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是集合世界文明的主要紐帶。就學科育人理念而言,數學作為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方針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它承載著思想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功能作用而言,它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社會責任以及落實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教育要求極為關鍵。鑒于此,在新版數學課程標準的實施過程中,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積極、主動踐行文化視域下的初中數學育人理念,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探索義務教育階段的有效育人路徑和策略,培養具有高尚修養、健全人格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文化視域;初中數學;育人理念;育人功能;育人策略
作者簡介:董君德(1975—),男,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第二中學。
初中數學教師要把課堂打造成文化育人的主陣地,踐行文化育人理念,發揮文化育人功能,讓沁人心脾的數學文化,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實施文化育人策略,把典型內容的學習系列化,把一般內容的學習生活化,把探究內容的學習品質化,使課堂教學更有樂趣,以全面落實數學學科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意識。
一、新版數學課程標準的文化育人理念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版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文化十分重視,強調了數學課程文化育人的理念。在課程性質部分,新版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承載著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在課程理念部分,新版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要“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內容組織上要“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在以往試卷中出現的中國古代數學問題,就是在數學課程的學習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最簡單的一種方式。除了許多數學問題中融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學文化在各版本教材的注釋、閱讀材料或跨學科主題學習、選擇性學習內容中均有體現。
二、數學課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是發揮數學課程培養學生學習專注力、興趣和恒心的育人功能。我們學習數學,需要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觀察力是學習數學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一種必備能力。在初中數學課程的學習中,學生要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例如,在發現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關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提出一些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一些自然現象及其涉及的數學概念、關系與結構,透過自然現象深入理解其背后蘊含的數學原理,以此幫助學生打開數學奧秘的大門,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步形成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從而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讓數學課程發揮其培養學生學習專注力、興趣和恒心的育人功能。
二是發揮數學課程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功能。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具有工具性。數學教育在培養學生創造精神、激發思維活力、鞏固邏輯基礎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那么學生就能更好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就能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就能建立數學對象之間、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邏輯聯系;就能根據已知事實或原理推導結論,構建數學的邏輯體系;等等。數學課程有助于學生形成有條理、重論據、合邏輯的思維品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
三是發揮數學課程發展學生應用意識、實踐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提倡的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非常有效。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與實踐息息相通。如果教師借助數學課程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生活,那么學生就能簡約而精確地描述日常生活、自然現象和科學情境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就能利用數據分析,在應對各類事件的過程中做出合理的判斷;就能通過構建合理的數學模型來解決日常生活與其他學科中遇到的問題,逐步提升數學素養;等等[1]。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能力,發揮數學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
四是發揮數學課程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的功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也是數學教育的著眼點。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能了解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感知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特色,在數學學習中了解人類文化和認知創新成果,有效發揮數學課程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同時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初中數學文化教育實施策略
結合數學課程的育人理念、功能,實施科學而有效的數學文化教育教學策略,是全面落實新版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把典型內容的學習系列化
數學中的許多內容從文化視域的角度看,極具典型性。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從中體會到中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而且能夠深深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這些在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典型性的數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就要以系列化的處理方式,把教學內容有序設計為幾個課時,由淺入深,從粗到細,把其文化性、價值、應用、發展、成就等全面而深刻地呈現,引導學生深入掌握。
以勾股定理這一典型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挖掘其文化、歷史及應用價值。一方面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積極、主動;另一方面增強數學學習的文化底蘊,在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讓學生熟悉勾股定理的發展歷史。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勾股定理時,就把教學內容有序設計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由勾股定理引出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廣泛應用事例,包括周朝數學家商高提出的“勾三股四弦五”,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證明勾股定理,與勾股定理相關的費馬大定理,胡夫金字塔內部的直角三角形廳室的各邊之比所體現的勾股定理數值,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對勾股定理的驗證,等等。通過這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在感受勾股定理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的過程中,了解了勾股定理神奇的發展歷史,從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感知勾股定理的神奇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拓展和假設:“如果遇到外星人,我們能不能用勾股定理跟他們交流?”以此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有的學生說可以用勾股定理的公式“a2+b2=c2”與外星人交流,有的學生說可以用勾股定理的證明拼圖與外星人交流,有的學生說可以用歐幾里得證法與外星人交流,有的學生說可以用加菲爾德證法與外星人交流……在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探討自己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勾股定理證明方法,挖掘勾股定理的文化性和價值所在,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勾股定理最早是由中國人發現的,但為什么又叫畢達哥拉斯定理?”由此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文化觀,把數學成果視為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以平等、開放的眼光和更廣闊的視野去認識、看待數學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成就和文化價值,欣賞數學豐富多彩的文化呈現形式。第三課時,結合現實生活探究勾股定理的應用方法。例如,在房屋裝修中,工人利用勾股定理判斷一個墻角是否為標準直角;計算鋪地毯的費用時,利用勾股定理計算地毯的長度;等等。這樣,通過序列化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從粗到細,由現象到本質,集中呈現勾股定理的文化性、價值、發展與應用等,引導學生深入掌握勾股定理的知識和應用方法,通過知識情境追溯、自主探索研究、變式應用鞏固等系列化的教育教學環節,加深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延續學生對勾股定理的思考,教授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勾股定理的方法,讓學生既深入體驗了數學文化,又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使學生形成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科學品質。
(二)把一般內容的學習生活化
數學不僅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規律的一門學科,更是反映生活、書寫生活的一種特殊語言。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數學服務于生活。把教學內容生活化,就是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應用魅力,發揮自己的數學才能。教師要把教學內容生活化,讓數學具有文化的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到教育,產生共鳴,提高品位。同時,教師要置數學文化于社會文化中,讓學生在應用、體驗和欣賞中感受數學的魅力。置數學文化于社會文化之中的基本路徑,就是把一般內容的學習生活化。無論是課堂中還是課堂外,創設學習數學的生活場景,聯系生活現象或場景、事物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或氛圍,都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策略。
例如,對于“線段、射線與直線”部分內容的學習,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具體情境,演示手電筒射出的光以及車燈射出的光等,以此給學生以真切的體驗,讓學生輕松理解射線的概念。像這樣將概念的學習寓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之中,就能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熟悉而直觀的生活事物中理解、把握數學知識,提煉、應用數學知識,把數學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又如,對于“三角形”部分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列舉埃菲爾鐵塔的建筑結構的穩定性等例子,讓學生在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同時,受到文化的熏陶。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融入其中,能增強數學教學的感染力。把一般內容的學習生活化,能使數學課程發揮出文化感染的力量,從意識、行為、習慣上培養學生。
(三)把探究內容的學習品質化
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培養學生學習品質的好方法。如果說初中數學課堂中對數學史的學習是一種對數學文化的學習與傳承,那么,自主合作探究數學問題則是對數學原理、方法、精神、思想等的應用與踐行,也是一種文化視域下的重要學習途徑。把探究內容的學習品質化,一方面是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另一方面是指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主選擇、利用多元化的學習資源,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核心素養,全面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總之,鑒于新版數學課程標準對文化育人理念的高度重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踐行文化育人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應當成為廣大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郭思瑩,劉冠男,張春莉.“三會”的理解及培養建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解析[J].教育視界,2022(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