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強調傳統文化教育與一線教學的深度融合,要求學校、各科教師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建設。地理學科兼備人文性和綜合性,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下的重要工作。因此,地理教師需要提高對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視,在課堂中全面滲透傳統文化,落實綜合素質教育,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基于此,文章針對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展開研究,希望能對地理教學發展帶來幫助,提高地理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地理教學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初中地理;傳統文化;素質教育;滲透;策略
作者簡介:嚴紅霞(1978—),女,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關子中學。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國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將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納入各個學科的教材和課程體系中。作為地理教師,需要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在課堂中滲透和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為此,筆者結合地理學科教學實踐,從課堂導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環節,提出在地理學科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以供地理教師參考。
一、地理學科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為對象展開調研,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訪談的形式,了解當前地理教師和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情況,掌握初中地理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情況。經過調研發現,當前大多數地理教師能夠認識到傳統文化教學的價值,并且對地理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傳統文化教學的效果。
(一)教師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
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在當前立德樹人的大環境下,大部分教師能夠做到同時考慮學生的成績提升和身心發展,但是還有部分教師沒有形成相對正確的教育觀念,認為在課堂教授的知識只應該與考試有所關聯,因而只教授學生一些解題技巧和應試方法,沒有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1] 。在終身學習觀念日漸深入人心的今天,部分教師往往更愿意學習新的學科知識和教學理念,而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創新,導致教師在教授地理知識時不能很好地將其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此外,有些教師在編輯教案的時候,往往只關注教材知識點的聯系,以及整個知識所處的整體環境,容易忽略一些傳統文化元素,導致其在教學地理時很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授。
(二)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不足
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教師自身的文化積累不夠深厚,對傳統文化缺乏系統深入的了解。因為地理老師并非主修文化課程,所以部分地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較為淺薄,不能將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進行有機結合。第二是地理教師在應用傳統文化時稍顯生澀。部分教師嘗試在地理課堂教授學生傳統文化知識,但限于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不足,往往只能淺嘗輒止,在教授過程中有心無力,稍顯生澀僵硬。
(三)教師傳授傳統文化的能力有待加強
部分教師在地理課堂中傳授傳統文化的能力較為不足。部分教師無法做到有效平衡課本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當教師只注重教授地理課本上以及考試中的知識時,在教授傳統文化方面就會顯得薄弱,導致課堂上很難滲透傳統文化[2]。有一部分地理教師認為在進行課堂授課時,向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可能會導致學生思維陷入混亂,不利于學生形成地理知識體系。這種思想一方面體現了教師對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誤解,雖然有些教師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進行了相關的地理教學,但實際上只是進行了適當的課件調整更新,即選取了一些體現地理事實的傳統文化進行填充[3];另一方面則體現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時缺乏一定的方法,不能保證在滲透傳統文化時保持地理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四)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低
部分學校往往更重視培養學生書法、樂器、國畫、圍棋等與語文學科有關的技能,也會組織相應的文化活動來宣揚這些傳統文化,但卻忽略了傳統文化與其他學科的有效鏈接,從而導致傳統文化滲透不足[4]。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課堂導入環節
在課堂導入環節滲透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滲透的基礎。好的開始,能讓教學事半功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需要注重借助傳統文化實現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強烈的學習欲望,積極投入地理學習中,從地理學習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
第一,借助古詩導入,設計教學懸念。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呈現方式。古詩經過千年的沉淀,有著各種不同的形式。這些古詩詞中不乏一些地理知識、地理元素。在地理教材中,蘊含著一些古詩詞,這些古詩詞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得以呈現,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展現了獨特的地理景色。因此,教師可依據有關地理知識的古詩詞展開教學,設計課堂導入環節,借助古詩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但是,古詩詞的寫作背景和學生生活的時代相差甚遠,如果教師直接開始教學,學生很難進入情境中,這便失去了古詩詞教學的價值。因此,教師可創建古詩詞情境,設計一定的懸念,引導學生探索和思考,從而有效地落實課堂導入環節,為下一步教學實施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章“中國的地域差異”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地理環境,掌握南北地區的地域差異,筆者借助描寫北方地區的古詩詞展開教學,并以此作為課堂導入。在借助古詩詞開展教學前,筆者先借助多媒體展現了一些北方地區的風景圖片,借助美麗的風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隨后,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南方地區有看到這些風景嗎?”由問題引導學生聯想南北地區的差異。接著,筆者展示部分描寫北方地區的古詩詞,如《沁園春·雪》中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在展示古詩詞時,教師還可以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詩意。有了古詩詞的鋪墊后,筆者繼續提出問題:“同學們,現在你們能說出南北地區的差異嗎?”在本次教學案例中,筆者借助古詩詞進行教學的導入,在利用古詩詞輔助本次地理知識點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與認識古詩詞文化,從而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實現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
第二,媒體導入,創設情境。媒體導入,是新課堂導入的重要方法。在教授初中地理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傳統文化,創設情境,讓學生了解與認識傳統文化,同時有效地落實新課程導入,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中國的民族”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我國的民族文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我國不同民族的傳統服飾、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讓學生認識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以此作為本次課堂教學的鋪墊。在呈現不同民族的文化時,教師可以使用圖片、文字和視頻等方式,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和價值,讓課堂教學能夠更加豐富多彩,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教學環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資源,精心設計課堂,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和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與地理課堂的深度融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實現地理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相輔相成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結合教材資源,分類滲透文化
我國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特別是八年級教材。作為地理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善于捕捉教材內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對其進行拓展和延伸,從而有效地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真正地做到物盡其用,發揮地理教材的更大價值,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5]。
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如“中國的民族”這一節涉及不同地區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教師可以以此為出發點進行民俗文化與地理的融合教學,引導學生將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進行對比和分析,以此了解不同地區民俗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教師還可借助物質文化進行傳統文化教學。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為例。課文中介紹了我國的一些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教師便可以以重大河流的水利工程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幫助學生認識我國的物質文化。
2.科學選擇教材,切記過度使用
在選擇教材內的資源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時,教師需要合理地選擇素材,并把控好教學的時機、時長,特別要注意不能過度使用教材內的素材,否則不僅無法提高傳統文化教學效果,還會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產生負面情緒。
3.結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在地理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時,教師需要結合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及地理教學的知識,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如在教授“中國的民族”這一節時,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我國某個少數民族為主題,通過搜集和分析資料,整理該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等。
(三)課外活動環節
地理知識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若教師僅僅在課堂中開展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生也很難真正地吸收理解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學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內,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地理、認識地理,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為此,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戶外探索活動。教師可以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地理戶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在借助戶外活動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時,教師需要整合當地的社會資源,拓展學生的地理學習渠道,滲透當地的民間文化。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中國的地形”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實踐考察,通過讓學生實地勘察,幫助學生了解本地區的地形,并引導學生繪制簡單的地圖。又如,在教授“中國的民族”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拜訪和交流,并讓學生自行搜集一些當地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再如,學校可組織學生到當地的展覽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學習和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等。總之,學校需要有效利用當地的多種社會資源,組織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打破地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讓學生能夠在地理戶外課堂中學習與認識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與文化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每個教師和學生的職責。作為地理教師,需肩負起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提高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融合的教育質量。在一線教學中,教師需認識到初中地理與傳統文化教學融合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課堂入手,結合地理教材、課外資料等多種資源,借助課堂導入、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等環節,落實地理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流程,實現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地理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與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滿建利,莊丙武.初中地理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例[J].地理教學,2020(4):22-25.
[2]黃力.利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J].文理導航(上旬),2018(2):66.
[3] 別紅遠.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1):815-816.
[4] 池金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中),2019(6):264.
[5]許建君.在初中地理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