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鋆
摘要: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研究背景,立足于小學美術學科,在美術課堂中有效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創新兒童紙版畫教學。本文以紙版畫教學的優勢、實施現狀,結合個人課堂教學案例展開論述,提出了“靈活應用材料”“加強紙版畫教學的延續性”“強化學生生活體驗”的三步走問題解決策略,并通過優化紙版畫教學的評價機制等途徑促使學生在更專業、更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受到藝術的啟發、體驗紙版畫的樂趣,進而提升美術核心素養。
關鍵詞:美術核心素養;兒童紙版畫教學;實踐研究
“核心素養”作為教育中最為關鍵的概念,已深刻融入各教育學科領域,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明燈”。《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大素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則將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提煉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大方面。2022年版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迫使藝術教育者將教育的視角聚焦于學生最初始、最基礎的審美感受,促使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緊密聯系生活,達到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兒童紙版畫是一種集圖畫與手工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其工具材料與教學內容大大提高了美術課程的多樣性。飽含稚氣、充滿童真的視覺形象以及操作性極強的制作過程倍受學生喜愛。在增添課堂趣味性的同時,紙版畫課程對于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有著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意義。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開展兒童紙版畫教學方面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美育改革的相關要求。
1? ?小學美術兒童紙版畫教學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兒童版畫早已得到兒童美術教育者的重視。紙版畫作為版畫的一種,因其取材方便、制作簡單,所以被美術教師嘗試應用于教學。研究者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各地區不同版本的美術教材中均涉及紙版畫內容,課程涵蓋除一年級以外的所有年級,且表現主題廣,內容多,這說明紙版畫教學在小學美術課程中受到重視,且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我國少兒紙版畫教育起步晚、發展不均衡、缺乏系統教育體系,在大部分小學的實施情況不盡如人意。筆者謹在此分享三個長期困擾我們美育工作者進行紙版畫教學的典型問題,與大家分享本人的觀察與思考,并提出相應策略。
問題一:工具材料的缺失,大大降低了課程開設率。
滾筒、油墨、馬蓮等均是紙版畫教學的必備材料。據統計了解,我校部分家庭因紙版畫材料種類多、價格貴等原因,拒絕為孩子購買,對孩子在校學習紙版畫不予支持,因此在美術課上學生備不齊紙版畫材料的情況經常發生。由于復雜的前期準備工作以及家長不予支持等原因,令教師有心無力,使學生望而卻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程的開設率。
問題二:學生學習時間短,創作難以體現“版味”。
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美術課按國家課程標準設置為每周兩節,每節課40分鐘。開展紙版畫教學需要經歷工具材料的準備、制版、印版、整理等復雜過程,消耗時間相對較長,一課時顯然不夠。通常情況下,美術教師會選擇將第一課時的遺留內容延續到下一次課進行講解,因此,紙版畫教學實施所產生的延時性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紙版畫藝術的感受、掌握與體悟,學生對紙版畫的學習僅停留在知識層面,創作難以體現“版味”,對于情感方面的提升更是無從說起。
問題三: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在人美版教材中有很多紙版畫課程,如:二年級《我們身邊的痕跡》、三年級《拓印樹葉真有趣》、四年級《親親密密一家子》、六年級《箱板上的新發現》《用各種材料來制版》等,表現主題廣泛,涵蓋家庭、校園、節日等多個方面。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紙版畫技法的引導,而忽略了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內容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導致學生難以掌握和消化。且傳統的紙版畫教學依舊沿襲“師做生從”的教學模式,即由教師先示范學生后模仿。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失去學習紙版畫的興趣,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獨立思考和創作的能力,導致逐漸喪失寶貴的創造力。
2? ?美術課堂教學中改善兒童紙版畫教學的策略
基于上述問題,小學美術教師應及時改變目前的教學現狀,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為目標,以改進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為抓手,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紙版畫教學策略,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紙版畫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
策略一:擅用“平替”材料,自制工具——人人都是紙版畫“小工匠”。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人的興趣首先產生于新奇事物和它獨特形式的刺激。盡管版畫教學的開展對工具材料的依賴性較大,但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材料,引導學生通過運用“平替”材料、diy工具等方式獲得。
例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大嘴怪》前,筆者提前帶領學生了解本課較難獲得的工具:木蘑菇、馬蓮、油墨和滾輪等。筆者引導學生利用家中廢舊布料、棉花、麻繩等材料diy成布錘代替滾筒上色。而木蘑菇和馬蓮都是模印工具,為了使版畫印刷更均勻,上色更明顯,學生選擇了面積較大的海綿代替,還有的學生選擇了表面光滑的圓珠筆、鋼筆,認為平鋪模印一樣可以起到馬蓮和木蘑菇的效果。油墨則可以用水粉顏料和丙烯代替。在此過程中,學生能自主考慮布錘制作的大小以及如何使版畫印制速度更快等訣竅。盡管“平替”材料未能達到紙版畫的完美效果,但對于學生來說,這樣既解決了工具材料缺失的問題,又安全便捷,還能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紙版畫的積極性。在《大嘴怪》一課的教學中,學生熱情高漲,利用自己親手制作的工具材料創作出了一件件生動有趣的作品,教學效果有顯著提升。
策略二:加強課堂教學的延續性,建立開放、個性、多樣化的課程空間。
美術教師應以《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2版)》基本理念為導向,為學生搭建美術第二課堂,將版畫教學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進行整合優化,有目的地拓展延伸,使學生盡可能地在社會化、開放化、實用化、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課程中廣泛學習紙版畫,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一方面,合理利用校園社團活動與“5+2”課后延時服務時間。自“雙減”政策出臺以來,學生在校時間延長的同時,學生學習美術的時間也相對延長,因此,美術教師應主動積極地抓牢實踐的機遇,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學生的課余時間。筆者將社團活動與課后延時服務時間相結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搭建了時間相對較長但更加自由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此時間段更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學習紙版畫知識、創造紙版畫作品。
另一方面,定期舉辦線上和線下的學生紙版畫作品秀。教師可以定期在校園為學生舉辦紙版畫作品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激發他們對學習紙版畫的興趣,為學生建立真實交流的情境與學習的空間,不僅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也為提高紙版畫水平提供了便捷。教師還可利用信息網絡,將學生的作品制成相冊、視頻進行分享與傳播,增進家、校、社之間的溝通交流。
策略三:融生活于紙版畫,增強學生紙版畫參與體驗。
首先,紙板畫初體驗:在趣玩中養成基礎的審美意識,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手腳正處于協調發展階段,對紙版畫還停留在未知狀態,教師應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習熱情為主要目標,靈活安排創作材料,搭建充足、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的開放化教學探索空間。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適當引入簡單易懂的實物拓印、拼貼、對印版畫和實物粘貼版畫等。
在執教二年級《我們身邊的痕跡》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搜集生活中常見的具有凹凸感、豐富肌理的物體,如硬幣、樹葉和紗布等。在實物拓印中,學生不僅需要使用一些粘貼的技巧去固定底版、實物和最上面制版的位置,還需要控制好拓印的力度,使得畫筆能夠在版面上均勻、完整地呈現出物體的原始肌理。在此過程中,可以使低段學生快速識別紙版畫的基本材料、幫助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版畫制作技能,充分加強手、眼、腦的協調鍛煉,同時能不斷豐富他們的審美感,提升其鑒賞能力。紙版畫的形式豐富多樣,教師還可以在紙版畫課堂中根據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有趣的美術教學中加強與生活的聯系。
其次,從藝術表現到創意實踐:在探索活動中變身小小設計師。
創意實踐素養的生成難度較高。因此,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育理念與實踐方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設計探索性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
在執教人美版三年級《對印版畫》一課時,筆者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印出家居的美”的主題下,利用對印、壓印的創作手法在手帕、T恤衫、帆布袋等生活用品上進行創作,并提出“什么樣的家居用品在市場上能熱賣?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怎么設計?”等問題驅使學生發散思維,從而開始主動思考、設計、創作,在此過程中,任何工具都可能被使用。在充滿游戲性的探索活動中,學生掌握印版畫的制作要領便能更順理成章了。
最后,走出去、引進來:感悟、理解多元化版畫文化知識。文化理解素養在四大素養中生成難度最大,它既是其他三大素養的深化與升華,也是獨立的素養。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國版畫技術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好的東西引進來,并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紙版畫藝術雖然是眾多藝術門類中的滄海一粟,但只要我們不斷發展、積極傳播,一定能進一步加強藝術文化之間的交流,中國藝術定能走向世界,中國兒童也定能從文化的視角理解和感悟不同國家的優秀藝術作品,并不斷在與世界文化的聯結中發揮自身的價值。
3? ?完善評價機制
學生的創作過程驚喜滿滿,他們樂在其中。有的學生問我:“老師,我們的作品都印完了,為什么還要裝裱起來呢?”其實,這就能逐漸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作品意識”,使他們明白:藝術創作并不只是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是主動地創作、表達屬于自我的“美術作品”。作品有主題,有構思,反應在創作過程中,學生才會更主動,更有創造性。而評價則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進行美術學習的持續過程。《2022年版課標》注重核心素養的凝練,始終堅持育人導向,強調在教育教學中應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要求。因此,在實踐研究中,美術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有目的地將學生的藝術作品收納整理,形成作品集,關注學生學習發展的動態歷程,對學生及其作品進行及時且有針對性的評價、鼓勵與表揚,使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幫助學生更輕松、愉快地學習。在紙版畫學習中,將課堂教學分為“課前導入”“課中創作”和“課后輸出”三大板塊,引導學生從主題拓展、互動表達、課堂秩序、構思構圖、觀察造型、色彩感受、專注刻畫、分享交流和作品歸屬感這九大方面,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與自己相匹配的選項進行自我評價,主要以學生自評、互評為主,師評為輔的形式,改善紙版畫教學的評價機制,使學生能夠從評價中不斷發現自己的亮點。
總之,以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紙版畫教學從注重知識與技能逐漸轉變為對知識的理解、問題的探索,使學生體驗了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完整藝術過程。此次實踐落實了國家教委期望培養的美術核心素養核心目標,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能夠正確分辨版畫作品、感知版畫作品獨特的美,能夠較好地對紙版畫內容進行表現,合理、熟練地應用材料表達自己的創意,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通過自己的作品體現了紙版畫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同時,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紙版畫教學應充分利用優質的當地文化資源,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校園紙版畫教學團隊,進一步強化師生保護當地本土文化資源的理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從而加強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幫助學生提升美術素養。
參考文獻:
[1]尹少淳,陳美峰.《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美術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J].福建教育,2022(27):21-24.
[2]燕建平.紙版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J].山西教育(教學),2022(5):45-46.
啟迪與智慧·下旬刊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