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霞
摘 要:具備作業設計新思維,以大單元視角設計作業,讓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整體架構教學過程。設計取向有:以本學期各單元不同的語文要素內容做指引,以各年段對同一語文要素的不同要求做扶手,以與本單元內容相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為載體。設計要點為:課前作業的設計,注重趣味性;課中作業設計,強調情境性;課后作業設計,關注層次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課前作業;課中作業;課后作業
語文單元作業設計,就是要立足單元視角,分析學段目標,解讀每冊、每單元的語文要素,理清各單元之間、單元內部相關內容之間的關系,整體規劃,讓語文作業目標精準落地。
一、基本取向
教師需明確語文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取向,更好地挖掘教材價值。
(一)以本學期各單元不同的語文要素內容做指引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以雙線組織單元內容,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課后思考練習題圍繞單元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目標明確,增強了可操作性。教師應梳理并解讀教材各單元的語文要素,了解這一學期各單元的知識要點。在此基礎上,讓單元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相互呼應,相輔相成,真正落實單元語文要素。例如,筆者對六年級上冊各單元的語文要素做了梳理,并據此提取單元作業設計重點。
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習作時發揮想象,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針對課文《草原》《丁香結》《古詩詞三首》《花之歌》、習作內容《變形記》以及《語文園地》等,提取的單元作業設計重點為“展開想象,將所讀內容還原成畫面,身臨其境地閱讀體驗”“由所讀內容聯想自身生活經驗,與作者產生共鳴”“由課文內容產生相似的聯想”。
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為“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針對課文《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我的戰友邱少云》、口語交際《演講》、習作《多彩的活動》及《語文園地》等,提取的單元作業設計重點為“將最能顯示人事景物形象特征的詳細描寫與對其的整體敘述或概括性描寫相結合”。
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為“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寫生活體驗,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針對課文《竹節人》《宇宙生命之謎》《故宮博物院》、習作《? ? 讓生活更美好》及《語文園地》等,提取的單元作業設計重點為“根據閱讀需要,明確閱讀任務”“取舍閱讀材料,確定閱讀重點”“選擇適切的閱讀方法,完成閱讀任務”。
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為“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針對課文《橋》《窮人》《金鉤的魚鉤》、口語交際《請你支持我》、習作《筆尖流出的故事》、《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等,提取的單元作業設計重點為“感受人物形象是小說閱讀的目標”“梳理情節,發現情節關聯,聯系細節描寫評價人物”“揣摩小說環境,借此感受人物形象”。
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針對課文《夏天里的成長》《盼》、習作例文《爸爸的計劃》《小站》、習作《圍繞中心意思寫》等,提取的單元作業設計重點為“能理解文章中心意思”“能理解文章素材是如何體現中心意思的”“能運用素材表達中心意思”。
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為“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學寫倡議書”,針對課文《古詩三首》《只有一個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習作《學寫倡議書》及《語文園地》等,提取的單元作業設計重點為“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重在培養提煉要點、辨析推理、整體把握的閱讀能力”“學寫倡議書,重在培養觀察、思考、表達觀點的能力”。
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寫自己的拿手好戲,把重點部分寫具體”,針對課文《文言文二則》《月光曲》《京劇趣談》、口語交際《聊聊書法》、習作《我的拿手好戲》、《語文園地》等,提取的單元作業設計重點為“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進行有意想象和創造想象,從而感受藝術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
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針對課文《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習作《有你,真好》、《語文園地》等,提取的單元作業設計重點為“預習時、教學中、課后可通過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借助資料達到感悟課文的目的”“通過幾件具體、生動的實例刻畫人物形象”。
通過這樣的梳理和提取,教師便能整體把握本學期每個單元學生需習得的語文知識和要提升的語文能力,從而胸有成竹地設計作業。
(二)以各年段對同一語文要素的不同要求做扶手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還依托語文要素,全面有序地對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個單元以及每個項目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做了具體規劃,分梯度編排在各個年級的相關內容或活動中。有時,同一語文要素在各年段、冊次、單元之間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體現語文要素的綜合運用,以及目標、能力和方法的層次性、發展性。因此,在梳理和解讀本單元語文要素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明晰同一語文要素在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明確學習目標。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變形記》屬于想象類作文,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要求學生在學習本單元課文后,打通閱讀體驗與習作表達,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寫寫自己“變形”后的經歷。其實,想象類寫話與習作在各個年級都有涉及,但同樣是針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本年段的要求又與其他年段有所不同。三年級,要求學生“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展開想象,寫一個故事”;四年級,要求學生“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發明的東西”“按自己的想法新編故事”;五年級,要求學生“學習列綱,分段敘述”“根據情境編故事,把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寫具體”;六年級,要求學生“發揮想象,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展開想象,寫科幻故事”。可見,中年段屬于習作起步階段,想象話題相對寬泛,重在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寫自己所想;高年段給出一定的話題情境,要求學生的想象既要豐富又要合理,同時提出相應的習作要求。由此,就可以明確《變形記》的提升點在于“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從而細化習作要求,分四步設計習作作業:第一步,觀察身邊事物,精選變形對象;第二步,發揮想象,搭建故事支架;第三步,繪思維導圖,創編關鍵情節;第四步,動筆寫作,詳述變形經歷;第五步,自讀自改,突出習作重點。
(三)以與本單元內容相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為載體
教師需站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高度,在準確解讀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基礎上,科學把握語文課程目標,以與本單元內容相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為載體,整合作業內容設計,引導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經驗,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及人類文化的精華,發展審美能力、提升審美品質。例如,針對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以系列言語實踐活動支持的“你我一起來‘串門”作業:采訪家人,引領學生推開“老玩具收藏室”,在與家人的對話中了解他們兒時的樂趣,打開學習視野;查找資料,鼓勵學生借助網絡、文獻、咨詢等方式,探秘“宇宙生命館”,自主揭開宇宙生命的奧秘;制作美篇,倡導學生在家人的陪同和指導下暢游“北京故宮”,講解名勝古跡的前世今生;動筆撰寫,創設“時光記憶廳”的情境,引導學生記錄生活中的小美好,分享幸福美好的時光……在持續的語言習得和運用過程中,學生積極建構言語經驗,視野得以開闊,思維品質得以提升,精神生活得以豐富。
二、相關建議
如何通過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更好地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提供三點建議。
(一)課前作業的設計:注重趣味性
在教師教學單元內容前,可精心設計有趣的課前作業,豐富作業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發掘學生研究、探討的潛力,使學習過程充滿趣味。
首先,注重作業導語的趣味性。為課前作業設計人性化的導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給予其新鮮感,讓作業變成極富情趣的智慧之旅。例如,筆者給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藝術之旅真精彩”的課前作業設計的導語為:
經過六年的學習,我們對藝術已經有了不少了解。進入這一單元,老師將帶你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踏上藝術之旅——我們將一起傾聽高山流水的天籟之音,一起欣賞中國書畫的萬千氣象,一起領略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來吧,一起去采擷藝術之美!
有了這樣的趣味導語,課前作業便變得親切而有溫度,使學生樂于親近作業,同時也為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其次,注重作業內容的趣味性。筆者設計的具有趣味性的課前作業內容主要有三類:
第一,游戲闖關類。這類作業主要是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將單元相關基礎知識練習設置成闖關游戲的形式,吸引學生針對重點、易錯點開啟挑戰之旅;闖關出現失誤時,可以再次發起挑戰,直到真正掌握。如學生在自主預習單元內容的基礎上,參與教師在班級線上平臺設計的 “火眼金睛辨一辨”“字正腔圓讀一讀”“借助語境猜一猜”“腹有詩書誦一誦”四個關卡的自我挑戰,分別對應字形書寫、字音朗讀、詞義理解、誦讀與積累。學生挑戰完畢,平臺會自動整理錯誤的題目,提醒他們針對薄弱點再次練習。全部順利闖關后平臺會頒發“小博士”獎章,讓學生收獲滿滿的成就感。
第二,整體感知類。這類作業主要是引導學生嘗試繪制思維導圖,綜合、立體地展現自己對單元文本內容、寫作結構、人物形象的認識等,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小組交流,班內展評,同時立足學生學習的原點展開教學。比如,針對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藝術之旅真精彩”,教師啟發學生圍繞“琴韻資料收集”“書畫名作欣賞”“京劇片段模仿”“專屬美篇制作”幾個角度,繪制思維導圖,以此誦讀絕世琴韻中的知音情,講講中國書畫的萬千氣象,聊聊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曬曬引以為豪的拿手好戲……在形式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學生開啟了充滿趣味的語文與藝術跨界之旅。
第三,自主質疑類。這類作業意在讓學生從預習環節就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困惑,及時記錄,并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筆者讓學生聚焦問題“生活中那個最‘亮的點在哪里?”,打開全身感受的觸角,去捕捉身邊最“亮”的物品、最“亮”的人,并嘗試圍繞這個最“亮”的點(中心意思)抒寫平凡生活中藏著的真滋味。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個體的視角出發去闡釋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獨特情感,興致勃勃地建構言語經驗。課上,教師還會組織他們選擇針對問題的典型案例開展探究,學生的學習就極容易走向深處。
(二)課中作業的設計:強調情境性
語文單元課中作業的設計強調精簡,以當堂檢測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圍繞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在作業練習與教學內容之間架構橋梁,助力學生綜合化、系統化地習得單元知識,夯實能力。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藝術之旅真精彩”時,教師在引領學生領略京劇藝術時設計了“我是京劇小票友”這一學習活動,并相機穿插情境性作業。教師立足《馬鞭》一文,在引領學生回顧了“馬鞭”這一藝術形式的產生、作用及獨特魅力后,播放了一段京劇人物在不同場合使用馬鞭的視頻,設計了“品馬鞭之神奇”的練習,讓學生置身于京劇角色的言行情境,辨別不同京劇人物使用的不同顏色的馬鞭,并說說自己的理由。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展示了與京劇道具相關的圖片,設計了“品道具之妙用”的練習,使學生在京劇虛擬道具、真實道具的使用情境中,體會道具表現夸張的特點;設計了“整理道具庫”的作業,播放與京劇道具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不同的京劇道具中“穿行”,從“虛”與“實”的角度,找出真實的道具、虛擬的道具、可實可虛的道具,并選擇其中一種道具,想象它的使用情景,試著展示一下。
學生在富有情境的練習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進行有意想象和創造想象,較好地感受了藝術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有效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三)課后作業設計:關注層次性
學生有著不同的智力水平和知識基礎,有著獨特的學習風格和情感態度。由此,語文單元課后作業的設計,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多層次、富有彈性的“自助餐”,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特長、水平自主選擇。區別于課中作業重在讓學生理解教學重難點,凸顯知識性,課后作業更關注拓展性。這種拓展,不是讓全體學生整齊劃一地走同一條路,而是通過設計基礎類、拓展類、綜合類等不同難度、不同層次的作業,讓單元作業設計實現“私人定制”,使每個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后,筆者設計了如下“自助餐”作業:
①請你按照一定的類別,梳理本單元積累的有關藝術的詞語,讀讀記記。
②選擇一些詞語說一說:這個單元里哪種藝術讓你印象深刻?為什么?在班級群分享。
學習本單元后,你一定擁有了一雙發現藝術之美的眼睛和一顆感受藝術之美的心靈,快來創想一個充滿魅力的學校藝術社團吧!
①你希望組建哪個藝術社團?有怎樣的設想?
②通過制作微視頻或寫推薦信的方式,向校長進行推薦。
你家鄉的藝術一定精彩紛呈吧!我們一起去那里采風!
①通過實地探訪名士故居、走訪民間藝人、參觀藝術作品展,或上網查閱資料、游覽藝術館電子展廳等多種渠道,尋訪家鄉藝術,分享給大家!
②為你的家鄉設計一張藝術特色名片,分享至班級群。
上述“自助餐”作業,關注層次性,講求讓每一個學生在作業中享受樂趣,獲得成長:“營養餐”作業立足教材,滿足每個學生學習的基本需求;“素養餐”作業和“特色餐”作業作為學生的“素養加油站”,講求從書本走向生活,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予學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深化,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學生的“減負空間”,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亮麗名片,較好地達成了“減而不簡,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