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波 周春學 蘇楊茜 蔡宏果 覃正優



[摘 要]為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推進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文章分析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并通過對工程精神及工匠精神的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融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引入等方法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提高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關鍵詞]工程精神;工匠精神;傳統文化與哲學;辯證唯物主義;面向對象;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5-0106-03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教育部于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2021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中指出:理學、工學、醫學類課程教材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闡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培養學生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2]。這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凸顯立德樹人的中心任務,借助專業課教學載體,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講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始終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真正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3]。長期以來,部分理工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性地側重于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對人文精神的宣揚,造成了部分學生“重技能、輕人文”“技術至上”等問題。如何將理工科專業特有的專業思想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職業素養有機融合,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其綜合素養,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一、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在信息類相關專業課程中,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是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在整個培養人才方案中起著舉足輕重、承上啟下的地位與作用。計算思維是信息類專業學生乃至普通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而培養學生的面向對象思維則是培養其計算思維的關鍵環節。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思想從提出到現在,一直是程序開發的主流思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將是一種主要的編程思想,是所有計算機軟件開發人員都應該掌握的關鍵技術。
開展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思政建設主要面臨如下問題。一是教學內容與思想以西方為主導。計算機主流技術大部分源于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在教學內容、開發工具、設計思想與模式上均以西方技術與思想為主。因此,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照搬西方化的知識與思想,缺乏對我國學生的東方式思考的差異性考慮,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建設使命感。二是課程內容較為枯燥抽象,知識點較多。傳統的教學大多側重于對知識點的講解與實踐,缺乏從哲學層面進行引導,特別是缺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融入,不利于學生系統化、工程化思維的建立。三是傳統的課程實踐環節側重于對知識點的分析與應用,對學生工程精神、職業素養的培養力度不夠。
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重點強調思政元素與教學元素的恰當融合,讓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教學中,達到潛移默化、水到渠成、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以南寧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為例,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對課程知識點中包含的工程精神、工匠精神進行了深入挖掘,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哲學以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
(一)挖掘工程精神、工匠精神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是當前程序設計方法的主流,被廣泛應用于眾多軟件工程項目中,該課程的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還應重視學生的軟件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的工程精神。工程項目開發是一個團體的實踐活動,并且具有周期長、過程復雜多變的特征,只有每個項目成員都具備負責、敬業、協作、創新、獻身等工程精神,才能出色完成項目任務。這就要求學生要理解工程精神并將其作為自己今后工作的信念。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并敬重工匠精神,通過介紹華為公司的Java程序開發規范、Java工程師的招聘條件等案例,將專注執著、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以及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深深烙在學生心中,同時培養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擔當。
(二)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博大精深,包含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將其中的精華部分融入課程中,可使學生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中的古人智慧。通過引入軟件的永恒之道——中國道家思想中的“質—門—道”,引導學生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理解軟件設計開發的目標與過程;引用《老子》論不武、《墨子》論取周、《風俗通》女媧舉繩造人以及《西游記》玉帝招安美猴王等典故[4],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原則。在課程教學中以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角度與背景去理解面向對象思想,更符合國人的思維與習慣,使課程的學習內容更通俗易懂,不僅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三)引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在課程教學中引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角度認識軟件系統,通過軟件有形部分來理解其無形部分,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學生學會用歸納和演繹思維去思考問題,理解“對象”“類”“繼承”“封裝”“多態”等面向對象的主要特征;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從特殊到一般和從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法,使抽象思維的邏輯方法始終貫穿于“對象”的設計與實現之中。通過靈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認同。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部分實例見表1。
三、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課程組對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構建了特色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
挖掘本課程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Java代碼、統一建模語言(UML)形式描述思政元素內容,建成特色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如,在開閉原則教學內容中引用《西游記》玉帝招安美猴王的案例,在里氏替換原則教學內容中引入《墨子·小取》。案例及UML描述見圖1。
(二)編著了包含課程思政元素的校本教材
建成包含微視頻、實踐代碼、多媒體課件、習題庫、參考資料等在內的立體教材資源。
(三)提高了教學效果
首先,在理論教學環節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有趣、淺顯易懂,學生更加好學,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學生睡覺、玩手機的現象明顯減少。其次,引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使學生的思辨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能夠通過可見的部分,如源代碼、代碼的編寫風格、文檔,對整個程序進行整體系統的認識,而不僅僅是學習如何編寫代碼。再次,課堂中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等教學方法,結合豐富多彩的視頻、動畫、圖像、代碼案例解析,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直觀的教學環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課堂參與度。最后,在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強化對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敬業、負責、創新、協作等工程精神,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綜合實驗部分,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工合作,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實踐項目的任務。學生的職業意識、團隊協作能力明顯提高。
(四)構建了多元化、過程性的課程評估體系
當前,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評估體系具有如下特點: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企業教師、學生(互評)共同參與學生成績的評定;評價內容多元化,將思政德育內容納入課程考核,引入對行業規范、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評價。在課程考核中對思政教育效果的綜合評定,主要體現在態度性考核、綜合實驗考核、綜合能力考核上,考查學生對行業規范的理解,工匠精神的踐行效果,工程精神中負責、協作、創新等品質的履行情況。在綜合實驗考核中以分組項目驗收的方式進行,以小組為單位采用組內自評、組間互評以及教師點評等方式綜合評判。在評定過程中讓學生擇善而從,避免故步自封,形成一種“比、學、幫、趕、超”的良性互動,激發學生力爭上游、自我突破的熱情。課程考核安排見表2。
以上考核評價方法實施幾年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均超過90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所獲獎勵數量及質量顯著提高,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積極性明顯提升,獲得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逐年增加。
四、結語
針對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枯燥抽象、知識點多而雜、程序設計思想西方化等問題,本文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通過引入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了學生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激發了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工程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 [EB/OL].(2020-05-28)[2021-08-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7-21)[2021-08-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7/t20210723_546307.html.
[3] 周娟,汪立夏,李雄.思政教育融入計算機專業課課堂[J].新校園(上旬),2018(2):94-96.
[4] 閻宏.Java與模式[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