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荷娟



[摘? 要]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備好課、上好課,還要及時進行課后反思,從而通過反思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流程,以此提升教學品質,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課后反思;教學品質;教學有效性
筆者在教學“圖形中的規律”時,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課后及時與教研組同事進行研討和分析,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在第二次設計時基于第一次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有效的調整,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兩次教學設計過程呈現給大家,以期共鑒。
一、第一次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直觀操作圖形,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發現蘊含在圖形中的規律,體驗探究的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況能力。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經歷觀察、列表、發現、交流、概況等活動,以此發現圖形中的規律,并建立起數學模型。筆者結合教材內容和具體學情開始了第一次試講。
1.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師:學習新知前先考考大家,以下找規律填數字的問題你會嗎?(教師用PPT展示題目)
(1)3、5、7、9、(? )……
(2)3、6、9、12、(? )……
(3)4、8、12、16、(? )……
(學生答,略)
師:其實不僅數列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圖形也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你們想不想探個究竟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已有經驗出發,呈現數的排列規律,以此激發學生探究圖形規律的熱情。
2. 設置游戲,引導探究
師:以上問題看來都難不倒大家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闖關游戲,你們有沒有信心通關?(聽說是闖關游戲,學生探索的熱情被激發了)
(1)第一關:火眼金睛
師:看一看,找一找,圖1和圖2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用PPT展示)
生1:相同點為圖1和圖2都有2個三角形;不同點為圖1中的2個三角形是獨立的,而圖2中的2個三角形是連在一起的。
師:很好,還有其他發現嗎?
生2:擺出圖1中的2個三角形需要6根小棒,而擺出圖2中的2個三角形只需要5根小棒。
師:觀察得非常仔細,說一說為什么可以少用1根小棒呢?
生2:因為這2個三角形共用了1條邊。
師:很好,如果讓你給這條邊起個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
生3:共用邊。
師:很好,非常生動形象。數學中我們將這條邊稱為公共邊。現在誰來具體描述一下,為什么少了1條邊呢?
生4:因為圖2中有1條公共邊,所以圖2比圖1少用了1根小棒。
師:恭喜大家,順利通過第一關。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分析兩圖中的異同,從而引出“公共邊”,為接下來探究圖形規律做鋪墊。
(2)第二關:我擺你填
師:仿照圖2的擺法,若想擺出10個三角形,需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請兩人合作擺一擺,并完成表1。(擺一個,填一個)
學生積極實驗,教師巡視,投影展示學生的統計表。
師:觀察表1,你有什么發現?
生4:每多擺1個三角形需要添加2根小棒。
師:很好,現在我們重新演示一下實驗過程,看看與你的操作過程是否一致。(教師一邊擺、一邊說,帶領學生再次感悟生4的結論)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表1讀一讀、說一說,擺出以上圖形有幾個公共邊,需要幾根小棒。
師:恭喜大家,通過合作順利完成第二關。接下來的兩個關卡很復雜,你們有信心繼續闖關嗎?(活躍課堂氛圍)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發現圖形規律的方法。此環節以合作探究為主,重在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3)第三關:智慧比拼
師:接下來我們來個智慧大比拼,我說三角形個數,你們給出需要的小棒數量,看看誰說得又快又準。
師:如果按照圖2的擺法,擺2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生5:5根。(學生搶答)
師:擺4個呢?6個呢?
學生積極搶答。
師:現在將表1增加一列(如表2),你會寫嗎?
問題給出后,學生一時不知從何寫起,教師及時指導。
師:大家不要著急,一個一個來,先思考一下,擺2個三角形,算式是什么呢?
學生齊聲答:3+2。
師:擺3個三角形呢?
生6:3+2×2。
師:很好,對于,其中“3”表示什么?2個“2”又分別表示什么呢?
生7:“3”代表第一個基礎圖形,2個“2”中一個表示每增加1個三角形需要添加2根小棒,另一個代表在基礎圖形的基礎上增加了2個三角形。
師:說得很好,那么如果現在要擺100個呢?
生8:3+2×(100-1)。
師:如果要擺n個呢?
生9:3+2(n-1)。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抽象出了數學模型,接下來教師又給出了相應的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順利通關。
設計意圖: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引領,引導學生認清問題的本質,抽象出數學模型。
(4)第四關:神機妙算
師:如果將三角形變為正方形,你又能得到什么?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了規律,得到如果要擺n個正方形,則需要4+3(n-1)根小棒。
師:如果是n個m邊形呢?
有了前面的積累和鋪墊,學生順利得出如果要擺n個m邊形,則需要m+(m-1)(n-1)根小棒。
設計意圖:通過由特殊到一般的轉化,培養學生數學分析、數學抽象等能力和素養。
3. 拓展延伸,鍛煉能力
在此環節,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兩道思考題:
問題1:如果把這些連續的多邊形拆開,擺出如圖1所示的圖形,現在我們需要添加多少根小棒呢?
問題2:如圖3所示,用若干2cm小棒擺出一些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將其拼成1個大的平行四邊形。已知大平行四邊形的周長為244cm,那么這個大平行四邊形中有幾個小平行四邊形?幾個三角形呢?
設計意圖:通過有效的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4. 課堂小結,反思回顧
略。
通過讓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筆者基本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是從學生的反饋和后期學生的參與熱情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尤其到拓展延伸環節時,有些學生已經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可見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完全得到發散。
二、課后研討
課后筆者回顧教學過程并與同行交流發現,之所以課堂上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教學中給定了基本圖形這一概念,學生的思路局限在先擺1個多邊形,每添加n-1根小棒,多邊形就增加了1個。然而拓展延伸環節的問題打破了原有的思維路徑,所以很多學生就感覺不知所措,從而陷入迷茫。基于此,教學中教師為何不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呢?為何不選擇放手,充分發揮學生思維靈活性、多樣性的特點呢?要知道,若學生一直被教師牽著走,則他們的思維很難發散,學習能力也很難提升。數學學習的過程不應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主動體驗、探索、實踐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學”“會學”。
基于以上分析,在其他班的教學中,筆者決定對教學過程進行一些調整,鼓勵學生思考方法的多樣性,以此發散學生思維,化被動為主動。
三、第二次教學流程
1.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同上,略。
2. 設置游戲,引導探究
(1)第一關:火眼金睛
師:觀察圖1和圖2,說一說它們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生1:相同點為都有2個三角形;不同點為圖1中的2個三角形是獨立的、分開的,而圖2中的2個三角形是連在一起的。
師:還有其他不同點嗎?
生2:小棒數量不同:圖1有6根,圖2有5根。
師:為什么會少1根呢?
生3:圖2中的2個三角形是連在一起的,它們有一條共用的邊。
由此,與第一次設計相同,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實現了預期目標,發現了“公共邊”的秘密。
(2)第二關:我擺你填
學生活動1:仿照圖2的擺法,同桌合作擺出10個三角形,要求每擺出1個三角形做一次記錄,并將實驗記錄匯總形成統計表。
學生活動2:結合統計表說一說你的發現。
學生由此發現:每多擺1個三角形,需要增加2根小棒。在此環節,以小組活動為主,學生通過實驗、觀察、交流等活動逐漸發現圖形中的規律。此環節與第一次教學設計相同,從教學反饋來看,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較高,氣氛活躍。
(3)第三關:智慧比拼
師:這一關是通關的關鍵,大家一定要小心。
師:首先請大家完成一個搶答題,按照圖2的擺法,我說三角形的個數,你們說需要的小棒數量。
師:你們準備好了嗎?
學生齊聲答:準備好了。
師:很好,請問擺出2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生4:5根。
師:5個呢?
生5:11根。
……
師:大家太厲害了,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6:剛剛實驗的時候統計過。
師:哦!原來如此。如果是20個三角形呢?(學生不語)
師:其實第二關的統計表中存在著一個大秘密,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呢?(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迅速被激發)
師:誰來說一說,用算式如何表示擺出2個三角形需要5根小棒?
生7:3+2=5。
師:很好。如果擺出3個三角形需要7根小棒,用算式如何表示呢?
生8:3+2+2=7。
師:4個呢?
生9:3+2+2+2=9。
師:觀察以上幾個算式,是否有更簡便的方法呢?(教師預留時間讓學生交流)
生10:我知道了,對于3+2=5可以寫成3+2×1=5,對于3+2+2=7可以寫成3+2×2=7,以此類推。
師:說得很好,對于3+2×1,其中“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生11:“3”表示先擺的那個三角形,“2”表示每增加1個三角形就要多擺2根小棒,“1”表示增加了1個三角形。(學生邊說,教師邊畫,得到圖4)
師:要是擺10個呢?擺100個呢?擺n個呢?
生12:3+2(n-1)。
師:很好,你們有沒有不同的想法呢?
生13:剛剛的過程我也理解了,不過我在計算時是這樣列算式的,對于擺2個三角形需要5根小棒,我的算式是1+2×2。
師:有沒有和生13想法一致的同學?(三分之一的學生舉手表示與生13的想法一致)
師:那你說一說,這里面的“1”表示什么?“2×2”又表示什么呢?
生13:“1”表示先擺1條邊,“2×2”中前一個“2”表示每擺1個三角形要添加2根小棒,后一個“2”表示擺了2個三角形,“2×2”就表示擺2個三角形需要再添加“2×2”根小棒。(學生邊說,教師邊畫,得到圖5)
師:如果要擺10個呢?擺100個呢?擺n個呢?
生13:1+2×10,1+2×100,1+2n。
師:很好,不錯的想法,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生14:3×2-1=5。
師:具體說一說你的想法。
生14:“3”表示先擺1個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2”表示擺了2個三角形,“1”表示1條公共邊。(學生邊說,教師邊畫,得到圖6)
師:如果要擺10個呢?擺100個呢?擺n個呢?
生14:3×10-9,3×100-99,3n-(n-1)。
在本環節,筆者預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交流,充分展現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并收獲了多種解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多提供學生一些機會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去探索,充分發揮思維靈活性、差異性的優勢,鼓勵學生去發現、去創造。經歷以上過程后,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高漲。
(4)第四關:神機妙算
思考1:擺5個連續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如何用算式表示?(學生積極思考,并給出了多種解法)
學生得出:4+3×(5-1),1+3×5,4×5-(5-1)。
思考2:擺n個連續的m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學生得出:4+3(n-1),1+3n,4n-(n-1)。
思考3:擺個連續的邊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學生得出:m+(m-1)(n-1),1+(m-1)n,mn-(n-1)。
3. 課堂小結,反思回顧
略。
四、課后反思
在第二次教學流程中,學生思維活躍,討論積極,課堂氣氛融洽,教學效果良好。在“智慧比拼”時,教師將操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通過平等的交流找到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操作中,學生經歷了從三角形到正方形,再到多邊形的探究過程,數學思維拾級而上,逐漸由感性認知上升至理性認知。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應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語言、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敘述數學現象,充分發揮個體的優勢,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可以相互影響、共同提升。
當然,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并不代表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師為主”的教學中,教師只要按照自己的預設進行講授就能完成教學計劃;而在“以生為主”的教學中,教師除了精心預設,還要靈活處理各種各樣的生成性問題。另外,在教學的關鍵節點教師要給予正確引導,比如在本次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驗形成統計表后,筆者引導學生用算式來表示圖形個數與所需小棒根數之間的關系,使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質的提升。
總之,教學中教師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應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反饋及時反思并及時調整教學流程,從而使教學更具普適性,促進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