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亮
摘 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具備專業的知識,還需要可以熟練應用基礎信息技術,因此,在初中階段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尤為重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師的知識講解為主,該種教學模式現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而合作學習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的空間,對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诖?,文章重點分析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可以為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合作學習模式;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7-0001-05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要求,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形成信息意識,并養成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可以具備一定的信息處理能力,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但是目前的信息技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內容的講解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操作以及合作探究的時間相對較少,而教師也未能將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的,導致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還有待提升,需要教師針對教學模式積極探索。
一、 合作學習模式概述
合作學習模式是指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實時教學互動,促進學生個體的進步,教學任務的設置以及教學評價都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可以達到教學目標、完成學習活動。合作學習模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的形式存在的,小組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單元,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交流互動、共同探究,實現共同進步;第二,合作學習是互動合作的一種教學活動,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給予指導性的意見,保證學生的合作討論可以順利進行;第三,合作學習是為了完成一項教學任務而進行的學習活動,但合作學習的目標不僅僅是完成學習任務,而是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的提升;第四,在完成合作學習之后,教師需要針對小組的成績評定,重點突出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二、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需要遵循目標性原則,該目標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合作學習的主題以及任務設置都需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目標中需要包含本節課知識內容的重難點,學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點等;另一方面,目標是針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學情的整體分析,也是教師備課的成果,在教學中遵循目標性原則,可以保證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升教學方案的可行性。
(二)合作性原則
合作學習模式需要遵循合作性的基本原則。該種教學方法并不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例如,一些簡單的基礎性知識,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達到掌握的目的,如果應用合作學習模式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而對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合作價值的問題,學生單獨完成具有一定的難度,就可以采取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通過合作的形式深度挖掘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
(三)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開放性體現在多個方面,例如,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使教學主題更加豐富,合作討論的問題可以有多種探究方法,探究結果更加多元。此外,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討論空間,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觀點,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時的思維碰撞,提升自身思維的靈活性。
(四)公平性原則
公平性原則是指在應用合作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具有均等的機會。小組成員學習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發言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是均等的,每位小組成員都可以為小組做出貢獻,所有的小組成員所取得的成績、付出的努力都要得到認可。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重點突出公平性原則,引導小組成員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為學生提供均等的表現機會,從而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合作學習任務設計不合理
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開展需要設置科學的任務內容,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提供目標和方向。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需要包含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教師應全面考慮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基礎。但實際情況是教師在設計合作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存在內容不合理的問題,任務描述不清晰,個別教師將合作學習模式作為教學任務,為了合作而合作,未能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一些簡單的知識內容也采取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起不到探究學習的作用,還會浪費課堂教學時間,部分學生也無法真正投入合作討論中,還有部分教師會將合作學習任務設計得過于復雜,但是討論過程設計不合理,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任務的理解出現偏移,合作學習效果不佳。
(二)學生合作學習時間不充足
合作學習需要學生在基礎知識內容的基礎上針對重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究,這就要求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預留自主學習的時間,結合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課上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解演示為主,學生自主操作的時間不足。如果直接進行合作學習模式,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基礎知識,會導致整體的討論缺少重點,討論深度和效果也不佳。
(三)學生之間的合作流于表面
目前多數教師已經將合作學習模式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多數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但是只有部分學生可以呈現出積極的狀態。通過對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進行分析,在合作討論開始之后,課堂氛圍較為活躍,但是深入觀察學生的表現可以發現,學生的參與深度差異較大,性格外向比較活躍的學生會積極發言,而性格內向的學生不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在合作學習的模式中也是自己在自主學習,還有學生的討論偏離學習主題,“說閑話”“隨意聊天”的現象比較嚴重,導致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流于表面。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做好監督工作,引導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鼓勵性格內向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避免學生脫離學習主題。
(四)合作討論混亂、效果不明顯
通過觀察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多數學習小組的討論過程中都存在混亂的問題,部分學生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善于聆聽他人的想法。很少有學生會將討論中的重點問題記錄下來,多數都是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認為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就代表完成了合作學習的任務,導致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力的提升也比較有限。
(五)合作學習的教學評價單一
當學生完成合作討論后,需要將討論的內容和結果進行展示,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討論成果進行評價。多數教師會將學生討論的結果是否正確作為評價的標準,只有少部分教師會重點關注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情況,這種評價模式無法全面展示出每個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的具體狀態,總結發現的學生也多為小組組長或信息技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比較低,教學評價模式單一,無法直觀展示出該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無法為后續教學模式的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四、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合理劃分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前提是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充分發揮合作的優勢。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將4~6名學生劃分為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小組的規模需要合理控制,如果小組成員過多,討論環節很有可能出現混亂的情況;如果人數過少,學生的學習討論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等多個方面進行分組,盡量保證小組內學生各具特色,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可以讓學生在思維碰撞過程中實現能力的提高。在分組階段教師可以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男女比例分配應合理。由于在性格特點、思考模式等方面,不同性別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分組需要注意性別的搭配,讓小組成員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都可以擁有不同的視角,從而實現合作學習模式效果的增強。第二,做好學優生和學困生的搭配,保證小組成員的信息技術成績分布在各個層次。合作學習任務是在知識內容的基礎上針對重點知識進行探究,對學困生而言,學習、探究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學優生在理解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方面更具優勢,可以作為合作學習的指導者,幫助其他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可以讓學優生進一步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學困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得到及時的幫助,可以減輕學習負擔,真正發揮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第三,學科優勢合理搭配。合作學習模式為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提供了機會,教師在分組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中不僅包含計算機的操作知識,在數學、美術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例如,在制作PPT時,關于版面的設計就涉及部分的美術知識,因此,教師可以提前了解學生的優勢學科,合理劃分小組。第四,學習小組的劃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并結合目前分組中存在的問題,對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劃分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增強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效果。
(二)明確合作小組分工
小組分工是指教師在明確合作學習任務之后,需要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在小組中劃分具體的任務內容,并指導學生之間高效合作,通過學生的積極配合以及密切協調,完成合作學習任務。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自行選擇組長,在教師和組長的組織下,制訂小組的組規、組名等,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小組產生一定的歸屬感,讓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產生信任。同時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監督學生自行完成組內任務的分配,保證每名學生都有事情可做。例如,在“演示文稿”的制作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組內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任務,可以以“介紹某一景點”作為合作學習的主題,學生需要共同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并在制作的過程中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流程,教師可以讓小組中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查找資料,包括圖文、視頻,盡量獲取豐富的素材,由1~2名的學生負責上機操作,將資料內容制作成演示文稿的形式,其余學生可以記錄制作的具體步驟和設計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在此過程中,小組的全部成員都需要參與討論,共同解決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制作流程和問題進行梳理,對演示文稿的制作方式進行總結。
(三)合理設計討論問題
在合作學習模式應用的過程中,合理設計問題是保證合作探究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學生思考交流的主要方面,教師在設計合作討論問題時,可以從初中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出發。第一,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需要提前分析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對初中信息技術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合作學習的目標,可以將目標內容分成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價值三個方面,結合目標內容設置針對性的合作討論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將生活化的元素內容融入問題設置中,使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第二,合作討論問題的設計需要基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特征,選擇具有探究性質的問題,可以利用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現代科技作為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第三,教師需要提升開放性問題的占比,該類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基礎知識內容,對提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從知識內容、應用以及上機操作等方面出發分別設計合作探究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指導作用,全程跟進學生的討論情況,并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例如,在“添加動畫和超鏈接”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度分析本節課內容的課標要求“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信息表達、加工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需要確定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目標可以設置為“理解超鏈接在演示文稿中的作用,學會設置超鏈接對象,可以在演示文稿中添加動畫效果”,過程方法目標為“提升學生對信息表達、加工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價值目標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習他人優點,增強合作意識”。完成目標的設置之后,教師需要結合目標內容設計合作學習問題,可以選擇開放性的問題內容,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文字資料,提出問題“閱讀過程中有怎樣的感受”,部分學生可能會對大量的文字失去閱讀興趣,此時教師可以提出第二個問題“通過怎樣的方式可以讓這些資料更加生動”引出本節課學生合作學習的主要內容。
(四)借助網絡教學平臺
信息技術知識內容的學習需要借助計算機設備,通過上機操作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但是教師在講解知識內容、布置合作學習任務時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效率還有待提升。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化的教學平臺實現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不僅可以優化學生合作學習模式,同時可以讓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更深度的理解。例如,IT tools是一款針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網絡教學輔助平臺,屬于開源教學軟件,搭建和使用過程都較為便利。教師可以利用配置較高的計算機,安裝IIS服務和SQL數據庫,根據平臺配置文件,就可以完成教學輔助平臺的搭建。教師和學生可以直接通過瀏覽器進行訪問,該平臺的主要功能包括教學輔助、師生互助、作業提交、作業評價、作業批改以及課堂測驗等主要內容,可以有效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IT tools中的合作學習模塊包括學生小組活動信息,教師可以直接通過該模塊設置討論主題,同時該模塊也可以完成小組成員內部的分工、組內交流、小組成員互評,是可以實現合作學習一體化輔助的教學平臺。同時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可以有效記錄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當學生完成討論之后,可以在IT tools平臺上傳小組的作品,其他小組的成員可以查看和下載,教師還可以將一些有效的內容制作成統一的展示板塊,便于學生的交流和互動。
(五)優化合作學習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目前的信息技術知識,同時也可以判斷合作學習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保證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結合目前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首先,教師需要設置科學的教學評價目標,可以從教學目標入手,可以從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入手,分析學生合作學習需求,重點關注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開展過程性評價??梢詫W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合作學習情況、小組討論參與度、小組整體學習水平以及學生的信息技術成績作為評價指標,同時教師還需要制作學生自評表和小組互評表,讓學生對自己以及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評價。通過拓寬評價主體,可以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讓學生針對自己在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其次,教師還需要針對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情況以及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其中評價的主要指標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行為、教學效果。在評價教學目標時,需要教師判斷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目標是否滿足三維目標的要求,判斷目標是否明確、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而教學內容的評價需要從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情況入手,判斷合作學習任務是否布置得當。教學方法的評價內容需要包括合作學習模式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是否安全科學,是否達到了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教師作為合作學習的主要組織者,教師的行為也屬于評價內容,需要判斷教師的行為是否尊重學生的需要,是否可以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對教學工作進行適當的調整。最終關于教學效果的評價,需要判斷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學生在合作學習模式中各種學習能力是否獲得了一定的提升等。教師需要根據教學評價的結果對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進行不斷地改進,從而提升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需要從發展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以及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通過合作學習模式強化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合作意識,教師需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做好小組成員的合作分工,保證每個成員都可以參與到合作學習中,科學設置合作學習問題,為學生學習和探究提供導向,并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提升教學質量,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進而實現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水平以及應用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祥明.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合作學習的探究[J].華夏教師,2022(16):94-96.
[2]安登發.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討[J].讀與寫,2022(2):110-112.
[3]夏偉琴.基于網絡合作學習視域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30):150-151.
[4]丁樹剛.例談初中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1(10):53-54.
[5]張磊,趙秀文.分析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對策[J].魅力中國,2021(50):200-201.
[6]何怡.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文淵(高中版),2021(7):1903.
[7]彭俊醒.基于合作學習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2020(52):200-201.
[8]塔吾熱拜·木合亞提.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網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研究[J].軟件(電子版),2020(1):189.
[9]何建軍.簡析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合作學習的開展[J].數碼設計(下),2020,9(12):207.
[10]黎榮輝.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合作學習低效的成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5):96-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