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峰
【摘? ?要】傳統的詩詞教學容易走入一上手就分析的老路,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俗套。教師應該從語言建構、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等視角出發,將詩詞、音樂、繪畫、書法聯結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和表現詩詞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關鍵詞】詩詞教學;詩學三美;跨學科學習
傳統的詩詞教學容易走入一上手就分析的老路,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俗套。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提出“詩學三美”之說,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分別對應音樂、繪畫與書法。這幾種藝術雖各成一系,但血脈相連,意境相通。語文課堂上,借鑒“三美”理念,將詩詞與音樂、繪畫、書法聯結在一起,進行跨學科學習,能讓學生從美學視角出發,擁有鑒賞家和評論家的眼光,感受和表現詩詞中“美”的藝術。
一、詩詞[+]音樂:以“聲”為聯結點
詩詞從誕生起就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漢樂府”是兩漢時期由樂府機關采集的詩歌,“詞”原本是為配合樂曲而填寫的歌詞。詩詞與音樂都是聲音的藝術,都通過聲音表現出節奏與韻律之美。因此,跨學科學習的聯結點就是聲音。
(一)做朗讀者:音隨律動
聞一多認為詩歌的“音樂美”是最首要的。詩歌中音尺、平仄、韻腳的變化是產生音樂美的源泉。誦讀,是將詩詞中的文字轉化為聲音的主要方式。要想把詩詞誦出音樂的美感,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聲斷氣連、長短交替、高低錯落等誦讀技巧,讓詩詞的節奏美和音韻美流淌開去。
除平仄之外,古典詩詞還常常借助雙聲、疊韻、疊音、象聲等具有特殊美感的雙音節詞來求得音調的和諧,增強詩歌的音樂美。[1]詩詞本身的結構也適合展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如絕句結構簡單,錯落有致,適合吟誦。
教師可以在學生誦讀詩詞之時,配以合適的音樂,達到聲聲相應的境界。所選擇的配樂要與詩詞本身的情感相融合。以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為例,這首詞應該選擇怎樣的樂器來演奏配樂?學生自然會想到“竹笛”“塤”等中國民樂中的吹奏樂器,因為它們可以發出綿長悠遠之音,與“長相思”相得益彰。
學生在誦讀詩詞、選取配樂的過程中,走進作者營造的世界,與作者對話。
(二)做傳唱人:以歌和之
古人常用吟唱的方式表現詩詞的音樂美。到了現代,許多古代的詩詞被音樂人改編成了歌曲。經典可以流行,方法可以創新。近年來興起的、飽受好評的詩詞類綜藝節目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了諸多啟示。如《經典詠流傳》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經典的傳統詩詞與現代的流行音樂相結合。[2]學生可以直接唱由古詩詞改編的歌曲,或者借用流行歌曲的曲調來填詞,表現詩詞的音樂美。相較于傳統的背誦,這樣做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記憶。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傳唱方式進行比較。如薛法根老師在執教《如夢令》時,出示了女生版和男生版的歌曲《如夢令》。女生版比較舒緩和低沉,唱出了五十多歲的李清照的心聲,表達了留戀之情;男生版相對輕快與活潑,表現的是十多歲的李清照的快樂和自由。同一首詩詞,不同的旋律與曲調,反映的是作者不同階段的情感。同樣,教《長相思》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哪一首同名歌曲最能體現納蘭性德當時的思緒。
二、詩詞[+]繪畫:以“圖”為聯結點
詩詞和繪畫都以自然和社會中的“人、事、景、物”作為表現對象,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兩者在表現手法上都是用物象引出意象,用意象表現意境。
(一)做欣賞者:緣畫悟境
聞一多提出的“繪畫美”強調辭藻的選擇要秾麗、鮮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詩都可以形成一個獨立存在的畫面。[3]學生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要抓住其中的意象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對此,教師可以作進一步的引導。比如:“如果用繪畫的方式進行表達,如何構圖?”這就涉及風景描摹的藝術。“在這些畫面中,主色調是什么?”這些色調一定與作者的情緒有關。“如果從國畫、油畫、素描、水彩中選擇一種繪畫方式,哪一種最能表達這首詩的意境?”這就指向詩境的建構。
在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有這樣一個環節:選手根據評委的畫作,猜一聯詩句。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這一做法,比如出示有關錢塘江大潮的畫面和歷代詠誦錢塘江大潮的詩句,賦予學生游客的身份:“當你面對這樣的畫面,你會吟誦哪句詩來表達你的所見、所聞與所感?”學生代入角色,體現了學是為了更好地用。
同樣,教師也可以出示詩詞中的句子,讓學生選擇最貼切的畫面。如二年級下冊《村居》和《詠柳》中都出現了柳樹。教師出示一些關于柳樹的繪畫作品,和學生一起探討哪幅畫更能準確地展現詩歌的意境之美。學生可以從構圖與色彩等方面進行辨析,這種辨析的過程其實就是觸摸和感受詩歌意境的過程。
(二)做創作者:據意作畫
學生可以根據詩詞描繪的畫面與意境,用充滿想象力的繪畫來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培養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細讀詩詞,想象畫面,理解情感,根據詩詞展示的意象與意境,在紙上進行構圖和著色,實現自然美、繪畫美和意境美的轉化與融合。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白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的眼睛就是攝像機,鏡頭可以怎樣移動?如果給你一塊調色板,你會選用哪些顏色?”學生通過思考逐漸在頭腦中建立連續的畫面,進而用繪畫表現作者一步一步走到窗前,走進白樺林中,用不同層次的“白”加上一抹“紅”展現詩歌的意境與作者的心境。
三、詩詞[+]書法:以“字”為聯結點
聞一多所提的詩歌的“建筑美”指的是“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這是詩歌與書法在表現形式上對“章法美”的共同追求。除此之外,兩者在氣韻上也有著共通之處,在創作過程中都需要創作者情感的深度參與,并表現在字里行間的形態美上。
(一)做發現者:見字如面
古代的詩詞作者往往善書法,用書法來寫詩詞,可謂珠聯璧合、美美與共。書法作品也是古代詩詞流傳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們除了從常見的裝裱好的紙質作品中閱讀詩詞,還能通過碑刻、崖刻等一睹詩詞的風采。學生在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參觀名勝古跡之時,常常能接觸到這些作品。但是,如果學生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些文化的瑰寶就不會進入學生的內心。因此,在教學詩詞時,教師可以將不同的書法流傳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領略書法中詩詞的魅力,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尋找它們的蹤跡。
另外,書法作品中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特點,楷書嚴謹,行書清秀,草書靈動。不同的字體對應不同的詩詞意境。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不同書法家的作品,一起探討哪種字體、哪位書法家的作品更能表達作者的情緒或更符合自己的審美。其實,答案并不唯一,重要的是學生探討的過程就是體悟詩詞意境的過程。
(二)做書寫者:筆酣墨暢
學生學著書法家的樣子,以書寫表達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展示詩詞的形式之美。學生可以借鑒一些硬筆習字冊中經常出現的書寫樣式,既可以選擇傳統的豎排形式,也可以選擇橫排形式。其中,選擇橫排時,為了整齊,一般按詩行書寫。如果學生練習過軟筆,一般按照從右向左的豎排形式書寫。詩詞的書寫發展至今,沒有絕對的規定,但學會布局謀篇、保證美觀一定是不會改變的標準。
學生在書寫時,還可以向古代的文人學習,將詩詞題寫在課文的插圖中,或者是自己的繪畫作品中,也可以在特殊的場合,如畢業離別之時等,將詩詞變成書法作品,饋贈他人。這樣書寫就有了更多的生活意義。
當然,以上幾種學習方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關聯與包容的。教師應從語言建構、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等視角出發,以詩詞為切入點,讓學生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聯結各種藝術形式,提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紅梅.從詩歌的音樂美探究古詩詞朗誦的技巧[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5.
[2]吉莉.從《經典詠流傳》看新時代文化類節目的創新性發展[J].電影評介,2018(12):84.
[3]莫笑倩.淺談詩歌“三美”在技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5(9):134.
(江蘇省江陰市夏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