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聰 俸毅 徐科 趙麗琴
摘 要:教師企業流動站的建立是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是實現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多方共贏的有效方式。本文以高職院校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為例,對教師企業流動站的建設進行了探討和思考:分析了建設的必要性和建設的基礎,提出了建設的內容以及教師培養計劃,最后總結了建設的成效。
關鍵詞:企業流動站 產教融合 實踐 高職院校
1 教師企業流動站建設的必要性
1.1 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產教融合的需要
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辦學以來,先后與多家鐵路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是企業尚未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銜接不夠緊密。如何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增強專業辦學活力,是專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教師企業流動站的建設,打破了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需求脫節的瓶頸,架起了學校、企業、教師、學生之間新的橋梁,解決產教融合不深入的問題,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1.2 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需要
自2012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提出了職業院校專業教師要定期到相關企業進行實踐,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由于鐵路運輸生產專業性較強,專業教師除了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具有扎實的專業實踐能力。本專業教師有部分是剛畢業、沒有現場工作經驗的年青教師;還有部分是有工作經驗、教學任務較重沒時間去現場的老教師;由于現場規章、標準、方法等更新速度很快,去企業刻不容緩。因此建設教師企業流動站,能提供一個更加方便、穩定的平臺,進行行車、客運、貨運的實踐,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
1.3 提高教師服務能力的需要
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學院和鐵路企業的交流將會更加密切;鐵路企業也需要學校為其提供服務和技術支持;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提高服務能力。教師企業流動站的建立,提供了一個教師綜合發展的平臺,使得教師在企業學習實踐后,掌握熟悉了生產一線的技能和知識,充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反哺企業,更好地滿足鐵路行業的培訓及服務需求。
2 教師企業流動站建設的基礎
2.1 車站企業的支持
目前,南寧鐵路局南寧、桂林、湛江、柳州車站,桂林、玉林車務段,廣西沿海鐵路股份責任公司防城港運輸段等多家單位是本專業學生的校外實習基地;南寧局“2+1”助理值班員、連結員、客運員等也在我校進行崗前培訓;學校還為鐵路干部職工提供崗位資格培訓等。校企合作歷史悠久,經驗豐富,資源優越。而鐵路企業對學校教師的設計和研發能力也較為看重,希望能合作進行技術創新和項目課題研究。
2.2 有精干的專業建設團隊
專業教學團隊是教師企業流動站的主導力量和重要保障,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教學團隊擁有一批年青肯干的教師和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是一支治學嚴謹、具有創新和發展潛力的專業教學團隊;在課程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課題研究、論文發表、教學競賽、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3 教師企業流動站建設內容
3.1 形成流動站制度
3.1.1 成立流動站領導小組
為保證流動站建設的順利進行,成立教師企業流動站領導小組,決策和協調重大事項,對流動站成員進行管理和考核。教師企業流動站領導小組由車站領導以及學校、學院領導共同組成。
3.1.2 成立流動站執行小組
成立執行小組負責流動站的具體實施工作,如進站后的崗位實踐、培訓服務、項目合作、科研轉化、教學成果轉化等。本次教師企業流動站建設執行小組為鐵道運營教研室骨干教師、缺乏企業經驗的老教師、剛入職的從校門到校門的年青教師以及車站的部分職工。
3.1.3 形成合理的流動站制度
教師企業流動站制度涉及到了五個方面,包括政府部門、鐵路行業、鐵路企業、高職院校和教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所以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體系,保障教師企業流動站正常高效的運行;具體思路如下。[2]
政府部門對鐵路行業要制定行業方面的指導制度,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對鐵路企業制定參與激勵政策,給與表現優秀的企業政策或者資金方面的支持;對于高職院校,提出經費政策方面的支持,在物質基礎上給與保障;對于教師個人,要制定“雙重角色”的融通管理制度。
鐵路行業需要制定相關行業標準,作為企業組織生產、經營的重要依據;對高職院校也需要制定行業支持制度,促進流動站建設;對教師制定在企業流動站的實踐標準。而鐵路企業與學校之間建立技術共享和教學科研合作的制度,找到共贏途徑;與教師之間需要建立相關管理、考核的制度,對于進站的教師,以員工的身份進行管理,并在各個階段進行考核與評價。
最后學校和進站的教師之間,也需要制定專門的管理考核評價制度;綜合考核教師在流動站期間的表現。對于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專門的獎勵,并可在評優評先、評定職稱時優先考慮。
3.2 教師培養計劃
建立企業教師流動站,學校聯合鐵路車站共同培養師資,搭建教師與企業員工角色轉換的雙通道,著力提升教師的行、客、貨方面的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社會服務的能力,完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教師進入企業流動站后,一方面通過不斷實踐,把書本上的專業理論知識等進行更新、完善、融合,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等。
針對流動站教師培養,設計了五個階段,如圖1所示:
3.2.1 進站(申報)階段
在教師進站前,學校和鐵路車站聯合制定教師企業流動站的建設規劃、規章制度、管理方案、考核方案、教師進站方案等;明確進站的要求、進站后日常管理、工作任務、考核辦法等相關事項;做到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實現企業與學校的協調共管。
教師提交進站申請后,由學校進行審批;學校審批時,注重教師的分層次、分類別選派,要綜合考慮學校的教學工作安排和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需求;然后再將教師進站名單報送企業審核,通過后即可簽訂進站協議。由于教師進站后,從“學校教師”轉換為“企業員工”,則企業需要按照企業員工管理制度對進站實踐的教師進行管理,教師也需要主動接受鐵路車站管理,執行鐵路企業的決定。
3.2.2 進站崗位實踐階段
教師進入企業流動站后,由企業、學校、教師共同進行專業分析和需求分析,制定崗位的實踐計劃。現以實際案例來加以說明,某年青教師為碩士畢業后進校從事客運方向教學;由于研究生學習期間缺乏崗位專業技能的訓練和實踐,所以對于一線的客運員、售票員、客運值班員、列車員、列車長等生產崗位了解不夠;因此進站后,先進行客運員的學習和實踐,了解進站、安檢、候車、站臺、出站等主要作業內容,再逐步進行到其他工種;真正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升。
同時,建立導師與成員結對制,分配相應崗位能手擔任進站教師的導師;確保在進站期間對教師進行實踐指導;成員之間就理論和實踐經驗進行交流,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運行機制。
當教師正式進入企業流動站學習實踐時,要熟悉相關崗位群、工種的工作內容和操作流程,積極積累崗位的實踐操作經驗,學習鐵路運輸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等,深入了解鐵路企業的文化、發展趨勢、真實需求;做到教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融合。
教師在企業流動站崗位實踐結束后,要進行階段性的考核;由結對的企業導師以及流動站領導小組對其在實踐階段的表現進行評價,作為出站驗收時考核依據之一,同時也是對教師在下個階段工作安排的參考。最后,組織相關流動站小組成員進行分享交流。
3.2.3 進站崗位帶教階段
專業教師在進站崗位實踐階段考核通過后,可進入崗位帶教階段,幫助鐵路企業開展培訓教學、指導,提供課題項目的智力支撐。一方面教師協助合作的鐵路企業進行新員工教育與培訓,將實踐階段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標準引入相應崗位的教學之中;同時還可協助企業對實習的學生開展現場教學,使學生零距離接觸客運崗位,培養其實踐技能。對于表現優秀的教師,可繼續參與鐵路企業的崗位資格培訓教學;并為助理值班員、連結員、客運員、貨運員技能鑒定提供服務;為各工種的技術比武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流動站中成立研發小組,開展科研項目和課題研究,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幫助企業進行成果轉化;在此基礎上還可繼續延伸,申請相應發明專利等。
在帶教階段結束后,由企業和學校進行考核與評價,作為出站驗收階段的考核依據之一。
3.2.4 出站孵化階段
經過企業流動站的學習、實踐、鍛煉、提升,教師在出站孵化階段,需進行科研轉化和教學成果轉化。在科研轉化方面,繼續開發企業的課題項目,或與企業員工共同申請橫向課題,產生新成果;成果轉化成功后,企業和學校雙方都可獲得效益,實現互惠雙贏。
教師出站后,回到了教學主戰場,完成教學成果轉化。校企雙方合作共同完成專業建設項目;并且在企業導師的共同參與下,制定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鐵路行業培養一批更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制定更貼合行業需求的專業課課程標準,完善教學內容,強化崗課融通,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崗位。聯合開發項目化教材,完善課程資源,建設教學資源庫,為鐵路企業員工培訓和學校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積極進行基于產教融合的教學改革,申請教改課題,發表教改論文,開展課堂“革命”等等。
3.2.5 出站驗收階段
第五個階段為出站驗收階段,教師提交在企業流動站實踐的成果,包括論文、項目、課題、專利、著作、課程資源等;由企業、學校、流動站成員組成評價小組,從日常管理、進站崗位實踐階段表現、進站崗位帶教階段表現、出站驗收成果四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和考核。對于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獎勵,或者在職稱晉升、崗位聘任、評優評先時重點考慮。每年組織出站教師進行分享,總結在教學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或者分析進站后效果不佳的原因。
4 教師企業流動站建設成效
4.1 提高了教師教學實踐能力,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企業流動站的建立,讓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專業教師成功到企業進行“鍛造”,及時更新了鐵路運輸行車、客運、貨運方面的知識,了解到了新的鐵路運輸標準要求和工作流程,掌握了大量的生產服務一線的實際案例;并將其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使教學內容更貼近于生產實際,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比如進站教師發表了多篇教改論文,在省級、校級教學能力比賽中獲的多項獎勵。除此之外,教師依托流動站平臺提高技能水平,完成“雙師”評定條件,直接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雙師率同比增長33%。教師和企業員工組成混編師資團隊,大大促進了高質量教師隊伍的建設。
4.2 加強了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了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水平
教師企業流動站的建立,加深了校企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和企業員工積極交流,掌握了各崗位的實際需求,學校和鐵路企業合作開發了精品課程;建設了一系列國家級、省市級、校級教學資源庫,如雙語客運值班員資源庫、雙語列車長資源庫、面向東盟鐵路運營資源庫等等;也制作了一批專業課程重要知識點的微課;這些課程教學資源不僅運用于學校的教學中,還在鐵路局“2+1”培訓、崗位資格性培訓班中起作用,實現了校企雙方的互惠互利。并且學院的各專業教師通過進站學習,真正了解到了鐵路企業對高職院校人才需求的信息,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鐵路企業一起修改和調整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標準;完善了實訓基地、培訓基地、技能鑒定考核;極大地提升了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水平。
4.3 加大了社會服務力度,提供了智力支撐
依托教師企業流動站平臺,充分發揮學校教師能力優勢,為企業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撐;并且通過進站的學習和鍛煉,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出站后繼續為企業、社會提供多方面服務。校企雙方多次在企業開展課題項目研究技術交流,企業負責員工與進站教師多次研討,共同尋找攻克技術難關方法。除此以外,教師出站后,利用在企業學習的最新技術和知識,為鐵路企業的崗前資格培訓、崗位資格性培訓、職業技能鑒定、中老鐵路老撾籍學員培訓等提供服務,真正做到飲水思源,反哺企業,反哺社會。
5 結語
教師企業流動站的建立,使校企雙方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不斷開展深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合理共享,達到了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多方的共贏。在教師進站后,與企業員工之間增進了解,不斷打磨隊伍,從小到大,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實現校企雙方共同發展;為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和校企深度科研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魏欽.高職院校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和運行機制[J].教育與職業,2020(3):81-84.
[2] 王克杰.建立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制度架構與可行性分析[J].職教論壇,2017(23):5-8.
[3] 柳旭.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3):94-95.
[4] 段標.職業院校駐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實踐與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1(08):146-150.
[5] 沈瑞山.高職院校經貿類專業教師企業流動工作站的研究與實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