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妍
【摘? 要】目前,越來越多的小學生經常出現“雙面”現象,他們在學校和在家里的表現截然不同,這類學生被稱為“雙面”學生。而小學生的雙面性和教育方式有密切的聯系,通過向學生家長調查了解和對小學生在校內外的表現進行觀察分析,得出“雙面”學生的形成原因,找出與之對應的策略,從而消除小學生的“雙面”現象,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合力,達成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保證小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小學;“雙面”學生;形成原因;解決對策
【案例引入】黃麗麗是三(1)班的中隊長,在老師眼里,她聰明伶俐、文靜乖巧,溫柔得像只小綿羊,老師說向東她絕不會向西,無論對錯,她都會照做;在同學眼里,她團結友愛、樂于助人,辦黑板報、文娛表演、作文競賽處處可見她的身影,同學們都喜歡和她交朋友。就是這樣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卻讓班主任在一次家長會后大失所望。那次與她母親單獨交流時,班主任一直夸贊她的女兒溫柔善良、懂事聽話,誰知道她母親一臉無奈地說:“唉,老師你不知道,她在家的時候哪有這么聽話,難伺候得不得了。”從她母親的口中班主任才了解到黃麗麗在家里蠻橫驕縱,若家人稍有點不順她的意,她就會大發脾氣,亂摔東西,直到家人讓她滿意為止。后來班主任也私下找黃麗麗求證過,她囁嚅了一會兒,最終還是點頭承認了,此事讓班主任頗為震驚。
現在的小學教育中,學生經常出現“雙面”現象,即在校和在家判若兩人。通過黃麗麗的案例,筆者對身邊的小學生做了調查,發現有的學生在學校講文明禮貌、遵紀守法,回到家則呼來喝去,好逸惡勞,儼然是家中的“公主”“王子”;有的學生在學校里是老師眼中的“乖乖生”,回到家則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完全不聽家長的勸導。小學生的這種表現常常使家長陷入無奈的困境。形成教育合力,消除“雙面”現象,培養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小學生勢在必行,筆者決定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對“雙面”學生進行探究。
一、為什么會導致學生“雙面性”
古語云:“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哪個學生生來就是“雙面”的,這和他的教育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恰恰就構成了學生的教育生長環境,其中,任意兩種教育的不平衡,都將導致學生“雙面性”的形成,雖然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來看,主要聚焦于兩對矛盾中。
(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矛盾
家庭教育最大的短板是不了解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或誤區,從而經常造成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隔閡,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而學校教育能夠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在對學生的教育與評價上更客觀科學,在師生溝通上也明顯存在優勢。學校教育的缺陷在于不能完全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等。
1.家庭和學校的矛盾
一方面,隨著國家“三孩”政策的放開,新的家庭關系會給一些學生帶來成長上的問題。家長在經濟上給予子女過多,在生活中對子女更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形成了學生驕縱的性格,并且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對長輩隨意或者不尊重的心理,從而家長更難管理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為了確保學生從小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學生一進校開始,教師就嚴格管理,恩威并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威信,學生對教師就自然而然地言聽計從了。
另一方面,家長不同的文化層次決定了家庭教育水平的不同層次。較高文化程度的家長對教育孩子就給予充分重視,他們和學校緊密聯系、積極配合,利用多種方法將自己的價值觀完整地傳遞給孩子,這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評價水平高,獨立性強,孩子出現“雙面”表現較少;相反,文化不高、冷淡、孤僻、強迫型的家長,或經常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不夠嚴格,教育方法或簡單粗暴或手足無措,他們的孩子往往對他人產生敵意且攻擊性強,“雙面”表現得更加明顯。而學校一味重視學生的成績,片面追求高升學率,學校德育的步伐不再穩健,于是學生的“雙面性”形成了。
2.家長和教師的矛盾
斯大林對教師有這樣一個評價:“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便將教師當作一種神圣的象征。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小學生認為要服從老師的安排。小學生都對教師有著敬畏之心,很多時候家長也感覺老師說的話更管用。
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安全“避風港”,我們發現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可能會因為孩子的撒嬌或長輩的求情而大打折扣,孩子對家長的要求就會產生輕視或無所謂的態度。
與之相反,教師平時嚴加管理,獎懲分明,努力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學生會因教師的威信而格外重視教師提出的要求。人是愛面子的動物,每個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大家,小學生也不例外。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小學生正處于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重要時期,他們都喜歡隱藏自己的缺點,希望老師和同學能更多地看到自己優秀的一面。教師當然欣賞聽話的學生,這樣,比起聽自己父母的話,學生更愿意聽老師的話也無可厚非了。
(二)社會用人機制與學校教育機制的矛盾
根據社會用人機制的需求,很多教師都曲解了社會主義、馬列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將這些內容與小學生的基本物質愿望對立,與小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創新對立,與小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對立,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同真實人的自由愿望、個性發展相背離。例如,小學生作文、說話的主題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圍繞著愛國、理想、遠大抱負等空洞、對他們來說還只是一知半解的內容。學生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能吐露心聲,久而久之,他們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想法,迎合別人。研究表明,三年級開始,小學生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道德判斷的標準,不再是無條件聽從老師的指令了。現實是他們期望得到鼓勵或避免受到責罰,因此他們一邊畏懼老師,一邊卻又不得不迎合老師,在做出老師期望行為的同時,壓抑著自己的個性。這樣的教育機制最終導致學生心口不一,很容易變成“雙面”學生。
二、怎樣幫助學生擺脫“雙面性”
從上面一系列的原因分析不難看出“雙面”小學生的存在并不是個別現象,家長不應感到恐慌,而要積極面對,學會正確對待小學生的“雙面性”。對小學生而言,過分的“雙面”表現會形成不健康性格,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乃至終身的發展。如何幫助他們擺脫“雙面性”,筆者認為可以從解決上述兩對矛盾
入手。
(一)加強家庭和學校的聯系
學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重要部分,兩者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保證孩子健康快樂地
成長。
家長會是學校與家庭聯系最普遍的方式。學校和家庭環境存在差異主要在于:學校要求小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如果學生不遵守,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而且要承受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壓力;如果認真遵守,則會受到老師的表揚。而在家里,小學生的生長環境則比較寬松,沒有表現的欲望,即便小學生犯了錯誤,家長也很少采取措施,這就使小學生很少為自己的不良表現承擔后果,時間長了,就變得為所欲為。家長要利用家長會的寶貴時機,充分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讓學生做到在家也能自覺達到老師和家長的要求,這樣才不會因為學校、家庭環境不同導致學生形成“雙面性”。
家長委員會也是一個能很好地消除學生“雙面性”的教育資源,因為家長也有臥虎藏龍之輩,他們文化不一定高,但是他們有一顆重視教育的心,由他們口中說出的教育心得可能比學校的教育良方更管用。他們為其他家庭做出表率,這樣,優秀的家庭教育典范就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一次家長委員會上,家長反映他的孩子在校是勞動委員,但他在家不僅不幫家長打掃衛生,還不注意保持衛生,故意將房間弄臟弄亂。這時,馬上有家長站出來支招,建議孩子的父母一定不能嬌慣孩子,每次打掃衛生時,要叫上孩子一起干,而且要求孩子打掃自己的房間,讓孩子熱愛勞動、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家長采納了此建議,在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下,該生已成為一名在家在校都熱愛勞動、愛干凈的好孩子。
(二)加強家長和教師的聯系
父母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全面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只有老師和父母經常進行交流,糾正孩子的問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訪是教師和家長聯系的最基本方法。教師與家長交流,不僅能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還能讓教師清楚學生在家的表現。教師把學生在家在校的表現做一個對比,就可大致確定哪些學生屬于“雙面”學生,并根據經驗和學生的家庭狀況,深挖其表現“雙面”的原因。很多家長溺愛孩子,無原則地遷就他們,使他們養成了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氣;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家長的不良行為也會影響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許多家長“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給孩子帶來了很壞的影響。教師也可向家長傳輸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讓家長也能正確做出示范教育孩子。通過與家長的對話,使家長充分認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另外,發放家校聯系簿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它可以使家長和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教師每學期都給每位學生發放一本家校聯系簿,每逢周五便將學生一周的在校表現填寫到聯系簿上,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做出全面評價,如“××同學本周在校表現良好,主動幫助老師清理花圃,是一個熱愛勞動的小學生。但在周五的眼保健操時間嬉戲打鬧,已提出批評,以后注意。”周末,學生將聯系簿交給家長,家長填寫小學生一周的在家表現并簽名后,再由學生將聯系簿帶到學校交給教師。教師與家長根據對方反饋的問題,給學生做工作,學生就會逐步地改進,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
三、結束語
總之,“雙面”學生的形成歸因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不一致,所以首先要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系,縮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距離;其次,學校教育要開闊視野,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校外表現;最后,社會教育要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讓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從而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聯手,徹底消滅學生的“雙面性”。
【參考文獻】
[1]朱玲.變臉——淺探小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的兩面性[J].班主任之友(小學版),2009(5):42-43.
[2]孟麗君.現代學生家校“雙面現象”探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7):136-137.
[3]余柏民.小學生的雙重性格表現[J].教書育人,2005(7):40-42.
[4]黃濟.小學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陳小強.探究學生“雙面人”現象的成因及對策[J].湖南教育,200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