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懿珊
〔內容提要〕城市人口外流、資源枯竭、支柱產業變遷等因素導致地方經濟下滑,出現房價下跌甚至“白菜價”成“網紅”熱搜現象,理性認識其特殊性影響的生活壓力及就業困難等問題。當“白菜價”憧憬安居夢買房者又逃離,折射出當地城市經濟、資源、人口等發展出現明顯收縮,本文分析“網紅”熱搜城市規模收縮原因,探討如何因地制宜依托資源、優化環境、創新思路,促進東北收縮性城市經濟轉型發展。
〔關鍵詞〕人口;房價;收縮性城市;轉型發展
一、“白菜價”買房“網紅”熱搜現象
(一)鶴崗萬元買房成“網紅”
2019年網絡熱搜,講述浙江舟山的李先生花費5.8萬元買房定居東北城市鶴崗。國內房子居然有這么便宜的,促使感同身受的一些人去鶴崗實現“安居夢”。無獨有偶,“白菜價”引發蝴蝶效應,在拉薩上班的許先生花費3萬元買房,卻又2.2萬元賣房上熱搜,曾經激動地成為有房一族又無可奈何地賠錢賣掉,難免令人深思。有位職業畫師從南京來到鶴崗,花費1.5萬元買房,本來想“躺平”,卻意外地在鶴崗開始了新生活。在內地城市房價都破萬的年代,1.5萬元可以全款買房,無異于夏日甘霖。
早在2019年便因低房價受到關注的鶴崗,會成為年輕人逃離大城市“高房價”工作就業內卷的新出路嗎?到鶴崗買房的原因很多,低房價、休閑度假、過小城市生活等,也有一時興起發泄一種情緒,在其他城市達不到滿足,來到這里可以成為有房一族。買完低價房又不能脫離原來的工作和生活。留下還是離開,普遍面臨糾結的考量。
(二)“白菜價”網紅城市消費低迷和就業壓力困擾
“1.5萬元一套房”“不到5萬擁有兩室”,許多人開始在網上搜索鶴崗,想在鶴崗買房,一時間鶴崗成為“網紅躺平圣地”,甚至一度被打工人奉為“拒絕內卷的歸宿”。不過另一面,當年鶴崗的第一批購房者走了大半,年輕人紛紛出逃,雖然在鶴崗買房便宜,但找工作難,很多人沒有收入,北方房子需要取暖,有的人甚至交不起暖氣費。精神終究變不成物質。正所謂“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人們總要工作,支撐生活消費,盡管鶴崗城市消費低,但工作難找、就業壓力大成為“骨感”現實。
然而本該如世外桃源般悠哉生活的鶴崗,卻在年輕人向往憧憬奔赴后出現另外一種局面。年輕人來到鶴崗后發現,遠離大城市帶來的喧囂,擁有一套房并不意味著擁有生活,圍繞著有關工作學習、婚育養老、生活居住等的一系列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曾因房子“白菜價”而引發公眾關注的鶴崗,在2021年的歲末再度因“財政重整”受到關注聚焦。由于財力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政府實施財政重整。2021年12月23日,鶴崗市決定取消公開招聘政府基層工作人員計劃。財政重整對鶴崗來說意味著城市存在財政風險和壓力,鶴崗成為全國第一個實施財政重整的地級市。因財力情況而取消基層公務員招聘,這是鶴崗繼房子跌回“白菜價”之后“誕生”的另一個新紀錄。
(三)房子“白菜價”折射當地城市經濟、資源、人口等發展出現明顯收縮
2020年10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鶴崗常住人口89.1萬人,與10年前相比減少了16.7萬,同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下降15.8%。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216800人,占24.3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6個百分點。而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6.45%,人口老齡化嚴重。
鶴崗房子“白菜價”其根源在于它的供需錯配。2011年鶴崗被國家列為第三批的25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戶籍人口連續16年呈現負增長。2013—2018年推進棚戶區改造,鶴崗共建設16.6萬套各類保障性住房,這導致整個城市的房源越來越多,供大于求。棚戶區改造中,鶴崗選擇實物安置的方式,采取以房換房,摒棄了當時全國流行的貨幣化安置。有無“房照”都按面積換房,每戶分得幾套房的不在少數。
“網紅白菜價”實現很多人的“安居夢”,然而,鶴崗的人口流出趨勢,卻不太可能因為外地買房客的涌入而扭轉?!懊撼恰柄Q崗是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與此相應的是產業收縮、工作機會減少、人口持續外流。
二、東北城市規模收縮逐步蔓延廣泛的原因分析
(一)人口外流嚴重
觀察城市收縮,最直觀的層面就是人口變化,人口關聯經濟發展。城鎮化加快,人口必然開始流動,吸引大量人口流向城市,流向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外流往往以青年離開居多,導致老齡化加快,原因和結果都與人口有關,城市規模逐漸收縮。
東北地區的人口10年來發生變化的特點: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9851萬人,比10年前減少了1101萬人。老齡化程度較深,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比10年前提高了7.2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20世紀80年代起,東北三省常住人口增長開始明顯放緩,2010年后,東北常住人口開始出現明顯快速下滑趨勢。截至2021年底,東北三省總常住人口數從2010年的1.10億下降到0.97億,期間下滑1226萬人。
黑龍江省統計局發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黑龍江省常住人口3185萬,較10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減少646萬,下降16.87%,年平均增長率為-1.83%,出現了負增長,是全國人口流失最多的省份,包括省會哈爾濱在內,全省13個市人口全部下跌,其中,綏化和大興安嶺地區人口降幅超三成。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變化最大的城市為綏化市,10年來人口減少166萬,其次為齊齊哈爾市,10年來人口減少130萬。其中,作為省會的哈爾濱市10年來人口減少62.61萬,下降5.89%,年平均增長率為-0.60%。同時,哈爾濱是全國唯一人口減少的省會城市。2020年,哈爾濱的常住人口已經降至1000.99萬人。
人口與社會經濟、產業發展密切相關,人口的衰退,背后是經濟與產業的低迷。人口越多、越聚集,規模效應越突出。如果城市收縮,人口減少,產業衰退,許多建設就會無力支撐,諸如公共設施建設、地鐵建設、房地產開發建設等都需要龐大的人口規模作為前提。
(二)物商流成本較高,沒有形成均衡規模網絡系統
東北地區消費潛力整體規模大,但經濟發展不均衡,東北沒有一個國家級中心城市,導致物商流呈現中心下沉式流向。東北的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道里程增長速度均低于全國,明顯處于落后狀態,物商流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沒有形成一個便捷、高效的物流網絡。
東北是個相對獨立的大圈子,內部也有差異。受行政區域劃分因素的影響,又形成了三個以省級行政中心為核心的小單元,其商貿流通業基本以三個省會城市為核心,進行多中心下沉式分布。其中沈陽經濟能力最強,商貿業輸出輻射能力也最大,哈爾濱次之,長春最弱。由于東北三省經濟實力的差異,其物流市場規模也有大小之差。遼寧的經濟能力最強,其商貿流通業更繁榮,區域網的市場規模也相比黑龍江和吉林更大。東北地區的區域網市場規模有多大,恐怕沒人能給個準數。例如,雖然東北三省的社會零售總額和人口規模都強于河南,但受地域面積和多中心商流因素影響,其貨量的分散性更強,導致東北區域網企業的規模沒有河南(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區域網的規模大。
目前,全網企業在東北地區的網絡主要以到達派送為主,由于運作成本高,無法與其他區域網競爭,區域內業務規模沒有形成均衡網絡系統。由于三個核心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輻射能力差異,導致下沉式覆蓋范圍有一定的交叉,其中沈陽和哈爾濱除了覆蓋本省的地區外,還覆蓋了吉林省的部分城市,這就導致位于兩省中間的吉林商貿流通業處于三省最弱的地位。遼寧省內市場規模約占41%,黑龍江市場約占35%,吉林市場約占24%。東北地區的區域網企業體量都還很小,存在著低門檻和商流改變的危機。
(三)東北對外貿易市場開放程度低
東北地區的開放水平相對滯后于東部沿海地區。以對外貿易為例,2017年東北三省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東北三省GDP占全國的比重約為6.7%,進出口總額僅占全國的3.3%左右。
東北對外開放度嚴重偏低,突出矛盾體現在市場開放程度和產業開放程度滯后,東北三省對外貿易低于全國發展平均速度,民營經濟對經濟的貢獻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也更低于沿海發達地區,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差距很大。
積極拓展開放新的空間。要想改善政府服務和市場環境,應從過去主要依賴投資要素的低成本及政策優惠這種路徑中轉變,創新產業組織模式,加強企業管理,拓展技術市場,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產業及服務業等第三產業。
(四)思想不夠解放,還停留在傳統計劃經濟時期
東北諸如煤炭、鋼鐵、石油、森林、軍工、糧食等資源豐富,東北也曾是全國鐵路網最密集的地區。改革開放之初,遼寧、黑龍江和吉林的GDP分別位居全國第3、第8和第18,在全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改革開放以來,東北三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是不斷下降的,到了2018年,遼寧、黑龍江和吉林GDP則分別位居全國第14、第23和第24名。
東北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民營經濟比例比較低,發展不足,優秀民營企業更少。截至2015年,東北三省國有經濟占比遼寧為30%、吉林為40%、黑龍江為50%以上,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東北三省7家上榜。2017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東北三省9家上榜。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東北地區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還有相當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進入互聯網經濟時代,消費水平普遍提高,而東北地區對新模式、新業態、數字化經濟發展機遇的把握還停留在傳統觀念模式。從目前東北的情況看,最大的落后是思想觀念落后,缺乏創新,發展滯后于時代,也是東北城市經濟收縮蔓延的重要原因。
(五)在地理氣候人文環境等方面的吸引力不足
從地理位置看,東北是國家戰略中的邊陲要地,非交通樞紐,從地緣看,周邊地區人口在收縮,村莊和城市等地接連荒廢。養老、醫療、教育及三甲醫院、“985”“211”大學、科研機構等人文環境缺乏吸引力。在現代化城市交通出行方面,缺乏便捷舒適的綜合設施。東北黃金旅游時間短,旅游業與綠色食品經濟結合本是一個雙贏方式,而冬天冰雪旅游與一年四季新鮮瓜果蔬菜卻是反季節。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無霜期長,平均半年需要采暖,御寒成本高于其他省份地區,對吸引投資不利,目前人口外流嚴重,營商環境欠佳,民間甚至有“投資不過山海關”之說。
三、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東北收縮性城市轉型發展
(一)留住人才,吸納人才
東北曾是人才匯聚的高地,而今天卻淪為人才洼地。改善人才政策,優化社會環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當務之急,應進一步完善能夠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的分配激勵機制,用事業、待遇、感情留住人才,“良禽擇木而棲”,應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圍留住人才。要想留住人才,吸納人才,要真正拿出誠意,滿腔熱忱,“不拘一格”吸納人才,不要過于苛刻。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是潛移默化的力量,留住人才、吸納人才就是贏得未來,某種意義上也是為城市發展注入資金流、商業流、信息流,是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長遠對策。
(二)依托基礎優勢轉型發展
因資源型城市支柱產業經濟衰退,應依托優勢,轉型發展科技新能源、服務加工、工業遺跡旅游等。在世界范圍內最值得借鑒的是德國魯爾區的轉型,其在資源枯竭后大力發展工業旅游,將大量廢棄的礦山、工廠進行綜合性開發,形成工業遺址來發展旅游業。除了魯爾地區,德國境內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址400處,每年平均有4億人次游客。廣西“煤都”合山就是借鑒這個思路,通過規劃設計,整修礦山、礦井、老火車站、鐵軌等遺跡,打造了獨樹一幟的“一城一軌一園”特色工業旅游品牌。
近年來,鶴崗積極謀求轉型,依托資源基礎優勢,向煤轉電、煤制焦、煤制氣、煤制肥等方向轉型發展。推進構建石墨全產業鏈、新能源、綠色食品加工和文旅產業等現代產業格局。旅游數據顯示,2021年鶴崗市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329.1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實現旅游總收入25.55億元,比上年增長80%。
營商環境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根本,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營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遼寧阜新為擺脫煤炭單一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等;吉林遼源以煤炭為主,一并形成高精鋁加工、紡織襪業、醫藥生產、農產品加工、新能源優勢產業。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
營商文化的潛力不能忽視,良好文化氛圍對經濟增長點能夠起到優質孵化和培植作用,成為一種力量推動產業轉型發展。遼源作為以煤炭為主的城市,同襪子生產原料及襪子產業等并沒有關聯基礎,卻形成了襪子紡織生產基地,這是疊加激發營商文化潛力、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功轉型發展成果。
(三)因勢利導,積極創新鼓勵措施
以鶴崗為例,真正能做到長期定居鶴崗的大多是90后,對于工作沒有地域限制,依靠互聯網的自媒體、電子商務、帶貨直播等幾乎都是在網上賺錢,不需要實體。對于近些年有部分年輕人因為低價房等原因來到鶴崗生活的現象,辯證地看,這對鶴崗而言是一個好現象,或許會成為其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機遇。這些年輕人大多數是做互聯網相關工作,如果這樣的年輕人聚集起來,在鶴崗形成一個產業,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吸引更多的人到鶴崗發展。
因勢利導出臺政策,除了這些年輕人自己主動來到鶴崗發展外,當地政府也應該在政策上有一些鼓勵措施,讓這些年輕人真的能夠在鶴崗安心生活和工作,而不是成為一種僅僅維持幾年的短暫現象。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