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雷 馬銘遠 李紅記


摘 要:智慧翻轉課堂是智能背景下體育教學與電子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本文通過教學實驗、問卷調查、數據對比等方法,發現智慧翻轉課堂相較于傳統體育教學,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理論成績、學習興趣、課堂滿意度等方面效果較為顯著。因此,可根據應用型高校學生特點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智慧翻轉課堂;應用型高校;籃球教學
1 研究背景
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時代教學模式也隨之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示范為重點、以線下課堂為關鍵、以參考教材為中心,新型體育教學模式則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理念,逐步取代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新型體育教學模式避免教學目標向“不掛科”服務的教學環境現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滿足學生個性化教學需求。智能時代背景下體育教學與電子信息技術相結合的今天,以微課、翻轉課堂、SPOC、MOOC、BOPPPS 等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模式出現在體育課堂中。本文以智慧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構建研創教學模式、面向智慧校園的學習環境建設三個細分方向,探討將傳統高校籃球翻轉課堂轉型為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研創、以智慧空間為引領的應用型高校籃球智慧課堂。
2 智慧翻轉課堂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區別
在傳統的翻轉課堂中,往往采用“先學后教”的授課形式,教師在課前通過錄制教學視頻或上傳精彩的體育賽事集合視頻推送學習資料,無法有效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精準把握二次備課內容,導致學生在線下課堂教學中無法突破重難點。智慧翻轉課堂基于翻轉課堂進行創新,通過學習通智慧平臺的翻轉體育課堂,可減少課前準備工作的任務量,通過學習通中的選人、隨堂練習、主題討論、搶答、問卷、分組任務、投票等功能發布學習目標,學生端通過作答進行自測或分組團隊挑戰,系統根據學習資源中的任務點擊頻次和總時長,對學生作答的正誤率進行智能統計,教師根據線上反饋結果調整二次備課重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后學生可通過學習通智慧平臺完成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本文結合學習通智慧平臺的多項輔助功能,研究創建應用型高效籃球教學智慧翻轉課堂,如圖1。
3 應用型高校籃球教學現狀
3.1 教學形式創新意識不強
創新成為眾多學者討論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應用型高校籃球課堂更離不開思維創新與實踐。籃球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運動項目,具有一定的競技性與娛樂性,其技戰術需要及時更新。部分高校仍采用十幾年前的教科書,教學形式以教師動作示范與語言講解、學生模仿技術動作練習為主,無法使學生體會籃球比賽的真實心理活動和模擬真實的籃球對抗賽場。考核方式仍采取單一性考核方式。
3.2 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更重視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和教師的引導作用。而傳統教學模式下,體育教師為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體育教學內容,采用機械性的灌輸式教學,對身體素質不同的學生采用階梯式挑戰難度的教學形式,課下教師無法與學生形成良好的、長期有效的溝通,導致無基礎的學生出現下堂課“從零開始”的學習現狀,有基礎的學生無法學習更高層次的技戰術。
3.3 未實現匯編獨立教材
籃球是大學體育的重要課程之一,部分應用型高校持續多年采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通用教材,未實現針對籃球課程的獨立教材匯編,在對應的章節中僅有單一的基礎技術和基本理論戰術,未將籃球運動與智能化時代聯系起來,更未將多個技術進行合理、有效的組合運用。對籃球運動的教學重點、輔助練習、實戰技術核心要領未進行重點編寫。應用型高校籃球教材應根據運動項目特點,提煉籃球運動項目的價值所在,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重視教材的選用與教材建設。
4 研究對象與方法
4.1 研究對象
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籃球通識必修課為例,選取2021 級的兩個自然班作為實驗對象,實驗班采用智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籃球教學模式。實驗班與對照班人數均為26 人,進行共18 周的教學實驗,教學內容按照2021 版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嚴格執行。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身高、體重、學習成績等方面進行無明顯差異選取(P >0.05),兩班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等方面的實驗基礎條件相同。
4.2 實驗方法
4.2.1 實驗組
實驗組以智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主,具體課程流程:課前利用學習通智慧平臺導入定量的課程目標——線上進行預習成果反饋——課堂中納入情景教學、分組教學成果比賽排名(5 至7 人一組)、分組對錯誤技戰術或薄弱知識點進行主題討論——課后通過學習通平臺及時鞏固。課中準備部分、基礎部分和結束部分等三個教學環節與對照組時間分配完全一致。形成有效的課前任務型導學單、課中師生互動的時效性、課后鞏固環節有效設計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
4.2.2 對照組
對照組以傳統的籃球課堂教學模式為主,課程流程包括準備、基礎和結束三個環節。準備部分采用圍繞場地慢跑和各關節運動共15 分鐘;基礎部分為復習上節課教學內容、教學動作示范和語言講解新的技戰術動作、教師糾正學生模仿的錯誤技術動作、整體總結技戰術普遍存在的問題;結束部分為放松練習、總結本堂課的重難點與學習進度,并口頭布置課后復習技戰術動作作業、宣布下課。
5 智慧翻轉課堂在應用型高校籃球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5.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課前通過學習通智慧平臺導入教學內容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通知、資料主題、討論等功能,在課前給學生發放定量的籃球教學任務,__為學生創設開放式課堂空間和運動場所,學生可以挑戰課前教師發布的教學任務,挑戰成果以自由分配小組為單位在線下課堂中進行教學比賽排名,團隊榮譽感促使學生自主探索新的知識領域。教師通過“木桶原理”對各組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排名,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教風與學風。
5.2 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
教師通過學習通智慧平臺的網頁鏈接、云盤同步課堂等功能共享籃球課程學習資源,實現課前互動,教師錄制或選取的教學視頻應具有一定的體育明星效應、較為貼近大學生活、有一定深度與廣度,如運用具有代表性的知名賽事等,通過課前導入引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主題討論與總結,并通過此環節逐步引出本堂課的重難點,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技戰術問題。
5.3 學生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化
在籃球課程教學中,體育教師結合籃球課程特點和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實際情況,選取有效的體育教學方法,在課前精心設計導入環節的章節或資料,學生在課前將學習成果反饋至學習通平臺,教師通過后臺智能數據統計與智能數據反饋完成二次備課,在課堂中導入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在籃球課程中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智慧翻轉體育課堂激發學生對于籃球課程的興趣,活躍教學課堂氣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優化學生學習效果。
6 智慧翻轉課堂在應用型高校籃球教學中的實施效果
6.1 不同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成績對比
通過為期18 周的教學,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期末成績均有所提高,實驗組期末成績由77.74±7.65 提高為83.24±7.28,差異性非常顯著(P <0.01)。對照組學生期末成績由77.89±7.13 提高為80.65±7.90,差異性顯著(P <0.05)。因此可知,智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應用型高校學生的籃球水平。期末評價成績見表1。
6.2 智慧翻轉課堂模式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
體育教學方式是指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或完成體育教學任務,根據教學大綱并結合教學計劃采取的相應教學方式。根據調查可知,實驗組對智慧翻轉課堂模式很滿意的大學生有15 人,占總人數的57.69% ;對照組學生表示很滿意的為7 人,僅占總人數的26.92% ;實驗組對教學模式不滿意的僅1 人,占比3.85%, 對照組對教學模式不滿意的共7 人,占比26.92%。由此可見,應用型高校籃球課程應用的智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深受學生喜愛。
6.3 智慧翻轉課堂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在2021 級兩個自然班學生經歷了為期18 周的籃球通識必修課教學后,通過調查得出,實驗組對籃球很感興趣人數由6 人增加至16 人,差異性顯著(P <0.01);對照組對籃球很感興趣的人數提升幅度較小,從6 名學生增加至8 名,差異性不顯著(P >0.05)。主要原因是實驗組學生的智慧翻轉籃球課堂新型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為完成教學任務和團隊教學比賽排名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人性化教育理念。
7 結論
智慧翻轉籃球課堂依托學習通智慧平臺,突破了封閉式活動場地、固定式教學環境、有限教學時長等現實教學環境約束,實現了拓寬活動區域、延長時間跨度,使高校間的體育課堂真正實現融合與共享,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保障教育資源公平,實現體育教學活動課內外一體化,教育效益通過智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到最大化發展,促進應用型高校大學生體育課程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丹.“互聯網+”戰略背景下高校籃球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21(1):185-188.
[2] 吳明彩, 呂俊, 徐蕾, 等. 基于智慧平臺的SPOC翻轉課堂模式在生物化學教學的實踐[J]. 文山學院學報,2022(4):65-67.
[3] 季連帥. 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構建[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21(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