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菲
摘 要:現階段我國教育體制在不斷改革,新課標的深入實施,使各階段的教學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小學音樂教學亦是如此。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是小學音樂教學重點目標,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得到良好的發展。民樂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一直影響著祖祖輩輩人,激勵著中華兒女自強自立。現階段,多元文化的融合備受關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也應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保證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民樂文化;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1-0246-03
現階段正處于教育改革的關鍵時刻,小學音樂教學的核心目標以及教學模式也在隨之發生著改變。新課標要求下,小學音樂教學模式需要更廣泛、更全面。民樂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將其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更好地詮釋音樂內在含義,是實現音樂課程的主要途徑。另外,民樂文化的融入,可以培養學生從多方面認識音樂和藝術的價值,從而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和相互滲透。但當下小學音樂教學中,民樂文化的融入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著教學質量,迫切需要解決。從當今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來看,各學科的教學中均有所滲透,為提升各科教學質量貢獻了不少的力量。關于小學音樂教學融合民樂文化這一觀念曾有人提及,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導致教學質量無法有效提升,從而使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受到影響。因此,為迎合教育改革,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要不斷研究音樂與民樂文化融合的方法,為小學音樂教學尋找更為豐富的教學方式。基于此,本文研究將就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闡述,同時對解決策略做重點探究,旨在能夠為小學音樂教學變革提供參考依據。
1.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音樂學科地位低
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均認為音樂學科與語、數、英相比不屬于重點學科。另外,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音樂學科并不參與考試,久而久之社會各界均忽略了音樂學科的教學質量,還有部分地區并不開設音樂之類的藝術課程,故藝術活動參與面也相對較小,從而制約了音樂教學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此外,由于音樂學科在小學教學中地位低,音樂教師日常參加培訓的機會較少,課堂教學期間不能根據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導致小學音樂教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受到影響。
(2)教師民樂文化素養不足
民樂也就是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是指用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以往由于西方文化的融入,許多音樂教師進修過程中大多以西方樂器為主,民樂修養呈現嚴重不足。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受到重視,許多音樂教師開始進修民樂,但因參與進修的機會較少,進修機構的資質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從而導致教師的民樂文化素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教師民樂文化素養呈現不足現象。
(3)民樂文化融入教學活動的形式有待豐富
科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但在教學過程中,豐富的教學形式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核心是以審美為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音樂學科的學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受重視,導致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化,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教,學生學”為主,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無法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情感體驗需求。另外,有待豐富的教學形式,無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更不利于音樂教學的健康發展。
2.小學音樂教學融入民樂文化的有效策略
(1)開發和利用民樂文化資源
教材一直都是教學的主要資源,但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許多教師會將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這種現象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也比較常見,從而導致教師在教學期間不能積極主動地探尋更多的教學資源。現代教學中,教材只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通過網絡搜索更多的教學資源。當下,在中國傳統文化備受關注的社會背景下,民樂文化是一種較好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民樂文化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開發和利用民族音樂,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例如,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結合教材內容深入挖掘與民樂有關的教學資源,保證民樂文化充分融入教學中。如,教師在教《山村來了售貨員》這首東北民間曲目時,教師可以先以教材為主,用中國民間傳統樂器嗩吶進行演奏,使學生能夠進入東北民樂的情境中,而后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更多的東北民間歌謠以及經典的嗩吶演奏曲目,如《百鳥朝鳳》《豬八戒背媳婦》《喜鵲傳信》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嗩吶是一種歷史久遠的民間樂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由東歐傳入我國,如今已經成為許多民樂演奏的重要樂器。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嗩吶的文化價值,同時在聽各種民謠的過程中感受嗩吶的藝術魅力,進而促使《山村來了售貨員》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也能從中了解更多的知識。
(2)合理利用現代元素為民樂文化的融入搭建轎梁
以往因西方文化的融入,導致我國民樂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忽視。現下,隨著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受到關注,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具備本土化思維,做好西方文化與民樂文化之間的協調與融合。實踐教學期間,教師在選擇經典的民間音樂、藝術音樂、流行音樂素材作為課堂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先使用流行音樂進行預熱,在選擇流行音樂時,盡量挑選涵蓋民間樂器演奏或含有民間音樂元素的歌曲,而后開展民間歌曲、古典音樂曲目的教學。音樂是一種無國界之分的科目,演奏過程中賦予其什么樣的元素便會收獲什么樣的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做好西方文化與民樂文化的融合,同時合理利用現代音樂元素,將其作為民樂文化融入的橋梁,使學生能夠更快接受民樂文化、理解民樂文化。另外,小學音樂教師要認識到流行音樂與民樂之間的關系,合理利用現代流行音樂的元素,為民樂文化的融入搭建橋梁。
例如,教師在講授《小河邊長的花朵不要摘》這首寧夏民歌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家鄉有條小小河》這首流行歌曲,學生在比較熟悉的流行歌曲中建立對小河以及河邊美景的幻想,從而《小河邊長的花朵不要摘》這首歌的創作情景產生想象,使流行歌曲元素充分發揮橋梁作用,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傳統的民族音樂其實一直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每個角落,在“流行音樂”中也常有民樂文化的融入。另外,《在卡吉德洛森林里》這首波蘭民歌與《小河邊長的花朵不要摘》在意境上有一定的相似,這種國外民歌也有著濃厚的地方元素,兩首歌曲教師可以結合著講解,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我國傳統民樂與國外民樂本質上的區別,同時從中感受到我國民樂文化獨有的魅力。
(3)參與民樂文化編創與表演實踐活動
新課標指出,任何階段的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全面素養為主,小學音樂教學也不例外。實踐教學活動是培養和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演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實踐活動開展的重要性,增加實踐活動舉辦的頻率。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實踐活動開展的次數少之又少,尤其在經濟落后的偏遠地區以及農村學校,因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導致實踐活動開展受到限制,無法實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結合多年教學經驗來看,音樂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無限想象,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傳統民樂相關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即興創作與表演的能力。
例如,央視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中的一首《苔》,短短幾分鐘,它的傳播度迅速飆升,給聽眾一種乘著音樂的翅膀飛向更寬廣、更久遠的地方的感覺。而這首歌詞簡單,譜也特別簡單。也正是這種“簡單”加上“好傳頌”,成了音樂中的經典。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可以選擇歌唱的形式傳唱詩歌,傳承經典,與民風民俗緊密結合,這種形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打秋千》這首仡佬族民歌教學中,重點要求學生能夠準確演唱歌曲,同時在演唱過程中能夠保持情緒高漲,將仡佬族人民的歡樂生活充分演繹出來。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與仡佬族有關的紀錄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仡佬族風俗習慣的基礎上采用詩歌傳唱的方式將歌詞記牢,而后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充分融入教學情境中,進而對歌曲進行充分演繹。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新奇的教學氛圍中充分感受到我國各民族的文化差異以及其中蘊含的音樂素養。
(4)創設教學情景,提高學生體驗感
音樂學科是一種藝術氣息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增強其情感體驗。情境教學是當下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教學形式,其應用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下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但民樂對審美感知不夠成熟的學生來講,在理解上有難度,進而影響學習音樂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創建教學情景時,要保證創設與作品相類似、相吻合,便于發揮情景教學刺激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體驗音樂的美。相對于通俗音樂,民樂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所以民樂融入音樂教學時尤其要借助情景教學法。公開課是現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課堂形式,這種課堂形式有助于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和了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多樣性的上課形式,符合小學生對新鮮事物保持新奇的特點,能夠保持高度集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公開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氛圍枯燥的現象,促使教學能夠順利完成。
例如,在開展《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這首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以公開課的方式開展本節課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辛勤付出,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與教師有關的古詩詞、歌曲等,將其穿插進課堂教學中,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節目的大致意思,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精神。在學生充分感受到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演奏《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這首歌曲,演奏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教師深夜批改作業的畫面,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小學生大多都是喜歡看動畫的,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將歌曲意境制作成為動畫片穿插進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總之,情景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手段,教師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創設的情景要符合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的內容,使該教學模式能夠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3.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小學生綜合素養養成的重要時期,也是接受知識的重要階段,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教學方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音樂學科作為培養學生興趣愛好以及創作能力的重要學科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保證教學方式的科學性,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樂文化素養,能夠將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小學階段是普及傳統音樂教育最有效的階段,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讓所有的學生均能接觸到民樂文化,同時通過音樂教學,使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這也是小學音樂教學應該擔負起來的社會責任之一。在走訪調查中發現,小學音樂教學、小學生民樂文化素養現狀以及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提升民樂文化素養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大多與教師以及教學環境等因素有關。對此,結合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幾點優化小學音樂教學、提升學生民樂文化素養以及民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建議,旨在能促進民樂文化有效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并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麗麗.對民樂文化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2022(21).
[2]高春悅.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民族音樂文化——以嗩吶名曲《山村來了售貨員》為例[J].啟迪與智慧,2021(07).
[3]趙薇.小學音樂教學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探究[J].數碼設計,2021(02).
[4]王曉婧.基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小學音樂教學途徑新探[J].天津教育,2021(29).
[5]石子依.淺談民樂文化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融合的策略與研究[J].天津教育,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