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日趨深入,人們普遍認識到美術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新課改要求教師通過科學開展初中美術教學,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初中階段是學生審美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美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科學規劃與安排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美術技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美術;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顧越(1995—),女,江蘇省鹽城景山中學。
審美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學科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關鍵學科。美術教師要全面貫徹新課標要求,優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接觸、創作美術作品的基礎上,充分了解美術語言和美術風格,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1]。
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意義
第一,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具備觀察能力是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基礎,學生只有仔細觀察身邊事物,方能進行判斷與評價。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文化課的學習效率。第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初中教育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美術教師需革新觀念,充分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初中生的審美心理特點
(一)審美范圍擴大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審美范圍逐漸擴大,他們接觸和學習的文藝作品也越來越多。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學生能夠準確把握美術作品的內涵、意境等。
(二)審美價值形成
初中生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在審美評價方面能夠不受他人影響,充分遵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審美評價自主性顯著提高。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會自主評價作品人物或其他形象,發表個人意見、看法等。初中生已經充分了解美術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開始將美術作品的內涵、意境作為關注和評價的重點[2]。
(三)審美感受增強
在初中階段,學生會對美術作品產生強烈的感受和共鳴。面對美術作品,他們可能會感動于其中的精彩之處,或者憎恨那些丑惡形象。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審美感受,并進行科學引導,以提煉和升華學生的審美情感。
三、當前初中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部分學校對初中美術課程不夠重視,教學效果不佳。學校需要采取措施來提升初中美術教學質量,從而發揮美術課程應有的育人價值。
(一)應試教育影響深,不重視美術教學
在初中階段,部分學生不重視美術學習,部分教師對美術課程缺乏正確的認知。在美術課堂上,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講授知識,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效率不高。美術課程與中考科目不同,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精準和有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就會受到影響。
(二)教學設備不足,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一些學校缺乏足夠的美術教學資源,不重視相關美術教學設備的投入,導致教師只能通過教授課本或使用各種工具來開展教學。同時,部分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有待提高[3]。
(三)教學評價單一,缺少學習反饋機制
在初中美術課堂上,許多學生的美術作品為繪畫作品和手工作品。然而,部分教師在對這些作品進行評價時往往只關注作品的等級和分數,缺乏深入的分析,評價不夠全面。部分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和分析,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學生在美術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很難得到有效的解決,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四、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
美術創作過程是美術家通過合理運用美術形式、表現手段,以可視化的美術形象彰顯個人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的過程。美術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對作品的美術形象進行觀察分析,融入自身的生活經驗、情感等,從而獲得相應的審美感受。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具有較強的分階性特征,教師需遵循學生能力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避免急于求成。
(一)構建趣味課堂,激發學生審美情感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實施途徑,具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但在以往的初中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帶領學生鑒賞教材中的內容,并直接向學生講解美術知識,沒有給予學生獨立欣賞的機會,這會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為了發揮美術教學的價值,教師需要創新初中美術教學方式,構建趣味美術課堂,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豐富學生欣賞的美術作品,給予學生自由鑒賞美術作品的空間,長此以往,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靜物畫有聲”時,教師首先可以組織活動,在講臺上做出靜態動作,如一手插著腰,一手指著黑板,眉頭皺起,張大嘴巴,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可能會說什么。這能活躍教學氛圍,同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除了示范靜態動作,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上臺表演,并讓其他學生想象該生可能說的話,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展示教學主題,并鼓勵學生結合活動講述對課題的認識。再次,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藝術作品,鼓勵學生想象藝術作品的聲音。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創作活動和展示活動。這樣可以增強美術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豐富學生欣賞的內容與機會。
(二)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美術創作的靈感源于生活,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美,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學生鑒賞能力、創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但在以往的初中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根據教材實施教學,這無法讓學生感受生活美,更無法提升學生發現生活美的能力,長此以往,會阻礙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結合實際生活組織美術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組織與戶外相關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引導學生觀察、分享生活。以季節性景色為例,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不同季節拍攝的學校照片,并鼓勵學生判斷照片拍攝的季節,讓學生講述判斷的依據,這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接著,教師可以問學生如何區分四季。教師無需評判學生的回答,而是帶領學生走出班級,觀察校園內的景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判斷自身回答的正確與否,這能促使學生認真觀察。教師可以提出“如何根據景色判斷四季”的問題,讓學生講述觀察到的內容。最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現在是什么季節?你觀察到了哪些景色?你喜歡這個季節的景色嗎?”這樣可以促使學生觀察生活,讓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三)挖掘生活素材,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生活中蘊含豐富的審美元素,讓學生觀察分析這些元素,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但在以往的初中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根據教材組織教學,這會限制學生的欣賞范圍,導致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基于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審美素材,讓學生自主欣賞。教師可以為學生示范如何挖掘與欣賞生活素材,并鼓勵學生運用挖掘到的生活素材進行美術創作,這能提高學生挖掘生活素材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例如,在教學“變廢為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物品,并鼓勵學生應用廢棄物品進行創作,這能提升學生發現美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教師可以提前收集生活中的廢棄物,如塑料瓶、快遞盒,利用這些廢棄物制作藝術作品,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并告訴學生作品是用廢棄物制作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制作藝術作品的微視頻,讓學生形成變廢為寶的意識。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廢棄物,利用廢棄物進行創作。當然,教師需要明確安全問題,傳授學生安全利用生活資源的方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以多種思路“變廢為寶”的視頻,由此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讓學生養成挖掘生活素材來進行創作的習慣。
(四)運用信息技術,夯實學生審美基礎
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但在以往的初中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運用信息技術展示教材內容,這無法豐富學生的審美資源,會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師需要分析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并在教學中合理運用,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提升初中美術教學的效果。教師要了解信息技術的功能,分析學生的審美需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夯實學生的審美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欣賞美術作品,闡述欣賞的感受和方向。教師需要適當點頭、微笑,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接著,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演示搜索美術作品的創作信息,并鼓勵學生在閱讀信息后,講述對作者的認識,明確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表達的情感。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給予肯定,同時鼓勵學生結合所掌握的信息再次欣賞美術作品。這樣可以拓展學生欣賞的角度,提升學生的欣賞質量。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讓學生掌握先探究作品背景,再欣賞作品的學習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再次展示美術作品,并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自主欣賞。這樣可以豐富學生挖掘美術作品的渠道,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
(五)鼓勵感受表達,強化學生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培養內容,但在過往的初中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指導學生欣賞和鑒賞美術作品,無法促進學生想象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欣賞完美術作品后組織活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了解學生的審美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學情實施后續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美術作品組織對比教學,提升學生感受美術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收集主題與內容相同,但色彩、情緒和表達完全相反的美術作品開展對比教學,降低學生的審美難度。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色彩明亮鮮艷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從色彩和情感入手鑒賞作品,激活學生的審美思維。然后,教師可以展示同一主題內容的色彩陰沉的作品,鼓勵學生進行對比鑒賞,闡述自己的感受。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創作活動,鼓勵學生運用色彩表達自身的情緒。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合作鑒賞活動,鼓勵學生模仿創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六)優化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審美意識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教學的情況,明確后續教學的方向。教師要優化初中美術教學評價體系,豐富教學評價的內容和角度,以提高教學質量。評價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促使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按照學習計劃自主提升能力。教師要邀請學生參與教學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優點。這樣可以促使學生自主改進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以往的表現分析學生的能力和潛能,由此劃分學生的層次,指導學生組建美術學習小組。教師需要保障每個學習小組中都有創作能力強、審美水平高、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保障美術學習小組的學習質量。教師在明確鑒賞和創作的內容后,就可以指導學生分工合作,給予學生自由合作學習的空間。接著,教師可以展示各小組創作的美術作品,鼓勵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然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小組成員互相評價,指出對方的閃光點,促使學生互相學習。最后,教師可以總結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進步之處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前進和提升的方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課程具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開展教學工作,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美術作品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常大鋒.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神州,2019(29):214.
[2]李芳.初中美術課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究[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3):195.
[3]劉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1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