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露 林君蔭 沈欣榆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發展新需求是新時代破解“三農”難題的關鍵。提升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質量,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及應用型高校自身育人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如今,應用型高校開展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管理過程亟待加強、鄉校供需兩翼結構管理不重視、實踐育人主體培養缺乏聯動改進等問題?;赑DCA循環理論框架,構建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模式,以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四大維度作為切入口,分析具體的、可行性較強的質量提升路徑。同時從完善育人體系、重視過程育人、量化實踐考核、反思育人過程四方面探索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新模式。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PDCA循環理論;人才培養;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S1-0168-06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realizing the new needs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re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for instance,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paymore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rural schools, and improve the linkage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ubjec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DCA cycle, the paper construct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practice education service mode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alyzes concrete and feasible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lanning, execution, inspection and processing. 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a new mod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rural vitaliz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emphasiz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quantifying practical assessment and reflecting o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Keyword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ral vitalization; PDCA cycle theory; talent training; promotion path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第三批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項目“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階段性成果(教思政廳函[2021]16號);2021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開放課題“大學紅色文化建設‘三維一體’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SCNUKFYB071);2021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黨建引領下民辦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2021GXSZ130);202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民辦高?!膱A’校地黨建共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黨建研究專項)階段性成果(2022JKDJ107)
第一作者簡介:韓露(1983-),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人才。實踐育人是高校夯實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關鍵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途徑。鄉村地區是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陣地,應用型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聚集地[1],理應肩負起服務社會的重要任務,為促進鄉村振興與實踐育人工作相融合做出貢獻。PDCA循環是管理學中一種學科通用、強調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質量管理理論。將PDCA循環融入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強化實踐全過程質量監控管理、管理過程的持續性改進以及螺旋式上升,提升實踐育人的應用質量,形成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提升路徑的PDCA系統性循環。
一? 基于PDCA循環的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模式
(一)? PDCA循環理念界定
PDCA理論最初來自質量管理專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后經戴明(W.E.Deming)將其進一步改進,最后總結出一套切合于質量管理、符合發展邏輯的工作程序,即PDCA循環,又稱戴明環。PDCA循環包括四個階段和八個步驟[2]。四個階段是指在分析已有條件和制約因素的條件下,制定計劃(Plan)、在計劃的基礎上執行(Do)、在執行結束的基礎上檢查(Check)和對檢查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Action)。其中,計劃是關鍵,也是最薄弱的地方,注重檢查也是繼續執行正確計劃的關鍵。八個步驟是對PDCA四個階段的細分,包括挖掘問題、剖析原因、確定主因、制定方案、執行計劃、檢查監督、規范標準和查缺補漏。值得關注的是,PDCA循環中每個階段連接的過程有其自身的順序性,即四個階段前后必須按照順序推進,顛倒、遺漏循環的任意一節,都會增加無法達到預期的風險。其中,計劃和改進階段一般被認為是整個PDCA循環最關鍵的階段。
(二)? 融入模式具體化
對于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提升路徑探析而言,這八個步驟可分解為:第一步,在計劃階段分為四個步驟。首先,分析現狀,對已有條件和制約因素進行挖掘,找出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人才質量問題;其次,進一步分析本質原因;再次,確定影響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提升路徑的主要問題;最后,根據其影響的主因和根源提出計劃和舉措。第二步,執行階段,應用型高校應該嚴格執行實踐育人服務鄉村計劃,不斷改進目標。第三步,對照計劃要求,檢查實踐育人服務效果,記錄存在問題及可借鑒之處,結合數字化評估,查看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此階段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得夸大問題或是忽視。第四步包括處理階段的兩個步驟。一是總結育人經驗,肯定成功經驗,規范、固定、推廣、落實,反思和改進失敗經驗。二是根據檢查結果提出本次循環尚未解決、遺留的問題,進入下次PDCA循環過程。
(三)? 理論實踐適切性
一是PDCA循環適用于應用型高校在實踐育人過程中服務鄉村振興每個環節的質量改進。在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實際育人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目標、過程、結果差異,而PDCA循環可為應用型高校形成實踐育人質量管理閉環提供方向依據,通過依次循環往復、即時反饋過程,有利于解決育人、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持續提升質量管理效度[3]。二是PDCA循環與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有相似的吻合點。從全局觀視角出發,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政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主要包括培養、引入、管理、流動和激勵等一整套完備的政策子系統。而PDCA循環中計劃、執行、檢查與改進的環節,適用于系統的過程管理,這與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的目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PDCA循環能為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撐。
二? 基于PDCA循環理論的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的工作邏輯
(一)? PDCA循環理論指導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提高育人成效
PDCA循環將質量管理活動中的各項工作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程序進行循環運轉,使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建設形成工作閉環,促進良性循環。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作為人才、資源、信息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依靠有序化的過程管理來提高育人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水平,從而實現高校實踐育人成效的提升。一是作為重要環節創新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決策、實施、監控和改進四個環節的循環反復和每個環節的及時反饋,精準有效地發現并修正育人環節中存在的問題,保障實踐育人工作體系,實現高校實踐育人過程中全要素融合融通。二是作為關鍵途徑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保障。高校育人工作與鄉村振興建設有機聯系、協同運轉、層層循環,將雄厚的科研力量、豐富的人才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鄉村振興支招發力,促進鄉村內生式發展。
(二)? 應用型高校培育服務鄉村振興高素質人才,實現雙向賦能
PDCA循環具有上升、反復的特性,在實踐育人過程當中沒有解決的、提升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中關于人才素質的提升問題,可以在PDCA無數個小循環中不斷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再進入大循環當中。應用型高校與鄉村緊密聯系、協同合作,能夠達成發展共“振”的目標。一是高校完善育人體系,為鄉村發展提供人才資源。立足于鄉村振興大背景,高校重構基礎教育模式,將鄉村振興元素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播鄉村振興理念,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二是鄉村搭建實踐平臺,著力增強高校育人新成效。鄉村積極尋求與高校雙結雙促,打造田野上的育人課堂,為高校學生提供鮮活、真實的實踐平臺,有利于學生積累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在服務鄉村振興建設中增強鄉土情懷、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不斷成長進步。
(三)? 應用型高校耦合PDCA循環推進育人過程管理,形成良性循環
PDCA循環作為實用性較強、適用范圍較廣的的科學質量管理程序[4],為應用型高校探索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提升人才質量提供理論指引和有力支撐。從整體來看,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在發展初期出現了規劃不科學、不合理、保障機制不足的問題,缺乏多方力量的參與、評價體系尚不夠完善、難以進行有效反饋的質量問題。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應進一步加強應用型高校工作的引導與管理,建立多元化主體參與機制,強化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評估考核體系,以提高培養質量。應用型高校采用PDCA循環作為持續改進質量的有效途徑,挖掘并矯正當前實踐育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和推廣標準化建設中有益的經驗,以期對構建切實提高鄉村振興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模式起到正確引導,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科學性、合理性,使實踐育人質量達到良性循環狀態。
三? 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 服務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農村發展的首要資源就是人才,大學生是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加強高校應用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對于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高校應用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仍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一是重視程度不夠。一些應用型高校對于實踐育人的開展規劃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實踐人才培養,實踐類學科建設中等方面以及對服務社會層面,如服務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方面,沒有足夠重視對于鄉村振興的服務等。盡管部分應用型大學擁有類似的研究機構,如大學生下鄉服務鄉村地區,但目前尚缺乏有關的專項研究工作,導致工作實踐部分脫離農村實際問題,這也就意味著應用型高校調研力度、數量及深度尚不足以滿足服務鄉村的水平。二是應用型高校人才服務團隊能力尚待提升,除相關技術人才外,尚需復合型人才[5]。當前應用型高校對農村服務人才的培養尚無成熟體系,造成應用型高校農村服務發展存在很多問題,盡管應用型高校專業設置較為完備,但是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明顯,專業師資力量較弱,農村服務發展水平較低,因此,應用型高校在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合作空間。
(二)? 鄉校供需兩翼結構脫節
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供給側存在結構性問題,其實質是實踐育人供給側與鄉村需求側存在結構性矛盾。這一現實困境主要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決定的,也與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不適應及社會轉型期教育功能轉變有關。應用型高校作為高等知識、技術實踐人才的提供主體,其專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在價值導向上仍無法適應鄉村需求側,特別是無法適應已改變的鄉村需求形式的需要。盡管應用型高校的辦學模式已在不斷地改革以適應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對鄉村振興戰略中,應用型高校教育擔任的立德樹人角色及參與鄉村實踐需求未做深入研究,依然習慣于原有的思維模式,對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方式方法等內涵要素依據自的優勢進行配置,忽略了鄉村振興戰略在需求方面的要求,無法和鄉村的區域特色相契合,與農村經濟的實際需求進行有效匹配,出現與鄉村振興需求的脫節現象,即“專業與鄉村產業對接”脫節。
(三)? 實踐育人主體缺乏聯動
實踐育人作為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教學的主要載體和系統工程,需要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以多元主體合作形式提高實踐育人成效。然而,目前部分應用型高校在推進實踐育人項目上仍然基于自身角度出發,缺乏與其他育人主體展開合作交流。一是缺乏交流平臺。高校推進實踐育人注重理論課堂講授與實踐活動參與,但大多局限于校園環境,形式較為單一,無法激起學生積極性,無法深入探究實踐育人的創新發展。同時,部分鄉村在發展自身產業過程中依賴于傳統模式,并未適應新時代農村建設對于人才培育提出的新要求,重視與周邊高校構建合作橋梁。二是運行機制不健全?!督逃康炔块T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構建“黨委統籌部署”“政府穩步推進、社會的廣泛參與”,強調多元主體在促進實踐育人建設的共同作用。然而,較少有高校在與鄉村開展合作、共同培育服務鄉村振興高質量人才時,提出并建立多主體實踐育人工作機制,導致高校和鄉村信息、資源等要素堵塞,雙方無法較好協作,為實踐型人才的培養制定出契合大學生特點的方案,背離了校村合作的初心。同時,缺乏監督機制與及時反饋體系,校村雙方在合作中無法對協作時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
四? 加快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的提升路徑
在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運用于PDCA循環的過程中(圖1),由于PDCA循環本身具有的持續性、上升性與量變質變哲學理論中“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實現質變的飛躍”這一思想相契合,故將其運用于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循環過程中,對該提升路徑乃至整個循環的說明解釋和實踐反思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量變質變原理作為唯物辯證法三大基本規律之一,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應用型高校開展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就是循環往復,不斷產生新的量變,不斷改進求精,實現階段性質的飛躍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再產生新的量變和質變,持續質量優化,最終達成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
(一)? 主體規劃(Plan)
1? 構建育人體系,完善隊伍建設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高校建構立體化育人體系,從師資配備、課程安排、隊伍建設等方面著力打造全方位育人體系,以全景式育人方式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增強學生作為實踐育人主體的參與感。建設一支由教師帶頭、動態孵化的專業團隊、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培養長效機制等,配上一支過硬的鄉村振興實踐教育隊伍,采取對口實地鄉村的方式,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助推鄉村振興;探索各學科交叉合作與實踐模式,支持學生自主實踐計劃,在學生群體中有效地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應用型高校要主動轉變觀念,自覺強化服務意識,將實踐育人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擺在學校發展重要地位。一是工作機構要重點突出。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調整、健全地方高校為鄉村振興服務職能機構,進一步拓展地方高校在實踐育人中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二是優先配置發展資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地方高校要從現實需要出發,把人力和物力、財力優先分配在踐行育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等工程上。每項工程精準組隊,配置鄉村實踐育人指導教師,實施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對“質量興農”的路子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2? 多元主體協作,選育優質項目
以培育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關鍵在于學校必須堅持實踐育人理念,緊密聯結各階段主體與育人目標,而不能各自為戰。一是提高高校與地方及企業的合作能力。應用型高校要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設計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深度融合;續創新校企合作共建機制,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創新與人才優勢,與資金相結合的企業、產業鏈延伸的優勢等等,探索產學研無縫對接有效模式,聯合培育鄉村實踐育人長效機制,把產學研一體化作為陣地建設正規化,專業化發展的方向,建立實踐中心,注重育人歸屬感。同時,建構了校地合作常態性聯系機制,實現信息反饋的及時性,提升實踐獲得感。二是在完善育人體系的基礎上,設計個性化培育菜單,打造“以高校為引領,以地方為依托,以企業為輔助”的三級聯動機制,做到重點項目與個性化項目互為補充、從上到下與從下到上緊密配合、校內外資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服務社會與服務自我有機結合的“四維發力”,全面適應實踐育人模式的個性化的培養訴求,實現育人項目的長效、穩定進行。
(二)? 建設機制(Do)
1? 構建實踐平臺,拓寬服務維度
各地方應用型高校應合力搭建一定數量的鄉村特色志愿服務平臺,將地方高校應用型特色融入志愿服務、融合供需對接、互動共享和孵化成長等功能的志愿信息共享平臺,能夠促進各高校商科志愿服務數據庫互通互聯,實現志愿者、項目、資金等志愿服務要素信息對稱化與資源平臺一體化;探索校院兩級管理運行模式,持續孵化培養特色志愿服務項目,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專業化志愿服務,為三農發展貢獻專業力量;搭建扎根廣大鄉村地區服務基礎教育平臺,改善鄉村落后的教育環境。持續推進高校鄉村振興支教團建設,開展基層志愿服務。不斷加強高校支教團建設,打造特色高校實踐育人支教培養體系和品牌項目,促進服務地縣域教育綜合改革,積極投身服務于鄉村振興相關工作,構建地方高校實踐型服務鄉村平臺。
2? 挖掘志愿內核,縱推共創實效
常態化開展鄉村多類別志愿服務項目,引導高校人才積極踐行志愿服務精神。一是積極開發“鄉校共創”志愿服務項目,聯合鄉村辦事處單位,設置鄉村振興實踐志愿服務崗位,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鼓勵學生發揮主人翁意識,共同參與。二是積極探索志愿服務項目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三化”活動模式,以各區域內一所或若干所重點建設高等院校的志愿服務鄉村建設特色品牌為核心,形成相關志愿服務在各個鄉村振興點的集群,通過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在志愿服務中達成特色品牌,成為可推廣可復制的活動品牌。三是大力推進關愛鄉村、關愛農民、關愛農業的“三愛”志愿服務體系,依托鄉村自身的社區建立組織核心和服務樞紐,在設計、宣講、項目、服務、傳播及機制六個方面實現全面化覆蓋,結合鄉村發展實際提供多樣化的志愿服務項目和內容,滿足居民多層次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可操性強的文明實踐活動,創建志愿服務特色品牌的活動,豐富實踐育人成果。
(三)? 督察管控(Check)
1? 服務情況督察,多維審驗效果
應用型高校建設實踐育人服務鄉村的隊伍,要堅持以創新、質量、貢獻為導向,探索適應時代需求、符合發展規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評價制度,在“唯”與“不唯”的辯證關系中,以“不唯”的辯證要求代替“唯”的量化標準,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應用型高校應從多個維度開展工作實踐質量檢查,聚焦于檢查時間、側重內容、評估模式與評價機制。從時間上看,實行分階段的不定期抽查;從內容上分模塊重點考察;在評估模式中,對實踐育人基地平臺、項目品牌、管理、信息發布,考核評估機制及典型助力鄉村優質成果,組織開展現場觀摩、考核評估等形式的檢查;構建績效評價機制,以現有計劃安排為依據,參考原計劃目標以及實際工作記錄,形成階段性的工作總結,分析各區域工作開展成效和個人履職作用。
2? 定期考核查擺,精準查缺補漏
檢查階段是PDCA循環中總結規律、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通過檢查,對不足之處進行持續改進與完善,對所得數據和信息進行歸納凝練,推進下一周期。一是制訂考核量化表,量化社會實踐考核,例如從鄉村實踐育人主題、鄉村實踐育人活動內容、活動履蓋面、量化評價社會實踐的組織情況和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的落實情況,并及時調整育人方案,進一步提升社會實踐功能[6]。二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切實規范實踐工作,保證評價育人效果。對不同實踐人才隊伍的量化考核,既要看隊伍取得的標志性成果,也要看隊伍整體的發展狀況,包括隊伍的凝聚力、創新活力、人均貢獻等。三是在每個實踐階段結束后,根據理論的總體模式,對比實踐育人各個項目在實踐過程中的完成百分比,審視理論與實踐本身的匹配度。留意育人隊伍服務鄉村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查缺補漏、反思總結,將考評與監控貫穿于各個環節。
(四)? 處理反饋(Action)
1? 反饋評價記錄,改進育人過程
在處理階段,尤其應重視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及新聞媒體做好宣傳展示工作,并以圖文、視頻的形式對實踐過程進行記錄。特別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社會放大器作用,廣泛深入地宣傳實踐育人工作,利用新聞報道、典型宣傳等多種形式,線上線下廣泛地宣傳、普及應用型高校鄉村振興的積極成果,把戰斗在第一線的典型先進人物好的經驗加以宣傳、推廣并不斷延續,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做好宣傳展示工作,吸引更多應用型高校投身到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的隊伍來中,強化教育的思想引導作用,堅定為鄉村振興服務的信念。其次,采取創新型宣傳、積極開展動員、培訓等形式,讓更多高校育人隊伍更加了解、參與各類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明確流程與目標,提煉出實踐育人方案。
2? 貫通信息反饋,延伸實踐范疇
讓組織運行更加有效是組織行為學的顯性目標,創造價值是組織管理的根本追求。在組織與個體的互動中,一方面需要承認個體價值,使個體在組織中更加自主與自由;另一方面需要認識到個體價值想要得到充分釋放,需要依托一個組織平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7]。通過在鄉村振興實踐育人的過程中的信息反饋,進一步加強組織應用型高校領導分工配合。應用型高校應增強與當地鄉村交流。在鄉村振興實踐育人工作開展前,以鄉村和地方農業企業為對象,進行實踐項目征集,形成鄉村實踐育人立項過程的問題導向機制,明確實踐育人目的、內容、要求等,從廣大鄉村地區的綜合需求出發選題,對實踐選題進行歸類,如農產品銷售的實踐項目等等、農旅結合項目等。此外,應用型高校要對實踐活動的過程進行反思及考評。將鄉村振興實踐育人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經驗、優秀做法及時地成果化,通過官網海報、展板的形式進行開展評比并宣傳育人成效;通過持續關注、深化合作等方式,繼續剖析其成因,明確今后切實可行的行動方針,進入項目設計書的后續循環并持續追蹤,在這個過程中,應用型高校要認真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主動提升鄉村實踐育人工作邏輯。
由此完成了一個完整的PDCA過程循環,實踐育人成效不斷量變累積并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量變,形成循環,從而進階到下一階段的循環過程。其次,上個階段的經驗能夠幫助下一階段規避風險,不斷改進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模式,提升實踐育人質量。
五? 結束語
文章在PDCA循環理論的基礎上提出“PDCA循環為基礎,實踐育人為本作原則”的鄉村振興工作模式。探索應用型高校人才鄉村振興PDCA循環要素的應用,為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提供了一個新的參考視角,對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地方鄉村振興等提供系統性的工作思路而言,具有一定借鑒指導價值。新時代下開展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不僅幫助大學生人才堅定理想信念,促進鄉村振興工作朝著更標準化,更高效的方向發展,促進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落實,調動鄉村地區經濟、人才增長,有力促進了鄉村社會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現代化發展,給鄉村治理帶來了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趙璐,左志芳,黃永蘭.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有效課堂建設與質量控制[J].廣東化工,2019,46(18):206,205.
[2] 王思瑤,馬秀峰.基于PDCA循環的高素質農民培育質量提升模型與實踐理路[J].當代職業教育,2022(4):63-70.
[3] 程家福,賀一凡,丁仁船,等.基于PDCA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一二三四五”模式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學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9(3):123-127.
[4] 謝迎迎,汪作為,施征宇.運用PDCA循環提升醫院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J].現代醫院,2022,22(8):1174-1177.
[5] 張敏.基于PDCA循環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5(12):50-52.
[6] 周鳴.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質量保障管理體系的構建與運用——基于PDCA循環理論的視角[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1, 42(3):48-52.
[7] 王會波,周洪宇.地方高校一流學科團隊建設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基于組織行為學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22(9):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