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君
摘 要:黨的二十大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文化自信自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使之與時代協調發展。高校學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和意識形態陣地,承載著文化交流、文化積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使命,其責任重大、使命崇高,必須深入學習和踐行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精神,主動擔負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的使命,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
關鍵詞:中華優秀文化;高校學報;意識形態;陣地建設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1]。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是總結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的時代產物,既體現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精華,又具有其現實的時代意義,為我們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對于文化強國的建設提供了實踐路徑和理論導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文化自信自強,同時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如今我們面對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必須立足于當前我國國際社會地位,從歷史長河中看待文化對于人類文明延續的重要功能,充分利用文化引領社會走向進步、文化創造美好新生活的重要作用,發揮文化的重要價值[3]。高校學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數量多、覆蓋面廣、受眾文化層次高等特點,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和意識形態陣地[4],必須深入學習和踐行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精神,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主動擔負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的使命,為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保駕護航。
一、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的時代意義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滿足時代發展特征,要認清我們當前所處的歷史時代,使之與時代相協調發展。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理解歷史發展邏輯,科學把握時代發展要求和條件,不斷引領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和快速推進。
(一)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導向
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不僅深入挖掘出中華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同時又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華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源泉,既展現出了傳統文化當中的智慧,又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體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導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人類的現代化事業奉獻大愛與智慧。隨著時代向前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必將以全新的面貌和方式展現在民族和世界的舞臺之中,文化事業的繁榮將呈現出新的活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道路的建設也必將更加夯實[5]。面對新的百年征程,我們要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把文化強國建設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推動條件
中華民族經歷了從清晚期到新中國成立前的百年至暗時刻,從否定傳統文化到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慢慢摸索救國道路,更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不斷的探索中總結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讓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進而讓中國重新走向偉大復興的歷程。我們黨從成立之時的救國圖存帶領中國人民經歷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讓中國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現在更是要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發展繁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對傳統文化,我們始終堅持科學對待傳統文化,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弘揚和傳承者,而這種傳承也絕不是照搬照抄,必須是經過實踐檢驗,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的優秀傳統文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必須始終堅持古為今用,革故鼎新,在升華中吸收繼承,在創造中進步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事業實現創造性轉化[6]。
(三)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指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深刻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創新性地升華了內涵,為傳統文化在時代中實現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引方向。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間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發展奇跡,實現了宏大而獨特的創新性發展,也給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是背道而馳的,始終堅持的是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這個“本土化”是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并立足于時代基礎上,實現創新性發展并富有生命力的本土化。中國歷史能延綿五千多年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國在絕大多數時間站在世界之巔的文化基礎。新時期我們要實現民族復興大業,更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持創新性發展。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都是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前提,并與時俱進地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堅守中華文化的底氣,才能更好地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四)為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深刻理解到了傳統文化“世界大同”理念,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7],主張全世界用對話和協商解決矛盾與分歧,為解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更加貼合實際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把對中西文化關系的思考上升到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高度,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等重要理念,為當代中國建構民族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加深與世界文明的對話交流提供了科學指引,同時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價值觀和文明觀基礎。這些先進的理念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根源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結合當今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以及我國實際國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先進文化,表現出了自信、開放、包容的鮮明特征。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去尋求一種適應全世界的“政治模式”,更不是去實現“無差別的統一”,相反是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正確對待各國各民族的差異性,致力于全球的發展邁向更高層次,最終實現“百花齊放”。這既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宏觀認識與整體把握,代表著全人類在新世紀對于一種更為平等、包容、公正的新秩序和新文明的期待。我們國家經過了幾十年的艱苦努力,不斷實現民族復興這個偉大目標,我們越強大國際地位越高,就越需要從國家文化層面來提升國家影響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從對中國呆板的、刻板的印象中走出來,進一步了解中國、接受中國,同中國一道共同發展,共同促進人類文明更加進步。
二、加強高校學報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設規律和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建設文化強國是我們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目的,在建設的道路上必須始終秉承著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理念[1]。高校學報作為傳播學術思想、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學術研究方法的重要載體,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承載著文化交流、文化積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使命,其責任重大、使命崇高,必須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
(一)堅持學術性和政治性的高度統一
高校學報必須堅持政治性和學術性的高度統一,在履行其學術傳播和交流的本質前提下要確保有一個正確的政治立場,應秉持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堅持學術創新,使學術傳播與政治使命實現有機的融合。因此,在辦刊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樹立牢固的陣地意識,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既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又要能夠及時發現隱藏于學術表面之下的錯誤政治傾向并堅決抵制,在保證正常學術推廣和交流的前提下避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內容出版。此外,由于高校學報的論文作者及讀者群體在學術界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文化號召力,應充分發揮其輿論導向作用,傳播和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建立長效意識形態問題審核機制
高校學報必須牢固樹立“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確保政治導向、價值取向正確。目前編輯出版業的“三審三校”制度已經成為常規編校環節,然而沒有一個專門的環節對稿件意識形態進行政治審查把關,高校學報應將此項內容納入到“三審三校”流程之中,對稿件從政治、內容、文字全方面進行審查把關,加大政治審查工作力度,嚴防意識形態和導向問題。編輯對稿件所涉及政治傾向及意識形態把握不準的情況下,可由學校宣傳部進行專項政審,對稿件依據相關政策及規定做出甄別,也可以聘請馬克思主義學院這方面的專家作為學報論文意識形態專項審稿人,針對涉及意識形態方面問題的稿件在思想內容、文字表達上再做一次專業審查,確保萬無一失。
(三)展現中華文化自信,發揮意識形態陣地作用
作為一個歷經五千年風雨延續下來的歷史悠久的文明,中華民族雖然在近代經歷了百年恥辱,但是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人逐漸恢復了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和自豪,這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將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提供更加深沉和持久的精神動力。因此,需要深挖我國五千年積累的深厚文明底蘊,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發展出新的生機。高校學報應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傳統文化來建立相關欄目和內容,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研究深度融合的學術成果,從而引導和提升大眾的文化自信,同時全面提升高校學報的國際傳播效能,使其發揮出意識形態陣地作用,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現悠久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幫助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民,從而尊重中華民族。
(四)提升編輯政治素養,當好意識形態“把關人”
學報編輯作為稿件的“把關人”對稿件的選取及審校具有決定性作用,編輯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才能夠發現稿件可能存在的政治問題[4]。因此,編輯應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自身政治敏銳性,增強政治理論學習。一方面,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確保政治事件、名詞、概念等提法絕對準確。另一方面,要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策劃及選稿時把是否科學準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有關方針政策,是否促進學科專業的發展等作為選題和出版的標準,并貫徹在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中。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意識形態發展趨勢,針對各類典型意識形態進行分析歸納,以幫助編輯不斷提升辨識水平和判斷能力,從而可以對工作中遇到相關問題能夠作出及時準確的判斷和處理,切實當好意識形態“把關人”。
總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使之與時代相協調發展,進一步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新的生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作為一名高校期刊工作者,堅持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辦刊宗旨,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奮進和擔當的實際行動,時刻繃緊意識形態這根弦,牢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使高校學報始終成為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堅強陣地,決不給錯誤思想觀點提供傳播渠道,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主動、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
[2] 李書磊.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報,2022-11-10.
[3] 新華社評論員.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N].新華每日電訊,2022-11-01.
[4] 裴琴.高校學報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的意義與途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7):99-102
[5] 楊術友.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探微[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6):108-112
[6] 張志臣,洪曉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及其時代價值[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9(2):12-19.
[7] 王虎學,何瀟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現實與價值[J].新視野,2022(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