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園園 婁立原



摘要 本文立足于傳媒類專業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實際,了解多元競賽平臺在形成傳媒專業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發揮的助力作用,分析總結當前以專業競賽為平臺,學生參與真實命題進行實踐創作的同時,在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各方面的變化情況,深入分析當前傳媒類專業學科競賽的思政教育效果,總結當前存在的現實困境,并從多方面探討沖破現實困境的實際對策。
關鍵詞?課程思政 學科競賽 綜合素質
作者信息
付園園,貴州師范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婁立原,貴州師范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
貴州省普通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課題《傳媒類學科競賽中課程思政融入研究》(2021SCJZW11)。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社會實踐類課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盵1]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較高的政治素養和綜合素養。專業類學科競賽作為傳媒類專業學生實踐的重要渠道,可以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問卷來調查傳媒類專業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情況,了解專業競賽在課程思政中發揮的作用。
一、傳媒類專業學科競賽及思政元素
學科競賽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滲入思政元素,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等綜合素質的一種實踐為主的育人方式。就傳媒類專業而言,當前專業學科競賽主要圍繞著廣告創意、設計、播音主持與影視攝影這四類主題展開,在主題內容設置上涉及行業市場、公司品牌、文化內容、社會教育、精神文明等內容。以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以下簡稱大廣賽)、NCDA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為例,其參賽作品的主題設置以及多樣性的作品提交形式吸引眾多傳媒學子參與。
大廣賽作為與行業企業交互的教學實踐平臺,真題真做、商業與藝術和技術相結合、調研、分析、制作與反饋一條龍實踐鍛煉,學生參與競賽在獲得當前行業信息及需求的同時,也獲得了前行的動力和思維的創新。從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來看,其競賽形式分為攝影、公眾號、短視頻三個組別,學生根據自身意愿選擇組別并提交攝影圖片、排版公眾號文章或拍短視頻作為成果提交比賽進行評審。助力傳媒學子在競賽中提升自身策劃、創新構思、制作以及運營等專業能力。據官網數據,國家級的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每年有1500所高校的100萬大學生參與,比賽分“非命題”、“公益”與“命題”三個賽道,之后又有“企業命題”賽道加入,以短視頻、海報以及動畫等多種作品形式提交評審。從近五年的賽事主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大賽堅持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強調創新創意的思維,公益、低碳、文化、鄉村振興等等均在其中,大學生在參與創新設計中被引導關注此類信息,視野得以拓寬、精神得以升華、文化得以豐富、技能得以增強、素質也得以提升。
傳媒類專業競賽遠遠不止以上幾種,以級別分為國際比賽、國家級、省市級、校院級四個級別,包含各種電影、微視頻、海報、動畫、創新創意大賽等等多種類型。競賽在產學交流中融匯文化、精神、市場、行業等內容,從調研、數據收集分析、創意設計制作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中華文化,不斷增長專業智慧才干。多方合力的情況下,競賽平臺將成為傳媒專業思政教育中強勁的輔助平臺。
二、傳媒類學科競賽現狀分析
(一)數據獲取及樣本數據分析
本文以G省??茖哟我陨系膫髅筋悓I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網絡問卷方式獲取樣本數據,在排除無效樣本之后,有205個有效樣本。參賽學生性別方面,女性比例為76.76%,男性為23.24%,該比率符合傳媒類專業學生的男女比例。學歷層次方面,本科學生占比最大,占50.7%,??茖W生占45.07%,研究生占比最低,僅有4.23%,說明本??茖W生參加學科競賽最為積極。學生專業方面,播音與主持專業占比最大,為43.19%,廣播電視學、廣播電視編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占比為23.17%、17.61%、11.5%,其他如新聞學、傳播學、戲劇影視專業學生占比較少。這與學科競賽中主持和演講類比賽和影視創意類比賽居多,對口專業的學生參賽的積極性高有密切關系。
(二)專業競賽的參與情況分析
如圖1所示,一半學生都是偶爾參加學科競賽,較常參與、經常參與和所有比賽都參與的同學總占比不超過20%。可見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如圖2所示,學生以團隊形式和個人形式參與學科競賽的比例約各占一半。團隊參賽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協作、集體意識以及責任感,個人參賽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專注意志。
從圖3可知,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主題內容豐富,其中紅色文化的主題比例最高,占44.42%。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主題也有較高的比例。可見學科類競賽通過設置主題,意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由圖4可知,高達82.19%的學生通過學校老師通知得到競賽消息。學生從其他渠道主動獲取競賽消息的積極性有待提升。作為傳媒專業的學生,我們要具備獲取消息、感知熱點以及保持探索的高度敏感性,在學習和實踐中主動且有意識地了解最新消息。
(三)競賽學生效果分析
通過對傳媒類學生參與競賽的頻率進行分析可知學生參與競賽之后在思維方面、價值觀以及技術運用能力等方面有顯著正向影響。筆者將調查問卷數據導入spss20.0,并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各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如表2可見,參與競賽頻率、創新思維能力、強化實踐應用技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專業學習規劃、提升社交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以及強化責任意識等分別為0.400***、0.365***、0.375***、0.390***、0.371***、0.351***、0.355***、0.337***、0.364***、0.359***,呈現為顯著影響??梢姡瑐髅筋悓W生參與專業學科競賽的頻率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參與頻率越高,實踐應用的機會越多,相對受到競賽內容、主題或是內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深,在個人的專業知識學習、實踐應用技能提升、責任意識的強化以及在創新創意思維等方面的強化和提升有很大幫助??傊鳛槭芙逃膫髅筋悓W生,應該抓住平臺和機遇,在每一次競賽中培養自我、提升自我。
三、傳媒類專業學科競賽課程思政的現狀討論
“大思政”格局之下,高校在推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如何建構協同育人機制成為一個難點。[2]協同育人要求“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陔[形教育的布局規劃,傳媒類專業學科競賽在緊密結合專業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競賽實現具體情境中思政內容的融入還有所欠缺,在其布局、主題內容以及競賽種類覆蓋率上有待提升。
(一)融合布局上不夠全面
“學科競賽+思政教育”恰到好處地融合教學將進一步助推課程思政的改革和發展,其中教師引導、賽事主辦方布局以及學生主動性三方合力是一個關鍵點。首先,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盵3]作為教學的主力軍和專業領域的資深學習者,教師比學生更了解專業領域的競賽規則和結構,注重將著眼點放在回報率較高的賽事,導致學生因較單一的賽事信息獲取渠道而被動接收信息,其功利性的趨勢掩蓋了學科競賽中潛在的價值和意義。
其次,作為承辦賽事的主辦方,商業氣息較重,公益、文化以及其他內涵豐富的主題內容占比較少,比如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80%以上是各商家或品牌的商品廣告主題。當學生組建團體或者以個體身份參與到具體的賽事當中時,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意志及價值觀等方面正在發生變化,而思政內容融入的不足將導致價值觀念、職業觀念以及內在精神等方面構建的弱化。
最后,作為教育的主體,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在獲取賽事信息上主動性不夠且更多注重實實在在的“收獲”,有大部分的學生賽事信息來源于老師或學校,參賽時注重自身就業競爭力的增強和當前經濟價值的獲取,其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培育被放置在側,對于那些存在潛在思想價值引領和精神文化熏陶的競賽并不是首選。在調查分析中,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會傾向于商業廣告這一類比賽,不可一概而論地認為學生都注重“看得見”的利益,但是競賽中帶來的內在價值和對學生的培育確實遭到了忽略。
(二)主題內容設置上有待提升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創新發展,后者注重在專業教學中納入思政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傳媒專業在教育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實踐平臺是輔助課堂教學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思政教學格局的關鍵助力。然而許多傳媒類專業學科競賽以專業實踐任務為驅動時,缺乏對社會教育、公益活動、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以及政治素養等主題設置方面的偏重,企業命題、商業價值以及市場熱點占比逐漸擴展,思政教學在競賽實踐中沒有針對性和側重性,甚至沒有融入的機會和縫隙,其結果僅僅是單方面的對于專業技能的實訓實練。
伴隨著青少年群體思想行為特點和接收信息、學習知識的渠道和方式的不斷變化,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可視化、動態化以及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科競賽的參與全過程,每一個環節的文化滲透、精神氛圍以及價值實現才能更好地讓受教育主體在潛意識中受到思想和信仰層面的影響。
(三)競賽種類覆蓋面有待提升
當前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內涵認知較為模糊,而調查中參與競賽的學生專業和學歷的占比差距顯示,由于競賽專業的不對口,不同的參賽學生中專業和學歷參差不齊。在彌補這一差距的同時提高思政教育效率,須得增強實踐氛圍,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群體乃至全社會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知。傳媒類專業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科競賽是強化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是高校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應用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推廣并落實傳媒專業競賽的覆蓋面,在豐富的平臺形式中借助有利條件培養傳媒人才是有必要的。
“競賽是學生實踐的舞臺,應該由學生盡情表演、盡情發揮”。[4]缺少展現的舞臺,沒有豐富多元的實踐平臺,學科競賽氛圍不足,競賽分類體系不全,難以秉承以學生為中心,開發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的新渠道。
四、傳媒類專業學科競賽持續發展的對策
綜合以上對傳媒類專業學科競賽現狀及問題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強化思政理念,推動“競賽+思政”融合布局
實現“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課程培養目標需要多方合力,教育主體、受教育者以及實踐平臺方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競賽+思政”的全方位融合布局。
首先,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競賽實踐中的關鍵,是引領學生塑造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人,要豐富思政教育知識儲備,有效結合專業知識和思政知識,在競賽實踐中開展融入思政內容的融合指導教學。
其次,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以及學科競賽的主要參賽對象,要充分參與競賽實踐,在競賽作品的創建過程中接受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引領,在實踐實訓中樹立理想信念,加深對國家主流意識、傳統優秀文化以及崇高精神文化的感悟。
最后,競賽主辦方要加重國家文化、民族文化、人民生活以及時代發展等具有深厚價值意義的主題內容比例,以活動比賽為引導,強化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精神文明熏陶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整個競賽體系中的利益驅動方,應與專業教學相結合,整合資源實現學科競賽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上發揮最大價值。
(二)增強思政氛圍,創建廣覆蓋+高質量的競賽格局
傳媒類專業作為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在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媒介素養、政治覺悟以及專業能力較高的傳媒人才上,專業競賽這一實踐渠道必不可少,通過創建廣覆蓋面、高受益面以及高質量的競賽格局,充分挖掘專業競賽中廣闊的育人空間和滲入的思政元素,通過系統化的應用過程,讓學生乃至全社會深入認識到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著眼現實,突破“滿堂灌”式的思想政治內容傳授,將其滲透在學生參與的專業競賽的各個階段,學生在團隊合作、人際交往、創新設計中獲得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上的變化發展。將思政內容具體化地分解到競賽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創作與鄉村振興主題相關的作品,將視角放在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創作出反映人民心聲的有血有肉的作品,在一環扣一環的制作中清晰人民群眾的生活,感受鄉村質樸。也可以創作與地方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主題相關的作品,深切體會非遺的魅力、地方文化的不同以及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
(三)健全評價體系,推動“競賽+思政”協同育人
面對因評價體系不健全導致的學科競賽中思政內容的片段式淺顯教學影響,急需各部門共同發力,健全完整的評價體系,保證學科競賽與課程思政起到“協同育人”的最大化效果。同時教育主管部門要完善相應的評價機制,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中所取得的成績列為開展教學水平評估、專業認證、學科建設的參考因素之一,在教師專業課題申請立項、教學成果評獎中,也將其納入評比之一。學校要建立并完善學生獎學金和優秀稱號評比等部分的評價管理體系,制定相關規范給予學生相應的加分,激發學生參與專業競賽實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賽事主辦方在對參賽作品進行評價時,應拓展評價體系的維度,著眼教師指導、學生技能應用與實踐以及價值表達等階段,創新賽事評價體系,多維度評價參考,最大化解決專業競賽實踐中思政內容滲入不到位的問題。
結語
當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要,課程思政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中的融入和建設也越來越備受關注,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上起著重要作用。傳媒類專業學科競賽作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以及政治意識和文化意識增強的渠道之一,要直面布局上、主題分布上以及評價體系上的不足,就如何強化思政理念、增強思政氛圍以及完善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發力,挖掘好專業競賽作為催發思政力量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3]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20-05-28)[2020-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50-58.
[4]郭慶、魏瑩瑩、趙中華等.以學科競賽為支撐構建省級大學生科技創新交流平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3):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