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聲勢教學作為一種新穎而又重要的音樂教學方法,其突顯的趣味性、直觀性和有效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青睞。本文就在心理學視野下聲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旨在為小學音樂教學提供一定借鑒作用,促進音樂教學活動的有效順利進行。
【關鍵詞】心理學;聲勢;小學音樂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藝術教育作用日益突顯,而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對于學生的音樂教育,我們需要秉承“從娃娃抓起”的理念,讓學生從小就接受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為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而聲勢教學正好適應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改變了傳統教學以單一形式為主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了學生的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能力,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聲勢的內涵
聲勢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一大特色。所謂聲勢就是把人的身體當作天然的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動作教學(即身體的打擊樂),它是人類情感交流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產生于語言、音樂之前,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對于音樂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其典型的動作是由拍手、跺腳、拍腿、捻指等構成。
二、聲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一)激發音樂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必要前提。傳統單一枯燥的音樂教學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收效甚微,而利用聲勢進行音樂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音樂學習效果,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尤為如此,所以我們要重視聲勢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二)平衡身體協調能力
聲勢是以身體作為樂器,通過歌唱和聽覺的體驗利用身體動作表達音樂的活動。通過聲勢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還可以平衡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身體協調能力還不足,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協調能力的發展,還能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三)訓練節奏感
聲勢以身體為樂器,通過動作挖掘人與生俱來的節奏感,體驗和發展人更敏銳的節奏感。人的動作本身就最富有節奏動力,從最簡單的走跑到日常生活勞動都蘊含豐富的節奏素材。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也是最佳年齡接受期,通過聲勢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奧爾夫的聲勢教學及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都提倡動作教學。
三、聲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形式
(一)聲勢教學始于“節奏”
生活中,節奏無處不在。胎兒自孕育在母親腹中開始就已經在感知一個有節奏的“世界”——母親,媽媽的心跳、呼吸等就是胎兒世界中的節奏。節奏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音樂的骨骼。
節奏是音樂學習的基礎,節奏雖然能以多種形式呈現,但最原始、最本身的節奏形式還是身體的節奏,通過身體進行節奏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顯著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進而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二)聲勢的核心——音色·節奏·身體
聲勢是一種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表現形式,視覺部分是通過動作來完成的,而動作是通過聽覺接受身體的反應去實現。聲勢絕不是簡單的動作連接,而是自然的身體反應,是三要素呈現的綜合載體。聲勢主要包括節奏、音色和身體協調三元素:第一,音色:我們拍手、跺腳都會發出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拍手、跺腳方式以及身體的不同部位所發出的聲音都是音色的主要來源。我們要善于探索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幾乎都是音色的發聲體,只有仔細探究我們身體音色的原理,我們才可以擁有自己獨特的“共鳴箱”。第二,節奏:僅僅探索音色是不夠,聲勢是建立在節奏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將音色和節奏進行有機結合才可以使其具有鮮明的音樂性。應該說,節奏是音樂的骨骼,這就要求聲勢對于音色與節奏的組合不能隨便進行,而要求其具有明顯的音樂性特點。因此,這就會導致聲勢的聽覺效果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差別,而這也正是聲勢作為音樂而不是舞蹈的意義所在。第三,身體協調:聲勢雖然屬于音樂,而非舞蹈,但其主要利用身體的運動進行情感表達,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視覺上的美感,而導致身體協調成為一種實現視覺美感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聲勢并不是簡單的某一種形式,它是由音色、節奏和身體相結合的自然的產物。
(三)聲勢從語言、詩詞、童謠入手
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是人類用來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從簡單的字詞、詩詞和童謠入手,對于小學生來說確實可以極大地激發音樂學習興趣,提升音樂學習效果。
1.從字詞、姓名、成語開始直至短句的練習
拿最簡單的姓名來說,比如: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有節奏地報出自己的姓名,以相互認識,并且配以一些簡單的身體動作,如拍手、拍腿、跺腳等,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節奏。
除了姓名及簡單的名稱外,我們還可以運用成語及短句的練習來進行節奏聲勢練習。
比如:
2.詩詞練習
中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通過詩詞進行節奏的聲勢練習,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節奏感,還可以加強學生的文學修養。
比如:
《春曉》
3.童謠練習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童謠,而童謠也是孩子所喜愛的,并且朗朗上口,通過童謠進行節奏聲勢練習,孩子不僅熟悉喜愛,而且覺得非常感興趣。
比如:
《小白兔》
《小老鼠》
以上兩首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童謠,上面的節奏也是我們最熟悉常見的,當然我們還可以換成其他的節奏型進行練習,比如×× ×換成× × ×的節奏型進行練習,同樣的歌謠我們可以用多種節奏形式來玩,這樣會讓學生覺得更有趣味性。
(四)游戲教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游戲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然地流露,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適合的,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并且筆者也深有體會,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把游戲引入到聲勢教學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音樂學習效果。比如在一年級歌曲《小青蛙找家》的教學中,筆者就引入了游戲與聲勢活動的結合,創設了小青蛙找家的游戲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感覺整個課堂上孩子們都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青蛙。
比如聲勢活動的設計:
(備注:腳表示蹦,手表示兩手打開放在頭兩旁,做成青蛙的樣子,邊做邊發出青蛙的叫聲,就像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小青蛙,非常可愛。)
最后是“小青蛙找家”游戲的設計,在這個游戲情境中加入聲勢活動、小青蛙的角色扮演以及各種聲音、情景場面的設置,通過游戲的引入,學生都非常興奮,歌曲、節奏、聲勢活動學得非常快,整個課堂的音樂氛圍非常有趣,非常活躍。
(五)歌曲教學
歌曲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中的重點,在傳統的歌曲教學中純粹教唱式的教學方法,容易使整個課堂枯燥無味,學生沒有興趣,而在歌曲教學中引入聲勢活動,可以讓學生唱起來、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如筆者在進行歌曲教學中會根據歌曲的節拍節奏引入“杯子”的聲勢活動。在歌曲《勇敢的鄂倫春》《彝家娃娃真幸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歌曲中讓學生邊唱邊做“杯子”的聲勢活動,學生的興致非常高。這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歌曲,在唱、做的過程中雖然有些孩子開始節奏不對,但是可以看出他們拿著杯子做聲勢的興致非常高,一直在認真地做,非常開心,隨著慢慢地熟悉,聲勢的效果也越來越好!
“杯子”聲勢設計:
(備注:拍表示拍手,桌表示拍桌子,拿表示拿起杯子,放表示放下杯子)
這是“杯子”聲勢的基礎節奏,非常簡單易學,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容易掌握。在不同的歌曲中可以運用不同聲勢動作的變化來表現歌曲,防止過度重復而顯得單調乏味,當然這是建立在學生熟悉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稍加變化,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勇敢的鄂倫春》是2/4拍,16小節;《彝家娃娃真幸福》是2/4拍,8小節;《洋娃娃和小熊跳舞》2/4拍,12小節,這三首歌曲音樂風格活潑歡快,節奏對仗工整,用上面的“杯子”聲勢活動都非常適合,學生也非常感興趣。對于聲勢活動的設計,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種形式,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也可以以某種形式為主,我們要根據歌曲的內容、音樂要素,設計適合該曲目的聲勢活動。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論述,說明聲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性和優勢性。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具體地闡述了聲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及作用,希望本文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音樂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美﹞B.J.沃茲沃思.《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3]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