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玲
摘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啟蒙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使命。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必須緊扣“雙減”政策要求,積極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以便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科學提高教學質量。文章以“雙減”背景下的數學課程為研究對象,闡述“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困境,探討“雙減”背景下數學提質增效的教學設計思路,并對數學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策略進行探究,旨在分享數學課程教學經驗,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提質增效;課程改革;學習壓力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9-0085-04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日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習慣于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實施“說教式”教學,并試圖通過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但是整體教學過程較為低效,不符合現代素質教育要求[1]。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數學教師要積極創新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并結合傳統數學課堂教學經驗及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征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以減輕學生不必要的學習壓力,引導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習成效。
“雙減”政策的提出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其核心要求主要集中在減少課后作業數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學習壓力、降低家長輔導負擔等方面[2]。這一政策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小學數學課程的設計。數學作為一門理科類課程,學科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且含有大量的運算內容,需要學生不斷進行鞏固和強化練習,這使得部分數學教師所做的教學設計與“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存在矛盾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亟須整改。
1.作業數量與知識鞏固之間的矛盾
2021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3]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努力使實踐教學提質增效,即在減少學生作業總量的同時,保證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效果。在此背景下,像數學這樣涉及大量的運算,且學生對許多知識點的掌握和應用都需要建立在一定計算量基礎之上的課程,教師就必須積極改變觀念、努力創新方法,以達成提質增效目標。然而,當前部分數學教師并沒有作出相應改變,還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滿堂灌”式教學,這使得學生難以通過有限的課內學習時間熟練掌握計算技巧,因此學習效果不理想。
2.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較為突出
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自身的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樣的課堂學習時間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能存在較大差別。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相對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掌握相關數學概念和運算方法,而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要想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則可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去進行練習和鞏固。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數學教師會通過布置大量的課后練習來幫助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鞏固相關知識,以減少學生之間兩極分化現象的發生?!半p減”政策要求教學階段和課后鞏固復習階段都要為學生預留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這意味著以“量”致勝的教學方法已與現代教育不適應,應逐步淘汰[4],教師應設計具有針對性的鞏固作業來達成提質增效目標。然而,部分數學教師對“雙減”政策的理解過于片面,并沒有進行針對性作業設計,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自主練習和復習。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較小,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較弱,加之部分數學學困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較低,因此單憑自主練習和復習是難以取得理想學習效果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學生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兩極分化現象會越來越突出。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各學科的教學思想及教學方法都在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認知特征出發,對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以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1.轉變課堂教學思路,突出生本教育理念
仔細研讀“雙減”政策文件內容不難發現,其本質要求在于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方式,突出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對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和完善,減輕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實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由此可見,“雙減”政策突出強調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其要求教師要以生本理念作為指導思想進行教學設計優化,以便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創造更多機會和良好平臺[5]。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增加互動類教學實踐活動,如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方式替代傳統的單一說教式教學方式,引入翻轉式課堂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等。
2.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突出課堂教學趣味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習慣于采用說教式的授課方式完成教學工作。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在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主動思考,極易造成學生的學習依賴心理。因此,無論是從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角度,還是從學生實際發展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方式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6]。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為了有效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不增加學生額外的學習負擔,數學教師必須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設計,增加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有效達成減負增效的教育目標。
3.改變課堂導學模式,鼓勵學生合作思考
在實際教學中,單憑教師講解開展教學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導學作為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重要路徑,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導學設計往往側重于為課堂教學服務,缺乏從學生角度出發的導學設計,這使得學生難以有效融入其中,因此教學的有效性整體不高。要想改變這一教學現狀,在進行提質增效的優化教學時,教師就要逐步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導學設計,并借助課堂導學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使學生可以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主動思考,提高學習質量。
4.完善課后鞏固設計,突出學生習慣培養
在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后鞏固環節不僅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學生夯實課內所學知識、提高對知識靈活應用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師為達成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目標,通常會以布置課后作業的形式設計課后鞏固環節,如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課本上及相關教輔材料上的習題等。這種“一刀切”式的作業設計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學困生“吃不了”、學優生“吃不飽”的情況,難以最大化發揮課后鞏固環節的作用和價值。而且,過多的重復性作業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給學生的學習熱情帶來消極影響。基于這一實際情況,在進行“雙減”背景下的優化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增加對課后鞏固環節的關注和重視程度,立足學生實際學情設計針對性作業,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作業,努力在“精”而“簡”的層次性作業中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有效達成減負增效目標。
1.轉變傳統教育思維,奠定提質增效基礎
數學教師作為學生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引導者,其教學思想直接決定著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提質增效的數學課堂優化設計中,數學教師要與時俱進地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逐步擺脫“應試教育”思想對教學方法的束縛,立足學生實際學習特征和數學學科的特點優化教學設計,以促進數學教學方法的轉變和完善。具體來說,在教學目標設計上,教師要從讓學生“學會”逐漸向引導學生“會學”方向轉變,鼓勵學生在課堂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主動思考,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教學活動設計上,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以此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另外,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思想的引導和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科觀念,促使學生意識到數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在正確學習觀念的驅動下自主參與各類實踐學習活動,從而使數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成為可能。
2.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形成學習興趣的助推器,而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則能激發學生學好相關知識的動機。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從以往教學經驗出發,積極整合學科教學資源,圍繞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營造學習氛圍,從而在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間接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和負擔?;诖?,“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緊扣“雙減”政策基本要求積極進行教學創新,從而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達成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以“倍數”這一章節的知識內容的教學為例,“倍數”這一知識內容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實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從生活化視角出發,靈活整合課程教學資源,將生活中常見的“倍數”應用情景以實際問題的形式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以此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從生活化視角理解相關數學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這樣的生活情境:“放學后小明和同學一起逛文具店,小明買了1支鉛筆,小華買了3支鉛筆,小紅買了6支鉛筆。請問小華買的鉛筆數量是小明的幾倍?小紅買的鉛筆數量分別是小明和小華的幾倍?”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方面可以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學生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距離,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引領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中,從而為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3.鼓勵學生自主預習,培養學生學習信心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啟蒙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教學工作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課前預習是學生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梳理課程知識中的重點,促使學生提前了解自己可能存在的學習難點,進而明確課堂學習目標和方向,而且學生在預習基礎之上進行課堂學習時,學習難度會大大降低,這有助于建立起學習信心,提升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主預習活動,并基于賞識教育的視角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優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為科學高效的學習活動。以“位置與方向”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這一章節的課程教學主要圍繞“位置”這一核心要素展開,其要求學生正確掌握“方向”的判定方法,并能夠熟練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目標物的位置信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通過有效的課前預習已經初步掌握了判斷方位的基本方法,并能夠熟練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目標物的位置信息。此時,教師就要對這部分學生提出口頭表揚,肯定他們的預習效果,以此激勵所有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逐步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從而將提質增效的教學要求有效落實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
4.創新課程教學方法,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相較于其他課程,數學具有顯著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特征,這使得數學學習內容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學習和理解難度。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特征是一成不變的,而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和具體,將其轉化為更易于小學生理解和掌握的資源,以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有效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目的。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教育政策,科學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要充分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特征,緊緊圍繞數學課本知識的重難點創新課程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部分知識的教學為例,為了更好地達成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引入多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操的方式自己制作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并鼓勵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自主感悟和總結二者的相關特征。另一方面,考慮到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差異化特征,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合理引入分層教學的方式,即先基于以往課堂教學經驗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后將課程教學內容按難易程度進行教學分層,最后將二者進行融合統一,實現針對性教學設計。教師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進行針對性教學優化,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5.科學平衡作業“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雙減”政策的核心在于減少各類不必要的重復性作業,科學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為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創造空間。在提質增效的小學數學課堂設計中,科學平衡鞏固作業的“質”“量”不僅是“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實提質增效教學目標的重要舉措。在設計作業過程中,教師必須增加對作業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深入剖析學生課內學習的實際情況,科學解決作業“質”與“量”之間的矛盾,以便在精簡作業量的同時,最大化保證學生課內學習效果。以“四則運算”這部分知識的教學為例,課程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通過有效學習熟練掌握“先乘除,后加減”這一混合運算法則,并能夠在實踐應用中正確運算。為有效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根據章節教學目標設計彈性分層作業。學困生的作業要以教材上的習題練習為主,以此幫助他們夯實運算基礎。中等生的作業要在運算基礎上增加應用問題的練習,以此鍛煉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學優生的作業則要在運算練習的基礎上增加發散拓展類題目,以此增強他們的知識遷移與實際問題解決能力。這種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分層作業設計可以確保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在鞏固練習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可以在減輕學生不必要學習壓力的同時有效達成提質增效目標。
綜上所述,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地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首先要明確“雙減”政策給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帶來的影響,并基于小學生學習特征科學設計優化教學的思路。其次要深入分析課程知識,鼓勵學生在有效預習的基礎之上深入數學問題本質進行合作學習,逐步轉變傳統單一說教式的授課方式,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后在鞏固作業的設計上科學平衡作業數量和質量,以提高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切實發揮出鞏固作業的作用和價值,從而逐步達成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春映.“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06):74-75.
[2]竇娟平.“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天津教育,2022(34):74-76.
[3]朱宇亭.落實“雙減”,提質增效———淺談“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安徽教育科研, 2022(13):42-43.
[4]李勤莉,褚夫建.“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J].遼寧教育,2022(13):94-96.
[5]陳海平.“雙減”背景下如何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J].江西教育, 2022(30):72-73.
[6]張春飛.“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22,44(05):50-52.
Exploration of Improving Quality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Chen Manling
(Longyan Ci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s an enlightening course for students to learn mathematical knowledge,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uting ability. Teachers must adhere to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quirements in their daily teaching activities, actively optimize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in order to reduce students academic burden while scientifically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e article takes mathematics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laborates o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explores the teaching design ideas for improving mathematics quality and efficien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iming to share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mathematics course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mproving quality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curriculum reform; learningpres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