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麗 李文鳳
摘要: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數量足、質量優、結構合理的人才。目前鄉村人才振興面臨人才數量不足、培養質量不高、專業結構失調等問題。基于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鄉村社會等多主體參與、多重保障共建的制度邏輯,并分析各主體的功能職責,提出重塑政府責任、加強校企合作、引導鄉村人才回流等措施。
關鍵詞:鄉村人才振興;職業教育;價值追求;制度建構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9-0053-04
“人、地、錢”等要素的有效供給已經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關鍵,隨著城鎮化趨勢的明顯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外流,鄉村人才振興成為鄉村建設的關鍵因素,現實中的人才短板制約著鄉村發展[1]。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至關重要,人才質量不高、人才數量不足的問題,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3]。提高鄉村人才素質,振興鄉村各類人才,職業教育為鄉村輸送了大批實用人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探索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目標導向與價值追求、制度邏輯與制度取向,以期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動力與支持。
一、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
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人才作為鄉村振興事業的推動者、實踐者和承擔者,影響著鄉村發展的水平和效率。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人才問題制約著鄉村的進步與全面發展。鄉村需要高質量、高水平的人才為鄉村的經濟、制度、生態、文化等的發展貢獻力量,因而亟須解決人才在數量上、質量上和結構上的現實問題,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一)鄉村人才數量不足
人才的數量表示人才的存在和變化程度,是對于人才的量的規定性表達。鄉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在城市吸虹效應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下,越來越少的人愿意留在鄉村或回歸鄉村,導致建設鄉村的人才短缺嚴重。農村與城市在收入水平、生活保障、教育供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和掌握知識技能的人才進入城市,導致鄉村振興人才數量不足,影響了鄉村發展。
(二)鄉村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高質量人才是指具備學習、生活和創新能力,并且有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一般具備較高水平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而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水平和基礎教育的落后,缺乏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環境和設施,在培育高素質人才上具有較大難度,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較低。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大多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等問題,脫離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特色辦學和務實辦學的初衷[4],難以培養出高質量的鄉村振興人才。
(三)鄉村人才專業結構失調
鄉村振興需要多樣性、復合型的人才,人才培養需要根據具體產業或工作內容來匹配相應的專業培訓和技能考核。但目前涉及職業教育的培訓傾向于傳統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要求不高,與新的技術、新的產業缺乏聯結性,存在脫離鄉村產業發展實際的問題。
二、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價值定位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關鍵是要發揮好人才的作用,探索教育和培訓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來提高人才的素質,將農村蘊藏的人力資源通過有效的開發、管理和利用,轉化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5]。職業教育在鄉村人才振興過程中發揮著創新驅動作用,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力量[6]。
(一)職業教育培養鄉村人才的目標導向
職業教育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需要綜合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因素構建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職業教育要著眼于人力資本視角中人的工具需求,培養具有現實能力的人才。人力資本理論從教育和社會不同的角度來考慮人才培養的需求,進而提高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依據人的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及方式,進行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培養,并根據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調整人才培養的規格和形式。職業教育以培育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培育技能型人力資本,使其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形成產業人才帶動整體發展的模式。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也致力于鄉村振興中人的全面發展。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的居民能夠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同時滿足自身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的期待。職業教育通過調整人力資本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讓人力資源的結構匹配社會發展,促使人才在推動鄉村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職業教育培養鄉村人才的價值追求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有利于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立足鄉村社會的發展需求,培育現代人才,應大力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經濟發展、生態平衡、文化傳承、治理有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一,培育鄉村經濟發展的引領者。職業教育要培養一批鄉村技能型人才,助力其在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方面貢獻自己的知識和力量,服務于農業的現代化經營,發展鄉村經濟。鄉村的現代化發展包括一二三產業的現代化,需要職業教育培養一批能夠掌握規模化、標準化農業生產及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才來實現效率化生產和農業農民的實質性增收。第二,培育鄉村生態環境的維護者。構建和諧生態的自然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需要,鄉村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問題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職業教育要培育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以正確的自然觀和環境觀來強化人們的生態文明理念,教授環保的生產技能和知識,推動鄉村的綠色轉型發展。第三,培育鄉村文化發展的傳承者。鄉村社會蘊藏著一種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精神力量,職業教育承擔著文化振興的任務,需要培養鄉村文化的傳承者與守護者,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培養具備文化傳承能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對鄉村的鄉土建筑、歷史遺跡、自然景觀等物質文化和鄉風民俗、地方戲曲、匠人精神等精神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第四,培育鄉村有效治理的踐行者。職業教育要積極培育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具備管理和組織農民、引進新技術和新產業的能力,以高水平、高質量的組織管理促進鄉村有效治理的人才。
三、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制度建構
對傳統農民進行人力資本的開發與培育,雖有多種途徑,但最根本的還是職業教育的路徑[7]。農村職業教育要以服務鄉村振興為行動目標,發揮其特色與優勢,將“扶智”與“扶志”相結合,幫助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拓寬增收渠道[8]。實現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目標與價值,制度保障是基礎。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是多元主體在各自組織場域中圍繞共同目標進行的集體行動實踐,通過分析各自不同的制度路徑構成多重制度的邏輯分析框架,以一種制度邏輯的視角來分析通過職業教育服務于鄉村振興不同主體的行動邏輯,通過多重制度保障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提高鄉村人才培育的效率與水平。
(一)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制度邏輯
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有諸多主體參與,各主體之間存在利益的交織與沖突,影響著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實效。要實現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作用,需要有完備的制度保障。這種制度保障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重制度共同建構起來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和鄉村社會基于共同的價值目標,為鄉村人才振興構建了一個完備的結構:中央政府進行頂層設計,地方政府具體指導,職業院校培育人才,行業企業積極參與,鄉村社會熱情投入,助力鄉村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以中央政府為核心的國家保障、以地方政府為核心的績效保障、以職業院校為核心的教育保障、以行業企業為核心的社會責任保障以及以鄉村社會為核心的變革保障,共同建構起完善的鄉村人才振興的制度保障體系。
(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制度取向
中央政府立足鄉村振興的全局,協調相關部門綜合運用行政法規和政策指令來統籌安排鄉村振興工作,明確職業教育要為鄉村振興服務,不斷從制度體系、育人模式、辦學理念等方面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使其更適應于鄉村發展。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府的指令,以實現自身的績效。職業院校承擔著促進產業經濟發展和提升居民素質的任務,培育鄉村人才,促進鄉村發展;基于自身的教育邏輯,進行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等工作,開設涉農專業,培育鄉村建設人才。行業企業以實現最大化生產為利益導向,將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進行組合,結合鄉村的特色和資源稟賦,助推鄉村產業轉型與升級,同時獲得相應的社會聲譽和經濟收入。鄉村社會在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發展中投入人員、空間和情感,自身是投入者,也是直接受益者。
(三)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制度優化
為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制度架構,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其一是重塑政府責任,從樹立價值理念、轉換角色身份和轉變職能出發,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共同的價值認同感引導其他主體的共同參與。其二是加強校企合作,通過尋求創造共同價值的方法,確定雙方的功能定位,探索融合結構要素、創新合作模式、落實保障機制來加強校企合作。其三是引導鄉村人才回流,從政策保障、薪酬激勵、個人價值和社會宣傳等方面對鄉村人才培養的價值目標進行糾偏,營造回歸環境,吸引人才回流。完善相應的制度體系和保障制度,并配置相應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
四、總結
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的發展息息相關,立足農村、面向農業、服務農民,為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推進提供功能支持。面對鄉村振興的人才困境,要以職業教育的教育功能和實際價值觀念來引導職業教育更好地發揮其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的作用,挖掘和培育人才的能力和技能,實現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制度安排進行剖析,以期進行更完備的統籌。在宏觀制度安排下,不同主體具有新的責任和社會期待,構建穩定的利益結構和行動機制是實現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目標的前提。職業教育涉及多個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重組,需要采取措施均衡各方利益,方能使行動主體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促進鄉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博.鄉村振興中的人才振興及其推進路徑——基于不同人才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內在邏輯[J].云南社會科學,2020(4):137.
[2]程軍,劉玉珍.三階關系重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人才發展框架[J].領導科學,2022(1):127.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EB/OL].(2021-02-23)[2023-01-23].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4]徐春梅,呂莉敏.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價值追求與功能定位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2):37.
[5]吳忠權.基于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本開發新要求與路徑創新[J].理論與改革,2018(6):44.
[6]王思瑤,馬秀峰.場域理論視角下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3):27.
[7]馬欣悅,陳春霞.鄉村振興戰略中職業教育相關政策的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6):27.
[8]邱金林,韋家旭.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困境與轉型[J].教育與職業,2021(16):87.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