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管理信息系統;問題導向;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法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民辦本科院校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作為一種高等教構,民辦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是開展高等職業教育,踐行教育公平與教育投入的優化,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培育人才的機會。“管理信息系統”是民辦本科院校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主要涵蓋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論知服務器架構、網絡安全系統以及數據庫技術等多個層面,在民辦本科院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核心課程。
如“管理信息系統”等理實一體類課程,其本質就是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訓性。在當前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各應用型高校應該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機遇,積極結合牢固的發展基礎去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促進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常態化發展。課程教學也應該始終堅持與時代保持密切的關聯性,若理實一體類課程始終保持傳統的理念,對其中的技術與案例不夠重視,則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空中樓閣。因此,應用型高校應積極創新此課程,促進應用型教學發展。“管理信息系統”是針對經管類各專業所開設的一門理實一體課,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因此,探討應用型視角下民辦本科高校“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改革對民辦高校人才輸出與評價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課程介紹
“管理信息系統”被教育部列為本科經濟管理類九大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四川工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面向電子商務、人力資源和市場營銷等本科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其課程目的在于使學生認識信息對組織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用計算機的知識為實際問題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掌握用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和開發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管理系統中的實際問題的方法,掌握開發管理信息系統過程中分析、設計和實施的方法,提高上機操作技術等。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一門基于數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運籌學、系統工程學、程序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系統性,其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畏難情緒較大、參與感低等問題。因此,如何結合專業背景、課程定位和課程特點來提升教學效果成為每一個講授本課程的教師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
2應用型本科院校及應用型人才培養
所謂應用型大學,是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以本科教育為主。應用型課程的邏輯點就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眾所周知,我國高等教育很早就已經開始轉變為從精英面向大眾化的發展趨勢。人才培養更多是創建于立足社會發展與市場的需求中,并且融入更多的實踐應用能力,并非傳統的知識灌輸模式,應當更加注重知識的傳輸與應用。因此,我國高校應當積極轉變課程教學模式。尤其是對于當前的民辦高校以及獨立院校來說,應當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注重應用技術型的人才培養。若要滿足當前應用型下人才培養需求,則首先應當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創新是適用新型技術以及新型產品的關鍵。并且在未來發展的過程當中,人才應當具備的就是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并且只有具備這兩種精神才可以將創新的想法落到實處。由此可見,在全新的發展理念下,應當促進人才培養與課程教學的配套發展。換言之,應用型課程的發展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并且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評價上進行全面綜合發展。
3“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課程理論性與系統性強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MIS概述、技術基礎介紹、系統戰略規劃與開發、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等,存在大量的模型和方法,課程偏理工科更多一些,而管理學院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文科生,對他們而言,課程概念多又晦澀難懂。因此,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另外,教學中雖然穿插案例,以加深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但僅有少數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案例的討論與學習中,互動多停留于表面,學生的總體參與感較低。
3.2前修學科與本課程的銜接有一定的偏差
根據電子商務專業、人力資源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大學計算機基礎”“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網絡”“管理學”等課程,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學習中,將會不同程度地使用到前修課程的相關內容,課程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和共通之處,但由于每門課程由不同的教師教授,目前大學教學設計靈活,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并不能在規定的教學周內講完課程的所有內容,在講授的過程中,側重點有些不同,并且對其他課程內容往往也不太熟悉,并不能將前置課程與后續課程很好地聯系起來,進而導致課程的連貫性不足,課程銜接度有所欠缺。
3.3課程課時設置相對較少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在不同專業之間,開設的學時數都是32,在系統開發之前,學生需要熟悉信息、系統、數據等概念,同時需要了解MIS的類型與結構、有一定技術基礎信息、了解MIS戰略規劃的模型與方法,熟悉系統的開發方法與策略等,而這些都是理論教學內容。除此之外,在后續的開發過程中,理論與實踐也基本各占一半。整個課時分配中,理論學時為24.實踐學時為8。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以小組為單位開發系統,為保證教師對一半以上的系統進行隨堂指導,需要一個小組分配6~7人,而實際在往年教學中,往往一次課,只能指導2~3組,小組人數較多,“搭便車”現象突出,全員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3.4缺乏系統的MIS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目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教師有2名,由于民辦高校普遍存在員工離職率相對較高的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老帶新”教學,相互研討較少,導致教學內容創新較少,共同進步程度有限。“老”教師科研能力較為薄弱,導致本課程教學難以做到“科研項目進課堂”,科研與教學無法融合。
3.5考核方式單一
當前考核方式主要是考核學生對該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采用期末筆試考試為主,課堂出勤和紙質作業為輔的形式,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考核,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4解決問題的思路
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為成為一名有真正本領的教師,應結合課程教學的問題現狀,從革新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和革新教學設計3個方向去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
4.1革新教學理念
本著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精神,采用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等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使用“N+1”考核方式,力爭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4.2應用研究型教學方法
(1)教學思想由“知識點講解”向“問題導向型”轉變。
(2)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應用研究型教學內容結構。
(3)教師由“灌輸者”向“引導者”轉變。
(4)學生由“被動學習者”向“自主學習者”轉變。
(5)考核方式由“應試型”向“多元型”轉變。
4.3應用研究型教學設計
(1)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方法的問題設計特點。
(2)使學生有興趣并能激發學生研究。
(3)能夠依據事實、信息、邏輯進行判斷和決策。
(4)有必要成立小組,合作完成。
(5)開放性、已學知識聯系性、非一致性觀點。
(6)挑戰性問題,有必要深入分析、綜合、判斷。
5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結合問題分析與研究型教學方法設計,改革措施如下。
5.1以“問題為導向”的應用研究型課程為開端
在課程第一講中,課程導人時,教學思想由“知識講解”向“問題導向”轉換,在學生了解系統與MIS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出發,在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周圍,尋找“問題”,找到由“問題”產生的需求,并確定解決“問題”的系統功能。例如,有些學生認為學校三食堂“驫小面”每次取餐點餐時間太長,從而決定開發針對“驫小面”的點餐排號系統:有些學生認為上課地點、學校大門等與寢室較遠,造成時間與精力的浪費,進而決定開發“高校電瓶車租賃系統”等。由于選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明顯增強、畏難情緒減少。
5.2采用“PBL”式教學模式
PBL(Project-Based-Learning)教學以項目開發貫穿和引導學習的全過程,在前期確定了所開發系統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系統開發的各階段開展實踐教學和平時成績考核。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自主確定系統名稱,對研究對象進行實地需求調研,完成系統初度調查與可行性分析,隨后按照系統開發的全過程繼續完成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等,形成一站式項目,課程結束時,各小組提交本小組某系統開發方案。該方法系統性強,使學習不間斷,環環相扣,從而增強學生的參與感。
5.3建立課程前瞻性知識需求統計表
根據課程性質和具體情況,“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一般以48學時為宜,理論與實踐各占一半,增加實踐課時數,加深實踐深度,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系統開發的核心知識點,也能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計算機操作水平,進而更好地成為應用型人才。
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時,針對前修課程制定知識需求報送表,將本課程需要的前瞻性知識登記在冊,報送給前修課程的教師,從而為本課程的開展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增強了課程之間的銜接性,也提高了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的聚合度。
5.4重視課程教學團隊建設以及注重教師科研能力培養
學校創建的“一師一精品”課程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因此,以“一師一精品”項目為依托,創建“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團隊,加強課程教學探討,從而優化該課程教學。同時,以講座、培訓等方式,注重對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培養,從而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將科研項目與課程教學結合起來,讓應用型課程融入更多的“實踐”“應用”元素。
5.5優化考核方式并精心設計“N+1”考核項目
本課程為理實一體課,既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獲取與掌握,也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采用“N+1”方式有助理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考核,更為科學、合理,也更能體現出電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其中,“N”為平時考核項目,占課程總成績的40%,可以設置為4項,主要包括課堂考勤、課后作業、小組系統開發與實驗實訓,主要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上機操作能力以及系統實踐能力,同時可以將小組系統開發和實驗實訓的比例均設置為35%,突出重點;“1”為最終期末考核,占總成績的60%,采用筆試的形式,主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6結束語
采用“問題導向型+PBL”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出發,尋找自己的系統開發基礎目標,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學生代人感強,學習興趣增加,為后期學習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通過一站式項目開發,整個課程學期過程將圍繞某一特定系統展開,將理論學習中系統開發的全部環節融合到系統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實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課程相關知識,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升華理論,理實一體,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迎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可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所有專業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實踐推廣價值。
作者簡介:
解書霞(1990—),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企業信息化、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