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會需求與人才供給匹配度較低,大學生就業難不僅是學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現象級社會問題。透視教育價值取向游離、就業機會縮減、大學生就業焦慮、應屆生“慢就業”等大學生就業內卷的外部表象,可知其成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驅使下形成的就業內卷、大學生就業思維局限下產生的就業依賴、社會層面就業結構矛盾突出等方面。緩解大學生就業內卷化的趨勢,需要大學生增強個人綜合能力、明確就業目標,高校積極開展相關教學、培訓等活動推動校企合作,優化社會層面就業環境,形成大學生、高校、社會三方解決就業問題的合力,促進內在因素的變革,切實推動大學生的順利就業與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內卷化;就業結構矛盾;就業環境;三方合力;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2-004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07
2020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高校擴招以及國內外經濟發展趨于平緩,社會吸納應屆畢業生的崗位呈負增長態勢,大學生就業進入寒冬期。調查統計表明,2023年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 174萬,首次突破千萬人,增幅遠超過往年。畢業生規模變大就會出現就業基數大的社會問題[1]。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事關國計民生,而“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市場需求、就業意愿和求知態度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就業磁場靠近招聘者就會使求職者的就業壓力處于不斷上升趨勢,就業呈現出內卷化狀態。以2021年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社會事務局的招聘為例,公告顯示,有24人進入該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區干事免筆試人員名單,其中有5人是博士學歷、19人是碩士學歷。盡管這個崗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但也不能降低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就業崗位招聘條件越來越高,加劇了大學生就業的內卷化態勢。
一、問題的提出
(一)疫情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有學者針對疫情期間大學生就業壓力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處于中等以上水平[2]。疫情防控背景之下,大學生的就業節奏受到了影響,事業單位招聘、國考以及省考推遲,雅思托福考試延期,導致大學生短期內就業前景的渺茫和就業機會的減少。根據“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PSCUS)”項目調查數據分析,受疫情影響,應屆大學畢業生對未來經濟的預期呈現悲觀趨勢,求職時面臨就業崗位減少、就業競爭加劇、求職時間縮短、求職方式有別于以往、學業壓力增大等問題。求職和招聘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就業崗位與就業機會大幅度縮水,就會導致入職門檻的不斷提高。
(二)大學生就業的內卷化趨勢
“內卷化”本來是一個專業概念,現已成為被廣泛應用的社會性熱詞。“內卷”一詞最初出自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的《農業的內卷化》一文,本意為“過密化”,用于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內卷化”一詞被泛化的理解為競爭處于白熱化的社會現象,且帶有一定的負面指向性,已經從最初的中性詞向貶義詞傾斜。社會學家涂爾干從社會學層面出發,曾提出了社會容量和社會密度兩個概念,并指出當社會容量的增長速度趕不上社會密度的膨脹時,就會產生內卷效應,激化個體間的競爭關系[3]。從經濟學層面來講,黃宗智在解釋中國農業經濟發展進程時提到了內卷,認為從量化角度看內卷的出現就是成本支出的邊際遞減導致的收入減少問題[4]。內卷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產方式的不斷加速變革引發了個體間競爭加劇的現象,這種高強度的競爭會給人們帶來現實壓力。
社會在不斷發展,大學生被裹挾著向前,這也是職場焦慮現象普遍存在的原因。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勞動力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5.6%,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2月份我國失業率高達6.2%,創下了歷史新高[5]。在當前的就業大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存在著供需矛盾沖突、價值取向偏差、學生競爭能力下降以及市場環境變遷等現象,這些都是導致就業內卷化的因素[6]。在疫情制約下,不僅學校的線下教學活動不能正常開展,一些企業的生產運營也受到了沖擊,這對本已嚴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產生了更為顯著的負面影響[7]。有研究表明,疫情影響下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劇增,高校畢業生與農村城鎮化人口的疊加效應明顯加大[8]。
二、疫情下大學生就業的內卷化表象
(一)社會層面就業機會不斷縮減
大學生就業內卷化產生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就業競爭的白熱化:就業競爭目標單一、競爭對手數量增多。新冠疫情持續影響背景下,基于風險逃避心理,大學生就業傾向于穩定職位,越來越多的求職人員扎堆于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單位[9]。相關調查研究顯示,超過5成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到企業就業,尤其是在2011年以后趨勢更為顯著。新冠疫情的暴發與防控導致很多中小型企業的經營面臨問題,出現營銷危機、財務危機等,很多企業不得不降低生產成本、縮小規模、調整人力資源,對外縮招、對內降薪,這就直接導致了社會層面就業機會的大幅減少,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就業[10]。社會就業崗位顯著降低、畢業生數量增加,造成了嚴重的就業供需不平衡,凸顯了當前的就業矛盾,加重了大學生就業的內卷化。
(二)泛工具化教育價值取向日趨強化
納托爾普認為,人的社會性源自于人要參加社會生活[11]。疫情背景之下,大學生就業內卷化體現在高等教育的價值觀念趨于社會本位功能。社會本位論要求高等教育要致力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培養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教育要致力于服務社會的發展,而人是實現各種社會目的的工具,只有不斷地培養人才才能實現社會進步[12]。這種泛工具化的教育價值取向模糊了人才培養目標的既定價值,導致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基礎性知識與發展性知識之間的離散關系,影響了人才培養的效果。游離的教育價值取向更多地強調其功能性,即教育活動能否為學生個人獲得社會利益,這與主張關注個體內在理智、情感和審美發展的教育本旨相違背[13]。因此,筆者認為就業內卷化這一社會現象就是學生個人對自我需求把握不準,導致教育價值追求游離本旨,使其在自我提升過程中過度迎合外界環境,就業的主觀能動性受制于外界的利益,進而追求就業的功利性價值。高等教育包含著幫助學生實現職業價值的社會功能,但并不意味著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一味地追求高就業、高收益。社會價值取向的教育價值論導致大部分學生“為學而學”,失去自身的理性和興趣取向,加速了大學生就業內卷化的進程。
(三)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焦慮感增強
在職業價值“極化”和競爭群體不斷擴張的事實面前,大學生沒有采取降低不利因素影響的措施,而是選擇順應內卷化的就業市場,就業焦慮情緒隨之產生。2021年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指出,大學生群體存在抑郁、焦慮的比例高達26.4%,就業焦慮已成為應屆畢業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14]。在新冠疫情和就業內卷化的雙重壓力之下,大學生就業焦慮主要體現在心理和行為兩個方面。在心理狀態上,很多大學生在即將畢業時會表現出預估到自己即將面臨不良處境的緊張、焦慮、不安狀態,以至于影響其心理健康。在行為舉止上,大學生的就業焦慮表現為跟風考研考證、刷各種成績績點、刷學分以及盲目參加學生工作等,希望通過這些行為豐富個人簡歷,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中占據一定的優勢。面對畢業、陌生的社會、個人未來,多數大學生對求職過程中的困難、競爭和挑戰有著未知的恐懼感。一方面,大學生不清楚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就業特質是什么,缺乏自信,盲目地跟風模仿。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時面對眾多就業選擇,心態復雜,容易出現擔心個人利益受損的憂慮感,既想挑戰自我、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又擔心個人無法承受風險。自我需求與自我認知的矛盾導致他們在職業生涯中無法面對各種選擇機會,焦慮感漸增。
(四)應屆畢業生“慢就業”
“慢就業”成為近幾年應屆畢業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深入研究發現,“慢就業”現象的出現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大學生個人的就業觀逐漸趨向保守,很多人尋求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就業機會,這種單一的就業思想會導致相當一部分人出現就業難、就業崗位內卷的情況。尤其是當前應屆畢業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經濟方面比較優越,這為很多大學生選擇“慢就業”提供了經濟保障,家長選擇支持他們多次考研或者考公來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應屆畢業生追求高水平薪酬,在薪資方面存在著過高的期望。許多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自身的定位模糊,認為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著有機會從事福利好、待遇高的工作,在選擇崗位時對于匹配度不高的崗位予以選擇性忽視,因此錯過就業機會。
三、疫情下大學生就業內卷化的成因
(一)社會縱向流動功能使然
社會縱向流動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社會層次、社會區域之間轉換、變動身份,而這種社會流動大多是通過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才能實現。“人才是需要通過競爭和篩選來實現的”這一價值觀念迎合了社會群體的縱向流動期望,根植于當下高等教育的社會屬性之中。社會競爭的根本指向就是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才的優化篩選,對于學生來說,適當的就業競爭有利于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升個人能力以實現自我價值。高校通過對大學生實施以實現就業為目標的系統性教育,鼓勵學生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意識。這種由簡化邏輯和功能主義驅使的教育方式推動了內卷亂象的滋生,在實施、運轉與評價過程中極易被異化。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本身就是通過篩選和選拔才獲取了接受相應教育的資格,這不僅僅說明其可以學習高層次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意味著他們擁有了獲取更高社會地位的機會。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這一過程可以弱化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直接影響[15]。疫情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意識到個人綜合能力在就業中的重要性,并以某個成功案例為模板,紛紛效仿,以期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這雖然促進了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但也加速了就業內卷化初始狀態的顯現。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不足
一些大學生在沒有客觀認識或規劃自己未來就業方向的情況下,盲目地將提高學習成績作為最終目標,忽視了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業思路不夠開闊,難免會產生就業路徑依賴現象。一些學生對未來的行業狀況、職業價值理念以及自身社交能力等存在認知盲區,一方面缺乏對自己的專業、未來職業的認同,另一方面在面對就業選擇時不能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從現實看來,就業與社會融入并不是中性的,會對學生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因為市場不只分配資源,還在傳遞市場和社會功能的需求[16]。現階段,企業對所招聘人才的知識理論、知識結構與實踐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而高校的日常教學工作不能根據社會發展現狀與人才市場關系進行調整,課程設置沒有緊貼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例如,部分高校教師還在固守傳統的教育理念 ,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重知識邏輯而輕實踐應用,這同樣為疫情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難埋下了伏筆。
(三)社會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產生社會就業結構矛盾的因素通常有兩個方面:一是勞動者的素質技能,即就業勞動技能;二是社會層面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就業結構性矛盾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延遲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通常是指畢業生想通過繼續增加自身的人力資本儲存量以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或經濟收入。例如,越來越多的應屆畢業生沒有選擇就業而是選擇繼續深造,積極考研。但很多人在第一次考研失敗后還會繼續堅持,參加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考研,直至積累到個人所需要的人力資本后才進入就業市場。這相較于大學畢業就進入就業市場的學生來說,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延遲。另外一種就是技能落后于需求導致的就業性結構矛盾,通常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知識和技能落后于企業技術的更新,或職業準備遲于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大學生在求職時其意識、能力、行動等方面均滯后于用人單位的特定需求。
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內卷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發展促使下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過分注重就業地區、行業規模、薪資待遇等條件,從而陷入大企業進不去、小企業不想去的困惑之中,導致收入低、專業不對口、適應崗位的時間長、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就業問題。與此同時,用人單位招聘標準持續提高,最明顯的就是對學歷和工作經驗的要求不斷加碼,例如畢業院校是否為“雙一流”、是否有與崗位相關的工作經歷等,這些都反映出了就業機會的緊缺和非理性競爭現象的加劇。
四、疫情下大學生就業內卷化的消解路徑
(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消除就業路徑依賴
高校要依據對就業市場的評估分析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疫情影響之下,部分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不知所措,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就顯得尤有必要。就業指導課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還可以幫助其認清當前社會的就業現狀。在就業指導教育中,要注重心理學理論和現代教育理論等方面知識的結合。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落實除了需要精心設置課程外,更需要學校與用人單位深入溝通,了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評價機制,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促其掌握必備的職業技能。從學科專業的角度來說,不同專業的必修課程應當與就業指導相輔相成,根據專業發展方向設計畢業培養目標,引導學生關注外部環境變化,增強自主就業意識;重視實習、實訓對學生未來就業的實踐培訓作用,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
(二)增強個人綜合能力,明確就業目標
從大學生個人的角度來看,期望打破就業內卷化的現狀,就要拓寬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學習能力,明確就業目標。就業目標可以驅使大學生投入到提升自身能力的行動之中,不斷提高身心的親社會性。大學畢業生的個人綜合能力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計劃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首先,大學畢業生在疫情背景下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當今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容易陷入信息繭房效應之中。疫情背景之下很多人又不愿意走出去了解新鮮事物,這就導致大學生能檢索到的信息趨于同質化。因此,大學生要積極接受多樣化的信息,善于使用不同方法收集和篩選有效信息。其次,人際交往能力是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大學生要掌握針對不同溝通對象進行有效溝通的方式方法,掌握人際交往中的平等、互惠、信用、包容等基本原則,以此來平衡工作崗位之間的競爭和相容的關系。再次,大學生要有一定的統籌規劃能力,在完成各項任務之前做好計劃安排。這要求大學生能夠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并理解和判斷問題間的各種關系,擁有完成不同崗位工作的能力。最后,大學畢業生綜合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團隊協作能力,大學生要有責任感、有大局觀,以真誠、守信的態度對待同事,在工作中具有團隊合作意識。
(三)多渠道開展就業活動,加強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強調學校與企業兩個主體在大學生就業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教育資源,有效緩解就業壓力。首先,疫情影響之下的就業市場結構復雜,高校要根據市場需求來緩解就業內卷化的現象。例如,在校園招聘市場上下功夫,完善招聘市場資源的開發渠道,盡可能地擴展就業崗位信息渠道,做好信息發布與資源共享工作;受疫影響下許多企業采取線上面試的招聘模式,高校要促進網絡招聘市場建設,盡可能地為學生掃除就業障礙。其次,高校對就業市場進行調查,了解市場對不同專業的能力需求,進而改進實踐、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方向,提高在校生的就業競爭力。高校要多渠道推動畢業生的靈活就業。例如,通過校友會活動邀請知名校友返校進行就業指導,讓學生了解到目前就業市場的真實狀況。最后,高校應主動聯系政府部門,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加強有力的宏觀指導。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進行積極宣傳和引導,促進校企合作。例如,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補貼或稅收減免,提高企業參與校企活動的積極性。
(四)優化就業環境,助力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政府有關部門應主動承擔起對畢業生提供幫助的責任,樹立為高校畢業生服務的意識。各地教育部門可以根據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整戶籍政策,積極引進人才;為畢業生提供學習貸款服務,減輕畢業生就業前的經濟壓力;不斷完善勞動和社會保障機制,為大學生充分就業提供保障。此外,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其他層面的相關部門要共同努力,幫助大學生克服就業心理障礙。鼓勵更多的學生以社會實踐的形式獲得有關生涯項目的積極體驗,獲得創業、就業的成就體驗[17]。
1.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優化就業結構。疫情背景之下消除大學生就業內卷化的另一個途徑,就是優化就業結構。我國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一直存在,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產業配置不合理和勞動力分配不均。要在疫情持續背景下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需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通過政策調整和扶持,打通就業各個環節中的堵點,促使產業與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城鄉與區域的經濟布局更加協調,以提高就業質量來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構建起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的良性循環[18]。只有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之下,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時才不會被卷入就業內卷化的涌流中。
2.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助力大學生就業。我們的生活方式在疫情之下發生了巨大改變,很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都受到了影響。不同的時代可以造就不同的經濟模式,特殊背景下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疫情之下發展最為迅猛的產業模式。互聯網經濟主要是通過不同的APP開展商業活動,如直播帶貨、外賣平臺和大家熟知的網絡購物等。大學生在擇業時,可以側重考慮互聯網企業,適當考慮自媒體或者融媒體等就業途徑。另外,疫情背景下自主創業也成了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政府部門應該予以支持,以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帶動就業。
3.有效落實就業政策,為畢業生就業拓崗開源。疫情背景之下,為了幫助就業難的大學生找到出路,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很多政策,為大學生擴充政策性就業崗位,逐步消除就業內卷化的現象。這種方式有利于實現企業和學校雙方優勢的互補,促其各取所需,最終實現合作共贏[19]。一方面,國家應加大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力度,推出更多減免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有針對性地擴大就業崗位。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共建,政府為其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在政府、學校、企業之間架起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李春玲.疫情沖擊下的大學生就業:就業壓力、心理壓力與就業選擇變化[J].教育研究,2020(07):4-16.
[2]孟媛媛,劉瑤,李雪梅.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壓力影響因素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2(10):21-23.
[3]〔法〕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敬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4]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華書局,2000:23.
[5]呂卓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對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2(19):83-85.
[6][16]姜明倫,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行為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寧波市6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5(02):110-116.
[7]岳昌君.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06):4-8.
[8]沈國兵.“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外貿和就業的沖擊及紓困舉措[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0(02):16-25.
[9]劉成斌,張晏郡.向體制內卷:疫情風險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影響[J].江漢學術,2021(04):5-13.
[10]馮家碩,郭香麟,張茜.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現狀、困難與對策分析[J].內江科技,2022(01):35-36.
[11]吳俊生.教育哲學[M].上海:商務印刷館,1943:148.
[12]黎軍,宋亞峰.社會本位論與個人本位論教育目的之再審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0):3-6.
[13]李迎春.大學生內職業生涯規劃的價值訴求及其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7):71-73.
[14]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03-01.
[15]郭素萍.論高等教育對社會流動的影響[J].太原大學學報,2015(01):111-113,140.
[17]傅樹京.走出教育評價的內卷化狀態[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6(07):1.
[18]許濤.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2(04):58-62.
[19]吳樹新.新冠肺炎疫情后經濟走勢與穩就業的路徑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20(10):38-46.
(責任編輯:劉新才)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rnalization und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Its Cracking Strategy
FU Yu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social demand and talent supply is low, and the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not only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school work, but also a phenomenon social problem composed of various components. Through the external appearances of the inner scroll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uch as the drifting of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the reduction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employment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low employment” of fresh graduates, we can see that its causes mainly include the inner scroll of employment driven by the social mobility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mployment dependence caused by the limited employment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of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t the social level. To alleviate the trend of internal involve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clarify their employment goal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relevant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timize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t the social level, form the joint force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societ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ternal factors, and promote the smooth 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rnal roll; employment structure contradiction; employment environment; tripartite synerg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收稿日期]2022-12-2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高等中醫院校文化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JB1421321);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委托項目“中醫教學論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JGZ20210066)。
[作者簡介]付悅(1998 -),女,吉林琿春人,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