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小學數學悅讀課程是基于蘇教版數學教材、學生生活和學習經驗開發的,是學生通過主動搜集數學素材、自主開展學習探究、樂于分享閱讀成果的方式來學習數學的一門課程。課程開發課前泛讀、課上品讀、課后續讀等內容體系,開創以課程內容的建設為基石、以實踐范式的建構為核心的實施路徑,制定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助推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數學悅讀;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4-0077-04
筆者與所在的課題小組立足開發和實施小學數學悅讀課程,實現學科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數學悅讀課程中,學生會主動搜集數學素材、自主開展學習探究、樂于分享閱讀成果。我們從確定課程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建立學習路徑、評價目標達成四個方面,來建構與實施小學數學悅讀課程,助推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聚焦學科育人價值,確立了指向素養的課程目標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數學悅讀是一種融合素材整理閱讀、數學探究體驗、數學表達分享的三位一體數學學習新范式。數學悅讀作為學科育人的創新實踐,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核心,貼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確定課程目標。
1.培養價值觀念
數學悅讀是學生讀思共融、學做一體的數學學習活動,要培養學生“理性至上、知行合一”的價值觀念。
2.培養必備品格
(1)理性精神
求真、探究。培養學生在數學悅讀過程中,尊重事實、理性分析、追求本真,具有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創新意識
質疑、反思。培養學生敢于對數學悅讀的素材、結論等提出不同的觀點并找尋證據,以及提出新觀點的能力;培養學生回顧數學悅讀全過程,審視自己的學習狀態并調整學習策略的能力。
(3)積極態度
分享、堅持。培養學生樂意與小伙伴交流數學悅讀過程中的所思所得的態度;培養學生在數學悅讀中遇到困難迎難而上、克服困難的勇氣。
3.培養關鍵能力
從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三個方面,側重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與整理能力、理解與表征能力、運算能力、交流與表達能力、模型意識、推理意識等。
二、基于學科素養元素,開發了衍生拓展的課程內容
我們基于學科素養元素,從學科知識、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中挖掘課程要素,并據此設計成課程結構。
1.探索了選擇課程內容的原則
在學生素養導向下,數學悅讀除了挖掘教材中的“例題”“練習題”“你知道嗎”等內容,還基于社會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力培養開發課程內容。數學悅讀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閱讀+探究+分享”,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遵循了以下原則。
(1)注重自主性,讓“身體在場”
自主性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可以獨立選擇、自行推進、自由表達,讓學生在數學悅讀的過程中,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實現沉浸式學習,拓展學習的深度。
(2)注重探究性,讓“過程在場”
探究性的課程內容,讓學生邊讀邊想、邊想邊做、邊做邊說,經歷觀察猜想、比較分析、驗證反思等學習過程,積累數學閱讀學習的經驗。
(3)注重開放性,讓“發展在場”
通過開放性的課程內容,設計多種悅讀活動的形式(如材料閱讀、數學實驗、實踐活動等)。最終悅讀活動的成果是多樣的(如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2.建構了數學悅讀課程的內容
立足價值觀念、必備品格、關鍵能力三個方面,基于課前泛讀、課上品讀、課后續讀三個版塊,分層設計數學悅讀課程的基本內容,并建構其整體框架(如圖1)。
(1)課前泛讀內容
一是學生自主推薦的數學讀物,是學生在閱讀之后,自主推薦給小伙伴的課外書,如數學游戲類、數學漫畫類、數學知識類等。二是基于單元學習主題的資料,源于教材內容并有所拓展,如“認識負數”單元中的負數的由來、“百分數”單元中的恩格爾系數資料等。
(2)課上品讀內容
這部分內容都是學生圍繞一個課時的導學單,獨立或合作完成后呈現出來的數學素材,兼顧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有搜集整理形成的數學知識,如化簡比和求比值的聯系與區別等;有源于生活經驗的數學素材,如生活中2和5的倍數、購物中的巧算等;有自主探究過程的數學記錄,如圓周率、身份證中的秘密等;有知識回顧梳理的思維導圖,如因數和倍數、多邊形的面積等。
(3)課后續讀內容
主要有主題式延伸悅讀材料,側重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積累的學習方法和活動經驗,并據此開展新的悅讀研究,如7的倍數特征、月歷中的秘密等。
三、落實素養發展方式,推進了扎實有效的課程實施
堅持以素養發展為導向,以落實課程內容、建好實施基礎為先,以“兩條腿走路”,即國家課程滲透與校本課程實施的方式來實施。
1.建好實施路基,落實課程內容
(1)設計悅讀學習單,讓過程可視化
數學悅讀學習單是基于課程目標和內容精心設計的,以一個單元為單位,是學生閱讀資料、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等的記錄單,主要分為單元學習單、課時導學單、單元梳理單,呈“總—分—總”結構。
單元學習單用來引導學生通讀教材一個單元的內容,如一個單元中學生最想學習的內容、有哪些疑問、最想研究的問題、推薦的數學小故事等,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單元學習內容,并聚焦一個主問題自主開展單元學習。
課時導學單用來引導學生再讀教材上一個課時的內容。一般以1到2個問題來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教師設計問題時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問題引領,讓學生的思考有方向、探究有路徑、達成有目標;二是過程個性化表達,可以通過語言表征、圖形表征、動作表征等,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以表示出來,由模糊到清晰、由單一到多元,并得出初步的結論。
單元梳理單用來引導學生自主回顧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運用思維導圖梳理學習要點、建構知識體系;通過反思與評價回顧學習的過程、尋找進步的方向、感受成功的快樂。
(2)創建微信訂閱號,讓過程自主化
數學悅讀微信訂閱號的編寫、發布,分為平時版、寒暑假版,發布時間與教材學習進度一致。由學生提供內容、老師協助編排完成。
平時版每一期有四個部分:“數學知多少”,介紹數學名家、數學趣聞、數學故事等;“新課加油站”,由學生根據一周所學提出問題,老師錄制微視頻進行解答;“動手做數學”和“思維大挑戰”的內容,是學生推薦、改編或原創的問題。
寒暑假版是專題內容,如和倍問題、盈虧問題、流水問題等。
數學悅讀微信訂閱號,每一期的發布還分為“一次閱讀”和“二次閱讀”。“一次閱讀”發布的是新內容;“二次閱讀”是學生在“一次閱讀”后分享的閱讀成果,由老師挑選后發布。
(3)開辟悅讀學習場,讓過程場域化
具身學習與環境密切相關,我們開設了數學悅讀實地學習場和虛擬學習場。
實地學習場分為班級學習角和家庭學習角。班級學習角設在圖書角的位置,由學生放置并推薦數學讀物,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學生每周不定時進行數學悅讀交流討論。家庭學習角設在家里的書房或客廳,學生每周定時和家長進行數學悅讀學習活動。
虛擬學習場是我們按年級組建的QQ群,不同學校同年級的學生都可以不定時和同學、家長、老師進行交流,可以推薦好書、問題討論、成果展示。
2.厘清實踐樣態,建構實踐范式
數學悅讀課程的實施,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國家課程的滲透,包括數學新授課、復習課;二是校本課程的實施,包括數學閱讀課、活動課等。
(1)國家課程的滲透
新授課:導學先行,探究新知。
課前,圍繞一個課時的內容設計導學單,提出1到2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找資料等開展研究活動。課上,教師引導學生互讀導學單,組織學生對搜集整理形成的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經驗的數學素材、自主探究過程的數學記錄等進行交流。學生通過“悅讀分享”環節進行交流,得出結論的同時又產生新的問題,而新的問題又將作為課后的主題式延伸悅讀。這一悅讀課程的模型范式如圖2所示。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用“想辦法得到一個圓形物體的周長”和“如何介紹圓周率”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通過繞線法測出樹干的周長,通過滾動法測出車輪的周長,并用視頻記錄下來;學生通過閱讀書本、查閱資料和請教家長等方式,整理形成對圓周率的介紹內容。課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廣泛交流,補充、提問、質疑、糾正,并進行適時點撥。
復習課:思維導圖,梳理鞏固。
課前,學生根據一個單元的內容,自主梳理完成思維導圖,原創或就某一個知識點改編幾個實際問題。課上,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完善思維導圖,形成知識結構;選擇學生提供的實際問題組合成有梯度的一組練習;出示和本單元有關的數學小知識,繼續進行交流、分享。課后,將學生提出的新問題繼續進行主題式延伸悅讀。
(2)校本課程的實施
閱讀課:語言互譯,感知理解。
課前,學生閱讀數學材料(如數學科普短文、數學日記等),通過文字、符號、圖形的互譯,完成初讀;課上,教師引領學生分析其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解決其他實際問題。
活動課:問題引領,綜合實踐。
以“數學全攻略”課程綱要為實施依據。學生先圍繞一周所學的數學內容提出各種問題,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選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各個小組分工研究問題,最后進行集體交流,分享并整理成活動成果。
四、診斷素養發展現狀,跟進了互動反饋的課程評價
數學悅讀課程評價,從“目標取向”走向“過程評價”和“主體評價”,關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以及學生在課程中的自主反思,聚焦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1.評價內容多維度
(1)實施過程的評價
教師在學習單的設計、學習活動的組織、教學指導和參與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閱讀、探究、分享等,均為評價的指標,共同組成小學數學“悅讀·生長”課堂教學評價表。此評價表由聽課老師填寫,評價等級分為“合格”“不合格”,執教老師需要根據評價意見及時調整、優化課程實施過程。
以素材搜集整理、悅讀活動參與、悅讀交流分享等作為評價的指標,制訂“數學全攻略”過程性評價表。此評價表由學生填寫,評價等級分為“合格”“不合格”,學生需要根據存在問題及時反思、調整學習方式。
(2)課程成效的評價
從數學閱讀的六個能力(概念理解、語言互譯、閱讀遷移、閱讀推理、空間想象、信息整合),以及每個能力達成的六級水平層次(1級認讀水平、2級概述水平、3級辨析水平、4級串聯水平、5級領悟水平、6級研究水平)來制訂數學悅讀課程成效評價表。此評價表的實施以學生自主評價為主,輔以同學、老師或家長評價。若評價的水平層次在3級及以下,學生需要聽取改進意見,對數學悅讀的過程進行自我梳理與回顧反思。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評價反饋,全面了解課程的實施效果,及時進行課程的調整或重建。
2.評價方式多樣化
(1)過程性評價
依托小學數學“悅讀·生長”課堂教學評價表、“數學全攻略”過程性評價表,評價教師和學生在數學悅讀學習活動中的表現,使得教學過程進一步優化、課程進一步完善。
(2)展示性評價
一方面,依托數學悅讀微信訂閱號,每周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另一方面,依托學生數學悅讀成長記錄,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形式,記錄并展示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
(3)總結性評價
一個課時教學后,我們就數學閱讀六個能力中的一個能力,以課后測試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一個單元學習之后,我們就數學閱讀六個能力中的幾個能力,以學生自評、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分析學生課程學習的成效。一個學期學習之后,通過期末學業水平測試的形式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及數學悅讀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價值,如表1的“多邊形的面積”單元反思與評價表。
備注:
1.評價等級:5★為優秀,4★為良好,3★為及格,3★以下為不及格。
2.最后一列可以是同學評價、家長評價或老師評價等。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馮剛.小學“做數學”課程的建構與實施[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1(11):8-14.
[3] 杜曉麗.探究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層次構成及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140.
[4] 楊紅萍,楊捷.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結構的因素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5):14-18,91.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課題“學科核心素養觀下小學數學悅讀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編號:2019JK13-L154)的研究成果。】
(責編 楊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