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婧雯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小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從增強學生的語法意識著手,培養(yǎng)小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對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把握教學的“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法意識;培養(yǎng)策略
語法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對小學階段的語法教學,教師應該把握適當?shù)摹岸取保荒苓^于強調(diào)語法,脫離學生的認知實際,否則會消解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不能過于淡化語法,讓學生誤以為語法不重要,影響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綜合感知與體驗。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是必要的,教師要把握方法,將語法知識融入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中,推進語法隱性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增強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一、明確語法教學的地位,把握合理的“度”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語法是學習英語、運用英語的基礎,但對小學生,語法知識的抽象性,讓教師也感到為難,教師糾結(jié)于應該重視語法,還是弱化語法。語法學家薄冰認為,學習英語,如果單詞是一顆顆珍珠,那么語法就是串起它們的金線。可見,對英語語法,應該給予重視。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語法教學觀,小學生年齡小,對英語中的動詞、名詞、形容詞等詞性概念不理解,這是正常的。教師可以結(jié)合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寓語法于其中,展開隱性語法教學和滲透,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法意識。舉例來講,對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的認識,如果單純講解語法時態(tài)知識,學生是沒有興趣的,也記不清楚。我們在課堂上,拿出一個籃球,然后挑選某一同學,提出問題:Do you like basketball?Can you play basketball?學生看到籃球,容易理解教師的問話內(nèi)容,也能夠給予準確的表達。接著,教師拍一拍籃球,向?qū)W生說:“I can play basketball, I am playing basketball.”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再將籃球交給學生,讓學生示范拍籃球的動作。這時,教師向所有學生介紹:“Look,He is playing basketball.”由此,學生從觀察教師拍籃球,再回到觀察學生拍籃球,經(jīng)過一番操練,學生們逐漸明白了,對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的意義就是“正在發(fā)生的動作或狀態(tài)”。學生再觀察黑板上的“He is playing basketball”句式,領會了現(xiàn)在進行時的語法格式是“主語+be動詞+動詞ing”形式。我們沒有刻意講解現(xiàn)在進行時時態(tài)的語法結(jié)構(gòu),而是通過真切的拍籃球情境活動,讓學生理解語法知識。英語課標強調(diào),要轉(zhuǎn)變過去重視語法、重視詞匯講解的不當方式,要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英語,要重視運用,鼓勵學生參與語言實踐。對語法知識的教學,教師要通過有意識的學習體驗活動,將語法規(guī)則滲透到語言活動中,促進學生對語法的理解和內(nèi)化。對簡單的英語語法知識,如名詞的單數(shù)、復數(shù)形式,人稱代詞的基本使用方法,動詞be與主語的一致性等,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成長規(guī)律,借助于“聽做、說唱、玩演”等活動,在交流、互動學習中慢慢
領會。
二、注重語法情境的搭建,促進學生體驗語法
認知心理學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源自具象的體驗,從觀察、經(jīng)歷、實踐中獲得。語法知識相對抽象、難懂,對小學生而言,在學習語法知識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結(jié)合學生愛玩、善模仿的天性,通過特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體驗語法現(xiàn)象,領悟語法知識,掌握語法的使用方法。如名稱單復數(shù)的應用規(guī)則,可以利用實物情境展示,讓學生體認單數(shù)與復數(shù)的變化。如果桌子上放了一本書,可以表示為“a book”;如果放上兩本書,則表示為“two books”。學生學習過數(shù)學,理解數(shù)數(shù)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觀察、數(shù)數(shù)中,領會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表示為“大于1的數(shù)量”。如一個蘋果表示為“an apple”,很多蘋果就表示為“A lot of apples”。借助于數(shù)數(shù)的方式,讓學生感知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表示方法。這種方法既生動又形象,教學效果非常好。再如,在學習英語中的“比較級”時,也可以結(jié)合實物,營造比較的情境。在桌面上放上兩個蘋果,一個大紅蘋果,一個小青蘋果。然后提問學生:“Whats this?”學生根據(jù)所看到的蘋果,很快回答:“Its an apple.”教師接著提問:“Which is bigger?”學生通過比較,很快回答:“The red apple.”對于“bigger”的理解,學生可以聯(lián)想到“兩個物品進行比較”,所以是“比較級”。小學生對英語語法的體會,教師要順應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強調(diào)從形象化活動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體驗情境,讓學生牢記并掌握語法知識。舉例來講,在學習“動詞+ing”形式時,對一些動詞,詞尾有“e”,在轉(zhuǎn)換為“動詞+ing”的形式時,要將“e”去掉,再加“ing”,但總是有很多學生記不住這個規(guī)則。為此,通過反思,在課堂上,對詞尾有“e”的動詞,設置形象化對話情境,讓學生記住,一旦看到動詞的詞尾有“e”,這時,動詞就會發(fā)怒,一腳將“e”踢開,再加上“ing”。教師在說的時候,再輔助用腳踢的動作,學生邊看邊笑,從此就記住了動詞詞尾有“e”,要踢開“e”再加“ing”。又如,在學習感嘆句式時,教師以“Hello,everyone,what did you do on weekends?”向?qū)W生提問,結(jié)合周末的天氣,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若上周是陰天,則說:“What a day it is!Im sorry you cant……”;若是晴天,則說:“What a day it is!Im glad you had a good weekend.”并將“What a day it is!”這句話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感受不同語境下該句式的意思,進而幫助學生樹立從語境整體思考和理解表達意思的意識。英語語境的構(gòu)建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感知具體語法現(xiàn)象的基礎上,理解語法知識的內(nèi)涵;另一方面能間接性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將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和語法知識自覺地應用于英語閱讀,有效促進學生英語綜合性應用能力的提高。
三、把握循序漸進原則,反復訓練中探究語法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對語法知識的教學,很多學生提不起精神。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學情特點,圍繞語法知識,可以設置一些專項訓練活動,讓學生結(jié)合語法展開合作、探究,幫助學生理解語法。舉例來講,在學習一般現(xiàn)在時,對“often” “every day” “usually” “sometimes”等詞匯,可以歸納為現(xiàn)在時的特征詞匯。在平時閱讀英語文本,以及做題時,要注意觀察句子中的特征詞,一旦有上述詞匯的出現(xiàn),就可以判定為一般現(xiàn)在時。同樣,在句子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now” “l(fā)ook”“l(fā)isten”等詞匯,這些詞匯多與現(xiàn)在進行時相結(jié)合。英語語法知識的滲透,教師要聯(lián)系英語語言學習規(guī)律,注重漸進性和持續(xù)性。在平時,要做好分散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jié)合,鼓勵學生展開語法知識討論,讓學生從交流中相互學習。如在學習數(shù)詞時,表示數(shù)量的詞匯,有基數(shù)詞、序數(shù)詞之分。“one”對應的是“first”,“two”對應的是“second”,“three”對應的是“third”。這三個數(shù),較為特殊,需要多讀多背多記。對于“four”,對應的是“fourth”;對于“twelve”,對應的是“twelfth”;對于“twenty”,對應的是“twentieth”。從這些基數(shù)詞向序數(shù)詞轉(zhuǎn)換的方法中,牢記特殊情況,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還有在英語中對人稱代詞的理解,要注重用法的歸納。如“am”要與“I”結(jié)合;單數(shù)時用“is”,復數(shù)時用“are”。英語語法教學,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不能直接批評,而是要分析錯誤的原因,委婉、恰當?shù)貛椭鷮W生糾正錯誤。比如對“have”與“has”的用法,一些學生愛搞混。我們向?qū)W生介紹“have”,與“We,they,I,You”相連接,在使用時,有“I have...”“They have...”“We have...”“You have...”對于“has”,主要與“she,he,it”相連接。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和反復訓練,很快就能辨析“have”與“has”的特點,避免使用錯誤。
此外,對小學階段語法教學,關鍵在于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搭建趣味情境,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場景,讓學生體認語法,潛移默化地掌握語言規(guī)則。比如對“There be”句型的學習,我們在課堂上,“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將一本書變?yōu)椤皟杀尽睍r,表示為“There are two books on the table”。直觀、形象地對照學習,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法知識不再難懂。教師要多嘗試、多反思、多總結(jié),靈活變化教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語法,輕松掌握語法。比如在教授過去式時,為學生搭建“上學”的語言情境。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Ways go to school”的動畫,播放完畢后,讓學生對“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并讓學生以此為話題展開一段情境對話。教師既可以加入小組討論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也可以挑選兩至三名學生進行演示。師:“Hello,Xiao Ming,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學生A:“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on foot. ”學生B:“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my parents car. ”這時教師可以提問:“But I didnt see your parents yesterday. They must have been busy yesterday,werent? they?”這時將“must have been”“werent they”寫在黑板上,并讓學生將此句改寫成為現(xiàn)在時,經(jīng)過一番思考和討論后,得出:“must be”“arent they”,經(jīng)過對比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在敘述過去的事情時,謂語要變?yōu)楸粍诱Z態(tài),即“had done”,過去分詞為“been”。在講解完畢之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情境對話,在反復的思考和練習過程中,學生便能自主掌握過去時的相關用法,明晰過去時與現(xiàn)在時的區(qū)別和所使用的不同語境。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思維發(fā)展水平,把握好教學的“度”,在課堂中滲透英語語法知識的教學,為學生構(gòu)建相應的語言情境,提供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主動挖掘相關語法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靈活應用。同時,考慮到小學階段是學生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接受英語學習,因而教師應盡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教學語言,以幫助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楊元芹.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語法意識分析[J].中華少年,2019(18):16.
[2]張萍.在語法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法意識的實踐和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7,40(8):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