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是進行跨學科學習較有優勢的學科之一,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鄉村小學中受重視程度不高。在分析現狀、闡述意義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在鄉土資源的熏陶下培養家國情懷與鄉土意識,在跨學科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協同推進中不斷探索跨學科學習的有效路徑,通過以鄉土資源為依托的主題挖掘、以鄉土主題為基點的概念網絡、以鄉土特色為支點的任務驅動、從家國情懷出發的師生共評,在綜合實踐跨學科學習中體現鄉土特色。
關鍵詞:鄉土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9-0075-04
“跨學科”是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重要關鍵詞,也是近年來教育界討論的焦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與跨學科學習相互關聯,協同推進,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順應社會的新變化、科技的新發展。鄉土資源能豐富農村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內容,強化學生鄉土意識,促進學生在鄉土資源的影響中取得更好的發展。
一、綜合實踐活動中跨學科學習現狀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主要變化之一就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意在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程,活動方式有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強調綜合性、實踐性。目前農村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淺表化
當前農村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視度不高,學校雖然設立了實踐活動課程,卻很少開展教學活動,有部分農村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時被主要學科擠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存在著淺表化、機械化、虛假化的傾向,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跨學科學習更是無從談起。農村學校缺乏專業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授課教師缺乏實際教學經驗,導致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僵化,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淺表化、機械化。
(二)教師學科思維固化
雖然當下國內已有不少學校開始嘗試跨學科教學,教育部又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強調了跨學科學習的必要性,但是由于我國一直實施分科課程,教師難以跳出本學科的教學思維,忽略了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把跨學科學習做成了“學科大拼盤”。比如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學科知識點的教學,忽略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學科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時,極易受到經驗性和習慣性思維的影響,往往會用本學科固有的方式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忽略了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思維固化現象明顯。
(三)忽視跨學科主題的挖掘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中對區域內有特色資源的開發還欠深入,課程內容更多局限于學校內,而對學校周邊的社會、自然、人文等方面更廣闊的領域涉及甚少。教師對地方資源的利用還不夠充分,很難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動效果不佳。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跨學科學習,教師往往關注學生信息的搜集、處理和活動的匯報、總結,忽視了學科知識的整合以及用跨學科思維來解決問題。
因此,基于學生的生活,深挖學生熟知的區域資源,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設鄉土主題活動,采取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方式,調動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從多角度出發分析和解決問題,對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起到關鍵作用。
二、鄉土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的意義
跨學科學習是圍繞某一研究主題,打破學科界限,以多學科思維創造性地整合知識的一種綜合性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地方特色鮮明的課程,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將其轉化為活動主題,可開發的課程資源要結合地方實際,體現開放性、整合性。而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點、辦學特色,可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也是不同的”[1]。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依托鄉土資源實施跨學科學習具有多重的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主題式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以學生身邊的真實生活、已有學科知識為依托,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提煉貼近學生生活經歷、知識經驗的跨學科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開展實踐研究,運用跨學科知識認識、分析、解決問題,可以促使學生運用自己的優勢智能開展學習,在多樣的學習方式和多元的學習內容下,提高綜合素養。鄉土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立足鄉土,將鄉土資源轉變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學生在認識、體驗、研究的過程中,培養家國情懷和鄉土意識。
(二)有助于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基于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其出發點是讓學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自覺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整、內化、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超學科的樣態[2],能提升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鄉土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主題學習更凸顯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一方面,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實際,以項目、問題為基礎,以跨學科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保障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整合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力、創造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鄉土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實施路徑
所謂跨學科學習,就是聚焦一個源自現實世界的有意義的問題,將問題轉化為探究主題,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觀念和知識對主題持續探究,形成觀念物化的產品,由此發展跨學科理解及核心素養的課程[3]。鄉土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應基于地域自然與人文資源及本校特色教育資源,生成活動主題。教師可以在蘊含鄉土特色的主題教學中,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指向核心知識,建立學科關聯,搭建學習支架,為跨學科學習提供支撐。
(一)以鄉土資源為依托的主題挖掘
基于家鄉區域范圍,利用周邊具有一定特色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社會生活資源,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年齡特征等要素進行綜合設計,形成活動主題。結合《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綱要》推薦主題“家鄉特產的調查與推介”,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近期,你特別關注過什么家鄉特產?”“關注過家鄉特產的哪些方面?”學生列舉出自己關注的家鄉特產以及相關問題,最終選定研究主題——“家鄉特產之霸王蟹”。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提出:“霸王蟹特產的銷量如何?有沒有霸王蟹相關的人文歷史故事?霸王蟹與其他品種的螃蟹相比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霸王蟹養殖有何講究?”確定的主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體現家鄉發展需要,只有這樣的活動主題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促使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
(二)構建以鄉土主題為基點的概念網
以鄉土資源為依托的主題可以延伸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意義的真實學習活動。在確定活動主題后,找出能發展該主題的大概念,并把這些大概念劃分成可管理的具體的小模塊,形成概念網[4],不管是大概念還是小主題都扎根于學生身邊真實的生活。鄉土主題是形成概念網絡的出發點和生長點。在鄉土主題的基礎上,梳理相關學科的核心知識,學生在共同討論中決定主題活動的先后順序。教師還可以組織分工合作、協同教學,進行組團式教學。圍繞“家鄉特產之霸王蟹”這一主題,形成概念網(如圖1)。
(三)以鄉土特色為支點的任務驅動
結合生活實際、地方特色,在小組討論時篩選有意義的、符合學生能力的大概念問題,將問題貫穿活動始終,根據問題分成核心任務和若干個分項任務,然后以小組頭腦風暴的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一些專業知識方面的問題需要對應相關的學科,一些開放的現實問題在活動實踐中嘗試解決。不管目標任務是什么,作為教師都應該向學生提供支持與指導[5],意在引發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以本土特色為支點,調動生活經驗進行深度思考。比如在“家鄉特產之霸王蟹”主題活動“養殖”這個大概念下,學生的活動任務有:采訪霸王蟹的養殖人員,了解霸王蟹的生活習性,給霸王蟹拍攝宣傳廣告,研究延長霸王蟹生長周期的方法,等等。學生在進行主題單元的活動中,通常以統計圖表、調查報告、設計作品等形式呈現活動結果。最后對整個主題活動進行小結反思。
(四)從家國情懷出發的師生共評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與鄉土意識,提升學生的跨學科學習素養。教師通過表現性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鄉土意識的養成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對學科核心知識的綜合運用的真實表現。教師和學生一起從家國情懷等情感培養角度出發,圍繞既定的活動目標制定評價的規則和方法。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的評價,對學生的發現、創造給予充分的肯定,積極地引導學生情感、意識的發展,引發學生自我反思,強化家國情懷和鄉土意識。
鄉土主題統攝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使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既根植本土特色,又緊扣時代脈搏,使學生真正從自己感興趣的實際生活出發,靈活運用所學各科知識解決問題,提升自主挖掘、選擇、整合資源的能力,培養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發展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丁偉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2(10B):32.
[2]王少峰,萬偉.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特點、現狀與實施要素[J].江蘇教育,2022(49):67.
[3]張華.跨學科學習的本質內涵與實施路徑[J].教育家,2022(24):8.
[4]萬偉.課程的力量:學校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54.
[5]范梅里恩伯爾,基爾希納.綜合學習設計[M].盛群力,鐘麗佳,陳麗,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5.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