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統編教材習作板塊大幅增加了想象類習作的數量,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各個年級的想象類習作要求有所不同,編故事是想象類習作的核心能力。學生應當在豐富的想象基礎上,確立故事框架,合理編排故事情節,優化整個故事的敘述層次,這是此類習作教學指導的重點。
[關鍵詞] 想象類習作;統編教材;故事情節;敘事層次
新課標對各個學段想象類習作要求做了區分:第一學段能寫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學段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想象,第三學段能寫簡單的想象作文。按照寫作理論,想象類作文屬于虛構的范疇,主要培養學生編寫虛構性故事的能力。學生通過想象去虛構故事,發揮兒童獨有的奇思妙想。實際教學中,學生光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遠遠不夠,只能為編好故事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礎,學生編故事必須激活原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經驗,在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融合與轉化下,再通過一系列聯想或想象,輔之以精心思考的情節編排,從而創造出生動有趣的故事。
一、編故事是想象類習作的核心能力
想象類習作是學生通過寫作實踐,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能夠拓寬他們的思維廣度,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對比新舊教材,統編教材中想象類習作的數量和占比都在增加。在小學階段,人教版舊教材共安排了9次想象類習作,統編教材共安排了14次,新增了5次作文訓練。其中,二到四年級共安排了童話類習作7次,四年級安排了有關事物的發明想象,五年級下冊新增了探險故事,并單獨編排了“想象”習作單元,六年級下冊還安排了科幻類想象習作。
想象類習作的內容存在差異,但是語文核心要素卻趨同。各個年級的想象類習作內容有所側重,既有對事物的想象,也有對人物經歷的想象;既有看圖編故事、編童話故事、續寫童話故事,也有根據漫畫編故事、自由編故事……可以看出,編故事是想象作文的核心能力,在學段上教材對學生編故事的能力評價指標也進行了細分(如表1)。
二、了解情節常識是編好故事的前提
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想象類習作中,編故事首先要關注主要事件,合理構思情節,讓情節推動整個故事的發展。故事情節是敘事性文學作品內容的構成要素之一,是敘事性作品中表現人物之間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具體事件而構成的。故事情節是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探險故事、科幻故事等想象類習作創作的難點和關鍵點。
具體教學中,閱讀和習作往往存在“相對割裂”的狀態。即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能會涉及故事情節的知識點,但回到習作教學中,卻較少系統地提及情節,造成學生在閱讀課上學習的有關情節的知識點無法順利遷移到習作上。實際上,要編寫一個故事,學生就必須先了解一些有關情節的常識,把握故事情節的要素和構成,這是編好故事的前提。
三、豐富故事情節的指導策略
(一)確定故事主題,構思整體情節
文藝心理學認為,任何創作都是個體對生活、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升華,都隱藏著思想層面的價值取向和人文主題。故事的主題猶如整個故事的“靈魂”,往往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寫作立場,并表達了作者想傳遞給讀者的觀點和價值觀。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必須緊緊圍繞一個核心主題進行情節的編排。
在統編教材想象類習作中,編寫童話故事占到很大的比重,主要集中在中年級。童話故事的人物構成相對比較簡單,人物性格單一且鮮明,充滿了兒童喜歡的天真浪漫色彩,故事主題往往是積極正面的,反映了主人公的真善美。因此,童話故事情節具有共同點,相對比較簡單,以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兩篇課文為例,《去年的樹》和《那一定會很好》的故事情節屬于典型的童話故事情節——并列式的故事結構、相似的人物經歷、循環反復的情節。童話故事多采用“反復”的情節模式,是基于兒童的學習心理的。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階段的兒童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多處于形象思維或者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交界點,他們大多對故事的主人公有強烈的“角色認同感”,認為主人公身上發生的事情猶如他們自己親身經歷一樣。“反復”的情節模式,不僅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反而可以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閱讀體驗中,逐步感受到主人公的人物品質。因此,在本單元習作“我來編童話”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如下:第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或幾個角色,可以是書上提供的角色,如國王、小公主、玫瑰花,也可以是自己想的其他角色;第二,確定角色之間的關系,進而確定整個故事的主題;第三,運用本單元的“循環反復”來構思情節。實踐中,整個構思情節的環節可以用思維導圖來外顯,進行結構化表達。
(二)借助“故事密碼”,搭建情節框架
統編教材在每一次習作安排上,都貫徹著“扶放結合”的理念,為學生設計了獨特的習作提示信息。除了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的奇思妙想”屬于事物的想象,其他想象類習作都是編一個故事,編者也以文字、圖片、問題、寫作提綱、思維導圖等多種方式對“故事密碼”進行了充分的提示(如表2)。
把上表和前文提及的“故事情節的構成”綜合分析,不難發現,“故事密碼”其實就是“情節六要素”,編者通過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提示學生,人物、時間、地點、事情起因、經過、結果這六個要素可謂整個故事的“骨架”。以六年級下冊的“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為例,此次習作內容屬于寫科幻故事,不僅考查了學生的科普知識積累,也考查了他們對科幻事物的想象力,難度比較大。但根據教材給出的“故事密碼”提示,學生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從而讓情節可視化,搭建情節框架。
(三)借助圖示,設計情節波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遷移到編故事上,故事情節不能過于平淡,要有起伏轉折,才能給讀者不斷帶來閱讀的驚喜和期待。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刷子李》在情節的鋪排上便是典型的“一波三折法”(如下圖),為了凸顯刷子李的技藝高超,設計了三處情節的波折:第一處,徒弟對師傅技藝高超的“半信半疑”;第二處,徒弟對師傅的現身技藝佩服;第三處,身上的“小白點”,讓師傅在徒弟心中的形象轟然倒塌,最后揭開謎底——“小白點”只是衣服上的小洞引起的。課文中出現的“一波三折”情節鋪設方法可以充分運用到想象習作中。如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神奇的探險之旅”屬于歷險題材的故事想象。歷險故事要想牢牢吸引住讀者,更需要匠心獨運的情節編排技巧,情節的波折也更為豐富。
高年級的學生閱讀的歷險類作品相對比較多,如《湯姆·索亞歷險記》《海底兩萬里》《魯濱遜漂流記》《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等。學生對題材的熟悉很大程度上會降低此次習作的難度。但是,要把歷險故事寫得精彩,必須要學會故事情節的編排技巧。教師在指導本次習作時,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刷子李》的情節導圖,引導學生設計屬于自己歷險故事的情節導圖,以更加簡單明了地展現歷險途中的“一波三折”,豐富整個故事敘事層次。
[參考文獻]
[1]吳忠豪.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寫話·習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趙飛君.統編教材中想象習作的生發點與著力點[J].小學語文,2019(11).
[3]羅樹庚.統編教材與人教版教材習作內容編排序列對比略談[J].小學語文,2019(Z2).
[4]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章佳平? ?廣東省東莞市南城陽光第四小學。