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赫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智力教育活動中科學地滲透道德素養教育,既要教授學生數學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使學生擁有較強的個人道德修養.教師為了達到這一授課目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滲透德育教育,可以利用自主探索、情境感悟、合作互動、歷史感知、思維訓練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本文結合德育教育特點,淺談初中數學教師在知識講解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初中數學;德育教育;課堂教學
在核心素養教育環境下,初中數學教師的最終授課目標不僅是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更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要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科學的求知態度.另外,要具有一定的團隊意識,能夠通過協同合作的方式順利完成數學學習任務,而且,能夠正確使用理性思維處理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數學綜合能力.
1 初中數學中德育教育的特點
1.1 規范性特點
對于初中數學而言,其德育元素大多都包含在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點之中,這就使得教師的德育教育展現出了規范性特點.教師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充分認識教學材料的重要性,要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并且根據學科知識點的特點和要求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性教育.由此也可以看出,脫離數學教學材料的德育教育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將智力教育與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以更加規范的方式對學生開展數學綜合素養教育.
1.2 整體性特點
在數學德育教育中,德育元素不僅指正確的數學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態度,還包括了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科學觀,以及理性精神、堅定的意志力、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等.由此可見,數學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學科素養,并借此促使其實現更加全面的發展,而這就體現出了德育的整體性特點.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就需要從全面的角度出發,既要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條理性、規范性與創造性,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讓學生擁有理性精神、科學探知精神,形成正確的觀念意識和較強的綜合能力.
1.3 深刻性特點
德育教育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在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其實并不能形成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而是需要學生在不斷探索和深刻感悟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和道德修養.因此,數學德育教育就呈現出了深刻性特點,而這也就意味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數學原理、數學公式、數學問題、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等內容進行深度的思考,從而挖掘出其中的德育元素,并在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中得到有效的德育教育.
2 將德育融入初中數學知識教學中的具體實施策略
2.1 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找尋德育教育元素
最新的初中數學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加入了很多與人們日常生活有著極強關聯性的內容,而這則為教師開展生活化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同時,也為教師創造了更為有利的德育教育條件.而學生也可以通過對數學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找到更多與道德修養、行為品質相關的內容,從而使其在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借此促使他們得到全面化、綜合化發展[1].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日常生活進行關聯,還能有效打破知識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夠靈活地將學科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從而真正提升學生自主性知識探究和知識實踐運用的能力,并借此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態度.
例如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課程為例,此節課要求學生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能夠快速找到一元一次不等式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并利用此類不等式解法解決現實問題.對此,教師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就需要開展教材知識深入挖掘探索活動,指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發散性、開放性思考,進而在提高他們解題效率的同時,提升數學道德素養.在進行一元一次不等式練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材習題為學生改編一道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問題.如,“已知某部電梯的最大承載量限額是1000kg,現在有兩名工人要使用這部電梯將一批貨物從一層運送到最頂層.這兩個人的體重分別是60kg和80kg,而此批貨物中每箱貨物的重量是50kg,請求出兩名工人每次可以使用此電梯運送多少箱貨物?”針對這個問題,學生需要先根據題目內容判斷應當使用哪種數學模型進行解答,如列一元一次方程式,或者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此外,學生還需要匯總出題目中包含了哪些相等的數量關系和哪些不相等的數量關系.最后,再根據這些信息要素列出與之相應的數學方程式,并求出最終的答案.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答題能力,還能探尋出其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如科學分析數學問題、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合理使用數學知識點等,使其在解題的同時得到科學素養的培養,進而提高數學教師的德育教育效果.
2.2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設德育教育情境
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利用特定的教學手段為班級學生所創造的一種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它能夠讓學生在認知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科知識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與情感.由此可見,教師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質量,就可以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為學生創造德育學習情境,同時,也借此改善數學課堂的德育教育氛圍[2].
另外,情境教學模式還能快速激起學生主動研究數學知識的興趣,他們可以沉浸在學習情境中對數學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并且能夠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對數學原理提出質疑,對數學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假設和猜想,從而使其能夠真正突破思維定式,并逐漸形成大膽創新的意識.
例如 以“圖形與坐標”課程為例,這個單元的第一課時要求學生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而這部分知識的文字描述通常都比較抽象,這對于此階段學生來說有一定的認知難度.對此,教師就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創建教學情境,并在情境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而在提高學生知識認知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教師先在班級大屏幕上投影出一幅電影院的實際座位圖,讓學生沉浸到電影院的場景之中,然后再利用這個情境設置一道數學習題.如,“劉同學訂了兩張電影票,但是由于觀影人數較多,這兩張電影票的座位號相隔較遠,一張是5排6號,一張是7排10號,請學生根據給出的座位圖表確定這兩個觀影位置”.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位置與坐標的關系進行思考,并結合數學問題提出大膽的假設.有的學生通過觀察情境中的座位排列方式,能夠發現電影院的中心位置與坐標軸中的中心點相似,與中心座位同一橫排的座位可以看作是橫坐標軸,同一縱排的座位則可以看成是縱坐標軸,而每個座位代表一個坐標點.根據這種假設,學生就可以通過數坐標點的方式找到這兩張電影票的座位,即(5,6)和(7,10),并在投影圖中圈出這兩個座位.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開展情境教學活動,這不僅可以優化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主動探知的意識,還能讓學生在直觀的情境中快速找到解析數學問題的方法.同時,也能借此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使學生能夠根據現實場景進行數學問題的開放性思考,在提出假設答案并進行驗證的同時,掌握更加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從而提高解題的效率.
2.3 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培養學生團隊意識
相比于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更多,也更加復雜,很多數學原理或數學公式都需要學生通過知識聯想、知識串聯等學習方式才能真正透徹地理解,而這對于一些學困生來說就有較大的學習難度.對此,教師就需要將智力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根據教材內容和當前班級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之間形成高效的互幫互助,在提高他們團隊意識的同時,提升其互助學習能力[3].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數學教師在分配小組成員時,需要考慮到班級每名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每個小組中既要有學優生,又要有學困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數學問題討論時形成良好的互助學習模式.
例如 以“三角形的初步認識”課程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給每個小組分配合作探究性任務.教師可以讓A小組研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先給他們提供一幅三角形圖片,上面標注出三角形的三個點,即A、B、C,然后讓這組學生圈出此三角形中的最長邊,并用這條邊與其他兩邊之和進行比較,判斷哪個更長.在解題過程中,這組學生中的學優生需要主動帶領學困生分析數學問題,鼓勵他們根據三角形的特點找出此圖形中的最長邊,然后再通過相互交流、互動討論的方式確定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最后這組學生再對此數學題進行總結,讓學優生和學困生一同整理出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知識點.
教師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僅提高了全班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了學困生自主探知的壓力,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互助意識,進而使數學德育教育達到應有的效果.
2.4 融入數學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科學態度
讀史使人明智,而數學發展史教學也具有同樣的效果.初中數學教師通過帶領學生研究數學史,了解數學發展歷程中出現的著名數學家,探索他們研究數學知識的故事,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加多樣化的數學學習方法.并且,能夠借此改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看法,使其在深度了解過程中逐漸形成科學的認知態度,并借此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進取精神[4].
例如 以“一次函數”課程為例,教師在正式講解一次函數知識點之前,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德國著名的數學家萊布尼茨,知道他在解析數學問題時使用“函數”這個詞語的過程和意義,并借此幫助班級學生形成科學的求知態度,改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看法.教師可以把函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制作成微課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函數”這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以及出現的契機.在17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首次使用了“函數”這一詞語表示變量x的冪,也就是x2、x3、x4……之后,他又將“函數”一詞用在了數學坐標軸上,用來表示曲線上的橫縱坐標、切線長度、垂線長度與曲線上各點之間的變量關系,至此之后,“函數”一詞被廣泛使用并逐漸盛行.此后的幾個世紀,很多數學家也都對“函數”一詞給予了新的定義,并最終形成了現在學生們所看到數學教材中給出的定義內容.
教師通過對學生開展數學發展史教育,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數學知識點內涵的理解,還能借助著名數學家身上的高尚品質對學生實現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其能夠逐漸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擁有較強的學習毅力,并借此培養學生自主探尋數學知識的意識,提高學生的進取精神.
3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師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合理改進授課的方法和內容,要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并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對數學知識進行發散性、開放性、深度性思考,使學生真正感悟到知識背后的深刻內涵,并借此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意識,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秦榮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J].讀寫算,2021(27):21-22.
[2]吳惠欄.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24):165-166.
[3]呂應潔,田利萍.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德育滲透研究[J].吉林教育,2020(28):50-51.
[4]白艷哲.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6):10-11.
[5]范勇.心理學理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林區教學,2022(0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