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余露 王毓珣



摘 要:本研究對1949年以來國家頒布的29部中小學師德相關政策進行高頻詞匯統計,分析發現:中小學師德政策從階段發展上可分為泛化發展階段(1949-1983)、重構階段(1984-2007)、系統發展階段(2008-2017)和專業化發展階段(2018-至今)。從未來走向上看,其發展趨勢主要有三:一是促進德治與法治有機融合,著力構建長效機制;二是關注教師自身發展,著力提升教師幸福感;三是發揮教師協同育人作用,著力落實“雙減”政策。
關鍵詞:新中國;中小學;師德政策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3)01-0043-09
自古以來,我國就存在著尊師重教的傳統,教師的素質和道德又是影響教育發展和民族進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梳理并分析我國中小學師德政策,對于未來的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22年3月1日,在中國知網以“中小學師德”為篇名進行檢索,期刊論文164篇,學位論文18篇,會議論文4篇。以“中小學師德政策”為篇名進行檢索,期刊論文4篇,學位論文1篇。這些研究中運用量化方法的僅有1篇,即林一鋼、平曉敏的《我國中小學師德建設政策內容與政策工具》,[1]從政策工具角度和政策內容角度出發,對師德的教育、評價、監管、激勵、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工具使用情況進行二維分析??梢娔壳皩χ行W師德政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層面頒布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及重要補充政策為研究內容,以政策文本中的高頻詞匯作為切入點進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探究中小學師德政策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數據選擇和處理
第一,為了保證政策文本選擇的科學性和代表性,所選取的文本均為與中小學師風師德要求、中小學師德建設密切相關的政策,其選取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政策名稱中明確標有“中小學師德”的,二是重要的補充政策,即內容上主要圍繞中小學師德展開的。圍繞這個標準,可分為以下四類相關政策:一是1984年專項師德出現之前的各類包含師德內容的中小學教育政策;二是與中小學師德相關的各類教育基本法,如“教師法”、“教育法”;三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四是中小學師德建設相關政策,如違規違紀處理辦法。據此,最終選擇的政策文件共29部,具體見表1。
第二,利用Nvivo11的詞頻查詢功能,對29個政策文本進行高頻詞匯的量化分析。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對篩選結果進行二次處理,每個階段選擇10-15個高頻詞,將其統一替換為2個字符。這些高頻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社會公德方面,如“遵紀守法”、“愛國愛黨”等;第二,個人品德方面,如“尊重他人”;第三,職業道德方面,如“提高教學水平”、“師德宣傳、培訓”等。最終共選出12個高頻詞,如表2所示。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師德政策的變遷
(一)泛化發展階段(1949-1983)
新中國成立到1984年之間并未出現專項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只在部分教育教學章程中有所體現,共頒發相關政策4項。這一階段的中小學師德內容側重對教師這一職業本身的要求,相關內容較為分散且未具體展開,因此將1949-1983年稱為泛化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高頻詞共提取出151個,可分為要求、教師、學生、思想、政府和學校5大類。
首先,要求類高頻詞“關心”“學習”“業務”和“教學”等出現頻率最高,說明它們是這一階段中小學師德政策的關注點,主要表現在:第一,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德行,如關懷學生,努力刻苦等。在1963年頒布的《中學暫行工作條例》中指出教師應當關心、愛護學生,[2]《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強調教師應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3]第二,要求教師熱愛教育事業,努力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如1963年《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第二十八點要求教師熱愛教育事業,鉆研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學質量。[4]
除要求之外,“思想”作為又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表明這一時期還強調對知識分子尤其是教師進行思想改造,提高其政治素養。這可能與當時政體性質的轉變有關,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政治、文化背景紛繁復雜,對社會主義和西方自由主義缺乏正確的認識,為了更好地統一思想、為社會主義服務,必須對廣大群眾尤其是各級各類教師進行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因此,在這一時期,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可看作師德水平的代名詞,[5]如1954年《關于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中第四點指出應加強教師對思想政治的學習,注重對教師的思想改造。[6]
其次,高頻詞“學生”、“政府”、“學?!钡瘸尸F頻率稍低,說明它們是這一階段中小學師德政策的關注點但并不是焦點。這可能與當時教育事業剛剛起步有關,同時“教師”的呈現頻率明顯高于“學生”,說明這一階段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多以教師為重心,較少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發展。
另外,這一時期的政策對中小學師德建設的關注度不夠,還處于關注教師的政治素質和教學能力方面,且多數內容并未具體展開,只是進行了初步的設想。
(二)重構階段(1984-2007)
1984年教育部發布了第一部專門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7]這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小學師德政策,結束了泛化發展階段中小學師德政策為零的局面,開啟了中小學師德建設的新時代。同時出臺了《義務教育法》、《教育法》和《教師資格條例》等重要法律文件,為更好地推進中小學師德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引領中小學師德政策走向正規化。在此基礎上,這一階段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對師德進行重新定義,對中小學師德政策的體系、內容也都進行了修改和規范,以后的中小學師德政策都基本承襲這一體系框架。
這一時期的中小學師德政策不管是在量上還是在質上,較前一時期都實現了突破,共出臺相關政策10部,且都走向正規化和法治化,突破了前一時期政策屬于“條例”、“草案”的局面,從法的角度將中小學師德政策確定下來,形成法的框架,因此將1984年到2007年這一時期稱為重構階段。
這一時期共有高頻詞11類,要求類高頻詞仍然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類詞匯,但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要求已經超過對教師個人品德的要求,表明這一時期開始突破前一時期偏重教師個人品德、輕視教師職業道德的局面,而“師德”一詞的出現也佐證了這一點,真正意義上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從這一階段開始。
“建設”一類詞突然出現并成為排名第二的高頻詞,足見這一時期對師德建設的重視,因為無論是《教育法》[8]、還是《義務教育法》[9]都強調從法的角度規定教師門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這一時期的中小學師德建設必然會受此影響,尤其是2000年《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結束了我國師德建設單極規范的政策史,第一次專門論述中小學師德的機制建設,為后續師德建設的機制完善與政策闡釋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與基本框架。[10]
“政府”“資格”“法律”等有關法律、監管方面詞匯的出現,其頻次總和超過道德建設類詞匯,表明這一時期中小學師德政策的法治建設高于道德建設。其中,一些新鮮詞匯如“國務院”“代表大會”“委員會”等的加入,也展現了國家對中小學師德建設的關注,還為構建中小學師德政策的法制體系做了鋪墊。
相較于上一時期,“學?!币辉~出現頻次和所占比例都有明顯提升,“社會”一詞突然出現,表明這一時期主體下移,權力下移,開始重視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基礎工作。而同時,“思想”一詞所占比例有明顯下降,熱度有所減少,這可能與中小學師德政策開始重視師德的外部建設有關,思想要求在這一時期的社會背景下不再是時代熱點。
總之,“建設”、“法律”等詞取代“思想”、“品德”成為新一階段的焦點,從職業道德維度上豐富了中小學師德政策的內容,使中小學師德政策形成包含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的體系雛形。
(三)系統發展階段:2008-2017
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到“著力加強教育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和治?!保?1]可見2008年之后的中小學師德建設更加規范、科學。這一階段共出臺相關政策8部,其中,間隔10年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于2008年被再次修訂,另外,這一時期還同步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以及《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多措并舉推動我國新時代師德建設政策不斷走向全面化、立體化,形成了多元治理的系統構架模式。[12]
也是在這段時間,國家對《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等都進行了校改,在德治和法治建設方面都進行了完善,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中小學師德建設體系,因此將2008-2017年稱為系統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共選出高頻詞11類,與上一階段基本相同。但與上一階段相比,教育教學類要求和能力類要求詞匯的出現頻次平緩上升,出現“專業能力”一詞,表明這一時期更強調教師的個人能力建設,技能專業化要求凸顯。
建設類高頻詞雖然在數量上有數下降,但其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且在類型上出現了明顯的擴充,新增“評審”、“培訓”、“長效機制”等內容,涵蓋了職前教育與職后管理兩個階段,注重對中小學師德進行長期、有效的追蹤,體系上更加完備和規范,形成了一整套中小學師德建設機制。在從外部加強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同時,也從內部提高教師素養,協同發揮內外部因素,提高了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
“學?!薄吧鐣彼急嚷视兴黾?,而“政府”一類詞出現頻次和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表明這一時期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建設的權力再一次出現下移,這可能與中小學師德建設的不斷深入有關,涉及的方面不斷豐富,政府權力無法兼顧,因此通過賦予社會和學校更多自主權,以更好地實現對中小學師德的監管。“思想”一詞出現頻次大幅下降,表明這一時期教師思想水平建設已經不是中小學師德建設的重點,這可能與之前中小學師德政策中思想建設取得一定成就有關,也可能與本階段強調師德建設而輕視思想建設有關??傊@一階段中小學師德政策的突出特點在于豐富師德政策體系,推進師德政策的法制化和規范化進程。
(四)專業化發展階段:2018-至今
這一時期共出臺相關政策6部,雖然在量上有所減少,但是在質上卻不斷增強。首先,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各級教師的職業行為準則,包括高校、中小學和幼兒園,[13]將中小學師德與高校和幼兒師德分層次論述,更具針對性、專業性和實效性,為我國中小學師德建設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其次,還修訂《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14]進一步劃定師德基本底線,完善失德獎懲機制,底線師德的凸顯是師德政策專業化的一個趨勢;[15]最后,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風師德建設的意見》,主張組織有關師德師風的教育與培訓。從“草案”到“規范”再到這一時期的“準則”、“辦法”,兼顧道德和法律兩方面,中小學師德政策逐步走向專業化。
這一時期共選取高頻詞10類,由于中小學師德建設已經逐漸成熟,這一時期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已經形成了系統性的政策規范,[16]因此將建設類、法律類和資格類詞匯歸為規范大類。而這一類高頻詞在這一時期也成為出現頻次最高的一類關鍵詞,其中,完善程度最大的當屬“建設”一類詞,一方面增加了對教師失德行為的處理規定,由之前強調教師應該做什么和不允許做什么,到現在增加對教師行為后果的懲罰;另一方面又新增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培訓的規定,將師德教育作為教師教育的必備內容,并作為單獨的模塊作出政策規定,從正反兩方面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進行規范,推動中小學師德的專業化發展。在要求類詞匯中,對教師的要求也在隨時代發展產生變化,例如,隨著教師性侵、侮辱學生事件的頻繁發生,這一時期在中小學師德政策中明確提出教師不得侵犯、性侵學生,師德內涵不斷得到豐富?!皩W生”一詞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將學生推向歷史舞臺,表明師德建設的專業化離不開學生的參與,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相比前幾個階段,這一時期新增“個體”類詞匯,由以往關注教師隊伍建設開始轉變為關注教師個體成長,包括教師的工資待遇、社會的尊師重教氛圍等方面,檀傳寶指出只有從專業生活質量和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去理解師德建設才能專業性地推進教師專業道德建設,[17]這一階段對教師成長的關注表明中小學師德政策在專業化進程中已經取得一定進展,這可能是受到國家近年來對教師教育和教育事業重視的影響。
三、中小學師德政策發展的未來展望
(一)促進德治與法治有機融合,著力構建長效機制
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兩條主要路徑一是外在規約,另一個是自我養成,而自我養成是最為重要也最為根本的路徑,[18]因此未來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建設應在兼顧兩方面的基礎上,偏重德治。法治可以包含最低的法律義務要求和最低的職業道德要求,即紅線和底線。[19]紅線主要指的是中小學師德政策中的法律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底線主要指的是中小學師德政策中的規范、條例、綱要、意見等,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德治可以包含對高尚師德的規定以及對中小學師德的培訓。德治與法治有機融合是未來中小學師德政策建設的必然趨勢。
在法治方面,首先應注意教育法律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的引領和指導,劃定最低限度,依據法律紅線劃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即針對教育法律中關于中小學師德的規定進行細化,與時俱進。如《教育法》[20]的師德紅線“考試作弊”,可將其細化為不得組織作弊、不得為學生提供作弊工具、不得幫助學生作弊等。其次應注意規定的具體化,減少理解上的歧義與執行上的彈力。如哪些行為算作侮辱和侵犯學生,什么程度的體力勞動或者懲罰算作體罰,哪些行為或者哪種程度對應哪些懲戒措施,哪些禮品屬于賄賂等內容,既要保證規定的懲戒性質,又要維持這些行為的本意,如合理利用懲罰使得學生進步,合理收送禮品增進師生關系等;又如,在教育法律中提到的“情節嚴重”、“責令賠償損失”,[21]應具體說明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算作情節嚴重,責令賠償損失的標準是什么等。
在德治上,首先應注意將師德與私德、政德區分開來,引導教師職業道德向崇高方向發展。如“不吸煙、不酗酒”等規定不應與師德底線相混淆,但不能因此減少對教師其他方面德行的規定,因為學生具有明顯的向師性,教師應在各方面都成為學生的榜樣,尤其在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理念下,每位教師的德育作用都是相當重要且必要的。其次將中小學師德要求與獎懲機制、評價機制、宣傳機制、考核機制等進行深入融合。從2013年《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開始,師德要求就作為懲戒機制的一部分融入了師德建設機制中,[22]且不斷在加快與宣傳、考核等機制的融合,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小學師德政策中相關獎勵機制的建設還較為薄弱,中小學師德要求與師德獎勵、保障機制的融合更為欠缺,即使是最新的《教師法(征求意見稿)》也僅初步指出建立待遇工資待遇保障機制和教師獎勵制度。[23]可見,今后的中小學師德政策一方面要注意如何有效落實這些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應注意將其與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相融合。另外,針對《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師德)》與《教師法(征求意見稿)》中完善的對教師培訓的相關規定,在今后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建設中應注意細化和保障其落實。通過德治與法治的有機融合,提升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實效性和長效性。
(二)關注教師發展,著力提升教師幸福感
教師幸福感的構成包含身心健康感、工作自主感、職業認同感、人際和諧感以及道德心安感等。總的來說,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高低取決于教師對從事教師這一職業后在各工作方面的認可程度。[24]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幸福感是彼此促進、相輔相成的,[25]教師職業道德受到職業幸福感的制約,教師對高尚師德的追求以自身權益得到保障為首要前提,[26]只有2019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第27條中用較大的篇幅明確強調應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關注教師成長,因此在后續的中小學師德政策中,應注重著力提升教師幸福感。
首先,在物質方面切實保障教師權益。例如“教師的平均工資應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這一要求,從1994年《教師法》[28]就明確提出,《義務教育法》[29]也有相關規定,近年來這一規定也被頻頻推向大眾的視野,就說明這一政策規定并未被真正有效落實。自1994年到現在教師權益仍未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未來的中小學師德政策制定過程中,最為急切的就是真正落實之前政策中提到的對教師權益的保障,建立師德建設領導責任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和校長為第一責任人,[30]應嚴肅追責問責。
其次,在精神方面于廣泛的社會范圍內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一方面加強政策引導,健全中小學師德宣傳機制,加大對優秀教師的表彰力度、增強其影響范圍;另一方面在學校引導學生尊敬師長,由學校而社會形成全方位的尊師文化。這在最新的《教師法(征求意見稿)》中已經有所體現:主張建立國家教師榮譽制度、工資待遇保障機制;要求在全社會維護教師形象;明文規定不得要求教師參加與教學無關的工作等。[31]可見,維護教師權益將會是未來中小學師德建設的一個明顯趨勢和重點。另外,還需注意的有:健全教師維權機制,打通教師維權渠道;完善師德培訓政策,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采取不同的師德教育策略等,幫助教師成長,以提升其幸福感。
(三)發揮教師協同育人作用,助力“雙減”政策落實
近年來,我國一直著力于為學生減負,但還是存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重、校外培訓機構熱度不斷升高的問題,存在校內積極響應減負而校外不斷增負的現象,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教學改革效果,為進一步減輕學生負擔、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21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雙減”政策,如《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32]、《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33]、《關于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34]等,要求各學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協同育人能力,同時嚴格限制校外培訓機構的運行。這一系列“雙減”政策的出臺,不僅有效減少了校外培訓機構的數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騰出了時間和精力,也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還有效推動教師成長和素質教育發展。
首先,在“雙減”政策影響下,要求為學生減負,為校外培訓減負,這樣一來,學生回歸學校,教師的重心也轉移到教學上,但是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例如,學生在校時間延長,對教師課后服務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師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對學生展開個性化的輔導,這就需要在未來的中小學師德政策的建設過程中,注意健全教師培訓機制,提升教師課后服務能力、管理能力與家校溝通能力等。
其次,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到“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崇高使命?!保?5]可見教師的職責不僅體現在教學能力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教育能力上,因此未來的中小學師德政策應突出對教師德育能力的重視,將教師德育能力與考評結合,推動學校教師協同育人,幫助學生從“應試”環境下的內卷氛圍中走出。
最后,為了有效對課外培訓機構減負,需要加強對師德底線的規定和懲戒力度,嚴格約束教師有償補課、違規補課、收受禮物等行為,助力“雙減”政策。然而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強制政策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校外培訓機構以及有償補課出現的其中一個較大的原因就是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因此,為了更好地助力“雙減”政策,在今后的中小學師德政策中可以新增關于“教師輪崗”制度的內容,根據實際情況推動地區間的教師流動,實現教師和其他教育資源地區共享,助力雙減政策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30]林一鋼,平曉敏.我國中小學師德建設政策內容與政策工具:基于8份重要政策文本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5):69-80.
[2]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J].安徽教育,1978(12):2-8.
[3][4]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J].安徽教育,1978(12):8-13.
[5]嚴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師德要求的回顧與展望——基于國家教師制度的文本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20(05):1-9.
[6]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J].人民教育,1954(07):16-17.
[7]教育部、全國教育工會聯合頒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草案)[J].教育科研通訊,1985(01):8.
[8][20][21][2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J].中國職工教育,1995(04):6-10.
[9][29]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J].人民教育,1986(05):2-3.
[10][12][16][18]鄒紅軍,柳海民. 新中國70年中小學師德政策建設回眸與前瞻[J]. 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3(01):38-44+106.
[11]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點.[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0802/t20080217_180457.html.
[1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
[1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2018年修訂)》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4.html.
[15]任露銘,王凱.我國師德規范專業化趨向[J].基礎教育,2013,10(02):36-40+57.
[17]檀傳寶.論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觀念轉移[J].教育研究,2005(01):48-51.
[19][22]王毓珣,楊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師德規則政策的變遷及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7(05):91-96.
[27]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
[24]柳海民,鄭星媛.教師職業幸福感:基本構成、現實困境和提升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1(09):74-80.DOI:10.16697/j.1674-5485.2021.09.010.
[25]趙春影.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幸福[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03):40-41.
[26]徐天海. 師德,拿什么來保障你[N]. 中國教育報,2013-12-04(002).
[23][31][32][35]教育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2/202111/t20211129_583188.html.
[3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1(06):34-35.
[3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2):14-19.
[34]教育部.關于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9/202109/t20210908_560508.html.
Abstract: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vocabulary of 29 policies related to teacher ethic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since 1949 reveals that teacher ethics polic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an be divided in terms of stage development into generalization development stage (1949-1983), reconstruction stage (1984-2007), system development stage (2008-2017) and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age (2018-present). In terms of the future direction, there are three main development trends: First,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and to focus on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Second, to focus on teachers own development, and to focus on enhancing teachers happiness.Thir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o focus on implementing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Keywords:New China;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 ethics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