的問題,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降低學習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合理設置教學內容,使特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提高抗挫折能力。教師還應基于特殊學生的認知基礎,規范教學內容,打破教學的局限性,利用更直觀的課外教學素材,發展學生的思維[2]。
例如,教師在講解《海的女兒》這篇課文時,可以利用一些中國傳統神話進行拓展教學,將有趣的寓言故事融入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認知,使學生能辯證地看待童話故事,從多角度認識故事的主人公。經過這樣的課堂拓展,學生對課堂知識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從而明白課文所蘊含的人生道理。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談談西方寓言與中國神話有哪些區別,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總之,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完善課程體系,使學生從多角度理解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二)選擇靈活的教法,改善課堂環境
在隨班就讀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不同學生的基礎能力、學習心理等是存在差異的,應針對不同學生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合理優化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學習,使學生在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指導下習得文化知識。對此,教師應關注特殊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如果其理解能力比較差,教師就要調整教學方法,借助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元素,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并進行聯想,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先借助視頻為學生展示金華雙龍洞的風貌,使學生基于視頻了解雙龍洞。教師可以讓學生充當小導游,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雙龍洞的景象。這樣,學生會更快地熟悉文章內容,感受到雙龍洞的魅力。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對于特殊學生,教師可以借助更多的圖片來為其展示具體的內容,以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
這樣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可以快速熟悉文章內容,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感受文中描繪的風景之美。
(三)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師應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使多媒體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綻放光彩。多媒體教學具有較強的功能性,它可以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在隨班就讀環境下,語文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便利的教學資源以及教育條件,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因為課文所講述的事情,距離學生所處的年代比較久遠,學生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歷史時期,對于西方列強的侵略、對于圓明園的毀滅很難產生特殊的感覺。為了使學生可以更加快速地掌握所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西方列強入侵圓明園的視頻,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看到戰爭的殘酷,激起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而不是局限于看懂課本上簡單的文字。
這樣的教育教學形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專注于教師的講解,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效率,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實現綜合發展。
(四)豐富評價形式,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激勵
在隨班就讀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豐富評價形式,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教師應采用以激勵為主的評價形式,肯定學生的學習表現,即使學生出現了差錯,教師也應委婉提醒,避免過于嚴厲地批評學生。尤其對于特殊學生,教師可以多使用一些鼓勵用語,如當學生課堂表現好或正確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豎大拇指,說:“你很棒,我們一起加油。”
例如,在學習古詩《石灰吟》時,因為古詩詞簡短精悍,內容比較晦澀難懂,學生并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對于部分特殊學生而言,他們在背誦時會感到難度比較大。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耐心指導學生,先肯定學生,對學生說“真棒,我們再試一下好不好?”“你理解得已經很接近作者表達的意思了,再猜測一下”這樣的話,從而幫助學生拓寬思路,鼓勵學生思考。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獎勵學生小紅花。在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時,教師應關注特殊學生的情感需求,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幫助學生積累經驗。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正確認識到特殊學生的學習訴求,科學調整教學模式,豐富評價方式,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鼓勵,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發展能力,發揮潛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三、互相幫助,和諧地開展課堂教學
(一)踐行互助理念,實施互助學習
在隨班就讀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互助思想。隨班就讀模式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對此,教師應積極宣傳互助學習的思想,使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共同努力,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這樣可以使所有學生都參與課程學習活動,營造和諧融洽的班級氛圍,使特殊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關愛,從而積極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對于普通學生而言,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形成善良友好的品質[3]。
例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一對一幫扶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各自的任務,然后共同探討閱讀材料。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互幫互助活動,同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有些特殊學生語言能力相對薄弱,所以在語言表達時會比較困難,這時,教師應尊重他,給予他鼓勵,耐心等待,也要引導其他的同學給予他鼓勵,讓他可以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幫助特殊學生提高信心,培養其表達能力和語言思維。
這樣的教育教學模式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互相幫助,進行思維碰撞,不僅完善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且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交流互動
在隨班就讀環境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模式,組織學生開展小組交流,促使他們發揮自身的潛能,通過對語文知識的探索,提高綜合能力。小組合作模式不僅是對傳統教學的創新,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點。而且,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特殊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中,促進學生進行交流和合作。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并在每個小組中隨機安排特殊學生,然后讓學生在組內探討如下問題:這個故事教會了你們什么?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點?你學到了什么道理?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神話故事?在學生在小組內部完成探討活動之后,教師應讓學生代表小組發言,同時有意識地選擇一兩名特殊學生代表小組進行演講,借此來鍛煉特殊學生的表達能力,使他們可以更加自信,更加積極地融入小學語文學習活動中,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發展提供助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認識到融合教育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并要在教學中發揮自身的作用,發揮語文教學的價值,積極探索隨班就讀教學模式的開展策略,為特殊學生提供更科學的教育。教師還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為不同學生設計分層任務,層層引導,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堅定學習信念,使學生可以一步一個腳印,逐漸實現語文學習目標,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張竣.融合教育理念下做好小學隨班就讀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19):19.
郭冠群.全納教育背景下學前兒童隨班就讀實踐的問題與反思[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7):17-22.
鄭有花.論加強小學特殊學生隨班就讀教學管理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2021(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