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不僅要加強對教材文章的講解,也要注重學生對課外讀物的拓展閱讀。閱讀課外讀物能夠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課外閱讀也講究方式方法,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賞析課外讀物,結合課外閱讀提升自身的寫作選材能力,防止出現“無效閱讀”。
關鍵詞:課外讀物;語文寫作;小學語文;閱讀效率;寫作水平
作者簡介:代娜(1979—),女,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南區小學。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既要上好課,又要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特別是要注重讀和寫的融合。小學生將課內閱讀方法應用于課外閱讀之中,能夠提升課外閱讀能力。課外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方法,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學會賞析,厚積薄發
想要寫出好文章,首先要能鑒別出哪些是好文章,將兩篇文章放在眼前時,要能夠對其寫作水平進行區分。這就要求學生提高賞析能力,要能夠從課外讀物中讀出其好的一面,它的好可以是結構勻稱,可以是語句優美,也可以是思想深邃……
小學高年級學生對課外讀物十分感興趣,對于此種情況,教師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完全否定,而應積極引導他們選擇適合他們這一年齡段且有益于寫作的閱讀材料[1]。部分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較少,在閱讀時,往往以故事情節為主,忽略了寫作要領,只注重“讀”,并未真正實現“閱”,不會學以致用,只造成學生寫作材料匱乏,進而對寫作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泛讀,拓寬知識面,并按需收集資料;讓學生分辨詞的感情色彩并體驗其表達效果;在閱讀時要揣摩文章表達的先后順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了解文章表達的基本方法,并在交流討論時,大膽發表意見。教師引導學生讀敘事性作品時,可以讓他們簡單地敘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人物和細節;讀說明性文章時,讓他們把握重點,同時了解文章的說明方法。
“既要會讀書,也要會積累”,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課外閱讀教學中給學生構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寫作平臺,同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創設容易激發學生靈感的生動場景。例如,在閱讀曹文軒先生的《草房子》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運用優美的文字來描述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教師在課外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養成記筆記的良好習慣,尤其是要分析文章的亮點,并在課后進行練習,進而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二、明確主題,巧用素材
寫作離不開主題,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文章都必須要有主題,很多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看著洋洋灑灑寫了很多,但是與主題并不切合,尤其是在引用素材、名言警句的時候,更容易出錯。本來名言警句是文章的亮點,但是一旦用錯,不但不會加分,反而會減分。
作文和人一樣,真正的好作文是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歷來主張回歸本真。因此,進行課外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用心地感受文章的主旨[2]。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主要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提升其審美能力和思想素養。當然,在了解文章主旨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思考文章表達的真實性,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思考、辨析,從而讓學生的心智不局限于課堂。如果能夠把生活素材應用于寫作當中,就會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從課堂到生活,提取文章主旨之后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經歷,寫出的文章真實感強,會特別感人。由此可見,選擇一篇好的課外閱讀材料對寫作方向是至關重要的。在課外閱讀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科學選文,并不斷剖析文章的寫作手法,使學生學會運用獨特的方法建構寫作思路。
仍以《草房子》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作者要以“草房子”為題?能不能換成別的題目?文章中哪些句子能夠點明主題呢?本文主要采用哪些寫作手法?這些寫作手法的優點何在?你平常在作文里是否也運用過這些寫作手法?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閱讀時就不會再停留于鮮活的故事情節上,而是會從不同角度去研究寫作方法,并由此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技法。問題引導可能比任何說教都有效果,其不僅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對學生的寫作有促進作用。
三、精讀讀物,品味用詞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要“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即閱讀要認真細致,理解作者真正的意圖,每一個字都不能忽視,每一個字都要仔細琢磨。它啟示我們應從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實際情況出發,帶領學生體驗作者遣詞造句和用語表達的過程,感悟、體味生動形象的語言材料,并在語言表達中消化、吸收新鮮的營養[3]。一篇篇課文,總有些詞句能傳達作者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及獨特表現力,總有能觸動學生內心,使他們產生共鳴的語句。學生只有在學習品詞析句的過程中,才能及時地儲存所捕獲的語言文字,豐富他們的“語言糧倉”。有一種現象比較引人注意,即優美詞句能夠迅速為學生所感悟,但平易的文字卻常常被忽視。實際上,語言文字沒有好與壞之分,只要把它放在恰當的位置上,就會收到最好的效果。語文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恰當運用語言文字。
《童年河》是散文家趙麗宏的首部長篇小說,該小說關于雪弟生活環境的變換導致生活徹底改變的描述十分精彩,很多小學生被趙麗宏樸素卻細膩的文筆迷住了。趙麗宏在語言表達上別具風格,他書寫的不是傳奇故事,而是那個年代的場景、事物、心情和氛圍。他沒有故意蹲下身子,喬裝打扮成兒童,也沒有高架著身板,以過來人的身份和午后品茶的姿態回顧、品味童年,而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使童年得到本真質感的還原。言語中,激發、激怒、忘懷、集錦、依稀、采擷、絢麗、留戀、鼓舞、神往、神氣、淡忘、歡歌、歡欣、開顏、難忘等眾多詞語,吸引小讀者慢慢地去品味。在課外閱讀時,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把詞語進行分類積累,在習作時寫好、用精。學生對于同一含義的詞語積累越豐富,他們所表達的情感就會越細膩,表達能力也會逐漸提高。
讀了《童年河》這本書,學生能從書中學習到描述不同的場景應用不同的詞語,從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是筆者關注的重點:一是用精當的形容詞刻畫人物外貌,鮮明而詳細地表現其個性特征;二是吸收趙麗宏的語言特色,以詼諧的語言突出人物特點。
四、整體閱讀,體會構思
在閱讀課外讀物的時候一定要通讀全文,看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觀察文章是如何開篇的,并了解文章的脈絡。而要寫好一部作品就必須把作品當作一個整體去看待,研究行文思路,體會作品的結構,并從構思上做進一步的思考。作者是否在開篇埋下了伏筆或在結尾留下了懸念,以及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和作者對素材的取舍和整理,都值得學生仔細回味,這就需要把學生閱讀的思路引到作者的構思取材上來。
例如,兒童文學作品《愛麗絲夢游仙境》講述了主人公愛麗絲的一場夢境,想象豐富。記述夢境之作極易給人以虛幻空洞、胡言亂語之感,應如何給予其現實支撐,讓豐富的想象變成奇思妙想,而不是胡思亂想呢?作家劉易斯·卡羅爾教讀者一個架構故事的良方——以夢為輔助,這是作家構思巧妙的表現。仔細品讀,我們發現這種一直到結尾才透露出真實意圖的結構布局,較之平鋪直敘更能打動學生[4]。最精彩的地方在故事末尾。愛麗絲醒了過來,向妹妹講述了自己夢中的遭遇,妹妹才發現茶杯里的碰擊聲竟然就是羊頸上的鈴聲;王后的叫聲源于牧童們的呼喊;豬孩子們打噴嚏的聲音,獅身鷹面獸尖叫的聲音以及種種奇聲怪音,只是農忙季節里的種種喧鬧;遠方耕牛低吟淺唱,夢里變假龜悲泣……這些為何不先在前文交代清楚,再由后文點明呢?這足以反映出作者布局謀篇的匠心。如此,讓本來似乎飄忽不定的夢境,最終得到了現實的支撐。
整體閱讀和只讀一部分的區別非常大,如果學生只讀一部分,或許會覺得《愛麗絲夢游仙境》天馬行空,毫無根據,其作品內涵會大打折扣。而整體閱讀之后,學生就會明白一切都發生在愛麗絲的夢境中,而她的夢境是和現實相聯系的,是有根據的,既給了讀者奇妙的想象,也給了讀者現實的支撐。
五、引導學生廣泛閱讀
(一)采用積極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長期閱讀
教師應構建行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積極地鼓勵、贊美學生,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始終處于積極、愉悅的狀態。首先,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讀書活動,例如,以校或班為單位開展“古詩朗誦會”“童話化妝表演會”等。教師通過各種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的價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匯總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與體會[5]。其次,教師要與家長和學生緊密配合,讓學生堅持不懈地閱讀。廣大教師與家長要相互配合,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讓學生善于閱讀,強化課外閱讀積累。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幫助學生選定課外閱讀范圍,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為其合理選擇閱讀時間,督促學生讀完,防止學生懈怠。最后,課外閱讀的關鍵是持之以恒,教師和家長應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督促他們完成閱讀任務。
(二)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首先,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作用和價值,如提供更多有利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書籍,打造更加安靜、寬敞的讀書環境等,使圖書館有效地為學生服務。其次,教師應發動家長幫助、引導學生購買圖書、閱讀圖書、收藏圖書,讓家長在休息時間帶領學生去書店買各種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并且有計劃、有目的地讀書。最后,教師可借助社會關注,指導小學生開展讀書活動。如今,“減負”工作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減負”后學生怎么辦?往哪里走?這引起人們的深思。社會能否為兒童的課余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健康和諧的環境,能否提供充足的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健康書籍,讓學生有效利用課余時間豐富、充實自己,這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為此,教師或者學校可以主動聯系社區,在放假期間舉行一些讀書看報活動,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還能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三)借助影視提升課外閱讀的效率
隨著影視的發展,許多經典讀物有了視頻版本。相較于文字,學生更喜歡看視頻。或許部分教師覺得視頻和書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影視化的書籍,依然保留了書籍的精華,也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影視讓學生更快速地了解書籍的寫作背景和劇情。對于已經讀過原著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將二者進行對比,了解影視與書籍的區別。不過,影視肯定對書籍進行了改編,在劇情和語言方面與原著略有不同,教師在引導學生觀看的過程中要注意標注,防止學生將影視等同于原著。另外,針對較為明顯的改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西游記》影視中孫悟空大鬧天宮將玉帝打到了桌子底下,玉帝大喊“快去請如來佛祖”,這一段是改編的。與原著相比,改編之后視覺效果很強,也突出了“鬧”的主題。因此,雖然影視與原著略有出入,但是并不影響學生對原著的欣賞和理解。
結語
總之,課外讀物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但是從目前來看,學生一方面缺乏豐富的課外閱讀經驗,另一方面在閱讀過程中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影響了課外讀物對寫作能力的提升。鑒于此,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分析課外讀物的閃光點,讓學生有意識地積累好詞佳句,豐富寫作素材。教師要從多個方面督促和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胡艷.課外讀物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11):80.
[2]許麗紅.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途徑探索[J].科幻畫報,2021(8):91-92.
[3]胥顯春.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J].讀寫算,2022(19):147-149.
[4]張群.課外讀物選擇對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影響的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8.
[5]李林軍.課外閱讀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作用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