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慧
摘 要:戶外游戲活動應加入親自然的教育理念,加強城市兒童與自然的聯系。然而,當前我國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偏器械輕自然、重安全輕變化、重運動輕想象。因此,幼兒園實施戶外游戲時應減少對幼兒園大型器械設備的依賴,注重其自然性;因時因地制宜,增加游戲的多樣性與可變性;有效指導,把握戶外游戲的“收”與“放”。
關鍵詞:自然教育 城市幼兒園 戶外游戲
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主要是指“孩子們在幼兒園建筑物范圍外所進行的游戲活動”[1]。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離不開戶外活動,更不能缺失游戲,需要開展多樣性的幼兒園戶外游戲,保障幼兒在動作技能、情緒情感、社會性、語言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相較于室內游戲,現如今普遍的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更加流于形式,幼兒園更關注器械安全問題,忽視幼兒與自然的雙向互動,忽視幼兒對戶外游戲多樣性的體驗與發展。對于整個幼兒園中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來說,單一的戶外大型器械游戲不能完全滿足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應該嘗試從自然教育的角度來深度探討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開展的問題與對策。
自然教育是指“幼兒能夠在自然的環境中,認識自然的事物,了解自然的現象,感受自然的變化,從而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在自然中不斷的學習成長”[2]。
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園教師在幼兒園戶外游戲中要重視園所的自然資源,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選擇上要尊重幼兒的自然屬性,明確自然的教育價值取向。[3]教育者要用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兒童、游戲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一、自然教育視野下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的意義
(一)順應幼兒親近自然的天性,增強幼兒與自然的聯系
美國學者理查德·洛夫曾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超越他對食物的需要的。”[4]陳鶴琴也指出:“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在家就十分不高興。”兒童的天性就是喜愛自然、親近自然,自然就是兒童的“百草園”,聽自然的樂章,看四季的變化,嘗酸甜苦辣,穿梭在昆蟲的奇妙樂園。這些感受和新奇的體驗在室內是很難以憑靠想象來實現的,而幼兒園的戶外游戲正是兒童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觸碰自然的最好的途徑。
兒童通過游戲與自然積極互動,在感官體驗中發現“自然之美”,在感知的學習中敬畏“萬物有靈”。
(二)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虞永平指出:“游戲是幼兒的一種行為,從一般意義來說,它意味著主體通過進行某些游戲性活動而獲得某種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這種游戲活動對于兒童來說沒有明確的目的,但是有隱含的意義。”[5]游戲正是幼兒自己創造的逃避現實束縛的新世界,在這個假想的世界中幼兒注重的是游戲的過程而非游戲的結果。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發展。
戶外游戲活動可以增強幼兒的體質,提高幼兒對于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能培養幼兒勇于解決問題、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合作的性格態度。在游戲中兒童自身的需求不僅得到了滿足,而且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心理機能,促進學前兒童不斷向前發展,所以游戲是最適宜學前兒童發展的活動,戶外的游戲活動更是幼兒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激發兒童探索自然的興趣,培養幼兒深度學習的能力
兒童天生就對自然有著無限的好奇,他們常常會被有趣、有疑問的東西所吸引。例如,在戶外孩子們經常被各色的昆蟲所吸引,詢問為什么蜘蛛會織網,為什么蜜蜂會采蜜?幼兒的學習往往是從浪漫的樂趣和探究開始的,因此我們要學會巧妙運用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驅動幼兒深度學習的內在動力,通過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從而不斷加深其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正如杜威所說的,“知識的獲得,不是簡單的教學講授來進行的,而是需要孩子像研究者一樣享受探究的過程”。探究的過程也就是幼兒學習的過程,不同于“外部輸入”的學習,它是“以幼兒現時的興趣與需要為出發點,強調幼兒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和直接經驗基礎,尤其主張幼兒以整體的方式與環境進行積極互動”[6]。因此,在幼兒戶外游戲中,我們應該正視兒童有探索自然的興趣與能力,在游戲中創造幼兒與自然接觸的機會,引導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中探索自然和深度學習。
二、自然教育視野下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器械輕自然
相較于農村幼兒園,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能夠為幼兒園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較完善的教學設備,如大型器械玩具和豐富多彩的游戲材料。幼兒園將戶外游戲活動場所根據材料劃分為不同領域,例如木工區、滾筒區、騎行區等。各個班級根據計劃的安排在特定時間、地點玩特定的材料。因此,大型器械設備和體操活動在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中會占據主導地位,相較于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的玩沙、玩水等自然活動區,更加簡單方便的大型器械成為幼兒教師必選的戶外游戲活動。[7]與此同時,安吉游戲以大膽獨特的戶外游戲方式,引起國內外教育者高度關注。城市幼兒園紛紛引進安吉游戲和所需材料開展戶外游戲活動,但是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大多只關注戶外游戲的“形”而非“神”,無法切實發揮材料的作用,致使其擱置。這些現象在教育實踐中不僅模糊了幼兒園教師開展戶外游戲活動的理念,而且隔離了幼兒對自然的探索和聯系。
(二)重安全輕變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8]保障幼兒的安全是開展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前提,但是關注幼兒的安全問題不宜過度。例如有些幼兒園為在戶外游戲中確保幼兒的安全,需要教師簽訂《幼兒園教師責任安全書》來明確責任;家長也唯恐幼兒在活動中磕著碰著,希望教師選擇更加“安全”的活動。在這種雙重壓力下,幼兒教師為規避責任和降低風險,往往會限制幼兒的自由,減少活動的冒險性和創造性,選擇重復性和穩定性更高的戶外游戲。但這僅能滿足幼兒暫時的玩樂需求,無法發揮戶外游戲的教育魅力。幼兒園也會嚴格要求幼兒教師按照戶外活動區域計劃表來組織開展戶外游戲,即“定時定班定點定人”的戶外游戲活動組織形式。像戶外大型器械玩具因為經費難以進行周期性的更換或調整,教師在開展戶外游戲活動也較少進行創新或改編,因此也難以滿足不斷發展的幼兒的需求。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雖然通過規避風險和標準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保幼兒的安全性,但是也挫傷了幼兒的積極性、冒險性、探索創造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我們應該教會幼兒如何“使用剪刀”來提高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而不是用“規避剪刀”的方式來創造“無害的溫室”。
(三)重運動輕想象
戶外游戲能夠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雖然大多數的戶外游戲活動是體育活動,但是兒童在游戲中不僅得到身體的鍛煉,也發展了他們的心理能力。”[9]游戲可以使兒童認知的能力逐漸得到啟蒙和加強。但是由于種種因素,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主要以大型器械及幼兒體操為主,在游戲中幼兒身體的許多部位得到了鍛煉,動作得到了明顯的發展,導致教師與家長更加重視外顯的動作技能和身體發育,忽視了幼兒的戶外游戲也是一種假想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去編織假想的世界,在現實中促進認知的發展。幼兒園戶外材料以及大型器械玩具類型較為固定,多為鍛煉兒童的身體發展,幼兒其他戶外游戲選擇性小,使幼兒在戶外游戲中難以發揮自己的個性,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豐富兒童的戶外游戲、發展幼兒的想象力,以及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自然教育視野下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的優化策略
(一)減少大型器械設備的依賴,注重自然性
大部分城市的幼兒在牙牙學語的階段就能夠接觸豐富的電子產品,缺失對自然的實際體驗。實證研究表明,將自然融入游戲之中能夠減少幼兒游離或者重復性行為,幼兒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會參與和創設更多的游戲類型。[10]正如理查德·洛夫所提出的“自然缺失癥”,割裂兒童與自然的關系,疏離自然會使兒童失去對生命的體察,導致各種行為和心理的問題。因此城市幼兒園在開展戶外游戲活動時,幼兒教師應該注重幼兒對自然的需求,寓自然于游戲之中。
首先,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開展應該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在游戲中融入自然,在自然中開展游戲。幼兒對自然充滿好奇,幼兒園的一草一木皆有教育意義。例如秋天隨處可見的落葉,有些形如針,有些形如扇,或平整,或卷曲,千姿百態,既可以其形開展戶外想象游戲,又可組裝創作開展戶外角色游戲。
其次,幼兒園應該為戶外游戲活動提供更多低結構性親自然的原生態材料,減少教師對大型器械設備的依賴,滿足不同能力的兒童的需要。僅憑有限、固定的大型器械玩具材料無法適應不同層次兒童的需要,教師可以將自然環境中原生態的沙子、水、泥巴引入戶外游戲當中,創設不同梯度的玩法,滿足不同兒童的需要,使幼兒在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因時因地制宜,增加游戲的多樣性可變性
兒童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自然界中,各種自然物體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城市幼兒園應該為幼兒開展豐富而富有變化的戶外游戲活動。
首先,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的開展,應該因時制宜,靈活把握自然的變化,豐富戶外游戲的多樣性。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應該從園所的地理位置等實際出發,根據需要合理安排開展活動的時間和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材料,為幼兒的發展打好基礎。春夏秋冬的交替、風雨雷電的轉變都是寶貴的游戲的資源。例如在春天,游戲《三只蝴蝶》讓幼兒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引發幼兒扮演角色的興趣,運用自己的動作、表情、語言扮演蝴蝶,在花園里飛來飛去,不僅能促進幼兒的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同時也讓幼兒能夠更加地靈活運用自己的大小肌肉,提升幼兒的自信心。教師可將兒童在生活中所常見的自然現象引入游戲之中,靈活開展各種各樣的戶外游戲,豐富城市幼兒園戶外游戲的多樣性。
其次,城市幼兒園戶外環境的創設應該根據本園的地質特點保留更多的自然元素,增加適宜性、可變性。幼兒園的戶外環境不應該只作為一種“成人式”的觀賞對象或者是靜態的客觀存在。利用好幼兒園戶外資源建構充滿探險色彩的自然游戲場地,既能夠滿足幼兒游戲的需求,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也能夠提供幼兒探索自然的機會,增強幼兒與自然的聯系。
(三)有效指導,把握戶外游戲的“收”與“放”
為了在幼兒園開展良好的戶外游戲,教師還需要學習掌握科學合理的組織方式和策略,有效指導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開展。教師能夠搭建兒童與自然溝通的橋梁,并在戶外游戲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師是提高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關鍵。園所需要更新幼兒教師戶外游戲活動的理念,通過培訓,有針對性、多途徑地指導教師進行教研的工作。教師要從自然規律中學習開展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方法,例如,基于自然教育的成功經驗,約瑟夫·克奈爾提出了“流水學習法”,使自然活動成為愉悅的戶外游戲活動的教導策略。“流水學習法”從四個角度出發,即喚起熱情、集中注意力、直接體驗、分享啟示,做到動靜交替,有效指導幼兒戶外游戲活動。
其次,在戶外游戲活動的組織上,教師需要結合“收”與“放”,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所謂“收”并不是指教師高度控制幼兒的活動,而是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同時,也要培養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讓幼兒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地開展游戲活動。所謂“放”并不是給幼兒絕對的自由,教師既要重視和保障幼兒的安全,也要尊重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學會適當放手,讓幼兒成為戶外游戲活動的主人,有真正自由的選擇。[11]
幼兒教師在組織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時應該做到收放自如,既保障兒童在創造性、冒險性的游戲中安全自如地活動,也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徐蕾,梅苗苗. 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新啟示:“安吉游戲” [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1):155-156.
[2] 李圓圓,吳珺珺,董秀維,等. 以自然教育理念為導向的幼兒園戶外空間營建策略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167-176.
[3] 羅曉紅,鄭嵐,肖意凡. 自然教育視域下幼兒園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 學前教育研究,2022(10):83-86.
[4] [美]理查德·洛夫. 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M].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
[5] 虞永平. 學前兒童游戲[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6] 王小英,劉思源. 幼兒深度學習的實施路徑與核心支持要素探析[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151-158.
[7] 張慧. 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現狀的調查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學,2021.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
[9] 馮超群. 民間游戲教育價值研究綜述[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2):23-26.
[10] 錢愿秋. 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價值、現狀與組織策略[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7):126-129.
[11] 楊春霞. 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價值、現狀及對策——以咸陽某幼兒園為例[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1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