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京 陳莉
摘要: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需要遵循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檢測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四大邏輯。針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文章以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導游講解服務技術與實施”為例進行分析,提出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途徑、構建課程思政科學評價體系等措施,以促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關鍵詞: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教學設計;旅游管理專業;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8-000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資助課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研究”(編號:XSP21YBZ057)研究成果
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從學校層面而言,是落實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從專業層面而言,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戰略;從課程層面而言,是落實三教改革的重要內容。下面,針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以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導游講解服務技術與實施”為例進行相關探討。
1.學校層面: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落實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
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課程思政的本質要求,也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追求。從高職院校這個層面而言,課程思政旨在通過所有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責任和理想、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倫理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各類課程中,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高職院校落實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
2.專業層面: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戰略
立德樹人,就是堅持德育為先,以德為本。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旋律,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從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層面而言,在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將德育融入其中,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勞動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教育等內容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水平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3.課程層面: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落實三教改革的重要內容
從課程層面而言,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落實三教改革的重要內容。一是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教師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要求所有授課教師要樹立協同育人理念,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所授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育人目標,并結合課程育人目標,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形成以思想政治課程為圓心,與其他專業課程協同育人的課程建設理念。二是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教材改革的重要內容。職業教育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職業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和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因此,高職院校要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教材編寫中的指導地位,結合課程思政目標和思政元素要求,精選案例,發揮教材的育人功能。三是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教法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要求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將課程育人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實現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良性融合。這充分說明,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是實現教法改革的重要內容。
1.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目標是課程教學的起點,因此科學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尤為關鍵。科學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需要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結合本校辦學定位,把握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方向。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學校定位,確定體現辦學宗旨、校訓,具有本地特色人才培養素養目標的課程思政建設方向。第二步,結合專業特色,把握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制定專業思政目標。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因此,高職院校要結合專業分類,結合專業特色,深入梳理專業素養,制定專業思政目標,并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素養目標中。第三步,結合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對接崗位職業素養要求,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目標。這一步就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素養目標要求下,教師根據課程所對接的崗位職業素養要求,深入梳理每門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分條列出每門課程的素質目標明細,通過重復項的分類整理,最終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2.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
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是確保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條件。一方面,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是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教學條件保障,也是發揮課程思政這一隱性教育功能的重要教學環境保障。另一方面,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是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方式。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是思政教師、專業教師、企業導師、公共基礎課教師之間進行線上互動和交流的重要平臺,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和技能。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需要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要創新課程思政機制,形成專業群或專業范圍內人人參與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的局面,為單門課程開展課程思政運用案例資源提供制度保障。高職院校要以專業群或專業資源庫為引領,成立課程思政案例庫開發項目組,采取循序漸進、優秀示范等方式,激發教師的參與激情。二是要加強課程配套案例庫建設,根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和課程思政元素,形成主線明確、育人元素分明、形式多樣、內容全面、體現課程特色的課程思政案例資源庫。高職院校要樹立為教學服務的理念,讓教師形成運用案例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新模式。
3.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
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核心是提升課堂效率,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時應把握好四個要點。一是從優選教學載體開始,根據課程思政元素優選企業真實項目或具體工作任務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載體或情境。二是突出課程思政教學重點,精選教學案例。教師要依據教學重點,精選教學案例,通過深入分析案例,將案例中體現的課程思政元素貫通融合。三是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和組織方式,實現課程思政的潤物細無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落實到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的選擇上,其核心是教師要深入分析學情,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技能的提升。四是聚焦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從關注個別學生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從關注學生知識點的學習到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提升,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檢測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相對于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素質目標存在效果隱性、難以評價、難以量化等檢測難點,因此,檢測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難點所在。
但是沒有效果評價,就不能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也不能實現評價的激勵作用。由此可見,檢測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閉環最后一環,也是下一個閉環中最開始的一環,不可或缺。一方面,教師要進行整體設計,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并堅持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企業導師評價等多主體評價相結合。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發現和總結隱藏在學生表現中的細微之處,在教學反思中不斷積累素材和經驗,形成可測可評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不斷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檢測能力。
1.課程思政目標欠清晰準確
當前,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目標制定上存在目標欠清晰準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頂層設計,課程育人目標之間存在割裂和重復。人才培養方案合格性檢查中要求所有課程之間的教學目標不能存在割裂和重復,這一要求同樣適用于課程思政目標的制定。當前,各門課程都制定了課程思政目標,但是將所有課程的思政目標放在一起,就會發現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的某些課程思政目標同時出現在幾門課程中,某些課程思政目標則完全沒有體現,使得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在頂層設計上有些偏離軌道。二是缺乏學情分析,課程思政目標確定同質化。學情分析是制定課程三維目標的重要依據,因此,課程思政目標制定必須要根據學情分析,進一步將課程思政目標具體化。比如誠信這一課程思政目標,如果缺乏學情分析,沒有將具體課程內容與誠信目標緊密結合,就會出現課程思政目標同質化。三是追求大而全的育人目標,沒有體現專業特色和課程特色。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目標的制定有誤解,認為所有思政元素都要體現在課程中,不用將專業特色和課程特色相結合,導致課程思政目標大而全,流于形式。
2.課程思政實施過程生硬牽強
當前,部分教師對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惑,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課程思政實施過程生硬牽強。部分課程因教師經驗不足采用了不合理的教學方式,達不到應有的育人效果。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部分教師專門在課前設置5分鐘思政教育,導致傳道與授業、解惑不能合一,教書與育人成為“兩張皮”。二是教材或在線開放課程專門設置課程思政環節,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技能傳授簡單進行分割。三是課程思政案例不接地氣,不能打動人心。當前,多數教師能夠結合最新行業動態、新規范、新技術選擇課程思政案例,但是案例分析流于表面,不能結合專業技能進行深入剖析,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不能有效促進學生對職業觀進行深入思考,也無法發揮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四是課程思政方法單一,多為教師講解,學生傾聽。部分教師仍采用直接講授的方式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大道理說教”和“喊口號”在現實課堂中依然屢見不鮮。
3.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欠科學全面
當前,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主要存在評價方法科學性不足和維度上不夠全面這兩個方面的傾向。首先,課程思政評價多采用教師單一主體評價,學生互評、企業導師點評、學生自評多用在專業技能點評中。其次,多數教師能夠在三維目標中融入課程思政,但是如何考核評價缺乏相應的觀測點,評價指標多為結果性的定性詞語,評價指標略顯單薄,使得其他主體參與課程思政評價也難以落實。再次,因為缺乏相應的觀測點,教師的評價方式多采用口頭鼓勵和定性評價,沒有納入到成績評定和評優評先中,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除此之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在維度上多體現在課堂中,課前自學、課后拓展實踐、課后社會實踐活動、課后校園競賽、日常學習等內容未納入評價體系,未能突破隱性育人效果做顯性評價這一難點。
1.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教師結合本校辦學定位、旅游管理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深入開展教學分析,確定了本課程的育人目標。“導游講解服務技術與實施”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本課程的定位是對接導游崗位,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導游講解服務能力。本課程主要服務于本校,立足長沙并服務紅色三湘,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的導游人才。通過對導游崗位、工作重要性進行梳理,教師確定了本課程“三愛”“四商”“五神”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第一,本課程培育學生“三愛”,即“愛導游職業、愛祖國、愛游客”。第二,本課程培育學生“四商”,即“德商”:愛心和責任心,“情商”:包括親和力、溝通力、協調力、合作力,“逆商”:抗挫能力和應變能力,“健商”:身心健康、內外兼修、樂活、樂學、樂業。第三,本課程培育學生“五神”,即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團隊精神、法治精神。
2.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
教師要進一步細化課程思政目標,將課程思政目標細化為具體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優化“導游講解服務技術與實施”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本課程的整體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課程三維目標,在課程任務設計中全程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確定本課程的四大主要任務。第一,教師要注重在講解導游講解服務新趨勢、標準、方法、技巧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導游職業講解服務藝術的追求,使學生熱愛導游職業。第二,教師要注重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導游講解技巧訓練中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文化傳承意識,使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優秀傳統文化,做新時代文明旅游的倡導者和文化傳承者。第三,教師要注重在接送站、旅途娛樂設計與實施、特殊游客導游服務與講解技巧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導游講解服務意識,讓學生做新時代貼心的服務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第四,教師要注重在導游講解服務實訓中助力學生考取導游資格證,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3.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途徑
根據課程思政實施的實踐性、活動性、主動性、參與性、情感性和體驗性,教師應側重于情感體驗和行為鍛煉方面,不斷豐富“導游講解服務技術與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與途徑。一是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實踐性和活動性。教師要通過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課后參與社會實踐和調研、小組合作制作《紅色故事講解》課件、團隊協作制作《我的家鄉推介會》微視頻、撰寫紅色故事講解詞等方式,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實踐性和活動性。二是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教師要通過課程思政案例分析、崗位政策文件解讀、行業企業榜樣分享、企業大師進課堂、學習感悟分享、頭腦風暴等方式,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參與性和主動性。三是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情感性和體驗性。教師要通過開展“我眼中的導游職業”主題演講、導游大賽、最佳導游創作獎等課程項目競賽和評選活動,增強課程思政教學的情感性和體驗性。
4.構建課程思政科學評價體系
本課程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及教師點評的“多維”動態評價方式,注重形成性評價,引入增值評價,并從教師教、學生學、日常行,從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等多方面進行評價,以落實三維教學目標。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改革課程方法與手段。在評價主體上,可將教師評價、小組互評、企業導師評價、智慧教學平臺智能化評價相結合,構建涵蓋課前、課中、課后的全方位評價指標體系,并積極探索增值評價,以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反饋和評價。課程思政考核評價不僅要關注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更要關注學生對課堂、教師、考核評價方式、課程學習收獲等方面的反饋。本課程通過問卷調查,撰寫學習收獲與感悟、學習日志等方式,采用線上線下互動交流等途徑,不斷改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獲得了最直觀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范竹君.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高質量管理:價值意蘊、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7).
[2]張禹石,孫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現存問題及三維突破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1(16).
[3]王丹丹.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5).
[4]劉睿媛.新時期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及路徑探析[J].職業技術,2022(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Li Huajing, Chen Li
(ChangSha Commerce&Tourism Colleg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10, China)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needs to follow the four logic of determining the goal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building a case librar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duc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takes the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tourist guide explanation service technology and implementatio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and propose measures such as scientifically desig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enri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nd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eaching design;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three complet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