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要: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還要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中。基于此,本文從校企合作這一視角為切入點,明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可以采取的具體措施,分析創新發展策略,以求打造出高質量、高效率的人才成長環境。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復合型人才
近幾年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改革工作不斷推進,諸多教學思想、教學手段被引入到職業教學體系內,為學生成長、教學發展帶來了更多動力。在校企協同發展視域下,高職院校在進行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展開具體分析,以此在資源互補、優勢互補的大環境中,助力人才全面綜合發展。
校企協同創新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和眼界。從校企協同創新的角度出發,高職院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會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把學生納入到實踐中去,以保證學生能適應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高質量的人才體系。但仍需深入地對高職院校的行政管理人才培養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1+ X”證書制度、校證融通、賽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業孵化基地等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日趨科學化。在此基礎上,雙創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被引進到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體系中,旨在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專業化人才。新時期,高職院校應明確自身的專業定位,制定有針對性、科學化的人才培養標準。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是當前高職院校教育與教學體系中的一個熱點專業,它需要學生通過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實力,從而持續不斷提高就業競爭力,以此才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進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實現自我價值。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主要是通過情境教學、課外實訓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而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的專業素質、職業素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還不夠強,很多教育、教學工作不能進行,缺乏系統化、規模化的考核與評估,使很多學生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將知識內化。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近年來,海上行業不斷發展,帶來了諸多經濟機遇,但也造成了人才的激烈競爭。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將“校企協同創新”的培養模式融入教學體系,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實施靈活學制,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實現理論實踐并重、知識技能并重。目前高職院校的教育體制下,“校企協同創新”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校企協同創新理念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能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企業的產業結構,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校企協同創新的深入,使各種專業的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包括職業學校的培養方式。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職業文化體系,并大力培養校企協同創新。新時期,高職院校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健全校企協同創新制度,從多角度優化教學內容,為未來的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正確認識校企協同創新
在校企協同創新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是我國高職院校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學習職業技能前,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創業”與“創新”的有機統一,既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證,又是校企協同創新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例如,高職院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組織校企合作相關活動,如:企業參觀、企業實習、企業演講等,讓學生對校企協同的內涵更加深刻。比如成都某高職院校,在寒假期間,組織學生到企業、海關、船運部門等單位進行考察,并積極參加“勤工助學”,親自感受校企協同創新,感受社會生活的變化。同時,學校還設立了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運服務和智能航運監管等五大模塊,融入全新的產業元素,以此為載體在校園中構建優秀的校企協同創新文化模塊,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培育,為未來職業技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之真正得到發展。
(二)科學開展校企協同創新
工作觀念與工作態度的區別在于對自身專業、崗位、行業、工作內容的理解,而校企協同創新的作用,則是教師在實踐中對校企協同創新思想的培育。只有學生們發自內心地認同自己的專業、所在的崗位、所從事的行業之后,他們才能更加積極地投身于今后的工作中,從而真正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各行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市場和工作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置校企協同創新的目標,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建立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而形成自己的個性、追求和行為習慣。例如,高職院校的老師經常舉辦職業演講、職業推廣等課外活動,邀請專業主管、公司領導到學校進行職業講座,并安排學生到公司進行社會調研,讓他們更容易地融入社會,感受職業氣氛,了解目前的工作環境。并定期組織學生到海洋、海運部門參加相關的活動,以增進對工作的認識和熱愛。
(三)全面落實校企協同創新
校企協同創新既要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技能,又要不斷加強實踐技能的訓練,既要大力發展精神文化,又要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牢固的工作理念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校企協同創新意識,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的專業價值、自身的定位、自身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逐步樹立起專業的信心,從而使自己的工作精神、工作態度得到升華,使自己更加主動地投身于學習中。目前,“校企合作”和“學徒模式”已經在很多高職院校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取得了明顯效果。[1]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專業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在培養高素質、高效率的基礎上,加強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的培養。在校企協同創新理念的指導下,要構建一種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型教學體制,增設實踐課程,強化科研、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活動的作用。
(一)在培養過程中對實習教學內容的優化
為了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應對其進行全面的職業技能培訓,并根據具體的培訓計劃,與有關行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從而為今后的校企協同創新模式的推廣和實施提供保障。而加強合作的關鍵在于各機構和有關企業要積極地參與到專業課程建設、課程教學、證書培訓、評估等環節中來,確保高職院校的校企協同創新工作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實踐教學中,采用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實習,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以明確地了解職業特點和職業發展方向。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是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比如:某高職院校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與地方機關、企業、街道辦、基層社區等部門進行了協作,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能直接解決各類問題。比起課堂仿真模擬,這更能磨煉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在這里,有專門的技術和專家進行講解,從各個方面進行論證,以提高理論知識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合理性。機關、有關企業的職工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水平,必須加強與教師的協作,才能有效地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校企協同創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工作需要,對自身的專業技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隨著高職院校與企業的進一步深化,課程內容將不斷豐富,而綜合性的課程體系也將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和自信。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校企協同創新大賽,使理論與實踐相融合,逐步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業創新精神,提高其校企協同創新能力。[2]
(二)在培養過程中對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
從校企協同創新的視角來看,在高職院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時,必須從專業與職業兩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優化,并對其進行專業課程結構的重組。從校企協同創新的觀點來看,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跨學科的教育,注重以社會需要為核心,創設交互性、交互性、應用性的課程,使教學內容的安排更為合理。在這一基礎上,以“信息技術、會計基礎”為基礎,結合“課證融通”的理念,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的課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其職業素養。總之,在校企協同創新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要強化對“通用證書”的理解,包括“漢語水平考試”“高職院校英語技能證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技能理論課程”等。其主要功能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使他們適應工作中的角色轉換,并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職業,成為一名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另外,要構建一套系統化、規模化的評價體系,例如,在評價學生的職業生涯時,學生要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規,工作規范,專業政策,崗位能力等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要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技能應用等進行全面的評價與分析,以達到職業發展的目的,從而達到適應社會需求的目的。[3]
(三)在培養人才過程中,不斷完善教育手段和方法
從雙創教育的角度出發,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實訓課程、專業性課程和創業課程的設計。例如,某高職院校設立雙創學院,與高職院校聯合,通過“雙創孵化器”“校內培訓中心”等形式,打造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雙創學院中,通過項目教學、分層教學、微課慕課、混合式教學,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與協作能力。在正式實施前,應對課程特點、內容特點、學生特點等進行綜合分析,以確保教材內容的獨特性。比如,在人才市場日趨飽和的今天,我們應該重視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就業問題,并將其與行政專業相銜接,并根據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其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在上課前,把課件、微課、預習、板書、重點知識等都發到微信公眾號上,讓學生自行下載,預習,鞏固知識。通過微課程,學生可以了解到該創意企業的主題以及管理技術、文化和價值途徑。在本課程前,學員已對技術、理念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而校企協同創新則需要學生能靈活地使用技術,進行創造性的實踐,使其在智力、技術、資源上與市場、社會實現精準對接,以此讓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打造出多元化的校企協同創新項目。以一所高職院校的全面智慧服務系統為實例,運用騰訊課堂、超新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等實踐平臺的建設與開發,使學生了解行政工作的核心,明確行政管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對企業事業單位的內部結構產生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同時,通過云課堂、模擬實務平臺等新技術,幫助學員掌握行政知識,建立模式庫、案例庫,為智慧服務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企業的社會經濟價值,以及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這些資源分配給不同的項目小組。[4]
(四)高職院校開設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內容
基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高職院校要針對不同的專業和職業方向,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和重組,以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人員的培訓為例,設計特定的教學內容,其中包括:海事服務中心、航運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學生獲得“1+ X”職業資格證書。通過這些專業化、特色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專業技能的學習,從多個方面加強其專業素質。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都比較薄弱,不能只注重實際操作,還需要進行相關的教育和訓練。培養大學生職業道德,使其實現角色轉變,使其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工作,對自己的職業有更深的理解,成為一名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此外,還必須建立起一套系統化的、規模化的評價體系,比如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在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時,要根據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職業發展趨勢,對具體的專業內容進行劃分。學生要具備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技能應用等進行評估和分析,使其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并能適應社會的需要。[5]
綜上所述,賽教融通、產教融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而校企協同發展創新則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但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還需要對校企合作內容展開創新發展,以此更好地了解企業、行業乃至社會的用人需求,對教學內容、教學節奏、課程體系、課時計劃進行全面優化,以此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社會的多方共贏。 PR
參考文獻:
[1]樓京京,鄭鵬飛,馮向榮.校企共同體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5):106-110.
[2]楊勇.校企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策略探析——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校企協同創新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6):192-194.
[3]蔡杰.人工智能時代復合型化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天津化工,2022,36(04):147-150.
[4]許海燕,謝永達.高職院校政校企合作協同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探索[J].科教導刊,2022(21):13-15.
[5]曾凡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工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03):64-67.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