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是一種活動型教學,這種教學方法逐漸成為實現思想政治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主要方法。通過探討議題式教學的主要環節,思考議題式教學在現階段教學實踐中的優化策略,提出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實施的三個要點:選取議題材料,突出議題的引導性;把握議題梯度,注重議題的開放性;深化議題內涵,關注作業的實踐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教學設計;議題梯度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0-0061-03
【作者簡介】李傳民,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南京,210048)教師,高級教師。
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是一種活動型教學,要求以活動為基礎,以音頻、視頻為媒介,使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內容化。思想政治課教學圍繞議題展開教學活動設計,要從學生思考問題的情境入手,包括運用資料的方法、共同探究與分享的策略,并提供給學生表達和解釋的鍛煉機會。
提倡思政課教學采用議題式教學方法,一方面是落實《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另一方面,是豐富思政課教學的一種方式。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指高中生在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結合自身課堂教學的實踐,筆者認為,議題式教學方法的優點如下。
第一,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深度。第二,有助于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評價教師議題設計好壞的標準是,議題是否能夠涵蓋學生的思考、社會熱點和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從中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的素養、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樹立法治的意識等,拓展學生的知識格局。第三,讓學生能夠在思政課議題式教學活動中,通過探究辯論的環節實現對基本觀點的把握與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矛盾分析法辯證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創新的精神。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入活動型教學的新方法——議題式教學。
在平時的思政課議題式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選取議題材料,突出議題的引導性,增強政治認同
什么樣的議題材料是合適的?首先,應著眼學生實際來選擇合適的議題。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接受學習任務—探索發現問題—反饋知識信息—自我評價學業質量”的過程。思政課議題式教學在高中生的學習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標明確規定:“要了解學生對議題的認識狀況及原有經驗,以提高高中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因此,教師選擇議題材料時,不能忽視高中生的原有經驗水平和認識基礎,以及高中生的關注視角和興趣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一課時,在教學的議題材料選擇中,筆者以“惟愿蒼生俱飽暖——中國何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總議題,引導學生在議題探究中學習理解脫貧富強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筆者設計問題:為什么黨和國家有“惟愿蒼生俱飽暖”的美好愿景?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究與思考,引導學生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進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同。
其次,應立足當代國內國際時政熱點選擇議題材料。高中思想政治課強調時政性,這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高中思想政治課應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國際大環境,關注社會熱點,把握時代脈搏。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精心設計生話化議題,以啟發高中生的思維力、想象力等能力。議題材料應該聯系新時代生活熱點和當前國際國內社會現實,將社會熱點中體現思想政治課基本觀點的、有社會價值的問題作為開展探究活動的議題。例如,在《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教學中,可設計分議題:構建中國方案,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脫貧攻堅精神是“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在這一精神力量的鼓舞下,中國某地山區緊緊抓住自己的地理優勢、傳統優勢,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優化引導機制、市場準入機制、精準幫扶機制和對口幫扶機制等。結合該地脫貧的成功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合理的分配制度在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生答案中的關鍵詞,教師梳理并構建“收入與分配”的知識體系。
最后,應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選擇議題材料。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抓手。新課標明確規定,教學設計能否反映活動性學科課程實施的思路,議題是確定開展活動的關鍵,也是真正貫徹課改精神的關鍵。思政課議題既要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要有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新課標還提到,要了解議題的實踐價值,創造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議題式教學的課堂讓學生接觸到的案例必須是真實可信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增強辨識能力,前期進行細心的篩選和精心的設計,以確保課堂教學中用生動的故事承載深刻的道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把握議題梯度,注重議題的開放性,培養科學精神
問題探究是議題式教學的核心環節,問題設置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好壞。因高中生對社會現象的了解、理解不到位,高中學校各班級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不均衡等原因,設置思政課議題式教學實施梯度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中階段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應突出自主學習,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知識基礎,自主選擇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種活動型學習,能充分體現當代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突出了新教材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梯度的議題設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高中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實施有梯度的議題設置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習自信心和獲得感。競爭意識是高中生在課程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它對學生掌握知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學生在學習中減輕了心理壓力,能夠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平和的心態,找到學習的樂趣。議題梯度能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在政治課堂上的思辨競爭潛能。
在《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一課的教學中,筆者依次圍繞“惟愿蒼生俱飽暖——中國何以打贏脫貧攻堅戰”“構建中國方案,打贏脫貧攻堅戰”“見證中國力量,擔當世界減貧責任”三個議題進行講解和闡述。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教會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要看到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又要看到我國依舊存在著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依然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全局視角認識我國的脫貧工作,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熱愛勞動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政治認同。
三、深化議題內涵,關注作業的實踐性,提升參與能力
作業是課上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對課堂上基礎知識學習的鞏固和深化,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手段。對高中生來說,認真完成作業,可以及時鞏固所學的思政課基礎知識,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關注自己的學習狀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及時向老師請教,從而加深理解,并能及時糾正自己的認識誤區,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提升學習思政課知識的科學性。
筆者在確定議題后,組織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歸納。搜集的信息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的相關理論知識;二是來自學生通過實地調查獲得的相關實踐信息。在本議題中,學生既有從教材、網絡等獲得的文本信息,也有通過調查走訪、家長幫助等獲得的一手資料。在信息的搜集過程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等能力均得到提升,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精心設計、布置完成作業是議題式教學的重要反饋環節。對于一線教師來說,精心設計、布置作業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做好學生學業綜合評價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
議題式教學方法的實施不是簡單照搬照抄教材內容,也不是一線教師教學實踐中的一句空話,而應真正踐行議題式教學,促使高中生通過議題活動受到啟發,不斷提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