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光霞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其次進一步分析了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具體創新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究,最后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對策,如創新教案編排形式、注重課前導入創設、加大教學情況構建等,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創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2-0175-03
新課標的目的是規范基礎教育人員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在2022年,我國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和現代化教育需要頒布了最新的課程標準,其中對每一科目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就數學科目而言,其不僅要以我國教育重大戰略決策目標為核心,更對教師提出了要堅持以創新為導向的要求,因此本文則要對其創新方法與對策展開研究。
1.基于小學數學教學新課標背景的分析
新課標倡導教師堅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加大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為了跟上時代腳步,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教師應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上,讓其具備能夠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品格,并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好準備。教師要加大學生學科意識的培養,即會用數學眼光審視世界,通過形式科學,解決數量、空間等現實問題,具備較強的想象能力;會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通過較好的邏輯思維,利用數學符號進行問題的推導,進一步驗證與總結;會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具有較強的模型建立意識,會利用數據預測一些不確定現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與實踐能力。
2.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主要問題
(1)學生方面
數學是學生進入義務教育階段以后接觸的第一個理科課程,其與文科課程之間有著較大的區別,一是所要探究的元素較多;二是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三是考慮問題的方式與思維并不是唯一的。而在教學過程中卻發現,部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很難在同一知識結構下實現自主探究多樣化的問題。同時,現階段的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很難靜下心來審視相關問題,存在“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現象,有時教師很難維持課堂紀律,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2)教師方面
數學課程教學的重心便在于解決問題,在過去,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許多教師都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了課后,即要求學生通過海量習題練習的方式鞏固課堂所學習的知識,這不僅不會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點,還會讓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教師應將關注的重心放在課堂之上。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延續了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不僅在課堂中失去了主體地位,還無法實現核心素養的鍛煉。
(3)家長方面
教育改革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教育過程,在過去許多家長都抱著“彎道超車”的想法,對學生施加了很多學習壓力,以期學生完成好家庭作業,但在新課標背景下,“雙減”政策的頒布使部分家長迷失了教育的方向,不僅沒有加大對學生日常學習的關注,還缺乏對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信心不足,難以實現自我發展。
3.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的路徑
(1)理念新
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在過去,教師由于具有較好的知識儲備能力,因此在課堂之中占取了主體地位,而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將教學的主動權歸還于學生,即學生才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教師應加大對學生個體的研究,了解現階段學生的思想動向,制定符合其身心發展的課程內容,以興趣為導向,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究,讓其能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完成觀察、計算、推理、驗證。
(2)載體新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生活以及生產的方式,為培育出新時代的接班人,教師要加大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改變傳統的文本性載體,充分發揮其優勢,將部分扁平的知識結構通過視頻、圖片、語音等方式將其變得立體化,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不再是書本上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有“溫度”、有指向性的,這樣也便于教師構建教學意義,讓學生了解教材知識背后所要傳達的真正意義,有利于核心素養的培育,并且多樣化教學設備的運用也便于吸引其注意力。
(3)教材新
教材是教師重要的教學工具,現代化教育不再要求學生“整齊劃一”,而是要求教師將教學內容設置得更具有“差別化”“個性化”,因此教師也可以拓展教學思路,根據教學進度設計與編排校本教材,這樣能夠根據班級內學生的實際學情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知識內容的教學。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改變既有教材運用方式,不再以順序教學法實施,而是通過結構化教學的方式,將既有教材內容進行有機組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能力。
4.新課標背景下數學教學創新對策的應用
(1)創新教案編排形式
在新課標背景下,“雙減”政策的頒布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改變傳統“一課一備”的備課方式,應根據教材內容,加大對前沿數學文化發展的研究,將其融入日常的教學之中,并利用思維導圖等發散式思維工具,將課堂的重點環節提煉出來,保證課堂內的教學任務一環扣一環。為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應該將傳統大段的板書和理論性內容,給逐一分解到每一教學環節之中,并增設自主討論環節,讓學生處理好數學內容直觀表達與抽象知識之間的關系,注重課堂教學的層次性,循序漸進地引入新課程內容,構建教學目的,并加大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同時還要注重電子教案的生成,不僅要提高課堂的使用率,還要為線上教學做好支撐,讓學生可以在閑暇之余自主選擇與分配學習時間,從而滿足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渴求。
(2)注重課前導入創設
在過去,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忽略了課前導入環節,其實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便能夠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構建起整節課的教學意義,讓學生深陷其中,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課前導入環節的構建。課前導入環節素材的選擇,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學生好奇心較強,又喜歡以聽故事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接受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數學知識作為課前導入素材,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數學課本中的“因數與倍數”一課時,教師則可以將愛因斯坦發現因數與倍數的故事作為課前導入素材,而在我國北魏時期的張邱健也在《張邱建算經》之中闡述了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之間的關系,這時可以向學生拋出問題:“因數與倍數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讓國內外知名的科學家、數學家都對其產生了研究興趣?”以此話題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其緊跟教師的思路,完成好課堂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效率。
(3)加大教學情境構建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情境的構建,其不僅能夠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象化,還能夠建立起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能夠讓學生將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位置”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班級內的座位優勢,來講解確定位置的方法,如在第2列,第3行可以表示為(2,3),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報數的方式,按照順序來報出自己位置的序號,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之中來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還提高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當學生沒有正確回答出來時,教師可以讓其表演一個小節目或者讓周圍的同學幫助他一起回答,這樣也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當作是游戲一樣開展相關教學活動。
(4)做好學生分層管理
基于新課標背景,要求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學生之間必須擁有合作探究的意識,從而實現在脫離教師教學的背景之下也能夠通過同學之間的信息共享與交流最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小組的劃分是十分重要的,人是環境的產物,學習小組劃分的質量,決定了學生之后的學習質量以及班級內學習與協作的氛圍。因此,建議教師利用分層管理的方式科學劃分學習小組,為后期多樣化的教學任務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興趣傾向、實踐能力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組學生綜合水平較高;B組學生水平一般;C組學生綜合水平較差,在劃分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證明,班級內多數的學生均為B類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將每個學習小組A、B、C三類學生的比例依照1∶2∶1進行配比,保證每一學習小組的學習水平均等,這樣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帶領學習一般的學生進步,學習一般的學生可以為學習相對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導,在執行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還可以依照不同的興趣取向以及能力分配組內學生所要負責的任務,不僅營造了學生之間的學習氛圍,還能夠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樹立起學習信心,相比傳統的分層教育更加公平。
(5)豐富課堂教學模式
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便將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引入了日常教學管理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國相關教育方法的運用起步較晚,并且一開始多是應用于高等教育階段,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并且可以在協作之中表現出極好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建議教師應放開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課堂模式之中實現自主發展、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一課時,教材中先是通過一個手工藝品店來引出問題,教師則可以將此情境搬到日常教學之中,讓每一小組利用環保材料制作相關學習用品,并通過“跳蚤市場”的方式來進行售賣,其產品的價格至少要精確到小數點后的一位,最后在計算獲利錢數時,要通過乘法的方式來計算,并將錢數平均分配到小組內每一個成員的身上。這樣開放性的自主探究項目的設置不僅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還可以延伸知識點,利用小數的乘法延伸出小數的除法計算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提高作業育人效能
作業是鞏固教學實效的關鍵,而“雙減”政策頒布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減少作業中的重復性項目,提升作業質量,而部分教師則對“雙減”政策理解有誤,將“雙減”變為了“雙無”使課堂知識無法鞏固。因此,為進一步提升教學實效性,符合“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應轉變既有作業布置形式,提高其創新性。例如,設計一些觀察類和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日記等形式記錄,其改變了傳統一課一做的作業形式,可以使部分學生在觀察與實踐的過程中得到成長與鍛煉。小學數學教學也可以參考此種形式,布置觀察類作業。可以設置“數學日記”,教師以周、月、季等為期限進行抽查,重點在于讓學生記錄如何用現階段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在學習“位置”一課時,學生去超市存儲柜取物品,可以根據小票提示內容,精準找到物品所存放的位置;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可以幫助家里人計算某一物品的面積,去超市購買相應的配套設施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率,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述思維,教師也還可以將其作為日后的應用題出題素材,提高數學問題的真實性。
(7)創新課堂評價方法
一是短期評價和長效評價相結合,即在日常課堂中教師針對學生即時性的表現,給出口語化的評價內容,以鼓勵學生在課堂的積極性。長效評價機制為,階段性測試、期末測試、項目測試等,讓學生掌握自己的真實水平。二是自主評、教師評、學生評、家長評相結合,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同時,也可以在合作中了解他人對自我的評價,樹立一定的合作意識,讓家長評價也可以看到學生階段性的進步,這對學生而言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5.結語
基于新時期背景,新課標的頒布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所趨,教師要正確解讀相關文件中的內容,提高思想認識,深度剖析在既往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加大教學方法的改革,并要做好相應的配套措施,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完成知識過渡,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把握關鍵知識點,保證能在日后考試與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黃曉蘭.試論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J].學周刊,2021(29).
[2]穆海成.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分析[J].新課程,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