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真希
【摘要】立足小學數學課堂,從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跨學科教學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為開展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實踐、深化課程改革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課標;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跨學科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經發布,學習新課標,了解國家教育的方向,把握學科特點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分內之事。只有認真研讀新課標,才能夠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以課程目標為導向,樹立新思維,踐行新教法,做一個有情懷、善學習、懂課標、愛教育的優秀教師。在新課標中,“核心素養”“大單元”“跨學科”是其中的熱詞。因此,教師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取合適的策略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大單元教學以及跨學科教學。
一、小學數學落實核心素養的策略
核心素養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落腳點。教學是否有效,歸根結底在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果。教學要依托和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豐富的實踐活動來實現核心素養的生成。
1.沉浸式教學,促進學生課堂參與
核心素養的落地需要學生親身的參與,長久的踐行。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必須想盡辦法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新課標指出學習內容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因此,筆者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沉浸式”教學方法,以課本知識為主要內容,開展課堂活動,把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比如,在教學“認識米”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激發學習需求,自然地導入到對“米”的教學之中。通過帶領學生制作一米長的彩帶,利用教具引導學生探討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然后再通過小組活動,指導學生估計度量的結果。其他小組總結本組的關鍵詞并闡釋,由此構建出“估準表象—認清推理—用巧創造的結構化的活動設計”。這一設計也正好契合了核心素養—量感的培養。筆者在為此設計教案時,也逐步理清了對量感的理解。
2.立足于生活,以數學眼光觀察世界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知識。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
以概念課教學“小數的認識”為例,在現實的生活中,學生已經有關于小數的生活經驗,比如購物活動中購物小票上的價格和質量都會有小數,疫情期間每天的晨午檢體溫測量也是小數,學生量身高、稱體重時記錄的結果等都是典型的小數案例。在導入部分先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見到小數呢?通過課前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會立刻思考生活中見到的小數情境,進而隨著教師的引導進入小數特征、讀法、寫法以及含義的研究中。
3.設計探究性作業,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
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現實世界找到已有生活經驗中與新知相關的經驗。還可以在進一步探究后,設置課后探究性作業,讓學生根據課堂所學數學知識,再次思考現實世界。
比如在學習周長后,可以設置探究性作業:請用周長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中的周長知識。學生就會積極觀察現實中周長的應用情形,如購買衣服測量腰圍、購買帽子測量頭圍就是利用周長的知識。學生還會實踐并創造性地去測量房間的周長,發現用尺子測量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也可以通過數地磚的方式,通過數周邊一共有多少塊地磚,乘以地磚的邊長的方法測量房間的周長。這些創造性的應用就是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再次思考現實世界的體現。
4.規范數學語言表達,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
數學本身具有獨特的語言,學習數學后可以體驗到數學語言的嚴謹性、簡潔性。比如:小學階段基本的數量關系歸納為四類:部分數+另一部分數=總數;大數-小數=相差數;每份數×份數=總數;單位“1”的量×對應分率=對比量。根據這樣簡練的數量關系歸納,學生發現很多數量關系都可以進一步歸納,比如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等其實都是每份數×份數=總數的延伸。數學通過簡練的語言表達現實生活中事物的性質、關系和規律,通過數學語言的表達,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欣賞數學語言的簡潔與優美后,也進一步體驗到嚴謹而簡練歸納規律的重要性。
二、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
傳統的教學注重的是單個知識的教學,一個概念,幾個例題、大量練習的教學模式,雖然學生掌握了知識,卻沒有形成相應的數學素養。這就需要教師把知識結構化整合化,這是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從學生的深度學習出發,整合教學目標,幫助與促進學生構建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結構。
1.重視單元主題圖的教學
新課標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課程改革立足于教材的編寫,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之上,通過多組圖片構建單元主題圖,并由此進行單元活動的策劃。數學知識存在結構性,但通過主題圖,將這些結構性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連接,打通了知識與生活經驗之間的壁壘,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索提供了豐富的支架,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深化對數學思想的認識。
比如,在“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通過創設充滿鄉村生活氣息的農舍情景主題圖,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以對話框的方式引發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的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麥地面積怎么計算?粉刷的墻面什么形狀,面積怎么算?不規則的池塘面積怎么算?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實際問題,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有整體的感知,對本單元探究的知識充滿好奇和期待,為單元整合學習充滿信心和動力。
2.重視學習內容的整合
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上比較注重數學知識的縱橫聯系。首先,從縱向上來看,是進行螺旋式教學內容的設置;其次,從橫向上來看,則是單元式內容的安排。這樣的編排方式體現了數學知識的整體性、邏輯性和遷移性。大單元教學是一個綱,是一根紅線,把知識串起來即“聯斷點串散點”,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大單元教學表現的形式主要是主題活動或者項目式活動,在結構中、在聯系中進行教學。這種方式并不是排斥雙基的學習,而是防止將知識點割裂成碎片,強調在整體的背景下進行知識點的教學。
比如,“多邊形的面積”是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又是學習組合圖形面積和圓面積的基礎。這些知識,其探究的過程與方式都是相通的,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都是一致的,這就為教師對數學內容進行整合提供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把利用方格探究長方形面積的方法遷移到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圖形面積計算的探究學習中,整合為一節課學習;通過動手操作、圖形轉換,滲透轉化思想對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行充分探究之后,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圖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和方法,教師就可以提出思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又以什么方法和策略進行研究呢?從而又把這兩節整合為一節課(根據學生學情而定),或把梯形面積與組合圖形的面積進行整合。這個可以節省單元授課時間,騰出時間進行拓展練習與運用。
3.重視學習方式的整合
新課標指出:認真聽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更加突出,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更深入地去自主探究,更廣泛地去合作交流,更大膽地去操作實踐,體驗成功的快樂。
“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不管是哪種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都要鼓勵學生經歷猜想、驗證、概括、總結等過程,讓學生放開手腳,放開思維,大膽進行動手操作,在不斷地思考和實踐中達成深度學習,并在小組的合作交流中完善邏輯推理,在概括總結中掌握具體方法。由此,讓學生自行進行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從而深化對面積計算公式的認識,形成深刻的記憶,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數學素養的提升。
4.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整合
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對數學思想方法多加體會并在解題中運用,由此獲得更多的數學經驗。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本質內容,是數學學習的靈魂。數學思想方法往往蘊含在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過程中,是學生不斷地在數學活動中感悟出來的,是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基礎。
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轉化思想有著充分的體現,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幾道典型的趣味題目,向同學們展示轉化是如何把不規則圖形變為規則圖形,把不同形狀變為相同形狀,把未知圖形變為已知圖形,進而求解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學生要進行觀察與分析,親自動手剪拼,然后在小組中交流探討,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將深刻地領會轉化思想的運用。
在大單元教學中,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知識的脈絡更加清晰,數學思想方法在其中的展現也更為充分和深刻。此外,大單元教學深化了知識的深度,在多種探索中,多項學習任務中,學生將能夠更充分、更深刻地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
三、小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正式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概念,并指出“原則上,每門課程要有不低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跨學科的教學設計是比較少的,對于很多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1.結合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當下,教育信息化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信息技術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媒體、電子白板、微課已經成為了課堂的常客。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一直是教學和學習的難點所在。而信息技術恰巧能夠以動態、直觀的方式展現抽象的知識內容。不過,一直以來,教師是主要的信息技術的使用者。信息技術學科也是小學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引導、鼓勵學生做信息技術的使用者。比如,教導學生制作簡單的微課和PPT教學課件,如此一來,就很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的融合,教師的教學模式也由此實現改變,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增強。
2.英語元素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碰撞
三年級開始有了英語課,對于小學生的英語教學要求不高,但需要學生識記英語單詞及簡單句型。借此,筆者在數學課堂中引入英語。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用字母來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圖形周長或面積公式是經常有的現象,但學生記不住C表示面積還是周長,總是有那么一部分學生把C與S混亂,在講解公式時,筆者讓學生結合其形而記憶,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如在“多邊形的面積”學習時,用字母表示周長與面積公式,讓學生在課后去上網查查為什么用字母C來表示圖形的周長?學生經歷查找后,印象深刻,更能記住其代表的意思。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偶爾使用一兩句簡單的英語,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來句Look at the blackboard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原本單一、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活潑有趣起來。
3.增強數學教學藝術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的學習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面對著復雜的計算、抽象的思考,邏輯的推理,很多學生都望而卻步,很難對數學的學習提起濃厚的興趣。為此,教師應該從數學的學習跨到藝術領域中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數學的美、數學的魅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藝術是一門語言,是他們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當數學與藝術融合在一起時,他們則可將數學學習以有意義的方式融入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從而體驗數學的有用性、數學的神奇以及藝術的美。
4.充分挖掘教材,感受數學與德育的融合
教育應該以德育為先,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對學生的思想以啟迪,對學生的品德以熏陶。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著很多數學史的內容,其中所介紹的數學家的故事,數學文化的發展過程,能夠讓學生更加感到數學的魅力,從故事、從文化汲取個人成長的養分,砥礪學習,矢志奮斗。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標的頒布,一場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也已然來臨。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應時而變,確保新課標的落地。通過對新課標的研讀,筆者加深了對核心素養大單元設計和跨學科教學的理解,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明確了思路,為進一步開展好課堂教學實踐,深化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顧秀文.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模塊教學的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4).
[2]張樹敏,崔華正.深度學習視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研究[J].英語教師,2020(4).
[3]顧曉麗.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考分析[J].新課程,2022(03).
[4]趙紅芳.關于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幾點思考[J].知識文庫,2021(11).
[5]楊帆.關于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