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慧 唐洪雷
摘 ?要: 目的:探討抗逆力水平對中職生學業倦怠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方法:以H市某中等職業學校一到三年級409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中職生抗逆力、家庭支持、學業倦怠問卷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中職生的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與學業倦怠有一定的影響,都呈現出顯著負相關;抗逆力水平與家庭支持呈顯著正相關;家庭支持在中職生抗逆力和學業倦怠之間起著中介作用,即中職生抗逆力水平能夠通過提升家庭支持,進而降低子女學業倦怠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亟需重視學生面對挫折的抵抗能力,加強心理韌性,同時家長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降低學生學業倦怠感。
關鍵詞: 中職生; 抗逆力; 學業倦怠; 家庭支持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3)02-0056-06
一、引言
中職生作為初中畢業后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專業技能的學生,是藍領團體的后備軍[1],是促進國家建設的中間力量。但是由于中職生在初中階段成績并不理想,綜合素質偏低,容易被貼上不良的標簽甚至被“污名化”[2],常伴隨學業、校園暴力、網絡成癮、戀愛與性等交織在一起的問題,這使得中職生無心專注于學習,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挫敗、沮喪感,導致一系列逃避學習的學業倦怠行為出現[3]。持續消極的學業倦怠現象會極大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目前對于有升學壓力的初高中生以及有工作壓力的大學本科生的學習倦怠問題研究比較多,對于學業問題比較集中的中職生研究比較少,本研究主要立足于中職生的學業倦怠問題展開調查研究。
抗逆力英文為“Resilience”,可翻譯為“心理彈性”“心理韌性”“復原力”等,指個體具有抵御困難和逆境并具有適應修復正常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復原”[4]。這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能幫助學生直面困難,冷靜地分析問題而不是選擇逃避。由于中職生在之前初中學習中經歷過多次的失敗,不僅僅在學業上,對于未來、人際交往等也會存在嚴重的信心不足,在社會的“有色眼鏡”下他們面對困難和逆境往往表現為“逆來順受”,認為自己總是比別人差,感受不到來自社會、家庭的支持,變得麻木并感到無助,在逆境中逐漸失去抗爭力,表現出比較弱的抗逆力。家庭支持作為一種支撐能夠使個體從容面對逆境,能夠對處于逆境下的個體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調查表明,在中國每一年約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5],其主要原因包括家庭矛盾、學業壓力、心理問題。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過高的期望、與父母的不良溝通、打壓式的家庭教育等原因皆能提高青少年的自殺率,所以家庭對于青少年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抗逆力的提升以及學習主動性的提高離不開父母的支持與鼓勵,處于中職階段的學生年紀都比較小,面對學業生活等逆境時家庭支持是他們內心強大的支撐力量,如果這種力量崩塌,不論對于學生抗逆力還是學業情緒都有著極大的打擊甚至摧毀作用。
綜上所述,家庭支持是影響學業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抗逆力的提升可以加強學生面對困境時的意志力,改善學業倦怠等消極情緒,使學生在逆境中能夠正確把握自己,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逆境與挫折,更加主動、自信地投入到學業中去。所以筆者認為中職生的抗逆力、家庭支持對于學業倦怠有一定影響,本文主要探討這三者之間的影響作用,幫助中職生提高自我主動學習意識,激發學習動機,進而提升學業成績,改善學業倦怠,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減少自卑感,建立自信心,達到自我統一性。本研究假設:一、中職生的抗逆力水平可直接影響學業倦怠問題。二、家庭支持對于中職生的抗逆力水平具有促進作用。三、中職生的抗逆力水平也可通過家庭支持間接影響學業倦怠,家庭支持在抗逆力水平和學業倦怠問題之間起著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是H市的某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群體。調查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家庭教養方式這些因素,選取一到三年級學生,共發放420份問卷,回收的問卷數量為409份,回收率97.38%,其中一年級141名學生占34.47%,二年級187名學生占45.72%,三年級81名學生占19.80%。筆者作為主試,以班級為單位分發問卷,問卷收集后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匯總。
(二)研究工具
1. 抗逆力水平測試量表
本研究結合國內外相關權威量表和問卷,引用并加以調整王楓在《中學生抗逆力的測量與團體干預研究》(2013)、蘇勤在《中職生抗逆力現狀與提升的實證研究》(2009)中調查內容[6]作為本研究抗逆力水平問卷,主要包括三個維度:注意轉移(1—5題)、自我激勵(6—9題)、社交特征(10—15題)。采用五點記分法:1—5分,積分具體假設從“很不認同”到“非常認同”共15題,題項基準均分為3分,得分越高表示在該緯度上抗逆力水平越強,信度系數為0.985,問卷信度較高。
2. 學業倦怠測試量表
本研究采用并加以調整連榕等學者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7],共15道題目,采用5點計分的方式,包括行為不當(1—4題)、情緒低落(5—9題)和低成就感(10—15題)三個維度,分值越大表示學業倦怠水平越高,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12。
3. 家庭支持量表
本研究采用并加以調整Zimet&Blumenthal等編制的《社會支持量表》[8],該量表共包含6道題目,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每個題目有1—5級評分,從很不認同到非常認同。得分越高,個體所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考慮到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僅采用家庭支持這一個維度。家庭支持維度得分越低,代表獲得家庭支持越少;得分越高,代表獲得家庭支持越多。信度系數Alpha值為0.834,問卷信度較高。
4. 數據處理
本研究使用Excel 2003、SPSS 25.0進行描述統計、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為了防止調查報告問卷的單一方法誤差,借由匿名作答問卷,利用隨機方式打亂原來問卷項目順序等手段展開程序控制。
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結果與分析
對于抗逆力水平、家庭支持、學業倦怠與性別、年級、家庭教育模式三個變量的平均分、標準差進行描述性統計,從表2可知,被試中職生的抗逆力水平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從性別、年級、家庭教育模式等變量考察學生的抗逆力水平、家庭支持、學業倦怠差異狀況。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和方差分析表明,女生在抗逆水平和家庭支持維度方面得分高于男生,并且學業倦怠情況也好于男生,但是性別在這三個維度上差異并不顯著。一年級的抗逆力水平得分高于二年級和三年級,一年級的學業倦怠得分低于二年級和三年級。三年級在家庭支持維度上高于一年級和二年級,抗逆力水平、家庭支持和學業倦怠在年級上差異不顯著。本調查中家庭教育模式包括民主型、放任型和權威型。其中民主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長與孩子在家庭中平等友愛、彼此尊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與約束的模式;放任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長對于子女大多采取接受和順從的態度,對其言行不聞不問、放任隨意;權威型家庭教育指家長對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強制性、干擾性要求,對孩子表現出較強的控制欲[9]。由表2可知:民主型家庭在抗逆水平、家庭支持得分最高,學生學業倦怠情況也好于放任型和權威型家庭,抗逆力水平、家庭支持、學業倦怠在家庭教育模式上差異顯著(p均小于0.001)。
(二)抗逆力水平、家庭支持與學業倦怠的相關分析
由表3可知,本研究中抗逆力水平、家庭支持與學業倦怠都呈現顯著負相關,r分別為-0.754和-0.641,抗逆力水平與家庭支持呈現顯著正相關,r為0.717,為后續檢驗中介效應提供了依據,抗逆力水平中的注意轉移、自我激勵、社交特征以及家庭支持與學業倦怠各維度得分均成顯著負相關。
(三)希望特質在情緒管理能力和學習內驅力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本次研究采用溫忠麟等[10]關于中介效應檢驗程序的依次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進行檢驗并建立了中介模型,分別見表4和圖1。以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為自變量,學業倦怠為因變量做路徑分析,以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對學業倦怠做回歸分析,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分別為β=-0.606,p<0.01和β=-0.206,p<0.01;以抗逆力水平對家庭支持做回歸分析,情緒管理的β=0.717,p<0.01。從路徑分析的路徑系數可以看出在學業倦怠影響路徑中有兩條路徑:一是抗逆力水平直接對學業倦怠產生影響,二是抗逆力水平也通過對于家庭支持的影響進一步影響學業倦怠。在學業倦怠的影響程度中,家庭支持是一個中介變量。
為了進一步了解家庭支持的中介路徑,基于主要變量的相關分析,本研究建立抗逆力水平、家庭支持、學業倦怠的中介模型。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計算出各路徑系數、間接效應和總效應。通過95%置信區間估計,若區間不包括0,則表示中介效應顯著。從表5可知,以上路徑的95%置信區間均不包含0,表明家庭支持通過抗逆力預測學業倦怠的中介路徑顯著(間接效應=-0.122,p<0.05)。所以,從數據分析得出初中生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學習內驅力,也可以通過希望特質為中介間接影響學習內驅力。
四、結果分析
(一)中職生學業倦怠現狀分析
中職生的抗逆力水平與家庭支持、學業倦怠兩者之間均呈現顯著相關,抗逆力水平顯著正向預測家庭支持、顯著負向預測學業倦怠,家庭支持顯著負向預測學業倦怠。
從中職生目前的學業現狀來看,本研究中學業倦怠的總均分為2.71分,有近一半中職生存在著學業倦怠問題,女生的學業倦怠得分為2.77±0.64,整體低于男生2.79±0.65分,說明女生的學業倦怠情況總體略好于男生,但是相差不大。一年級的學業倦怠得分為2.71±0.67,低于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得分,說明剛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還是相對端正的,但是經過一年后學業問題開始趨于增多。中職生的學業倦怠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方式緊密相關(p<0.05),民主型家庭學生的學業倦怠得分顯著低于權威性和放任型,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方式和中職生對于學習的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筆者在H市某中職學校見習過程中觀察到,即使上課時間到了,還有很多穿著校服的中職生在懶懶散散地乘公交;課堂上老師與同學互動時,有學生直接跟老師說:“不要喊我回答問題,我是來混日子的。”放學后,不少中職生沉湎于手機和游戲中,課后作業大多是網上搜搜糊弄下老師,普遍存在遲到、曠課、課上玩手機、做事懶散松懈等情況,這種學習狀態不僅影響學生學業,還會導致其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對個人未來的發展有很大不利。筆者曾對H市某中職學校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調查,有自卑感的學生占75%,其中有近55%是在學習能力方面表現出自卑感。由于初中階段長時間處于屢戰屢敗的學業考試下,他們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產生了自我貶低、覺得自己就是“失敗者”的消極的思維定勢。就目前而言,諸多研究者對于學業倦怠問題的研究集中在中學生和大學生中,更多的是圍繞導致學業倦怠問題的學習壓力因素,但是學習壓力并不適用于中職生。因為中職生的學業負擔相對于一般中學生和大學生來說相對要少,他們既不像高中生面臨因高負荷的任務和升學率降所造成的學業負擔,也不像大學生因就業緊張而產生困惑。中職學生面臨的學術氛圍、學業困惑要求我們在解決學業倦怠問題時進行“區別對待”,需從多方面角度來解決。
(二)抗逆力水平、家庭支持與學業倦怠的關系
從中職生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來看,抗逆力水平各維度與家庭支持均呈顯著正相關(r=0.579~0.763,均p<0.01),說明抗逆力水平越高,家庭支持程度越高。特質論將抗逆力定義為個體所具備的一種能力、潛能或者特質,包括個體的認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質[11],而家庭支持作為影響孩子認知和情感的重要因素,能夠緩解負面情緒帶來的消極心理,能讓孩子即使處在逆境中也能積極克服困難,幫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生活中遇到的心靈創傷,增加其抗逆力,使個體即使遇到困難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所以較高的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本身就能正向預測積極的心理狀態,因此對于中職生來說,抗逆力水平的高低能夠顯著正向預測家庭的支持程度。
從中職生抗逆力水平與學業倦怠水平的關系來看,在抗逆力水平對學業倦怠的回歸分析中:R2=0.569,t=-23.162,p<0.01,回歸方程具有顯著性,說明中職生的抗逆力水平對于學業倦怠問題具有預測作用,且預測作用顯著,起到負向預測的作用。學業倦怠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內部因素包括:人格特質、自我、個人應對策略等,以及外界環境如學習壓力、學生對家校情境的適應性等[12]。抗逆力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素質,是一個包含認知、個性和適應性等內在的心理品質,已有研究表明[13], 抗逆能力和上述的諸多內部環境因素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并可以對上述因素形成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擁有較高抗逆力水平的個體,其自我意識水平比較高,情緒處理上相應地也會采取正確措施,更能適應壓力環境,其學業倦怠的水平則相對較低,所以,心理素質水平可以顯著負向地預測學業倦怠的水平。
從家庭支持與學業倦怠的關系來看,學業倦怠各維度與家庭支持均呈顯著負相關(r=-0.47—0.691,均p<0.01),且抗逆力水平、學業倦怠和家庭支持在父母教養方式維度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家長,但是有不少家長對此存在誤解,認為教育就是老師的事情而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少學生所產生的焦慮、抑郁、狂躁等心理問題,都已被證實與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緊密相關。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能與孩子形成一種“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他們在充滿關愛與尊重同時也有一定約束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孩子在學習中能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意識與自信心,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合理調整好情緒去積極面對。這是一種“張弛有度”的教育模式,既不像權威型家長對于孩子過于嚴苛,也不像放任型家長對于孩子過于放縱。筆者在與中職生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對學習毫無興趣、抗壓能力差容易產生較強挫敗感的學生,往往長期處于嚴厲管控的權威型家庭中,父母較強的控制欲讓他們失去主見,獨立性差,會產生“上學就是為了父母”的一種被動學習認知,也因經常得不到鼓勵而出現自卑情緒,甚至因被壓制太久而出現暴躁、抑郁等心理問題。而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中,中職生更易出現違反紀律、打架、吸煙等不良行為,成長過程也會表現得比較叛逆并伴有攻擊性。因此家庭支持、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生活滿意度和心理狀態都有極大的影響[14],方法不當則會使學生逐漸產成倦怠,不僅是學業上倦怠還包括生活等方面。學生受到父母的支持越多,越能表示出情感的溫暖和理解,自我效能越強,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提升學習興趣并增加自信心。高學業倦怠組的父母則在懲罰、否認、過度保護與干涉等方面得分明顯低于低學業倦怠組,對于初中已經經歷過很多失敗的中職生而言,他們更加渴望得到家庭的支持、父母的理解,這對他們人格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三)家庭支持在抗逆力水平影響學業倦怠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通過Bootstrap檢驗,間接效應的Bootstrap95%的置信區間為[-0.203,-0.052],不包含0,驗證了家庭支持在抗逆力水平與學業倦怠之間起中介作用,換言之,抗逆力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學業倦怠,還會通過家庭支持對學業倦怠產生間接影響。中職生面對人生中第一場選拔性考試——中考而被“刷”下去進入中職學校,內心本身就產生比較強烈的挫敗感,再加上外界的影響很容易形成一種影響深遠的消極意識,導致他們在自我概念上就感覺低于一般學生,不管對待學業任務還是社交生活都會產生一些倦怠情緒。一方面,抗逆力水平比較高的中職生,家庭所給予的支持比較大,從而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鼓勵也比較多,不會輕易自甘墮落,而是化失敗為力量,從挫折中頑強地站起來,認真計劃好自己的中職生涯,學業倦怠的水平也就比較低。另一方面,抗逆力本身包括認知和情感的特質,強調個體戰勝困難獲得平衡的過程,而認知本身包括一般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越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越強,學業倦怠水平就越低。影響抗逆力的兩大因素包括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其中保護因素主要包括家庭保護因素,已有文獻調查顯示[15],高親密情感與情感表達的家庭會給孩子營造一種和諧、相互信任的環境,家庭給予學生的支持越多,學生的學習適應和受挫敗能力就會越強,這些都是降低中職生學業倦怠的因素。因此,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啟示我們,既可以通過提升學生的抗逆力水平,強化學生的心理韌性,降低中職生的學業倦怠水平,還可以通過利用好家庭支持,改善父母教育模式與方式,減少學業倦怠問題,這為我們解決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學業倦怠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
五、教學建議
本研究主要通過對H市某中職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探究了中職生的抗逆力水平、學業倦怠與家庭支持之間的關系,得出中職學生的抗逆力水平不僅對他們的學業倦怠問題產生直接影響,而且還可以通過家庭支持這一中介作用產生間接的影響。因此,學校可以開設挫折教育課程,鼓勵各科教師在教學中也滲透挫折教育,磨礪學生應對困難時堅忍不拔的意志。挫折教育不僅可以訓練中職學生的吃苦意識,而且能夠培養中職學生在面臨挫折之后的抗逆能力水平。但在實施挫折培養的實踐中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一定要掌握原則,不然有可能事與愿違。外部的條件因素也是中職學生培養抗逆能力的主要方式,特別是需要來源于一個家庭的支持,根據本研究數據分析,家庭支持對于中職生的學業倦怠問題有著顯著負向影響,由此可見家庭所發揮的功能對于中職生的學業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父母的關愛與支持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效緩解子女的學業倦怠。父母應該在學生的學業中給予更多的鼓勵與認可,成為子女堅實的后盾,為學生的學業生活提供更多強有力的支持,父母也應該積極轉變對于中職學校的消極觀念,要相信孩子即使中考失敗,在中職學校的培養下也能實現自我價值,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平時學習活動以及作業情況。同時,權威型和放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也需積極轉變,父母過分的保護、干涉、溺愛等會影響子女身心健康的發展,只有平等和諧的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才能促進子女積極向上的成長,因此父母要努力為學生營造溫暖、民主、健康的家庭氛圍。
中職生和高中生相比,學習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自控力比較欠缺,所以中職學校需要從班級管理、課堂考勤、作業完善、曠課遲到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并且要嚴格去執行,讓中職生從遵守最基本的紀律開始,為中職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同時,教師在授課方面也應該遵守循序漸進、“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認真準備好每一節課,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課堂專注力以及興趣,鼓勵更多的學生融入到課堂活動中來,幫助學生緩解學業倦怠問題。同時,中職學校老師的職業倦怠現象也要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不少中職學校老師上完課就走,也不會積極維護課堂秩序,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很多時候教師的倦怠情緒會潛移默化的傳達給學生,所以要緩解學生的學業倦怠問題,首先老師要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用心去關愛學生,培養敬業的精神。
六、結論
本研究可以得出兩個結論:(1)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對中職生的學業倦怠問題均呈顯著負相關。(2)中職生抗逆水平與家庭支持顯著正相關。在抗逆力水平對中職生學業倦怠的間接影響效應中:家庭支持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良好的抗逆力水平不僅能夠直接影響中學生學業倦怠問題,還可以通過家庭支持間接地影響學業倦怠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黎華,孫元. 中等職業學生學習倦怠現狀調查與對策[J]. 校園心理,2014(6):382-384.
[2] Ling M.“Bad students go to vocational schools!”:Education,social reproduction and migrant youth in urbanChina.China Journal,2015(1):108-131.
[3] 魏良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成績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0.
[4] 喬倩倩,賈志科. “抗逆力”研究現狀述評與展望[J]. 社會工作,2014(5):140-149,156.
[5] 蘇細清. 預防和干預青少年自殺危機:家校合作模式[J]. 現代教育論叢,2020(5):16-28.
[6] 杜正波. 中職生抗逆力提升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7] 連榕,楊麗嫻,吳蘭花. 大學生的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J]. 心理學報,2005(5):632-636.
[8] 嚴標賓,鄭雪. 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60-64.
[9] 曲曉艷,甘怡群,沈秀瓊. 青少年人格特點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3):288-290.
[10]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 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 心理學報,2004(5):614-620.
[11] 喬倩倩,賈志科. “抗逆力”研究現狀述評與展望[J]. 社會工作,2014(5):140-149,156.
[12] 施穎. 初中生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及干預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13] 劉廣增,張大均,潘彥谷,等. 中學生心理素質與同伴關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學,2016(6):1290-1295.
[14] 王建坤,陳劍,郝秀娟,等. 大學生學習倦怠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8(6):526-530.
[15] 杜經國,柏云鵬. 青少年抗逆力社會工作服務的現狀、問題與展望[J].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9(4):63-68.
The Influence of Stress Resistance Level on Academic Burnou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mily Support
HUI Hui, TANG Honglei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 of stress tolerance level on academic burnou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methods are used as follows: 409 students from grade one to grade three in a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 H City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s on stress tolerance, family support and academic burnout. The results are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stress resistance and family suppor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academic burnout, showing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level of stress resista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y support. Family support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tolerance and academic burnou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at is to say, the stress tolera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an reduce the problem of children's academic burnout by improving family support. 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t is urge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istanc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setbacks, and strengthen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t the same time, parents should give more support to students in order to help them reduce their academic burnout.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tress resistance; academic burnout; family support
(責任編輯: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