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改變教學理念,在閱讀中發現教師的作用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隱退”能給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與空間。閱讀可以涉獵廣泛,但一定要讀通一家之言。寫作,助力快速成長,寫作的素材不能“從天而降”,需要一點點積累。寫作見自我,更見精神。如果說寫作是成長的關鍵,那么熱愛就是堅持的動力。
關鍵詞:教師發展;閱讀;寫作;學習共同體
近十年來,我讀的書并不多,如果按量計算的話,平均每年的閱讀量只有8本。這些書大部分是專業書籍,為數不多的休閑類閱讀也是為專業發展服務的。如《紅樓夢》《儒林外史》等,讀這些書多跟教學工作有關聯。這些書里,有一部分是我所鐘愛的,幾乎隔一段時間就要拿出來翻翻;還有一些書,粗略翻看后便放在一邊,不是不好,而是我覺得讀不進、看不懂,沒必要啃硬骨頭;也有一些書開始沒什么感覺,但過了一段時間再拿起來,卻讀得津津有味,例如《文心雕龍》。我講《孫權勸學》的“春秋筆法”、唐詩的“四聲八病”,都受益于這本書。從我的閱讀經歷看,讀書好比與人交往,是要講緣分的。有些書一翻開就愛不釋手,好像相識多年的老友一見如故;有些書屬于耐看型,開始可能覺得平平無奇,但是越看越順眼。
對于寫作,我的經驗要比閱讀豐富些,我更喜歡把想法落在筆端。教學片段、上課反思、課例、論文……粗略算來,近十年大概有40萬字。前五年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多是在師友鼓勵下完成一些反思。后五年的寫作以課例為主,也有文本解讀和教學論文。這期間所寫的文章,都是有計劃、有目的的。2017—2020年,我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研究型教師的成長力量》這本書的寫作。關于閱讀與寫作,有一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閱讀,改變我的教學理念
2012年,我剛進入新學校不久,一心想著向課堂要成績。一節課40分鐘,為了讓學生能“聽”得更多,我常常一講到底。那時候,我承擔兩個班的教學任務,一天至少要上三節課,還不算早午看護和晚托。不久,因為需要給一位同事代課,臨時又加了一個班的工作量。開始我還能夠支撐,但過了一個星期,就感覺頭昏腦漲。無奈之下,我只有改換教學方法。為了不厚此薄彼,三個班都采用學生說、我來聽的方法。新授課學生講、學生答,學生之間相互質疑,我做“裁判”;復習課小組合作,一個學生講,大家補充。就這樣持續了兩個月,臨近期中考試,我戰戰兢兢。沒想到,三個班級的成績居然都有明顯進步。當時有兩種感受在我心中翻涌:一是很高興沒讓學生的成績下滑;二是對自己極度懷疑和否定——既然不講的效果比講更好,那就說明我講得有問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向時任浦東新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科研室主任的黃建初老師提出了我的困惑。他向我推薦了《教師的挑戰》這本書,讓我到書里去尋找答案。說實話,我那個時候是不太喜歡看書的。教學任務那么繁重,休息的時候還想著看會兒電影,哪有時間看書?但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困惑,我還是硬著頭皮拿起來。讓我沒想到的是,翻開這本書,我就像著了魔一樣。大概十萬字的書,我三四天就看完了。書中提到的很多例子,都跟我的做法很像。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相信他們可以做得更好;但好像又沒找到答案——如果課堂不需要教師,那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隨后跟著黃老師研究“小組合作學習”的一段時間里,我又進一步發現,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進入學習狀態并不難,只要教師多加鼓勵和肯定,并且提出一定的要求。相對而言,教師的放手更為困難。每當學生推進遇到困難或者學生的回答令人不滿意時,教師總是控制不住,非要自己上場。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看待自己與學生的關系。
幫助我找到答案的還是閱讀。2013年,在黃老師的介紹下,我認識了陳靜靜博士,開啟了我們深厚的友誼和合作之路。在陳靜靜博士的指導下,我開始系統地閱讀佐藤學教授和鐘啟泉教授的書和文章,以及一些日本的教學課例,更加清楚了什么是“學生的主體性”,什么是“平等尊重”,什么是“不折不扣地悅納”,也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我之前所做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還不夠徹底。在這期間,我還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讀書,一起交流。
慢慢地,我好像對“教師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教師的作用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隱退”,能給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與空間。為了更徹底地實踐“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我也從“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轉入“學習共同體”理念的研究和實踐。
當然,研究之初是非常困惑和迷茫的。為了找到答案,我學會帶著問題閱讀文獻。在讀完孫紹振教授的《名作細讀》一書之后,我知道了原來我在備課的時候,對文本的解讀是那么的膚淺;讀了王榮生教授主編的“語文教什么”叢書后,我明白了原來各種文體的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質,教學設計必須“量體裁衣”,不能千篇一律。于是我又在不斷的實踐中開始積累教學課例,提煉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適用于一線教師的方法和學理。
閱讀改變了我的教學理念,我想很大的原因是,當讀者的心境、理解與作者所講的一致時,讀者便會因得到作者的認同而感到興奮,與之產生共鳴或者共情。在情緒釋放后,讀者會繼續回到自己的原點;當讀者的心境、理解與作者所講的相悖時,讀者會受到思想上的沖擊,在強大的作者、強大的事實論據面前,開始動搖自己原有的想法,在進一步的閱讀中會對曾經的想法與作者的想法持批判態度,審視之后會重構新的想法。
關于閱讀,我的想法是可以涉獵廣泛,但一定要讀通一家之言。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根基,即便讀再多的文字,也無非是擴大知識儲備而已,很難發現各種學說本身的優缺點,以及各種學說之間的聯系。讀通一本書,還必須要把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如果你是教師,你就要把教育理論或理念運用在教學中。因為,理論是源于實踐的,是離不開生活的。作為教師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不是為了檢驗理論,因為驗證理論的優劣,不是一線教師的事。在我看來,實踐理論的目的,是為了還原理論建構的過程。以孫紹振教授提出的矛盾分析法為例。讀了《名作細讀》一書,需要去體會孫教授是如何在實踐中提煉出這些方法的。然而書里并沒告訴我們這些方法提煉的過程,只告訴我們怎么在實踐中運用。但我覺得,閱讀的出口不應該只停留在會用的層面。更高層次的閱讀,應該是在實踐中,建構自己對理論的理解。
書不在多而在精。當你讀通了一家之言后,你會發現,自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進入到了另一個境界。
二、寫作,助力我快速成長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對于一個想要快速成長的教師來說,除了上課、讀書,寫文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說,上三年的課,不如寫一年的教學反思,就是這個道理。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閱讀可以直接轉化為寫作的素材,也可以在經實踐驗證后,促進寫作。前者多是專職搞理論研究的學者或研究人員所采用的方法,后者則是一線教師擅長的路徑。我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這些就是最寶貴的一手資料,只要肯挖掘,就一定能挖出寶來。
然而,對很多一線教師來說,讀書不是難事,上課也不是難事,難就難在寫上。我想,產生這種窘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主觀的,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我們一直處于輸出狀態,對教參和他人經驗的依賴,使得自己和自己的教學變得“營養不良”,以至于選擇自我放棄;另一個是將閱讀、實踐和寫作割裂開來,上完課也不去記錄、反思。到了需要寫的時候,更是把前兩者拋之腦后,以至于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
那么,怎樣才能克服這個障礙呢?首先,寫作的素材不會“從天而降”,需要一點點積累。記筆記,是非常好的積累寫作素材的途徑。明朝文學家陶宗儀,一邊做官,一邊參與農事。即使在樹下休息也不忘收集材料,當他想起什么、見到什么或聽到什么,便會立即摘取身邊的樹葉來書寫,回到家里便把樹葉儲存在一個口小腹大的瓦器里,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累了十幾罐。他取出積累的樹葉,一張張重新整理,寫成了《輟耕錄》,共30卷。這就是著名的“積葉成章”的故事。此外,《聊齋志異》《人間喜劇》《復活》的成功,跟作者們長期積累、觀察、收集生活中的點滴,都有直接的關系。
我也有“記筆記”的習慣,只不過不是記在紙上,而是記在手機的“備忘錄”里和微信的“朋友圈”中。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上完課舒服地靠在椅子上,把剛剛上課的情形記錄下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記錄,有時只記某個學生的發言,有時把自己感覺不太好的地方記下來;有些感覺良好的課,我會把上課的思路和處理問題的過程記下來。我也常常會把上課的板書拍下來,配一些上課的感想發在“朋友圈”。這樣的習慣堅持了近十年的時間。現在,我的手機備忘錄里還保存著近200條記錄,“朋友圈”就更多了。陜西的張宏老師戲稱我是“朋友圈教研”。其實我知道,發朋友圈不只是為了分享思考,更重要的是積累寫作的素材。我的第一本書《研究型教師的成長力量》就是這樣寫出來的。我還寫了一首打油詩,鼓勵自己不能懈怠:
記錄課堂勤動筆,
發現問題究到底。
不怕過程多歧路,
堅定信念做自己。
寫作不僅幫助我找到了方向,也促進了我的成長。一般來說,寫作之前都是在頭腦中大致構思好要寫的內容,然后一氣呵成。這樣的情況對我來說卻是不多見的。更多的時候,我的寫作是沿著一條“邊思考,邊上課,邊閱讀,邊寫作”的路線行進的。因為,一旦把頭腦中的想法落實在筆端,就要反復斟酌。有時候感覺自己的觀點很新穎,但是一旦下筆,就發現還是不能自圓其說。這時候,我就不再勉強為之,而是結合教學實踐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打破寫作的瓶頸。有一次上《醉翁亭記》,我跟學生說不理解文章中21個“也”字的作用,想讓大家幫忙分析一下。結果經過討論,學生還真把這21個“也”字的作用理清楚了。后來我又查閱了一些資料,把這節課的精彩片段轉化成了文字,寫在了我的書里。內容如下:層層引出的“也”。第一段中“也”字共出現9次,每一次“也”字的出現,都不是為了表示句子的完結,而是為了將讀者的注意力導向下一個要說的內容。寫“環滁皆山也”是為了引出“瑯琊也”的“蔚然深秀”,寫“瑯琊也”是為了突出“釀泉”,再引到醉翁亭上,既而由醉翁亭引出造亭的智仙、給亭子命名的太守。接著又引出“醉翁”的由來、“醉翁之意”和“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感懷。作者“一路逐筆緩寫”“層層脫卸”,一幅幅畫面隨著作者的敘述慢慢展開。既有朗讀上的回味無窮之感,又能給人營造豐富的想象空間。
層次分明的“也”。第二段的“也”字,不同于第一段,“也”字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在句式上,作者運用“……者……也”的判斷句式,將山間之朝暮與山間之四時之景,做了介紹和劃分,段末的“而樂亦無窮也”則是總結性的抒情。第三段與第二段的句式相似,“滁人游也”“太守宴也”“眾賓歡也”和“太守醉也”,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活動,構成了一幅和諧的圖景。每幅圖用動詞巧妙地聯結,將人物的行為和狀態傳神地展現出來。
層層襯托的“也”。寫“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為了襯托“禽鳥之樂也”,寫“禽鳥之樂也”又是為了襯托“人之樂”,寫“人之樂”又意在襯托“太守之樂其樂也”。
那個班級好多學生的名字,跟這堂課一起,裝飾了我關于教學的美好記憶。
寫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經常是改了寫、寫了改,但我卻樂在其中。很多問題在動筆寫的時候可能還不太清楚,但是隨著寫作的深入,在閱讀、思考、實踐的共同作用下,會越來越清晰。寫作見自我,更見精神,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了想法,馬上動筆,不用等到萬事俱備。一旦動筆,就不要停下來,哪怕是每天只寫幾個字,也不要停止對所寫事情的思考。想要通過寫作提升自己,絕不是幾篇文章能做到的。可以說,寫作最見“勤”與“恒”,最難也是“勤”與“恒”。
我也曾連續幾年給很多期刊投稿,有的回復“未錄用”,有的連回復都沒有。2018年,我參與了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張娜博士開發的“課堂微實證研究”課程,結合自己一次上課的經歷寫了一篇《基于前測單的語文閱讀教學內容——以〈百合花開〉為例》。讓人驚喜的是,這篇文章發表在《教育研究與評論》上。雖然在此之前,我也在其他雜志上發過幾篇關于課堂教學的文章,但在眾多的刊物中,《教育研究與評論》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是最大的。
三、熱愛,我堅持的動力
文章發表的經歷,讓我更加了解自己,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研究之路。有了目標,心里就有了依靠。如果說,以前的寫作是為了發表,那么,現在的寫作則純粹出于對課堂教學的熱愛。
熱愛是一切行為的雙翼,是一切行為的動力源泉。后來,我也參加一些教學評選活動,雖然結果都不盡如人意,但卻并沒有打消我對教學研究的熱情。因為我非常清楚,所有的評獎都是課堂教學的附屬品。沒有課堂就沒有一切,但有了課堂并不意味著擁有一切。如果你還沒被人發現,那就踏踏實實地扎根課堂。
從2021年開始,我又多了一個興趣愛好——錄自己的課。開始是用一臺小型錄像設備,后來因像素問題,又開始用手機錄。保守統計,兩年間我大概錄了100節自己的課,還不包括錄音。是的,我把自己當作研究對象,把課堂當作研究場域,把教學當作研究內容。在這兩年里,我帶著學生拍微電影、拍MV,帶著他們采訪校長、復刻學校的“石拱橋”,帶著他們演講、辯論;我教他們如何寫文本解讀、寫論文,學習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思路;我讓他們在課堂上盡情地分享、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論辯……而我也在這兩年里,寫完了我的第二本書稿《語文課堂深度修煉》。最讓我感到驕傲的是,通過兩年多對自己教學的分析研究,我提煉出一套“以學定教”的教學法——四步教學法,即文章分類、路徑選擇、問題驅動以及評價鞏固。這套方法來自我的課堂,也服務了我的課堂。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納蘭性德《長相思》中的這句詞,可以算是我十年閱讀與寫作的寫照。條條大路通羅馬,關鍵在于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而促使你作出選擇并讓你能堅持下去的就是“目標”。身不向榆關,則山水永在前。如果你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并堅定自己的研究,你會發現,縱有千山萬水阻擋,最終你也會到達向往的“榆關”。
(程春雨,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