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梅
摘? 要:水力學是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等專業的一門基礎專業課程,其課程思政建設對相關專業實現對學生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基于水力學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和貴州省水利行業建設發展情況,從課堂的思政素材、思政融入機制以及思政效果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分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并結合專業特點,探討開課前準備、開課期間實現以及課程結束考核等不同階段的水力學課堂思政建設思路,為工科類專業基礎課程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水力學;課程思政;關鍵問題;建設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107-04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在認識水、利用水方面展現出了科學理念、哲學智慧與勤勞勇敢。三皇五帝時期的大禹率領民眾應用疏導方法戰勝洪水;戰國時代李冰等通過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設施,實現外流內灌、防澇排沙的目的,其科學與巧妙在今天的理論與技術面前也毫不遜色;民國李儀祉提出的八惠工程計劃和治理黃河理論方略推動我國水利事業走向現代化。2006年全線修建成功的三峽大壩是當代水利事業的一個重要標桿,在防洪、航運、抗旱等方面同時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以防洪、抗旱、發電等為目標的水利工程是體現水力學理論的重要載體,其建設與運行過程體現著勞動人民對水的特性的理解,進而因勢利導、干預改良、為我所用。水力學是科學闡述水流特性、計算水流特征物理量的專業課程,是科學、系統開展水利工程設計、指導工程建設的關鍵理論依據。我國作為水利大國,能夠從多種視角將思政元素融入水力學課程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掌握水力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水文化、技術領先的水系統,樹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人生觀。
一、水力學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近幾年教育工作者針對水力學課程改革和思政建設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康華等提出通過實際案例講解、問題導向、小組討論等多元化教學手段促進水力學教學的改革[1]。針對水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梁四海等提出從設立立體化的課程培養目標和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兩方面展開[2]。張春財和杜宇列舉了水力學課堂思政教學的思政案例并概述了其實施過程,對可能獲得的思政教學效果進行了展望[3]。劉振華探討了基于CCDIO的課程思政KPC模式,從工程知識、工程實踐、工程文化三方面分析了這種模式在水力學課程中的應用[4]。崔玉潔等探討了水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提出了在水力學課后實驗報告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思政教學效果考核方法[5]。初文華等針對水力學課程任務與理論發展簡史、靜力學、動力學這三大部分的內容,分別探討了融入思政教學的實踐方法,但具體的操作方案仍需要進一步細化[6]。董嘯天和朱文謹[7]以新工科建設為目標對水力學課程思政改革進行了探討,針對現階段教學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學生、教師三個角度提出了課程改革的措施。王勤香和李歡探討了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主要方式及在融入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8]。李潔和許仁義提出了“課前—課堂—課后”的階段性持續水力學課程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專業知識教學中[9]。金建華等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志向、專業倫理等多維度出發,利用“互聯網+”、慕課課堂等新媒體平臺將思政教育融入水力學教學內容的多個層面[10]。
目前關于水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較少,尚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具有較強的參考性和操作性是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推廣的重要前提,現有相關水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集中在教學案例素材及可能達到的教學效果的設想,對如何融入思政教學需繼續開展研究,對何時、何處以何種方式融入什么類型的思政案例還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系統的歸納,也缺乏具體的思政教學考核評價方法。
二、水力學課程思政若干關鍵問題
在水力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需要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也應該了解我國的治水技術、用水文化及其光輝的成就。教師在教學中花費少部分時間引導學生恰當認知、感悟并思考理論知識對工程實踐、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與作用,讓學生通過教育與自我學習了解我國勞動人民抵抗洪水災害、以水促農、以水促工的勤勞歷程,從而進一步深入了解我國重要的水利歷史人物和水利事件,從宏觀上認識到水利對國家強大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成為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貴州是我國的水利大省,水利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及復雜工程問題研究等方面都離不開水力學的基礎原理與計算方法。因此,地方高校可充分利用貴州典型水利工程、水利建設故事、杰出水利項目,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將其有機融入教學,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以學生所處環境發生的工程案例與人物故事為素材,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與共鳴。結合當今國際復雜環境與發展態勢,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當代青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需要承擔的責任與使命,需要具備的能力與品質。在接受水力學課堂思政教育過程中找到榜樣的力量,深刻理解國家富強或個人抱負的實現均須埋頭苦干、腳踏實地。
本科階段的水力學課程主要包括水靜力學和水動力學兩大部分,均是進行攔水、泄水、引水等水利建筑物設計計算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開展邊坡、基坑、路基等滲流穩定分析的關鍵理論依據,可見該課程對提高水利水電工程與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素質具有深刻影響。充分實施水力學課堂融入思政教育是培養相關專業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職業抱負,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圖1)。
(一)豐富水力學課程思政素材
在華夏文明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很多偉大的治水工程、杰出的治水人物和感人的治水故事,為水力學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且含義深刻的典型案例。系統收集、歸納整理這些教學案例可為后續進一步提高與改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良好的素材基礎。貴州省的水利建設在近些年發展十分迅速,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取得了較好社會與經濟效益。貴州省內高校的水力學課程教學可充分結合地方特色與優勢,依托本省的典型工程、人物和故事案例開展課程思政,讓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任課教師或教學團隊應在開課前,結合教材理論知識點對相關的思政素材展開收集、分類與整理歸納,例如可采用列表方式記錄不同案例的關鍵參數(時間、地點、工程的主要數據信息等)、代表人物、主要內容等,初步建立各案例與知識點的對應關系。通過尋找或制作不同類型的圖片、視頻增強案例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增強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效果。此外,教師在上課期間應及時補充更新案例,對各案例數據信息進行查缺補漏和進一步完善。
(二)建立思政元素融入機制
在建立課程思政素材集的基礎上,教師需從專業理論、辯證思維角度進一步深入剖析不同案例與水力學各章節知識點的聯系。提前對思政案例在課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融入機制進行設計,包括融入案例的選擇、融入時間的確定、切入點的階段(課前、課中或課后)、融入的形式(教師講授、學生自學、師生互動、小組討論和協作)、效果反饋的形式等。教師可充分運用學生在接受思政教學與學習后的反饋環節,布置課后作業和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課堂內容學習后開展更深刻、更寬泛的學習與思考,培養學生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和任務的過程中去挖掘一些教師沒有提及的新知識,在扎實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獲得額外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及時明晰學生的反饋內容。通過分析每個學生的客觀選擇與填空題、客觀分析與計算題、主觀分析題等不同類型題目的作答情況,并對其答案進行統計、比較分析。根據橫向、縱向的統計分析數據,發現一些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保障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質量。
(三)思政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方法
針對學生的思政學習收獲和學習效果,本文提出兩種考核評價方法。一方面,在考核專業知識點的題目中體現思政內容,解題過程和答案只需包含專業知識。這種方式是間接方法,建議主要用在平時的作業與任務中,讓學生“被動”接受一些我國水文化的學習,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社會責任等。盡管這種方式似乎過于死板,但應該沒有負面作用,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其在學習其他課程、思考一些宏觀問題的時候具有“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的思想。
另一方面,思政內容不但以“顯式”的方式出現在專業知識的題目中,同時以“隱式”的方式融于解題過程與答案中。這種方式是直接方法,對學生的思政內容學習情況進行直接考核。該類題目包含了專業知識和思政兩個方面,屬于半開放題目,能同時考核學生對專業內容的掌握程度和辯證思維、創新思考的能力。教師可結合課程培養目標和課程大綱要求,規定該類型題目占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比重。
三、基于貴州水利建設的水力學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基于上述水力學課程思政研究的關鍵問題探討,可通過信息收集與歸納分類、線下授課、線上線下作業、階段與期末考核評價相結合的手段開展水力學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圖2)。具體的過程方法如下:
在開課前,教師通過閱讀圖書報刊、觀看影視資料等方式,收集不同時代的水利杰出人物與水利相關故事,統計水利工程典型案例,重點分析貴州省內水利建設成就。對不同類型的思政元素進行歸納整理,將時間、地點、主要人物、故事概要、工程項目、關聯的水力學基礎理論與思政教學目標相聯系,使每個人物、故事或工程案例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思政素材,最后形成水力學課堂的思政教育素材庫。同時,教師要結合當下國家政策、黨的理論及身邊事,參照上述素材格式,將其轉化為思政素材內容、補充更新思政教學的意義與目標。
在建立的水力學思政教育素材庫基礎上,對不同思政素材與水力學各章節理論知識點進行關聯,采用文字+圖片+教師講述、文字+影像+教師講述、文字+圖片+學生講述、文字+影像+學生講述、學生自學等方式,在相應的水力學知識點教學中,切入思政教育與學習。制訂思政課堂切入在授課學期中的教學周,避免出現在某時間段內過于頻繁或疏懶切入思政元素,影響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學習,或讓學生產生疲勞。其實,良好的課程思政不會影響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能讓學生更了解知識點的來源背景、發展歷程、實際應用和社會價值等,從而讓學生對“為什么要學”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取得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效果。理論知識與課程思政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水力學課程思政的建設方法也可為其他課程提供參考。
在上述提出的間接與直接考核評價方法之外,建議將思政與專業理論相結合的綜合分析題作為檢驗思政教學和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
“都江堰工程包含了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其中魚嘴的主要作用是分流,既可在非汛期讓沱江進水,也可利用鑿開的寶瓶口將汛期洪峰引進成都平原,削減洪水,降低洪水威脅。請問:都江堰工程在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類型的水流,并簡要分析原因;針對該古代工程的巧妙設計,從自身學習定位、個人與社會發展等角度談談你的想法”。該題目既考察了學生水力學理論知識水平,也考察了學生對古代偉大水利工程的“治水智慧”“文化自信”等思政內容的思考。
四、小結
本研究從思政素材庫、思政融入機制以及思政教學效果考核三方面,分析了目前水力學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同時對課程建設方法與思路進行了探討,希望能為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提供一定的參考。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注意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歸納總結教學經驗、借鑒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認識并加以利用自身的特點(包括語速、肢體語言、專業外的經驗與見識等),尋找到一種能充分展現自我又愉悅自然的講課風格,始終保持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康華,田曦,李紅艷,等. “水力學”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1):59-60.
[2] 梁四海,蔣小偉,高冰,等. OBE理念下“水力學”立體化教學改革探索[J]. 中國地質教育,2021,30(04):75-80.
[3] 張春財,杜宇. 本科工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初探——以“水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1(38):144-147.
[4] 劉振華. 基于CCDIO的課程思政KPC模式在水力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08):82-84.
[5] 崔玉潔,劉偉,王繼保,等. 課程思政教育在“水力學”課程教學中的設計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22(12):92-95.
[6] 初文華,張健,李玉偉. 理工科專業基礎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以《水力學與泵》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18(30):32-33.
[7] 董嘯天,朱文謹. 以新工科建設為目標的水力學課程思政改革探討[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04):84-85.
[8] 王勤香,李歡. 專業基礎課程“水力學”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融入探討[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3):40-42.
[9] 李潔,許仁義. 揚州大學水力學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J]. 科教導刊,2022(08):19-21.
[10] 金建華,周青云,韓娜娜,等. 思政教育融入“水力學”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 天津農學院學報,2021,28(03):93-96.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